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历史教学课堂,如何积极有效的挖掘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为此,我在的课堂上经常使用师生互动教学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良好互动中愉快的掌握知识,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自己的价值观,同时能真正实现学习所要求达到的三维目标。
一、问题的设计
问题的设计是课堂的核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讨论才更具实效性。那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什么呢?
1、可讨论性。我们讨论的问题一般是教材上没有明确答案的,需要课堂总结、概括或分析的。比如《春秋战国》一课中有一题: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比较分析中得出结论。又如《六王毕四海一》一课中,可以讨论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个问题需要将教材上的知识分析一遍才能得出结论。
2、可深化性。看起来简单的问题,一经讨论,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如讨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学生们通过讨论这个问题,不仅能知道商鞅变法的结果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而且还能深刻理解商鞅变法的影响、如何判断改革的成败。类似的还有辛亥革命究竟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等等问题。
3、可统一性。在我们的课堂中其实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有些问题的答案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比如在《戊戌变法》中,有人认为谭嗣同的死不值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有人认为他死得其所,可以唤起后人。假如你是谭嗣同,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这种问题如果放给学生去讨论就没什么作用,学生可能讨论得很激烈,其实还是自己的观点,更坏的结果是有些立场不坚定的同学会被对方所影响放弃自己的观点。这时就不宜采取讨论法,而更适合使用谈话法。也就是说不用生生合作,而是师生合作来解决问题,既照顾到各种观点又不会耽误时间。
4、兴趣性。讲课前,换一个视角,让学生身临其中感悟历史,能打动学生情趣的一点,即找准切入点,而不拘泥于形式。如学习二战初期德国对外侵略过程,提问:你想当一次希特勒吗?你如果是当前联合国秘书长的话,对全世界人民做怎样的承诺?应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问题的巧妙设计及构想,既有助于课堂教学,同时也是课堂创新的一种体现。实践证明,适度、巧妙、新颖、多样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入角色,主动地学习,从而更能把学生兴趣的思维带入课堂之中。
二、问题实施的实效性
问题设计好也不一定就能上好这一节课,这样,具体实施所设计的问题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本人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总体安排。根据学生的性别、个性、学习情况、知识互补等进行组合,为营造团结协作、良性竞争的良好氛围作充分准备。教师还要积极引导,科学帮教,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学过程。在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后,再提出所设计好的可具操作性的问题。如《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课中,讨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课堂上我是这样问的:经济全球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现在你们还是感觉不出来,二、三十年后,你们的子女也到了你们现在的年龄了,那我们设想一下,那时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与你们现在会有什么不同吗?问题提出来,学生的兴趣马上上来了,他们设想了饮食、住房、学校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等方面。
3、体验课堂。教师此时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课堂展示可分成两部分。知识的展示与重点问题。例如我在展示“商鞅变法”时,先是小组全体成员表演了历史短剧“商鞅舌战群儒”,虽然他们的表演不很熟练,语言也略显生硬,但是却活跃了课堂,锻炼了自己,同时也让同学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商鞅那种不畏强权、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瞬时点评的积极意义
教师的瞬时点评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关键的作用,可用画龙点睛来论。恰当的点评是对讨论结果的巩固,所以,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很注意这一点。为此,瞬时点评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语言简洁。答案由学生总结,在学生的发言中我们可以指出知识性错误,但是对于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答案不应否定。
2、肯定优点。这是我们的点评中不能缺少的。在学生的发言中教师一定要认真倾听,发现每个学生在思维上的闪光点,加以适当赞扬。当然,要掌握好一个度。
3、甄选优秀。我们不否定它们的答案,但是要选出相对更好的阐明理由。这样,既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又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下,我们的课堂会更有实效性。
总之,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互动式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体验学习和成功的舞台,师生、生生互联互动使历史教学更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教师创设愉快探究的教学氛围,学生可以在互动学习中学会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在探究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在互动中逐步完善人格,改善个体品质,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互动式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的教育思想。
(作者电话:18084228871;信箱:[email protected])
一、问题的设计
问题的设计是课堂的核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讨论才更具实效性。那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什么呢?
