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级建设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通过班级岗位的建设和班级活动的开展两方面入手,有效地把班级还给学生,充分地利用家长资源,思考并探索着灵活多变的岗位机制和丰富多样的活动体验,力求学生得到长程性地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字:岗位 活动 班级建设 班主任
每一位学生的生命都是珍贵的,从进入学校开始,学校的任何组织形态就介入到每个孩子的生活中,影响着他们每一天的生命存在和发展。教育的价值在于学生生命的整体成长,而在如此多元化的社会,让孩子们在多元性中获得生命自觉和新的发展,是需要教育的力量去实现的。老师要在“收”与“放”之间,找到两者的融通,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实践,始终以“儿童立场”为主旨,坚守住教育的本真。
一、班级岗位,明察暗“放”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确立“儿童立场”,根据每个儿童不同的个性和需求,来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形式。对班级的岗位建设可以把岗位“放”下去,把任务“放”下去,让学生得到充分地体验和成长。
1.小队组建,生命自觉
学生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最重要的一个转变就是小队的组建,为培养少先队员的组织观念、集体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综合能力,我引导学生自建小队。学生一般都因朋友关系而集结一起,但他们在能力上是参差不齐的,于是我暗中观察,对个别同学进行了调整,使每个团队的整体实力相差不大。小队组建好后,起队名,想口号,画队徽,我都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和设计,事实证明,孩子们还是很有想法的,名字和口号一一出炉,且各有特色,小队标志也很快设计完成。
2.班级轮岗,多元体验
岗位设置是为了“在成事中成人”。以前的岗位成员一般是由老师决定的,而现在的岗位成员的上岗过程是由小队成员和老师共同参与的,每一个岗位向所有学生开放,老师只负责设置岗位和分配岗位任务,而各岗位任务则由每小队自己安排队员轮流负责,做到“人人有岗位,事事有人做”。
岗位实行流动开放制,给小队提供合作和交往的空间。一个小队经过一段时间的值岗后,进行轮岗,每个小队都有机会体验不同的岗位,而每个小队的队员也在所处岗位的任务中进行轮换。在这样的岗位工作中,学生不仅有新鲜感,更增添了责任感,也逐渐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和民主意识。
3.岗位评价,螺旋发展
评价是一种推动力,岗位工作能成功地进行后续环节,学生能更好地参与岗位工作,都需要岗位评价这一环节。而评价,可以采用队员自评、小队互评、老师共评的方式,讲究“对事不对人”,在小队所处岗位任务中,小队自主评价队员岗位工作的星级标准,如按时到岗、认真值岗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评价方式,孩子们在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提高,参与岗位工作的兴趣强了,岗位工作的能力提升了,岗位工作也得以不断螺旋上升。
二、班级活动,有的放矢
班級活动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生命自觉和健康主动发展的资源。班级活动内容丰富了,学生就能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并在策划和实践中实现自我的价值;班级活动形式多样了,学生就能够享受到更多的体验,促进个性得到较为充分和谐的发展。
1.主题班会,认识社会
二年级开始,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小队,为了培养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班队活动已经不再由老师主持了,可以实行自主报名制度。如果孩子们还是第一次尝试,可以和孩子们共同确定几个主题,感兴趣的小队可以报名来主持,报名时上交简单的活动摄像,成功入选后和小队成员共同商量,撰写详细的主持稿,最后交给我审核和修改。如通过《童话故事会》,给孩子们创设展示口才的舞台;通过《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通过《开心包粽子》,体验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快乐传承;通过《文明,就在我身边》,明白文明行为的重要性……每周的班队活动课,就是孩子们自我展示的舞台。我把创意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自由的空间里历练成长,学会合作,班主任只是活动过程的参与者和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2.家长讲堂,走向社会
班主任的教育视野和教育智慧在班级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纷繁的资源中可以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请家长来讲课。通过授课活动让学生知道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开拓眼界。如家长来讲授《超轻粘土的制作》,大家从有趣的动手活动中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绪,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家长来讲授《纸艺康乃馨》,从简简单单的彩纸逐步制作成美丽的康乃馨,连孩子自己都对自己的作品惊叹不已;还有家长来教孩子们《手工饼干烘焙》,体验烘焙DIY的乐趣,实时品尝自己的手艺。
家委会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些亲子游和义卖活动,还有各类比赛等,学生的活动就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情,所有活动内容都跟孩子、家长、社会连通,不仅让孩子们的课堂充满了活动的快乐,还让课堂延伸到了校外,孩子在这些活动的大课堂中汲取到了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为健康,发展得更为全面。
参考文献:
[1]李伟平等著,《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2]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3]李家成,《在收放之间——走进班主任研究的异域空间》[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杂志,2012年06期。
