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我国的未来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意识的创造力又是现代化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教育事业不断进行改革的今天,音乐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中重要一部分,有着其他学科不可顶替的作用。其中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和音乐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一、在节奏感的训练当中发掘幼儿的创造力
节奏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幼儿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逐步能注意使自己的动作符合音乐的节拍。他们往往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不合拍,音乐仅起到背景的作用。当教师要求幼儿听琴声拍手时,他们并不能真正听着音乐的节拍来做动作,往往将音乐当成要求做出拍手动作的“信号”。动作既不合拍也不均匀,如对某个小朋友的行为表示欣赏赞赏时所做的拍手动作一样,每个人拍手的速度不同,听起来此起彼落,相当混乱。第二阶段:懂得注意听音乐,尽量使自己的动作合拍。在教师经常提醒下,幼儿逐渐知道要听着音乐拍手,要控制动作速度,使动作能合上音乐的节拍。有的幼儿会一拍做一次拍手动作,也有的幼儿每两拍拍手一次。有时有的乐曲在结束时会出现八分音符,幼儿也会相应地增加并加快拍手次数,拍出八分音符的节奏。在这一阶段中,虽然幼儿开始注意使自己的动作合拍,但还不能自始至终稳定地合着节拍拍手。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开始时比较合拍,但到了中途却变得不合拍了。第三阶段:动作自如,合拍。步入这一阶段时,幼儿已逐步能从需要高度集中注意中解脱出来,动作的协调性也有所发展。有的幼儿在拍手的过程中停止拍手动作去进行一些其它的活动,当做完某些事后,再回过头来拍手仍能接上拍子。但也有个别幼儿还要有相当一段时间才能达到这一步。如让三岁多的幼儿做兔跳动作,幼儿听兔跳音乐拍手时能很准确,可是随兔跳音乐跳跃时常因“身不由已”,控制身体的能力差而不易合拍。如果要能较自如、合拍地随音乐上下肢协调地动作,必须在大脑对肌肉动作的控制能力、平衡能力有一定发展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动作的发展对节奏感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
二、歌唱技能训练当中不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边唱边动作是幼儿的特点,他们不但用歌声来表达感情,更喜欢用动作来加以补充,三岁的幼儿由于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自己常能想出一些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如“小汽车”一歌中的“笛笛”声,幼儿很快就用生活中曾见到的按喇叭表示。在为“吹泡泡”歌曲配动作时,中大班的幼儿用手臂自下而上的动作表示泡泡正向上飞,同时还双脚起踵,尽力显得高些。对“咦?泡泡不见了”这句歌词所表达的惊讶感情更是深有体会,他们把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惊奇会本能地把两臂往后斜伸,身体前倾,头向前探视保持不动的姿态,移植了过来,天真地表现出对泡泡不见了所产生的好奇、怀疑、惊讶的复杂心情。虽然幼儿的动作不美,也不标准,但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动作中看出他对歌曲的理解,及幼儿感情的投入。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自己创造性想出表达方法的机会,并给予肯定,这样可以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积极性。
三、在欣赏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提高幼儿的创造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进行音乐活动要具有良好的听觉。目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对听觉的培养非常重视。如日本著名的“铃木教学法”就是从听觉训练着手并注意启发儿童的兴趣。他认为为什么孩子很快能掌握祖国语言,这是因为儿童一生下来就处在一种语言声音的环境中,如果孩子一生下来就处在一个音乐环境中,也能很快学会音乐,所以,他采用让孩子学习祖国语言的方法来学习音乐。他教孩子学拉琴之前,先要求母亲学习拉小提琴,让孩子听母亲演奏,同时让孩子听录音,然后再让孩子自己反复奏出他所听熟的旋律,等孩子有了兴趣才识谱。有时也可让小提琴班的孩子先观看、倾听其他同年龄孩子拉提琴,等他们慢慢记住了这些乐曲,自己想拉了,才给他们上第一课,这是在听觉记忆的基础上识谱的。
