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分析当前我省大部分农村地区气象服务的现状与之存在的问题,从宣传教育形式,气象服务方式,气象服务基础网络的建设等方面提出当前形势下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充分发挥好气象为“三农”服务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村;气象服务 现状 矛盾 对策
中图分类号:Q938.1+2 文献标识码:Q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10- 186–01
引言
近几年来,由于农村对气象科学知识相对缺乏,以至在经济活动中不考虑天气气候与气象灾害而造成经济损失的现象屡见不鲜。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在农村。因此,重视和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气象服务的重要课题。
1、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工作现状
目前,全国各省气象部门的气象服务工作虽然各有特色,但是形式大同小异。而对于农民的科普服务,主要有以下的方式:
1.1大力宣传气象知识
在每年的“世界气象日”、“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日”、“国际减灾日”组织气象科技下乡活动,通过气象科普讲座、现场咨询服务、散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宣传气象科技知识等。
1.2开展探索气象科普在农村的宣传新模式
我国农村气象科普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农民是被动接受者。这种模式由于主导者和接受者之間缺乏沟通,导致农民缺乏积极性,科普效果差。为摆脱这种困境,部分县市通过组建农村气象信息队的方法,主要是向农民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供更加有效的灾害预警信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同时,气信息员还可以做好农村气象知识和农业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农民防灾减灾和自救能力,有效防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2、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矛盾
2.1农民气象科学知识的缺乏和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缺位的矛盾
当前我省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现状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由于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
同时,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
2.2传统的气象服务形式和新环境下农民的新需求的矛盾
目前开展的农村气象科普活动模式是单向的传播过程,科普工作者传播什么内容,农民基本上只能被动接受,农友缺少真正参与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缺乏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而当前气象部门主要提供的仍然是大众化气象服务产品,难以满足农业生产个性化特点所要求的精细服务产品。
二是内容单一化。单纯的晴雨、空气温度、湿度和风要素气象信息已难以适应农业生产管理要求,如果将普通天气预报与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等服务信息综合加工,将气象与农情信息紧密结合,便于农业生产实际应用,会更受农民欢迎。
2.3气象服务信息的时效性与信息快速传输渠道缺失的矛盾
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互联网等。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手机短信,声讯电话,因特网等在农村的普及率还是偏低,目前农民能够最直接获得气象信息的渠道是通过广播电视。
但是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还是到各级政府层层传递到农村,灌输到农村,但很难迅速到底到边。更遭的是雷电、冰雹、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往往只有几分钟几小时,这些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就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3、针对当前我省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3.1建立农村气象科普宣传新格局
农村气象科普工作具有社会性和长期性特点,需要动员广泛的力量长期坚持,形成制度化、规范化、长期稳定的运作工作机制,才能确保取得实效。这就要充分发挥政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和气象部门的科技优势,建立“政府主导支持、气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单位和媒体有效联动、镇村共同参与”的农村气象科普工作新机制,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3.2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气象部门要改变传统预报产品,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预报产品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涉及到气象部门现行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气象业务服务机构职责分工、内部人员结构等很多方面,需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
3.3建立农村气象科普教育体系
编写适合农村特点的、通俗易懂的气象预报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种养业气象服务指标、避雷防雷技术等乡土教材。
启动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专题资料、墙报、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现场咨询活动等手段不断加强宣传;从而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科学利用气象信息的水平。
把气象知识编写到中小学校地方教材中,给学生发送气象科普知识,组织气象专家到学校作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科普基地、参观气象部门,做到科普宣传从娃娃抓起。
3.4丰富气象科技下乡的形式和内容
一是加强与地方科技等部门的联系,在开展科技下乡、为“三农”服务活动方面积极合作,探索农村科普工作的新模式。如与移动公司合作,开拓气象手机短信传递科普知识服务;与科协合作,开展气象科普“大篷车”、科普夜校等活动;与农业、水产部门合作,推广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气象灾害防治、特色水产养殖等技术。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发更多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充分利用气象科技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针对区域气候资源特点和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农业气候适应性风险评估服务;建立土壤墒情观测网络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系统,实现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
3.5加强农村气象科普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新时代农民迫切了解气象知识、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需要,完善气象科普网络基础设施建议。一是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农村各种资源。二是推进气象科普网络化,利用气象部门独特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搭载农业气象科普知识,惠及更多人群,使气象科学知识普及到农村千家万户。三是加强对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培训,培养其成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递员、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员、气象服务需求的反馈员、气象基础设施的协管员、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员。
3.6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
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像以往发布抗台气象信息一样,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
利用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来传播气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务面是最广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手机短信订制用户和固定电话包月用户,同时相关信息产业部门也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
3.7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要完善管理机制,支持气象部门为农村服务而进行的业务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装备建设,协调气象、建设、信息产业、广播电视等部门,规范农村防灾减灾防工作。制定农村气象防灾应急预案,投入资金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气象观测网建设,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场所的防灾措施和规范农村防灾减灾管理。
4、结语
