氟西汀治疗老年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分析

来源 :家庭心理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k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氟西汀治疗老年脑梗死后抑郁的效果。方法:将老年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共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保护神经、脱水、降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西汀胶囊20mg,早餐后口服,每日1次,连用6周,观察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抗抑郁效果。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抗抑郁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氟西汀治疗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有效率高,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脑梗死在我国发病率较高,每年约为120-180/10万,其中绝大多数为老年患者。抑郁是脑梗死后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脑梗死患者的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1]。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治疗方法很多,我院采用氟西汀治疗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100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简介:张剑英,1976~,女,河北柏乡人,本科,内科副主任,主治医师,从事临床内科。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6-0114-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3月-2014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诊治指南2010版[2],排除精神病患者及精神病家族史者、心肝肾肺功能严重异常者,共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61-80岁,平均66.14±11.38岁,病程1-11个月,平均3.42±1.08月,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保护神经、脱水、降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西汀胶囊(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20080016)20mg,早餐后口服,每日1次,连用6周。
  1.3观察指标:
  1.3.1临床疗效: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NS)的变化[3]。
  ①基本座愈:CNS减少90%-100%;
  ②显著进步:CNS减少46%-89%;
  ③进步:CNS减少18%-45%;
  ④无效:CNS减少<18%。
  1.3.2抑郁症状疗效:观察HAMD评分[4]的减分率。
  ①痊愈:减分率>75%;
  ②显著进步:减分率50%-74%;
  ③进步:减分率25%-49%;
  ④无效:减分率<25%;
  减分率=(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100%
  1.3.3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IS)[5]得分,计算量表所含8个领域,59个条目的总分数。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釆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釆用t检验,计数资料釆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比较: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显著(P<0.01)。
  2.2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
  2.3抑郁症状比较: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HAMD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
  2.4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抑郁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
  2.5生活质量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SIS评分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5两组治疗后SIS评分比较
  3讨论
  老年脑梗死后抑郁的主要表现有睡眠不佳、反应迟钝、思维迟缓、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有自杀、自残行为。其原因为脑梗死时缺血缺氧改变患者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影响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递质通路,造成神经细胞代谢紊乱,从而产生抑郁症状,抑郁症状反过来又可影响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功能,引起血压升高、动脉硬化等一系列心血管疾患[6],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加重病情。
  氟西汀是一种神经递质抑制剂,具有优良的药效、药代动力学特性,选择性作用于神经递质前膜,阻止前膜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从而使突触间隙5-羟色胺浓度,另外,氟西汀还能促进5-羟色胺的释放,增强5-羟色胺的活性,刺激新突触的产生,使神经细胞之间的链接更加广泛。基于上述原理,氟西汀能缓解抑郁症状[7],改善神经细胞运动功能,促进目的性运动反射的建立,更快恢复运动功能,从而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结果表明:氟西汀治疗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有效率可达90%,并能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能力,运动能
  力,社会交往能力,使总体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小亚,韩丽雅,黄向,等.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年内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浙江医学,2012,34(4):234-239.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诊治指南2010。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3]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兰月,黄东锋,胡昔权,等.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编译及使用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0):769-771.
  [6]PaolucciS.Epidemiologyandtreatmentofpost-strokedepression[J].NeuropsychiatrDisTreat,2008,4(1):145-154.
  [7]郑龙.氟西汀对老年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3,10(33):4841-484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索我区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方式,建立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全社会参与的妇女宫颈癌防治模式和协作机制,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提高我区妇女子宫颈癌的早诊早治率,提高患病妇女五年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提高广大农村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方法:收集2009年-2011年参与宫颈癌筛查单位上报的各类妇女检查登记表及汇总表进行分析。结果:项目完成106%,目标人群宫颈癌防
期刊
摘要:目的:对抗病毒类药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临床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实施治疗的10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是82.0%和98.0%,两者差异显著(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退热实践、疱疹消失时间以及口腔愈
期刊
摘要:目的:建立埃索美拉唑钠的有关物质检测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WatersC18柱,乙腈-磷酸盐缓冲液(27:73)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l;检测波长为280nm,柱温:30℃。结论:该法可用于埃索美拉唑钠中有关物质的检查。  关键词:埃索美拉唑钠;有关物质;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图分类号】R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6-0138-01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西瓜霜喷剂与西地碘含片治疗口腔溃疡的效果。方法:抽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82例口腔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41例;观察组采用西瓜霜喷剂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地碘含片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联合干扰素治疗非淋菌性宫颈炎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非淋菌性宫颈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阿奇霉素和干扰素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86.7%VS76.7%),复发率明显小于对照组(3.3%VS16.7%),且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Bangerter压抑膜在儿童单眼弱视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应用Bangerter压抑膜治疗儿童单眼弱视85例。结果:分析各年龄段的治愈率,4-6岁年龄组,治愈率80%;7-9岁年龄组,治愈率79%;10-12岁年龄组,治愈率73%;>13岁年龄组,治愈率58%;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分析不同程度弱视的治愈率,轻度弱视组治愈率86%;中度弱视组治治愈率92%;重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脑肽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脑肽胶囊每次4粒,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茴拉西坦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疗程为6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对照组为51.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1.2方法  1.2.1治疗:两组均在躯体疾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脑肽胶囊每次4粒,每日2次治疗,对照
期刊
摘要:本文以国内外近年发表的论文为基础,介绍了国内外一些主要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的复制机制、抗HBV药物的作用途径等方面最新研究成果,将主要的抗HBV药物按化学药物、中草药有效成分及单味中草药、生物类药物及靶向药物制剂等分类介绍。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机制;抗HBV药物  【中图分类号】R9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6-0140-01  乙型病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水平变化情况。方法:抽取2010年12月-2013年12入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4例作为A组,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20例作为B组,取同期入院体检正常者18例作为C组,分析三组患者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水平变化情况。结果:B组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值分别为(19.62±3.36)μmol/L、(3.36±0.61)mg/L较A、C组高,其中C组最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组织胶水"与传统缝合闭合伤口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颌面部皮肤裂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清创缝合术)和观察组(50例,采用Histoacryl组织胶水闭合伤口)。结果:观察组伤口愈合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组织胶水是非常理想的皮肤伤口闭合材料。此次临床试验的结果很好的展示了在外伤患者缝合中组织胶水优于传统缝线缝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