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怎样形成的

来源 :七彩语文·国际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xm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科学家与哲学家们一直努力探索地球起源的奥秘。但是,在科学发展初期,他们除了猜测之外,并没有更好的手段。18世纪,法国博物学家布封曾提出彗星碰撞假说。他认为:在很久以前,有一颗或很多颗彗星跟太阳相撞,从太阳上面碰下来的炽热团块“俘获”了周围的宇宙尘埃,它们聚集起来,分别形成了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八大行星。然而,彗星主要是由冰构成的,当它们接近太阳时,就会因受热而迅速变成气体,怎么能从太阳上面碰下来炽热团块呢?
  后来,德国哲学家康德与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又分别提出了星云假说。他们认为,宇宙中充满了云状气体,即“星云”。星云群在转动的过程中渐渐瓦解,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它们被压扁,然后形成了星体和行星。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八大行星,就是在大约45亿—50亿年前,通过类似的方式形成的。到了20世纪50年代,星云假说得到了天文学家们的证实。利用强大的现代天文望远镜,天文学家们观察到:宇宙空间中,有许多气体与尘埃所组成的星云,它们很可能就是星体的“孵化器”。这些正在形成星体的过程,跟星云假说所推测的太阳系行星的形成过程十分相似。而宇宙中存在着不计其数类似太阳系的星系。
  按照现在流行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的形成,从100多亿年前的“奇点”开始。“奇点”是什么?它是从哪里来的?目前连宇宙学家们也不清楚。一般认为,奇点区域存在于“黑洞”的核心。黑洞是什么呢?黑洞并不是“洞”,而是一种质量无比巨大的天体,具有非常强大的引力,所有的物质被“只进不出”地“吸”进去,并被压缩成无限高的密度区域——“奇点”。
  换句话说,宇宙被认为是从无限小、无穷热、无比高密度的“奇点”开始膨胀起来的。所谓“大爆炸”,其实是指这一膨胀现象。也就是说,奇点在最初形成之后,明显地膨胀变大(即“大爆炸”)并冷却,从极小、极热变成目前宇宙的大小和温度。眼下它依然在扩大并冷却着。
  根据这一理论,地球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星球,在无限膨胀的宇宙中,与无数个其他星体碰巧聚集在同一个星系。我们所栖居的这个美丽星球,不过是宇宙中“爆”出来的一小颗“尘粒”而已,最终还可能会被吸入巨大的“黑洞”而永远消失。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一理论究竟会使我们对地球的前景感到无比恐惧呢,还是对宇宙的神奇感到美妙无比呢?这或许就是科学的魅力所在吧,它使我们对人类自身及其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沧海如何变成桑田
  其实,地球形成之初,地表并没有海洋与江河湖泊,而是一个火山活动频繁、地震不断、陨石如雨的不毛之地。正是这些强烈的火山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气体(包括水蒸气),帮助形成了原始的大气与海洋。自从地球上有了海洋和陆地的划分,海陆变迁的历史就开始了。
  古今中外的历史书上都有记载,人们曾在远离海岸的高山顶上,发现了如今只有在海边才会见到的螺蚌壳。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诗人色诺芬尼,就曾在内陆的山上发现了贝壳等海洋动物化石。他推断:这些山脉早先肯定位于海中,地球历史上曾出现過多次全球性大洪水和干涸的轮回。
  然而,这一推断受到了基督教徒的反对。有人主张,那些螺蚌壳以及其他海洋生物化石,是诺亚大洪水把它们从大海里冲到山上来的;等到大水退却之后,就把它们遗留在了山上。
  15世纪,意大利出了一位非常聪明博学的大学者——达·芬奇,他认为这是不大可能的。因为诺亚洪水是特大暴雨引起的,一般来说,雨水只会把陆地上的东西冲刷到大海里去,而不会反方向地把海里的生物冲刷到高山上去。他还发现,这些贝壳出现在不同的岩层中,所以不可能是一次特大洪水所造成的。
  达·芬奇提出自己的解释:当陆地上的河水流到大海里时,浑浊的河水中携带着大量泥沙,它们在海里沉淀下来并淹埋了贝壳。此后,泥沙不断地层层沉淀、堆积并淹埋海里的贝壳。当海平面降低,海水消退,底层的泥沙经过脱水、挤压、固结而变成了岩石,里面的贝壳也跟着变成了化石。随着海底岩层的抬升,这些贝壳也就一起被抬升到高处。
  岩石像一本地球历史的大书
  丹麦医生斯坦诺在1669年进一步推断,最先沉淀形成的岩石位于最底层,后来沉淀的岩石位于它的上面,越往上的话,岩层越年轻。因此,岩石的层层相叠反映了地球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整套岩层就像一本地球历史的大书。下一期,我们就来谈谈科学家们是如何阅读地球历史这本大书的。
其他文献
花间的蜜蜂嗡嗡飞舞,采集花粉,在移动花粉的过程中,蜜蜂会不停地移动膝盖将花粉精准地带进蜂巢中,这可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这个俗语可以用来指了不起的人或事物。可是,现在“the bee's knees”还有一个含贬义色彩的解释,用来形容一个人自以为了不起。  在汉语中,我们可以用自视甚高、自命不凡、夜郎自大等成语形容自以为了不起。其中,“夜郎自大”一词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汉朝时,汉武帝派使者走访西
