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019-0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村教育面广量大,教育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面临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在学校的管理中,应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
不可否认,最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村的高中阶段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试图从农村高中的教师现状出发,探讨一下农村高中师资队伍建设所遇到的挑战以及农村高中的出路。
一、农村高中教师队伍的现状
1、编制不足。受财政状况的影响,教师编制不足成了农村高级中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我校为例,按照一九九九年颁布的《安徽省全日制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师生比例应为4:50,我校的教师编制应该达200多,但实际编制远远低于此数。而实际到位的教师数又低于实际编制数,教师严重缺编。很多农村中学不得已只得请代课教师,代课教师的工作不稳定,不能很好地安心自己的工作,影响了教学质量。
2、负担重。教师的编制不足,必然给教师带来沉重的教学负担。按规定,高中教师的标准工作量以语文、数学课为基准,达10-12节。但实际是很多教师的工作量远远超过标准。语、数、外学科教师带三个毕业班的情况比较普遍。同时,由于城市学校的扩招,使得农村学校很难获得优质生源,学生的水平差异较大,教学难度增大。
3、压力大。高中阶段的教育因为有高考的压力,高考学科的教师压力普遍较大。尤其是高三毕业班教师,整天扎堆在试卷和复习中,工作压力、升学压力,使得高考学科的压力陡增。
4、学科结构不合理。目前农村高中阶段的学校普遍存在着教师的学科不合理的问题,有些学科出现有编无人的情况,比较突出的是外语、地理、美术、音乐等学科。
5、教师流失严重。城市学校的扩张,招生规模的扩大,为农村高中教师进入提供了机会。城市学校能给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空间,也是農村高中教师不愿安心农村教育的重要原因,而城乡教育差距过大,则是农村高中留不住人的直接原因。而能够从农村高中进入城市的往往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从我校的情况来看,2000年以来,共有10名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县城甚至其它城市,占教师总数的10%,这种现象在周边的一些农村高中更为严重。往往是教师一旦成名就想调动,农村高中成了“优秀教师的孵化器”。
胡锦涛总书记在“8·13”讲话中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的基础在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国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农村高中教学承担了高中教育阶段的大部分受教育对象,因此,搞好农村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二、对策
1、有关部门要在师资配备上进一步优化组合。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在教师配备、硬件设施方面,政府要搞好均衡发展,促进城乡教育的和谐。这既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力之举。
2、建章立制,坚持以规治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建设好教师队伍,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能扎实、有效、有创造性地开展,各校必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各类岗位职责和行为标准,规范评估条件与内容,为检查评比督导奖惩提供有力的依据。逐步引导教师由被动接受约束转变为主动自学管理自己,形成管理的自觉化。
3、实施“培训”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要把青年教师的培训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培训、教研、教学融为一体,解决教师断层问题,实现平衡过渡。通过培训,使广大教师不断地转变教育理念,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同时,通过对青年教师的培训,使青年教师做到一年入门,两年上路,三年基本成熟,四年崭露头角,五年走向成熟,鼓励青年教师做教学的“状元”。
4、实施“科研”工程,形成浓厚了教科研气氛。开展教育科研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良策,而且是培养学者型教师的明智之举。但农村高中普遍存在着教科研不足的问题,一是教师没有教科研的意识,对教科研的意义认识不足;二是教师负担重,教科研的精力、条件不足;三是没有形成教科研的大气候。针对农村高中的共性问题,可以在教师队伍中挑选出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并有一定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组建学校的教育科研小组,通过编制人员,建立制度,安排时间,保证教科研活动的开展。通过教育科研小组的科研成果,在全校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以点带面,分步推进。
5、实施“名师”工程,激励广大教师人人争先。名师创造名校,名校造就名师。学校要把“名师”培养作为教师队伍发展的最高目标。对中青年教师,要求他们练就一流的基本功、掌握一套教育理论、具备一项特长、形成一种独特教学风格、创造一流好成绩、熟练使用电教设备、获得一流的教改成果。通过“名师”工程,促进教师苦练内功,争当骨干,争做带头人,争做科研型教师,争当一位名师。
6、既要依法治校,又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与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的两个方面,依法治校强调的是“法”的作用,人人必须“守法”,而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因素,要求管理者在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上把人放在核心地位上。
