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采用了新颖、灵活的教学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出现了两个“虚化”的现象。
一、目标“虚”
不少教师把目标设置得过高、过多,课堂上得不到落实。其结果是多目的往往成为无目的,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或难以实现,或被冲淡,学生学习效果受到影响。有些老师对要不要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到底哪些是有用的知识、采用何种方式教学等问题产生了认识上的混乱和偏差,因而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最应该明确的知识目标反而变得缺失或者含糊。三个维度的目标,能实的不实,该定的未定,加上无法写实的,这就出现了虚化的教学目标,也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虚化。
例如,教学牛津英语2AUnit5 At the market时,某位教师把教室布置成了一个“菜市场”,让孩子们自由认识各种蔬菜。可这位老師没有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有步骤地认识各种蔬菜,结果,课堂上“一盘散沙”,学生们大呼小叫,场面无法控制,完全遗失了“文本”,连本堂课最起码的目标——四会、三会单词也草草了事。教学中目的性愈强,收效愈大;随意性多,盲目性就大,往往事倍功半。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三个协调,即掌握英语知识与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协调,心智结构内部诸因素的平衡与协调,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技能活动的协调。此外,还要处理好教学目标的宏观把握与微观调控的关系,使英语课堂生动活泼;处理好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发展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注重自主亲历和体验;处理好教学的未来性、生成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注重生命的发展历程;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双边共时、动态生成等环节,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我们要在一堂课中有机渗透能力目标、情意目标和个性发展目标,把握英语教育的方向,这既是教学机制和教学手段的问题,更与教师的理念、教学环境密不可分。
二、形式“虚”
英语学科的性质是什么?新课标指出英语学科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众人解读一本新课标。理解的角度、理解的深度不会一致,因此出现偏颇也在所难免。比如,新课标提出“英语学习要课内外结合”、“英语综合性学习”等理念,实际上,这些观点虽然确实是英语学习的必有规律,但是看看我们的老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是外来的东西占据了主流,课堂上唱、跳、画、演等形式层出不穷。课堂教学像跑龙套似的,呼呼啦啦,热热闹闹。浏览最近的报纸杂志,也同样发现这样的事情,有的教学实录新鲜的花样真不少,而实际上冷静下来,我们不得不问自己一个问题:英语课,还有英语味吗?新课改过程中英语课到底该怎样上?不容置疑,众多的花样虚化了小学英语课堂!因此,我认为英语课堂最主要的任务还应该是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形象。正本清源,这才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魂。其他的那些形式可以作为英语学习的补充。课堂上我们决不能肥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园。
新课标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短剧、表演、讨论、调查、课本剧……各种各样的授课方式,让英语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有了丰硕的收获?我们在参加英语教学交流的活动时,常看见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对文本的解读时间少了,学生思考时间少了,对语言的运用显得更机械和单调了。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一节英语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所以,教学形式的选择不妨各行其是。然而,就英语教学来说,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
如,教学牛津1AUmt3 This is my mum时,一位教师为了教学新词mum和dad,先让班上的一位小男生戴上假须,一位小女生挎上女士手袋,然后指着这两位学生向班上其他学生介绍This is my mum That is mydad结果不但学生没有弄清mum和dad的含义,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位老师只是专注于课堂上的形式,一味花力气在创新出花样上,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本末倒置。
小学英语教学最为大忌的是以引起兴趣为名,采取种种庸俗的做法,追求所谓的“奇特”,这样的课就好像在整个英语教学“身上”长出了“赘瘤”,“瘤”的分量越大,就越损害英语教学之“身”,学生越是难以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又如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自不用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形式上的倾向。最明显的表现是教师提出问题,然后一声令下:“讨论开始!”,学生就分组围成了一团,学生的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于是学生的讨论声戛然而止。结果,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只是在那里当“看客”,不能真正起到讨论的作用。试问一节语言课,如果学生连说的机会都微乎其微,他又怎样能够很好地去体验、去记忆、去运用呢?所以,真正的讨论。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切不可在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流于表面的形式。有的教师还把小组讨论看成是落实新课标的一种装饰,无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使小组讨论成泛滥之势。
新课改过程中的英语课,必须克服这两个“虚化”。而教师是课改的主要实施者,要自觉地、积极地从“学生该学会什么”、“学生该怎样去学”、“怎样能够让学生学会”三个方面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以及确定教学形式,使每个学生在每一节课都能够最大程度地学有所获。
