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初,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中展厅展出了由凯伦·阿契(Karen Archey)和岳鸿飞一起策划的“后网络艺术”,一个听上去非常有科技感的展览,一个能够勾引起普通观众兴趣的展览。面对这个新鲜的主题,进入展厅之前大家不免有所预想和期待,但是这个展览可能会让大多数人摸不着头脑,走出展厅你依然不知道什么是后网络艺术,不仅仅是看不懂作品。
策展人凯伦·阿契说,后网络这个概念是她和岳鸿飞讨论后提出来的,它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时间概念,而是一种与互联网共生的意识形态,一种网络思维方式。所谓后网络艺术则是艺术家基于对后网络的感知和运用进行的创作。她还坦言,后网络艺术目前仍是一个很宽泛,尚待研究的概念。我有幸参加了开展前的新闻发布会,在进入展厅之前对策展人的想法事先有了了解,但依然不是特别清楚这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展览。进入展厅后,我突然觉得这个展览似乎跟策展人提出的概念没什么关系,这个展览和我们往常看到的“当代”群展也没什么两样,各种创作媒介被艺术家充分利用,当然这里没有传统的架上绘画,这也是凯伦·阿瑟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指出的一类不能算作后网络艺术的一种艺术形式。
策展人提出了一个非常宽泛新概念,且没有什么定论,并在这个开放的话题下挑选作品组织展览,在布展方面还刻意减少了文字阐释,为的是给观者预留充分的想象空间,但是就这个展览而言可能观众并不会进入想象空间就直接忽略,毕竟思考还是要在一定的语境下。再加上此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来自国外,文化背景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些差异。所以有观众给出如此评价也不奇怪,“我看不懂,其实也挺符合‘后网络艺术’这个概念的,毕竟‘网络艺术’咱们这些普通老百姓都不怎么懂,‘后网络艺术’就更难懂了吧”。
展览就相当于策展人的作品,展览背后也有策展人的理念要表达,但是展览最终呈现出来是否能够传达策展人的本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策展各项工作是否到位,换句话说,这种理念不能仅仅存在于案头。策展人希望观者自己有不同的体会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这并不妨碍展览本身应当提供一些信息让观者明白策展人的所思所想,而且这正是观者产生个人体会的基础。否则这里所谓的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就犹如一些当代艺术家拒绝阐释自己的创作一样,而这种看上去合理的解释实际上其实是一种拒绝。策展人与艺术家不同的是,展览本身是一种交流的形式,而艺术家的创作则可以是一种个人行为,在这种前提下,策展不应当变成一种自我叙事。
在“后网络艺术”展览的导览环节,策展人还挑选了几件作品讲解了创作的背景,但即便如此,也很难看出这些作品如后网络有何关系。以艺术家巴尼·罗格斯的作品《自画像:猫仔骨灰瓮》为例,艺术家把自己幻想成离奇死去的猫,将普通的陶瓷杯化作它的骨灰盒。凯伦·阿契说当观众来到作品前,可以将自己想象成这只猫,想象自己身居陶瓷杯之中。“你可以感受到这件作品传达给你的转化思维、对于逻辑思维的解构,还有悲伤的情绪。”我想策展人设想的场景或许不会发生,尤其是在不知道这件作品创作背景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这件作品与后网络的关系何在。后网络这一概念既可以将网络时代之后的艺术创作一网打尽,也可以给出明确的标准进行划分,但目前这个标准或许只有策展人清楚,或许她也说不清,只是心里有个感觉。
策展人凯伦·阿契说,后网络这个概念是她和岳鸿飞讨论后提出来的,它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时间概念,而是一种与互联网共生的意识形态,一种网络思维方式。所谓后网络艺术则是艺术家基于对后网络的感知和运用进行的创作。她还坦言,后网络艺术目前仍是一个很宽泛,尚待研究的概念。我有幸参加了开展前的新闻发布会,在进入展厅之前对策展人的想法事先有了了解,但依然不是特别清楚这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展览。进入展厅后,我突然觉得这个展览似乎跟策展人提出的概念没什么关系,这个展览和我们往常看到的“当代”群展也没什么两样,各种创作媒介被艺术家充分利用,当然这里没有传统的架上绘画,这也是凯伦·阿瑟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指出的一类不能算作后网络艺术的一种艺术形式。
策展人提出了一个非常宽泛新概念,且没有什么定论,并在这个开放的话题下挑选作品组织展览,在布展方面还刻意减少了文字阐释,为的是给观者预留充分的想象空间,但是就这个展览而言可能观众并不会进入想象空间就直接忽略,毕竟思考还是要在一定的语境下。再加上此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来自国外,文化背景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些差异。所以有观众给出如此评价也不奇怪,“我看不懂,其实也挺符合‘后网络艺术’这个概念的,毕竟‘网络艺术’咱们这些普通老百姓都不怎么懂,‘后网络艺术’就更难懂了吧”。
展览就相当于策展人的作品,展览背后也有策展人的理念要表达,但是展览最终呈现出来是否能够传达策展人的本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策展各项工作是否到位,换句话说,这种理念不能仅仅存在于案头。策展人希望观者自己有不同的体会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这并不妨碍展览本身应当提供一些信息让观者明白策展人的所思所想,而且这正是观者产生个人体会的基础。否则这里所谓的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就犹如一些当代艺术家拒绝阐释自己的创作一样,而这种看上去合理的解释实际上其实是一种拒绝。策展人与艺术家不同的是,展览本身是一种交流的形式,而艺术家的创作则可以是一种个人行为,在这种前提下,策展不应当变成一种自我叙事。
在“后网络艺术”展览的导览环节,策展人还挑选了几件作品讲解了创作的背景,但即便如此,也很难看出这些作品如后网络有何关系。以艺术家巴尼·罗格斯的作品《自画像:猫仔骨灰瓮》为例,艺术家把自己幻想成离奇死去的猫,将普通的陶瓷杯化作它的骨灰盒。凯伦·阿契说当观众来到作品前,可以将自己想象成这只猫,想象自己身居陶瓷杯之中。“你可以感受到这件作品传达给你的转化思维、对于逻辑思维的解构,还有悲伤的情绪。”我想策展人设想的场景或许不会发生,尤其是在不知道这件作品创作背景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这件作品与后网络的关系何在。后网络这一概念既可以将网络时代之后的艺术创作一网打尽,也可以给出明确的标准进行划分,但目前这个标准或许只有策展人清楚,或许她也说不清,只是心里有个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