[4]袁文娟,《“新基础教育”班级岗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班主任》杂志,2008年第11期。
关键字:岗位 活动 班级建设 班主任
每一位学生的生命都是珍贵的,从进入学校开始,学校的任何组织形态就介入到每个孩子的生活中,影响着他们每一天的生命存在和发展。教育的价值在于学生生命的整体成长,而在如此多元化的社会,让孩子们在多元性中获得生命自觉和新的发展,是需要教育的力量去实现的。老师要在“收”与“放”之间,找到两者的融通,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实践,始终以“儿童立场”为主旨,坚守住教育的本真。
一、班级岗位,明察暗“放”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确立“儿童立场”,根据每个儿童不同的个性和需求,来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形式。对班级的岗位建设可以把岗位“放”下去,把任务“放”下去,让学生得到充分地体验和成长。
1.小队组建,生命自觉
学生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最重要的一个转变就是小队的组建,为培养少先队员的组织观念、集体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综合能力,我引导学生自建小队。学生一般都因朋友关系而集结一起,但他们在能力上是参差不齐的,于是我暗中观察,对个别同学进行了调整,使每个团队的整体实力相差不大。小队组建好后,起队名,想口号,画队徽,我都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和设计,事实证明,孩子们还是很有想法的,名字和口号一一出炉,且各有特色,小队标志也很快设计完成。
2.班级轮岗,多元体验
岗位设置是为了“在成事中成人”。以前的岗位成员一般是由老师决定的,而现在的岗位成员的上岗过程是由小队成员和老师共同参与的,每一个岗位向所有学生开放,老师只负责设置岗位和分配岗位任务,而各岗位任务则由每小队自己安排队员轮流负责,做到“人人有岗位,事事有人做”。
岗位实行流动开放制,给小队提供合作和交往的空间。一个小队经过一段时间的值岗后,进行轮岗,每个小队都有机会体验不同的岗位,而每个小队的队员也在所处岗位的任务中进行轮换。在这样的岗位工作中,学生不仅有新鲜感,更增添了责任感,也逐渐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和民主意识。
3.岗位评价,螺旋发展
评价是一种推动力,岗位工作能成功地进行后续环节,学生能更好地参与岗位工作,都需要岗位评价这一环节。而评价,可以采用队员自评、小队互评、老师共评的方式,讲究“对事不对人”,在小队所处岗位任务中,小队自主评价队员岗位工作的星级标准,如按时到岗、认真值岗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评价方式,孩子们在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提高,参与岗位工作的兴趣强了,岗位工作的能力提升了,岗位工作也得以不断螺旋上升。
二、班级活动,有的放矢
班級活动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生命自觉和健康主动发展的资源。班级活动内容丰富了,学生就能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并在策划和实践中实现自我的价值;班级活动形式多样了,学生就能够享受到更多的体验,促进个性得到较为充分和谐的发展。
1.主题班会,认识社会
二年级开始,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小队,为了培养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班队活动已经不再由老师主持了,可以实行自主报名制度。如果孩子们还是第一次尝试,可以和孩子们共同确定几个主题,感兴趣的小队可以报名来主持,报名时上交简单的活动摄像,成功入选后和小队成员共同商量,撰写详细的主持稿,最后交给我审核和修改。如通过《童话故事会》,给孩子们创设展示口才的舞台;通过《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通过《开心包粽子》,体验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快乐传承;通过《文明,就在我身边》,明白文明行为的重要性……每周的班队活动课,就是孩子们自我展示的舞台。我把创意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自由的空间里历练成长,学会合作,班主任只是活动过程的参与者和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2.家长讲堂,走向社会
班主任的教育视野和教育智慧在班级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纷繁的资源中可以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请家长来讲课。通过授课活动让学生知道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开拓眼界。如家长来讲授《超轻粘土的制作》,大家从有趣的动手活动中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绪,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家长来讲授《纸艺康乃馨》,从简简单单的彩纸逐步制作成美丽的康乃馨,连孩子自己都对自己的作品惊叹不已;还有家长来教孩子们《手工饼干烘焙》,体验烘焙DIY的乐趣,实时品尝自己的手艺。
家委会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些亲子游和义卖活动,还有各类比赛等,学生的活动就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情,所有活动内容都跟孩子、家长、社会连通,不仅让孩子们的课堂充满了活动的快乐,还让课堂延伸到了校外,孩子在这些活动的大课堂中汲取到了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为健康,发展得更为全面。
参考文献:
[1]李伟平等著,《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2]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3]李家成,《在收放之间——走进班主任研究的异域空间》[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杂志,2012年06期。
[4]袁文娟,《“新基础教育”班级岗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班主任》杂志,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