1、可讨论性。我们讨论的问题一般是教材上没有明确答案的,需要课堂总结、概括或分析的。比如《春秋战国》一课中有一题: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比较分析中得出结论。又如《六王毕四海一》一课中,可以讨论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个问题需要将教材上的知识分析一遍才能得出结论。
2、可深化性。看起来简单的问题,一经讨论,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如讨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学生们通过讨论这个问题,不仅能知道商鞅变法的结果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而且还能深刻理解商鞅变法的影响、如何判断改革的成败。类似的还有辛亥革命究竟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等等问题。
3、可统一性。在我们的课堂中其实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有些问题的答案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比如在《戊戌变法》中,有人认为谭嗣同的死不值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有人认为他死得其所,可以唤起后人。假如你是谭嗣同,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这种问题如果放给学生去讨论就没什么作用,学生可能讨论得很激烈,其实还是自己的观点,更坏的结果是有些立场不坚定的同学会被对方所影响放弃自己的观点。这时就不宜采取讨论法,而更适合使用谈话法。也就是说不用生生合作,而是师生合作来解决问题,既照顾到各种观点又不会耽误时间。
4、兴趣性。讲课前,换一个视角,让学生身临其中感悟历史,能打动学生情趣的一点,即找准切入点,而不拘泥于形式。如学习二战初期德国对外侵略过程,提问:你想当一次希特勒吗?你如果是当前联合国秘书长的话,对全世界人民做怎样的承诺?应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问题的巧妙设计及构想,既有助于课堂教学,同时也是课堂创新的一种体现。实践证明,适度、巧妙、新颖、多样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入角色,主动地学习,从而更能把学生兴趣的思维带入课堂之中。
二、问题实施的实效性
问题设计好也不一定就能上好这一节课,这样,具体实施所设计的问题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本人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总体安排。根据学生的性别、个性、学习情况、知识互补等进行组合,为营造团结协作、良性竞争的良好氛围作充分准备。教师还要积极引导,科学帮教,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学过程。在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后,再提出所设计好的可具操作性的问题。如《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课中,讨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课堂上我是这样问的:经济全球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现在你们还是感觉不出来,二、三十年后,你们的子女也到了你们现在的年龄了,那我们设想一下,那时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与你们现在会有什么不同吗?问题提出来,学生的兴趣马上上来了,他们设想了饮食、住房、学校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等方面。
3、体验课堂。教师此时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课堂展示可分成两部分。知识的展示与重点问题。例如我在展示“商鞅变法”时,先是小组全体成员表演了历史短剧“商鞅舌战群儒”,虽然他们的表演不很熟练,语言也略显生硬,但是却活跃了课堂,锻炼了自己,同时也让同学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商鞅那种不畏强权、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瞬时点评的积极意义
教师的瞬时点评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关键的作用,可用画龙点睛来论。恰当的点评是对讨论结果的巩固,所以,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很注意这一点。为此,瞬时点评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语言简洁。答案由学生总结,在学生的发言中我们可以指出知识性错误,但是对于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答案不应否定。
2、肯定优点。这是我们的点评中不能缺少的。在学生的发言中教师一定要认真倾听,发现每个学生在思维上的闪光点,加以适当赞扬。当然,要掌握好一个度。
3、甄选优秀。我们不否定它们的答案,但是要选出相对更好的阐明理由。这样,既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又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下,我们的课堂会更有实效性。
总之,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互动式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体验学习和成功的舞台,师生、生生互联互动使历史教学更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教师创设愉快探究的教学氛围,学生可以在互动学习中学会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在探究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在互动中逐步完善人格,改善个体品质,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互动式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的教育思想。
(作者电话:18084228871;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