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些年,我在不止一位艺术家的案头上,看到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粉绿色的封面上印着一个冗长的名字,叫《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这本成书于十几年前,由美术史家朱青生的一系列讲座结集而成的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释了现代主义以来艺术创作在观念、方法与形态上的根本性转折。当很多经历了八九十年代前卫实验的中国艺术家还在从审美突破和样式借鉴的道路上寻找灵感时,这本小书成为他们逃离繁冗的各式理论文本,同时避免自己的创作成为简单的COSPLAY的一种有效途径。我并不清楚,在阳江组的三位艺术家的桌上是否也有这样一本,但是他们的艺术道路,却无疑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践行着这个书名所指涉的现代艺术中艺术与生活的恒久命题。
阳江组由艺术家郑国谷、陈再炎、孙庆麟创办于2002年,十几年间凭借一系列充满争议的狂野作品而获得较高的国际声誉。他们的创作源泉来自于三人在阳江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作品的形态则涉及书法、绘画、摄影、录像、综合材料、大型装置、建筑、行为等多个领域。当这个组合刚成立时,他们还是一群背景各异,但有着共同艺术理想的社会青年,吃茶、喝酒、聊天、打牌是他们最通常的生活方式,而他们的艺术方式,则是在这些日常的生活节奏里,捕捉最熟悉而典型的生活细节图像,并用一种最无厘头的方式呈现出来。当郑国谷向我介绍他们的一个巡回项目《饭后书法》时,曾经将创作过程描述为“同一群各式朋友通宵喝酒,并在完全沉醉的前一刻离开酒桌,起身前去用各式饭桌上的现成材料完成书写”,并把这种最后一刻的清醒称为“艺术家的特质”。
这种生活与艺术的无缝衔接充满了张力,而这种张力的无处不在构成了阳江组艺术的基本特征,高于生活、高于书写、甚至高于生活与书写的“底层结合”,本土与国际、抽象与具体、严肃与恶搞,无处不在。阳江组对于书写的兴趣,来自于其成员陈再炎与孙庆麟之间的有趣张力。前者是书法科班出身,而后者毫无书法基础,却有一个不识字却擅长“挥春”(写春联)的匠人伯父。孙庆麟被两位伙伴认为是最具有书写气质的成员,挥洒自如而不拘成法,关键是“敢”,亲近书写而无所敬畏,所以便更好地贴近了书写信息传递的根本功能。美术史家白谦慎先生曾经在《与古为徒与娟娟发屋》中讨论非专业的“平民书法”对于书法发展的改造与由此而来的专业书法的身份标准的问题,而阳江组则彻底地放弃了对于书法的“艺术”属性的迷恋,将其类化为日常化的行为,于是,在同样的琐事中,选择写书法的行为便暗示了某种理由,对一个晨练的老人而言,早起是量个血压更好还是去看书法呢?阳江组的“无厘头”书法被悬在展厅的四周,中间摆开了四张桌子,供参观者在看书法的之前或之后量一下血压,名为《你是去看书法还是量血压》?
阳江组的艺术项目,其基本思路是营造一种刻意制作的仿生活空间,在这种空间中,通过对特定生活细节的演绎、改造、引喻,转化成一种似是而非的艺术品感。这种转化,既保留了部分可识别的艺术品形态,如《鼠牛虎兔龙蛇》中隐含六合彩得奖提示的画轴,也往往会保留一些生活化的复制,如《鸟投雨打芭蕉》的条幅下,在竹林中闲坐品茗的茶座。他们在不同空间中以叠床架屋的方式构建一个“阳江化”的新空间,晦涩、圆滑、似是而非、似曾相识、充满了仪式化的日常细节与戏剧化的组合方式。阳江组通过将其艺术侵入艺术的经典场馆继续了对生活的浸入,从而完成了从生活到艺术的整个轮回。
我在讨论阳江组艺术时,总是有一些莫名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倒不是来自所谓的“失语”,而是我们对这个组合的阐释,总是紧紧地依赖那些有关阳江的人与故事,酒、茶、跳楼店的幌子、郑国谷的“疯人老师”、写书法的摩的司机等等,在不同的文本中反复出现。脱离了所有的这些故事,不但文字是苍白的,作品本身的语言和引证也将匮乏得一如沙漠。此次的展览题为“不立一法”,更多地是一种回顾与总结性质的展览,而伴随着阳江组成员的成熟与老去,伴随着郑国谷开始不能再喝酒,这条阳江经验的生活化书写道路还能走多远?阳江组的成功经验,是以书写为线索串联起生活与艺术的感观联系;其历史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艺术生活化的成熟的系统案例,这种案例,于中国艺术的现实语境而言,是前无古人的。然而,是不是每一个浸入社区的当代艺术的生活化案例都有着与第一个同样的价值呢?阳江组的边缘生活成为一种“国际化”成功,是否来自于另外一种“异域”观看的需要?不同地域中孵化出的文化相对性的重复,除了提供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假以观照自我的他者之外,又存在怎样的价值?从这个角度上说,阳江组的经验,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