在管理上,要把依法治校与以人为本结合起来,既要雷厉风行,又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使教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开拓性,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村教育面广量大,教育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面临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在学校的管理中,应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
不可否认,最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村的高中阶段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试图从农村高中的教师现状出发,探讨一下农村高中师资队伍建设所遇到的挑战以及农村高中的出路。
一、农村高中教师队伍的现状
1、编制不足。受财政状况的影响,教师编制不足成了农村高级中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我校为例,按照一九九九年颁布的《安徽省全日制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师生比例应为4:50,我校的教师编制应该达200多,但实际编制远远低于此数。而实际到位的教师数又低于实际编制数,教师严重缺编。很多农村中学不得已只得请代课教师,代课教师的工作不稳定,不能很好地安心自己的工作,影响了教学质量。
2、负担重。教师的编制不足,必然给教师带来沉重的教学负担。按规定,高中教师的标准工作量以语文、数学课为基准,达10-12节。但实际是很多教师的工作量远远超过标准。语、数、外学科教师带三个毕业班的情况比较普遍。同时,由于城市学校的扩招,使得农村学校很难获得优质生源,学生的水平差异较大,教学难度增大。
3、压力大。高中阶段的教育因为有高考的压力,高考学科的教师压力普遍较大。尤其是高三毕业班教师,整天扎堆在试卷和复习中,工作压力、升学压力,使得高考学科的压力陡增。
4、学科结构不合理。目前农村高中阶段的学校普遍存在着教师的学科不合理的问题,有些学科出现有编无人的情况,比较突出的是外语、地理、美术、音乐等学科。
5、教师流失严重。城市学校的扩张,招生规模的扩大,为农村高中教师进入提供了机会。城市学校能给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空间,也是農村高中教师不愿安心农村教育的重要原因,而城乡教育差距过大,则是农村高中留不住人的直接原因。而能够从农村高中进入城市的往往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从我校的情况来看,2000年以来,共有10名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县城甚至其它城市,占教师总数的10%,这种现象在周边的一些农村高中更为严重。往往是教师一旦成名就想调动,农村高中成了“优秀教师的孵化器”。
胡锦涛总书记在“8·13”讲话中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的基础在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国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农村高中教学承担了高中教育阶段的大部分受教育对象,因此,搞好农村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二、对策
1、有关部门要在师资配备上进一步优化组合。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在教师配备、硬件设施方面,政府要搞好均衡发展,促进城乡教育的和谐。这既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力之举。
2、建章立制,坚持以规治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建设好教师队伍,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能扎实、有效、有创造性地开展,各校必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各类岗位职责和行为标准,规范评估条件与内容,为检查评比督导奖惩提供有力的依据。逐步引导教师由被动接受约束转变为主动自学管理自己,形成管理的自觉化。
3、实施“培训”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要把青年教师的培训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培训、教研、教学融为一体,解决教师断层问题,实现平衡过渡。通过培训,使广大教师不断地转变教育理念,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同时,通过对青年教师的培训,使青年教师做到一年入门,两年上路,三年基本成熟,四年崭露头角,五年走向成熟,鼓励青年教师做教学的“状元”。
4、实施“科研”工程,形成浓厚了教科研气氛。开展教育科研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良策,而且是培养学者型教师的明智之举。但农村高中普遍存在着教科研不足的问题,一是教师没有教科研的意识,对教科研的意义认识不足;二是教师负担重,教科研的精力、条件不足;三是没有形成教科研的大气候。针对农村高中的共性问题,可以在教师队伍中挑选出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并有一定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组建学校的教育科研小组,通过编制人员,建立制度,安排时间,保证教科研活动的开展。通过教育科研小组的科研成果,在全校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以点带面,分步推进。
5、实施“名师”工程,激励广大教师人人争先。名师创造名校,名校造就名师。学校要把“名师”培养作为教师队伍发展的最高目标。对中青年教师,要求他们练就一流的基本功、掌握一套教育理论、具备一项特长、形成一种独特教学风格、创造一流好成绩、熟练使用电教设备、获得一流的教改成果。通过“名师”工程,促进教师苦练内功,争当骨干,争做带头人,争做科研型教师,争当一位名师。
6、既要依法治校,又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与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的两个方面,依法治校强调的是“法”的作用,人人必须“守法”,而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因素,要求管理者在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上把人放在核心地位上。
在管理上,要把依法治校与以人为本结合起来,既要雷厉风行,又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使教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开拓性,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