1.傾听幼儿周围的种种声音
引导幼儿闭上眼睛,听听自己周围的声音,相信每个幼儿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活动里教师走路发出的声音;钟表发出滴答的声音;小朋友发出的声音;活动室外教师用水冲洗拖布的声音……只要幼儿用心去听,他们马上会展开自己的想象说出一些没有发生的声音。如在欣赏钟表的声音时,有的幼儿说:我听见了小鸡啄米的声音;还有的说:我听见水滴的声音。
2.倾听窗外的声音
风声、雨声、雷声、拍球、跳绳、玩沙、玩水、小动物园里的叫声……闭上眼睛去倾听这些自然界的音响,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幻想……如听见刮大风时,有的幼儿说:我感觉有妖怪来了,好害怕;有的幼儿接着说:我是孙悟空,我来捉妖怪,然后快乐的做起了捉妖的动作。
3.倾听生活中可能听见的声音
厨房里洗菜、切菜、炒菜的声音;锅碗瓢盆相互撞击的声音;乘坐交通工具时发出的声音;各种车辆的声音;建筑工地上机器工作时的声音……在引导幼儿倾听周围声音时,有时是在自然的条件下引起幼儿的注意,有机会应让他们进行比较、分类、并让他们知道有些声音是噪音,不好听。不但对听觉有害,而且还会对大脑的功能不利;有时还可让幼儿在安静的环境中仔细聆听,体会什么叫安静,什么是鸦雀无声,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听觉的敏锐性,也有利于感觉音乐作品的情绪。音乐中常会出现的休止符,幼儿具有这方面的经验,为体会音乐中所采用的这一表现手段作好了准备。
经许多研究证明音乐能力是人类天赋中最早出现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创造来源于生活,也表现于生活,想象和创造是不可分割的。成人的想象和创造可能在积累了一定生活经验的时候,停留在一个时间或一个阶段内,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是无穷无尽的,因为对于幼儿来说,每天的生活,都是新的开始,新的学习,新的创造,因为生活经验的积累也是创造的源泉。
参考文献:
[1]贾俊萍.《谈教学中教师的作用》[J]载《中国音乐教育》,2007年5月
[2]陈辉.《倾听——音乐欣赏的必要途径》[J]载《中国音乐教育》,2005年8月
[3]陈明.《培养多元文化的音乐耳朵》[J]载《中国音乐教育》,2007年8月
[4]赵思童.《音乐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J]载《中国音乐教育》,2006年1月
[5]郑琪,荀安华.《重视培养学生的乐感》[J]载《中国音乐教育》,2006年6月
一、在节奏感的训练当中发掘幼儿的创造力
节奏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幼儿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逐步能注意使自己的动作符合音乐的节拍。他们往往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不合拍,音乐仅起到背景的作用。当教师要求幼儿听琴声拍手时,他们并不能真正听着音乐的节拍来做动作,往往将音乐当成要求做出拍手动作的“信号”。动作既不合拍也不均匀,如对某个小朋友的行为表示欣赏赞赏时所做的拍手动作一样,每个人拍手的速度不同,听起来此起彼落,相当混乱。第二阶段:懂得注意听音乐,尽量使自己的动作合拍。在教师经常提醒下,幼儿逐渐知道要听着音乐拍手,要控制动作速度,使动作能合上音乐的节拍。有的幼儿会一拍做一次拍手动作,也有的幼儿每两拍拍手一次。有时有的乐曲在结束时会出现八分音符,幼儿也会相应地增加并加快拍手次数,拍出八分音符的节奏。在这一阶段中,虽然幼儿开始注意使自己的动作合拍,但还不能自始至终稳定地合着节拍拍手。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开始时比较合拍,但到了中途却变得不合拍了。第三阶段:动作自如,合拍。步入这一阶段时,幼儿已逐步能从需要高度集中注意中解脱出来,动作的协调性也有所发展。有的幼儿在拍手的过程中停止拍手动作去进行一些其它的活动,当做完某些事后,再回过头来拍手仍能接上拍子。但也有个别幼儿还要有相当一段时间才能达到这一步。如让三岁多的幼儿做兔跳动作,幼儿听兔跳音乐拍手时能很准确,可是随兔跳音乐跳跃时常因“身不由已”,控制身体的能力差而不易合拍。如果要能较自如、合拍地随音乐上下肢协调地动作,必须在大脑对肌肉动作的控制能力、平衡能力有一定发展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动作的发展对节奏感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