阳江组由艺术家郑国谷、陈再炎、孙庆麟创办于2002年,十几年间凭借一系列充满争议的狂野作品而获得较高的国际声誉。他们的创作源泉来自于三人在阳江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作品的形态则涉及书法、绘画、摄影、录像、综合材料、大型装置、建筑、行为等多个领域。当这个组合刚成立时,他们还是一群背景各异,但有着共同艺术理想的社会青年,吃茶、喝酒、聊天、打牌是他们最通常的生活方式,而他们的艺术方式,则是在这些日常的生活节奏里,捕捉最熟悉而典型的生活细节图像,并用一种最无厘头的方式呈现出来。当郑国谷向我介绍他们的一个巡回项目《饭后书法》时,曾经将创作过程描述为“同一群各式朋友通宵喝酒,并在完全沉醉的前一刻离开酒桌,起身前去用各式饭桌上的现成材料完成书写”,并把这种最后一刻的清醒称为“艺术家的特质”。
这种生活与艺术的无缝衔接充满了张力,而这种张力的无处不在构成了阳江组艺术的基本特征,高于生活、高于书写、甚至高于生活与书写的“底层结合”,本土与国际、抽象与具体、严肃与恶搞,无处不在。阳江组对于书写的兴趣,来自于其成员陈再炎与孙庆麟之间的有趣张力。前者是书法科班出身,而后者毫无书法基础,却有一个不识字却擅长“挥春”(写春联)的匠人伯父。孙庆麟被两位伙伴认为是最具有书写气质的成员,挥洒自如而不拘成法,关键是“敢”,亲近书写而无所敬畏,所以便更好地贴近了书写信息传递的根本功能。美术史家白谦慎先生曾经在《与古为徒与娟娟发屋》中讨论非专业的“平民书法”对于书法发展的改造与由此而来的专业书法的身份标准的问题,而阳江组则彻底地放弃了对于书法的“艺术”属性的迷恋,将其类化为日常化的行为,于是,在同样的琐事中,选择写书法的行为便暗示了某种理由,对一个晨练的老人而言,早起是量个血压更好还是去看书法呢?阳江组的“无厘头”书法被悬在展厅的四周,中间摆开了四张桌子,供参观者在看书法的之前或之后量一下血压,名为《你是去看书法还是量血压》?
阳江组的艺术项目,其基本思路是营造一种刻意制作的仿生活空间,在这种空间中,通过对特定生活细节的演绎、改造、引喻,转化成一种似是而非的艺术品感。这种转化,既保留了部分可识别的艺术品形态,如《鼠牛虎兔龙蛇》中隐含六合彩得奖提示的画轴,也往往会保留一些生活化的复制,如《鸟投雨打芭蕉》的条幅下,在竹林中闲坐品茗的茶座。他们在不同空间中以叠床架屋的方式构建一个“阳江化”的新空间,晦涩、圆滑、似是而非、似曾相识、充满了仪式化的日常细节与戏剧化的组合方式。阳江组通过将其艺术侵入艺术的经典场馆继续了对生活的浸入,从而完成了从生活到艺术的整个轮回。
我在讨论阳江组艺术时,总是有一些莫名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倒不是来自所谓的“失语”,而是我们对这个组合的阐释,总是紧紧地依赖那些有关阳江的人与故事,酒、茶、跳楼店的幌子、郑国谷的“疯人老师”、写书法的摩的司机等等,在不同的文本中反复出现。脱离了所有的这些故事,不但文字是苍白的,作品本身的语言和引证也将匮乏得一如沙漠。此次的展览题为“不立一法”,更多地是一种回顾与总结性质的展览,而伴随着阳江组成员的成熟与老去,伴随着郑国谷开始不能再喝酒,这条阳江经验的生活化书写道路还能走多远?阳江组的成功经验,是以书写为线索串联起生活与艺术的感观联系;其历史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艺术生活化的成熟的系统案例,这种案例,于中国艺术的现实语境而言,是前无古人的。然而,是不是每一个浸入社区的当代艺术的生活化案例都有着与第一个同样的价值呢?阳江组的边缘生活成为一种“国际化”成功,是否来自于另外一种“异域”观看的需要?不同地域中孵化出的文化相对性的重复,除了提供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假以观照自我的他者之外,又存在怎样的价值?从这个角度上说,阳江组的经验,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