一、目标“虚”
不少教师把目标设置得过高、过多,课堂上得不到落实。其结果是多目的往往成为无目的,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或难以实现,或被冲淡,学生学习效果受到影响。有些老师对要不要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到底哪些是有用的知识、采用何种方式教学等问题产生了认识上的混乱和偏差,因而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最应该明确的知识目标反而变得缺失或者含糊。三个维度的目标,能实的不实,该定的未定,加上无法写实的,这就出现了虚化的教学目标,也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虚化。
例如,教学牛津英语2AUnit5 At the market时,某位教师把教室布置成了一个“菜市场”,让孩子们自由认识各种蔬菜。可这位老師没有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有步骤地认识各种蔬菜,结果,课堂上“一盘散沙”,学生们大呼小叫,场面无法控制,完全遗失了“文本”,连本堂课最起码的目标——四会、三会单词也草草了事。教学中目的性愈强,收效愈大;随意性多,盲目性就大,往往事倍功半。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三个协调,即掌握英语知识与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协调,心智结构内部诸因素的平衡与协调,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技能活动的协调。此外,还要处理好教学目标的宏观把握与微观调控的关系,使英语课堂生动活泼;处理好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发展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注重自主亲历和体验;处理好教学的未来性、生成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注重生命的发展历程;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双边共时、动态生成等环节,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我们要在一堂课中有机渗透能力目标、情意目标和个性发展目标,把握英语教育的方向,这既是教学机制和教学手段的问题,更与教师的理念、教学环境密不可分。
二、形式“虚”
英语学科的性质是什么?新课标指出英语学科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众人解读一本新课标。理解的角度、理解的深度不会一致,因此出现偏颇也在所难免。比如,新课标提出“英语学习要课内外结合”、“英语综合性学习”等理念,实际上,这些观点虽然确实是英语学习的必有规律,但是看看我们的老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是外来的东西占据了主流,课堂上唱、跳、画、演等形式层出不穷。课堂教学像跑龙套似的,呼呼啦啦,热热闹闹。浏览最近的报纸杂志,也同样发现这样的事情,有的教学实录新鲜的花样真不少,而实际上冷静下来,我们不得不问自己一个问题:英语课,还有英语味吗?新课改过程中英语课到底该怎样上?不容置疑,众多的花样虚化了小学英语课堂!因此,我认为英语课堂最主要的任务还应该是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形象。正本清源,这才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魂。其他的那些形式可以作为英语学习的补充。课堂上我们决不能肥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园。
新课标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短剧、表演、讨论、调查、课本剧……各种各样的授课方式,让英语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有了丰硕的收获?我们在参加英语教学交流的活动时,常看见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对文本的解读时间少了,学生思考时间少了,对语言的运用显得更机械和单调了。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一节英语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所以,教学形式的选择不妨各行其是。然而,就英语教学来说,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
如,教学牛津1AUmt3 This is my mum时,一位教师为了教学新词mum和dad,先让班上的一位小男生戴上假须,一位小女生挎上女士手袋,然后指着这两位学生向班上其他学生介绍This is my mum That is mydad结果不但学生没有弄清mum和dad的含义,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位老师只是专注于课堂上的形式,一味花力气在创新出花样上,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本末倒置。
小学英语教学最为大忌的是以引起兴趣为名,采取种种庸俗的做法,追求所谓的“奇特”,这样的课就好像在整个英语教学“身上”长出了“赘瘤”,“瘤”的分量越大,就越损害英语教学之“身”,学生越是难以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又如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自不用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形式上的倾向。最明显的表现是教师提出问题,然后一声令下:“讨论开始!”,学生就分组围成了一团,学生的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于是学生的讨论声戛然而止。结果,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只是在那里当“看客”,不能真正起到讨论的作用。试问一节语言课,如果学生连说的机会都微乎其微,他又怎样能够很好地去体验、去记忆、去运用呢?所以,真正的讨论。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切不可在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流于表面的形式。有的教师还把小组讨论看成是落实新课标的一种装饰,无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使小组讨论成泛滥之势。
新课改过程中的英语课,必须克服这两个“虚化”。而教师是课改的主要实施者,要自觉地、积极地从“学生该学会什么”、“学生该怎样去学”、“怎样能够让学生学会”三个方面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以及确定教学形式,使每个学生在每一节课都能够最大程度地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