二、歌唱技能训练当中不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边唱边动作是幼儿的特点,他们不但用歌声来表达感情,更喜欢用动作来加以补充,三岁的幼儿由于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自己常能想出一些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如“小汽车”一歌中的“笛笛”声,幼儿很快就用生活中曾见到的按喇叭表示。在为“吹泡泡”歌曲配动作时,中大班的幼儿用手臂自下而上的动作表示泡泡正向上飞,同时还双脚起踵,尽力显得高些。对“咦?泡泡不见了”这句歌词所表达的惊讶感情更是深有体会,他们把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惊奇会本能地把两臂往后斜伸,身体前倾,头向前探视保持不动的姿态,移植了过来,天真地表现出对泡泡不见了所产生的好奇、怀疑、惊讶的复杂心情。虽然幼儿的动作不美,也不标准,但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动作中看出他对歌曲的理解,及幼儿感情的投入。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自己创造性想出表达方法的机会,并给予肯定,这样可以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积极性。
三、在欣赏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提高幼儿的创造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进行音乐活动要具有良好的听觉。目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对听觉的培养非常重视。如日本著名的“铃木教学法”就是从听觉训练着手并注意启发儿童的兴趣。他认为为什么孩子很快能掌握祖国语言,这是因为儿童一生下来就处在一种语言声音的环境中,如果孩子一生下来就处在一个音乐环境中,也能很快学会音乐,所以,他采用让孩子学习祖国语言的方法来学习音乐。他教孩子学拉琴之前,先要求母亲学习拉小提琴,让孩子听母亲演奏,同时让孩子听录音,然后再让孩子自己反复奏出他所听熟的旋律,等孩子有了兴趣才识谱。有时也可让小提琴班的孩子先观看、倾听其他同年龄孩子拉提琴,等他们慢慢记住了这些乐曲,自己想拉了,才给他们上第一课,这是在听觉记忆的基础上识谱的。
1.傾听幼儿周围的种种声音
引导幼儿闭上眼睛,听听自己周围的声音,相信每个幼儿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活动里教师走路发出的声音;钟表发出滴答的声音;小朋友发出的声音;活动室外教师用水冲洗拖布的声音……只要幼儿用心去听,他们马上会展开自己的想象说出一些没有发生的声音。如在欣赏钟表的声音时,有的幼儿说:我听见了小鸡啄米的声音;还有的说:我听见水滴的声音。
2.倾听窗外的声音
风声、雨声、雷声、拍球、跳绳、玩沙、玩水、小动物园里的叫声……闭上眼睛去倾听这些自然界的音响,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幻想……如听见刮大风时,有的幼儿说:我感觉有妖怪来了,好害怕;有的幼儿接着说:我是孙悟空,我来捉妖怪,然后快乐的做起了捉妖的动作。
3.倾听生活中可能听见的声音
厨房里洗菜、切菜、炒菜的声音;锅碗瓢盆相互撞击的声音;乘坐交通工具时发出的声音;各种车辆的声音;建筑工地上机器工作时的声音……在引导幼儿倾听周围声音时,有时是在自然的条件下引起幼儿的注意,有机会应让他们进行比较、分类、并让他们知道有些声音是噪音,不好听。不但对听觉有害,而且还会对大脑的功能不利;有时还可让幼儿在安静的环境中仔细聆听,体会什么叫安静,什么是鸦雀无声,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听觉的敏锐性,也有利于感觉音乐作品的情绪。音乐中常会出现的休止符,幼儿具有这方面的经验,为体会音乐中所采用的这一表现手段作好了准备。
经许多研究证明音乐能力是人类天赋中最早出现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创造来源于生活,也表现于生活,想象和创造是不可分割的。成人的想象和创造可能在积累了一定生活经验的时候,停留在一个时间或一个阶段内,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是无穷无尽的,因为对于幼儿来说,每天的生活,都是新的开始,新的学习,新的创造,因为生活经验的积累也是创造的源泉。
参考文献:
[1]贾俊萍.《谈教学中教师的作用》[J]载《中国音乐教育》,2007年5月
[2]陈辉.《倾听——音乐欣赏的必要途径》[J]载《中国音乐教育》,2005年8月
[3]陈明.《培养多元文化的音乐耳朵》[J]载《中国音乐教育》,2007年8月
[4]赵思童.《音乐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J]载《中国音乐教育》,2006年1月
[5]郑琪,荀安华.《重视培养学生的乐感》[J]载《中国音乐教育》,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