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于古诗文主要是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由此可知要求学生是在诵读中掌握内容,而对于浅易文言文的教学主要是在第四学段进行,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在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已经出现了浅易文言文,例如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四年级上册的《王戎不取道旁李》等,这说明部编版语文教材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格外重视,在这方面的选文比重大大增加,整个小学阶段共选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就有20篇左右。可见古诗文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之因
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着重体现了国家意志,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则更能体现。中华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体裁多样、题材广泛,能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教材中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刘禹锡的《望洞庭》等,有赞美自然风物的李峤的《风》、杨万里的《小池》等,有对农村生活感慨的高鼎的《村居》、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等。
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选文强调了四个标准,经典性、时代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所以增加了很多传统文化的篇目。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在三年级上册就有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少年强则国强”这一段话常常用来教育少年们奋发向上,在五年级上册就有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五年级上册的《古人谈读书》中就提到了一系列的读书方法。
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传统文化经典篇目回归课本,增强了课文的人文底蕴。随课文安排的语文要素均能有机渗透在课后练习之中。例如《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的阅读训练要素是“了解故事情節,简要复述课文”,课后练习就要求“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在之后的表达训练中也要求“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二、教之文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说教师如何解读文本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
首先要明确古诗文的教学目标,这我们可以根据每一个单元的单元导语和训练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五年级下册的第八单元,单元导语是“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说明这一单元是让我们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果然这一单元的阅读训练目标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因此我们在教学《杨氏之子》这一课时就要引导学生感悟杨氏之子对孔君平回答的话。《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在于杨氏子和孔君平的对话,“此是君家果”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想试探一下杨氏子,于是就在杨姓上做文章,对杨氏子说:“这是你家的果子。”而杨氏子很聪明,立刻明白了他话里的意思,他也在姓氏上做文章,就回答道:“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在教学时我们引导学生了解孔君平拿杨氏子的姓氏和杨梅的“杨”字做文章,杨氏子用同样的方法拿孔君平的姓氏和孔雀的“孔”字做文章,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杨氏子聪慧的表现。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教材的编排体系,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幽默风趣,第一篇就是《杨氏之子》,让我们感受杨氏子的聪慧机智;第二篇是丰子恺的《手指》,从手指的自述中感受文章的幽默风趣;第三篇是略读课文《童年的发现》,这就实现了从扶到放的过程,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
最重要的还是要细读古诗文的教学文本,对于古诗文的教学,诵读非常重要,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道理。例如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虽然才短短49个字,但故事情节比较完整,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也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了,再结合注释,这篇文章的内容就一目了然了。
三、教之策
对于古诗文的教学,我们一般可以从解题目、知作者、通文意、悟文情这四个环节来进行,也可以将知作者和通文意这两个环节交换进行。例如五年级下册的《秋夜将晓出黎明迎凉有感》,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将诗的题目解释出来,再了解诗人陆游的生平,接着通晓诗文的大意,这些都为接下来理解诗文的感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年级下册的《自相矛盾》同样先让学生理清题目意思,让学生明白矛和盾是古代的兵器,特别是一种是攻击的兵器,另一种是防守的兵器,这为接下来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做好了铺垫。《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这就要让学生了解韩非子这个人物,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所以在理解的文章意思之后更要明白它的寓意,并将之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
其实我们还可以从题目来切入进行讲解,例如如杨万里的《稚子弄冰》,从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描写农村儿童的诗作,表达的是对农村儿童的喜爱之情;还可以从文章背景来切入,例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是梁启超在日本听到别人说中国是“老大帝国”时表达自己强烈反对之作,通过了解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处境,再联系梁启超的个人生平,我们就能把握住这篇文章的主旨;还可以从细节处来切入,例如王冕的《墨梅》,抓住这个“墨”就可以理解诗人的意思了。
万事开头难,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学习,是为之后的进一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作准备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学习古诗文的良好习惯。
一、教之因
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着重体现了国家意志,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则更能体现。中华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体裁多样、题材广泛,能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教材中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刘禹锡的《望洞庭》等,有赞美自然风物的李峤的《风》、杨万里的《小池》等,有对农村生活感慨的高鼎的《村居》、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等。
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选文强调了四个标准,经典性、时代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所以增加了很多传统文化的篇目。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在三年级上册就有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少年强则国强”这一段话常常用来教育少年们奋发向上,在五年级上册就有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五年级上册的《古人谈读书》中就提到了一系列的读书方法。
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传统文化经典篇目回归课本,增强了课文的人文底蕴。随课文安排的语文要素均能有机渗透在课后练习之中。例如《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的阅读训练要素是“了解故事情節,简要复述课文”,课后练习就要求“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在之后的表达训练中也要求“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二、教之文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说教师如何解读文本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
首先要明确古诗文的教学目标,这我们可以根据每一个单元的单元导语和训练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五年级下册的第八单元,单元导语是“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说明这一单元是让我们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果然这一单元的阅读训练目标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因此我们在教学《杨氏之子》这一课时就要引导学生感悟杨氏之子对孔君平回答的话。《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在于杨氏子和孔君平的对话,“此是君家果”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想试探一下杨氏子,于是就在杨姓上做文章,对杨氏子说:“这是你家的果子。”而杨氏子很聪明,立刻明白了他话里的意思,他也在姓氏上做文章,就回答道:“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在教学时我们引导学生了解孔君平拿杨氏子的姓氏和杨梅的“杨”字做文章,杨氏子用同样的方法拿孔君平的姓氏和孔雀的“孔”字做文章,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杨氏子聪慧的表现。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教材的编排体系,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幽默风趣,第一篇就是《杨氏之子》,让我们感受杨氏子的聪慧机智;第二篇是丰子恺的《手指》,从手指的自述中感受文章的幽默风趣;第三篇是略读课文《童年的发现》,这就实现了从扶到放的过程,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
最重要的还是要细读古诗文的教学文本,对于古诗文的教学,诵读非常重要,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道理。例如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虽然才短短49个字,但故事情节比较完整,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也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了,再结合注释,这篇文章的内容就一目了然了。
三、教之策
对于古诗文的教学,我们一般可以从解题目、知作者、通文意、悟文情这四个环节来进行,也可以将知作者和通文意这两个环节交换进行。例如五年级下册的《秋夜将晓出黎明迎凉有感》,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将诗的题目解释出来,再了解诗人陆游的生平,接着通晓诗文的大意,这些都为接下来理解诗文的感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年级下册的《自相矛盾》同样先让学生理清题目意思,让学生明白矛和盾是古代的兵器,特别是一种是攻击的兵器,另一种是防守的兵器,这为接下来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做好了铺垫。《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这就要让学生了解韩非子这个人物,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所以在理解的文章意思之后更要明白它的寓意,并将之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
其实我们还可以从题目来切入进行讲解,例如如杨万里的《稚子弄冰》,从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描写农村儿童的诗作,表达的是对农村儿童的喜爱之情;还可以从文章背景来切入,例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是梁启超在日本听到别人说中国是“老大帝国”时表达自己强烈反对之作,通过了解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处境,再联系梁启超的个人生平,我们就能把握住这篇文章的主旨;还可以从细节处来切入,例如王冕的《墨梅》,抓住这个“墨”就可以理解诗人的意思了。
万事开头难,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学习,是为之后的进一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作准备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学习古诗文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