当前我省整体农村气象服务水平与当代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气象部门与相关部门应该相互配合,做好这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作,充分发挥好气象为“三农”服务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村;气象服务 现状 矛盾 对策
中图分类号:Q938.1+2 文献标识码:Q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10- 186–01
引言
近几年来,由于农村对气象科学知识相对缺乏,以至在经济活动中不考虑天气气候与气象灾害而造成经济损失的现象屡见不鲜。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在农村。因此,重视和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气象服务的重要课题。
1、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工作现状
目前,全国各省气象部门的气象服务工作虽然各有特色,但是形式大同小异。而对于农民的科普服务,主要有以下的方式:
1.1大力宣传气象知识
在每年的“世界气象日”、“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日”、“国际减灾日”组织气象科技下乡活动,通过气象科普讲座、现场咨询服务、散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宣传气象科技知识等。
1.2开展探索气象科普在农村的宣传新模式
我国农村气象科普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农民是被动接受者。这种模式由于主导者和接受者之間缺乏沟通,导致农民缺乏积极性,科普效果差。为摆脱这种困境,部分县市通过组建农村气象信息队的方法,主要是向农民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供更加有效的灾害预警信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同时,气信息员还可以做好农村气象知识和农业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农民防灾减灾和自救能力,有效防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2、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矛盾
2.1农民气象科学知识的缺乏和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缺位的矛盾
当前我省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现状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由于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
同时,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
2.2传统的气象服务形式和新环境下农民的新需求的矛盾
目前开展的农村气象科普活动模式是单向的传播过程,科普工作者传播什么内容,农民基本上只能被动接受,农友缺少真正参与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缺乏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而当前气象部门主要提供的仍然是大众化气象服务产品,难以满足农业生产个性化特点所要求的精细服务产品。
二是内容单一化。单纯的晴雨、空气温度、湿度和风要素气象信息已难以适应农业生产管理要求,如果将普通天气预报与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等服务信息综合加工,将气象与农情信息紧密结合,便于农业生产实际应用,会更受农民欢迎。
2.3气象服务信息的时效性与信息快速传输渠道缺失的矛盾
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互联网等。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手机短信,声讯电话,因特网等在农村的普及率还是偏低,目前农民能够最直接获得气象信息的渠道是通过广播电视。
但是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还是到各级政府层层传递到农村,灌输到农村,但很难迅速到底到边。更遭的是雷电、冰雹、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往往只有几分钟几小时,这些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就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3、针对当前我省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3.1建立农村气象科普宣传新格局
农村气象科普工作具有社会性和长期性特点,需要动员广泛的力量长期坚持,形成制度化、规范化、长期稳定的运作工作机制,才能确保取得实效。这就要充分发挥政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和气象部门的科技优势,建立“政府主导支持、气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单位和媒体有效联动、镇村共同参与”的农村气象科普工作新机制,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3.2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气象部门要改变传统预报产品,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预报产品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涉及到气象部门现行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气象业务服务机构职责分工、内部人员结构等很多方面,需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
3.3建立农村气象科普教育体系
编写适合农村特点的、通俗易懂的气象预报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种养业气象服务指标、避雷防雷技术等乡土教材。
启动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专题资料、墙报、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现场咨询活动等手段不断加强宣传;从而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科学利用气象信息的水平。
把气象知识编写到中小学校地方教材中,给学生发送气象科普知识,组织气象专家到学校作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科普基地、参观气象部门,做到科普宣传从娃娃抓起。
3.4丰富气象科技下乡的形式和内容
一是加强与地方科技等部门的联系,在开展科技下乡、为“三农”服务活动方面积极合作,探索农村科普工作的新模式。如与移动公司合作,开拓气象手机短信传递科普知识服务;与科协合作,开展气象科普“大篷车”、科普夜校等活动;与农业、水产部门合作,推广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气象灾害防治、特色水产养殖等技术。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发更多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充分利用气象科技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针对区域气候资源特点和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农业气候适应性风险评估服务;建立土壤墒情观测网络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系统,实现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
3.5加强农村气象科普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新时代农民迫切了解气象知识、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需要,完善气象科普网络基础设施建议。一是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农村各种资源。二是推进气象科普网络化,利用气象部门独特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搭载农业气象科普知识,惠及更多人群,使气象科学知识普及到农村千家万户。三是加强对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培训,培养其成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递员、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员、气象服务需求的反馈员、气象基础设施的协管员、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员。
3.6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
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像以往发布抗台气象信息一样,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
利用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来传播气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务面是最广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手机短信订制用户和固定电话包月用户,同时相关信息产业部门也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
3.7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要完善管理机制,支持气象部门为农村服务而进行的业务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装备建设,协调气象、建设、信息产业、广播电视等部门,规范农村防灾减灾防工作。制定农村气象防灾应急预案,投入资金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气象观测网建设,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场所的防灾措施和规范农村防灾减灾管理。
4、结语
当前我省整体农村气象服务水平与当代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气象部门与相关部门应该相互配合,做好这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作,充分发挥好气象为“三农”服务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