期刊
约5000年前的一天,一个女人怀抱一个芦苇筐,匆匆来到幼发拉底河边。她悄悄将芦苇筐推入河中,芦苇筐的纱布下,一个可爱的婴儿正在熟睡。命运之神眷顾这个婴儿,芦苇筐漂啊漂啊,将他安全送到了基什王宫的一名挑水工身边。  善良的挑水工给婴儿取名为萨尔贡,在他长大后把他推荐给国王乌尔萨巴巴做贴身仆从。因为头脑聪明,萨尔贡很得国王的喜欢,在宫廷里的生活优哉游哉。但是没过多久,萨尔贡开始频繁地做同一个梦。梦里,
期刊
最近每天晚上,我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附近散步。好累啊!我一点都不想去散步!  咦?是不是所有家长都会让孩子去散步呢?我们家也是,但是晚上和双休日我都有作业要写,所以拒绝了爸妈的邀请,他们就自己出门啦。  你们都这么抗拒散步吗?明明散步对身体健康有益呢,我就很喜欢。  对于一些作家来说,散步时能够产生许多灵感,所以这也成了他们的爱好。你们不如听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说说。  天哪,我可喜欢他的作品了!
期刊
同学们,还记得3月刊的《你好,这里是嫦娥五号直播间》吗?二哈和大熊警探也看了嫦娥五号“奔月”归来的首场直播秀,从此对太空探索有了极大的热情。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载着3名宇航员成功登月,此后,人类先后6次登陆月球进行科考。但那个时候,中国尚无载人登月行动,探月工程的开启,为载人登月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5月,杰夫·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公司、埃隆·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以及
期刊
两色风景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超人气作家,微博粉丝逾700万。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等奖项数十种。  八达国的国王陛下得罪了普塔国的国王陛下。  他们本来是要好的朋友,因为太要好了,所以八达国王就把一些该注意的事给忘了。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对八达国王说:“请给我们讲一件好玩的事儿吧!”  八达国王立刻说:“最近我遇到的最好玩的事儿发生在普塔国王身上!他很怕蟑螂,我们一起坐马车时,他把一个黑点看成了
期刊
嗨,大家好! 我是魏祎,来自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是印尼泗水新中三语学校的一名八年级学生。2020年以来,全世界都笼罩在疫情之下,印尼也不例外,我们只好在家上起了网课。当学校通知一年一度的SWIPE(School Wide Integrated Program for Excellence)活动今年采用网络形式举办时,在家度日如年的同学们一下炸了锅,纷纷报名,表示要通过这次活动展示自己的努力和进步。
期刊
第一期的《万有汉字》,介绍了不少在成语里出没的《山海经》“神兽”,引人遐想。其实,还有更多有趣的动物“躲”进了成语里,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它们吧。  心有灵犀  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过两句有很名的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意思是说,身上没有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但内心却像有灵犀一样,息息相通。成语“心有灵犀”由此诞生。那么,“灵犀”是什么动物?为什么“心有灵犀”就“一点通”了?  其实,
期刊
相传,有这么一个故事。明朝中期的某一天,一支军队路过福建武夷山,天已经黑了,将军决定在山下的村子里驻扎一晚。那时的老百姓们非常害怕战争,远远地看见一队大军过来了,也不管是什么军队,村民都早早地躲到了山里。军队进入村子,发现很多房屋都是空的,就决定在里面过夜。有一户人家白天刚采摘了新鲜的茶叶,还没有来得及炒制,就堆放在屋里,几个士兵直接躺在上面睡了一夜。  第二天,军队离开了,村民们陆陆续续回到自己
期刊
在某个下雨的傍晚,我走进了这家博物馆。它带我远离城市的喧嚣,穿越回遥远的童年时光。和我一同在博物馆里漫游的有年逾古稀的老人,有推着婴儿车的夫妇,还有蹒跚学步的小宝宝……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老爷爷在向孙女介绍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桌游和玩具,橱窗里的展品闪闪发光,他的眼眸里同样闪烁着光芒,那是对纯真年代的怀念与向往。  在英国爱丁堡最繁华热闹的高街上,有一座童年博物馆。它的创始人是爱丁堡的市政议员帕特里
期刊
一人性极鄙①啬②,道遇溪水新涨,吝出渡錢,乃拼命涉③水。至中流,水急冲倒,漂流半里许。其子在岸旁觅④舟救之。舟子索⑤钱,一钱方往。子只出五分,断价⑥良久不定,其父垂⑦死之际,回头顾⑧其子大呼曰:“我儿,我儿,五分便救,一钱莫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