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下,新的数学教育基本现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把教学当成一种事业来追求,把每一堂课都看成是发挥自己创造力、施展才华的机会,看成是发展自己一个机会,把上好一节课看成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教学 创设情境
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迫切的求知欲,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发挥,要想方设法点燃心中的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为了激活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心态,使认知活动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处于最佳状态,每节课教师要做好创境激趣工作。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探究,而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问题。
二、创设故事情境,引发求知欲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讲一些改编的、有趣的故事片段,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进入到新课意境。
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一个“猴妈妈分饼”的故事:猴家族里的小猴子都爱吃猴妈妈做的饼。一天,猴妈妈做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猴甲1块。猴乙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妈妈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他2块。猴丙更贪心,说:“我要3 块。”猴妈妈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的多呢?”学生都会说:“同样多。”教师追问:“聪明的猴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于是,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了新课。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场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学生产生迫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超市购物”时,可在教室里设置一个模拟超市,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买卖。通过活动,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了学好数学的欲望。
四、运用直观手段,创设学习氛围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演示有关直观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教师出示方块积木、魔方、罐头、陀螺、跳棋等,先让学生辨别哪些物体是已学过的形体,接着指出像陀螺、跳棋这种形状的物体叫圆锥体,并板书。再让学生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用心想一想:圆锥体有什么特征,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通过演示、观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五、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设置一些令学生好奇关切、暂时迷惑不解的悬念,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兴奋状态,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从自己做起,做到课堂无废话,语言要风趣、幽默、简洁明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从一年级有简短语言表示完整含义,可以同桌互相说,还可以小组讨论后由一人中心发言,还可以让学生独自训练,让学生自言自语。教师在语言训练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即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进而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获得数字结论,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立良好的环境。所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交流反思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随着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把教学当成一种事业来追求,把每一堂课都看成是发挥自己创造力、施展才华的机会,看成是发展自己一个机会,把上好一节课看成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
例如:在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前,教师向学生提出:“只要你报出一个数,我就能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抢着报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当老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快又准呢?”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數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9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学生的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激发起来了。
总之,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其创造才能,从而使小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教学 创设情境
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迫切的求知欲,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发挥,要想方设法点燃心中的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为了激活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心态,使认知活动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处于最佳状态,每节课教师要做好创境激趣工作。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探究,而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问题。
二、创设故事情境,引发求知欲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讲一些改编的、有趣的故事片段,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进入到新课意境。
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一个“猴妈妈分饼”的故事:猴家族里的小猴子都爱吃猴妈妈做的饼。一天,猴妈妈做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猴甲1块。猴乙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妈妈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他2块。猴丙更贪心,说:“我要3 块。”猴妈妈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的多呢?”学生都会说:“同样多。”教师追问:“聪明的猴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于是,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了新课。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场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学生产生迫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超市购物”时,可在教室里设置一个模拟超市,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买卖。通过活动,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了学好数学的欲望。
四、运用直观手段,创设学习氛围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演示有关直观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教师出示方块积木、魔方、罐头、陀螺、跳棋等,先让学生辨别哪些物体是已学过的形体,接着指出像陀螺、跳棋这种形状的物体叫圆锥体,并板书。再让学生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用心想一想:圆锥体有什么特征,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通过演示、观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五、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设置一些令学生好奇关切、暂时迷惑不解的悬念,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兴奋状态,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从自己做起,做到课堂无废话,语言要风趣、幽默、简洁明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从一年级有简短语言表示完整含义,可以同桌互相说,还可以小组讨论后由一人中心发言,还可以让学生独自训练,让学生自言自语。教师在语言训练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即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进而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获得数字结论,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立良好的环境。所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交流反思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随着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把教学当成一种事业来追求,把每一堂课都看成是发挥自己创造力、施展才华的机会,看成是发展自己一个机会,把上好一节课看成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
例如:在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前,教师向学生提出:“只要你报出一个数,我就能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抢着报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当老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快又准呢?”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數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9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学生的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激发起来了。
总之,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其创造才能,从而使小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