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初高中历史教学链接,学生及历史教学德育目标的实现;班主任和学校方面去叙述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一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相关能力;二是完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三是向学生乃至班主任、学校宣传历史学的功效;四是教书的同时要强化育人;五是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教师
不经意间,笔者已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岗位上“抗战”了二十几年,在这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中获得了回报,从高中历史教学中逐渐走向成熟,下面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不谈一谈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对策,与同行们共勉:
1 困惑
1.1 初高中历史教学链接的困惑。初中历史教学长期以副科身份存在,处于极端不受重视的地位,近年来,情况虽有所改观但仍存在问题:各地中考也把历史作为考试科目,但分值低,因而在学生、家长乃至某些教师眼中历史依然是副科,这就影响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甚至在偏远的农村初中,历史课仅是课程表里的一道风景线。表面看来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历史,具备了相应的史学知识,但实则上由于中考制度的制约和一些教师授课方式(上课只讲考点,讲故事,要求学生背书等)的限制,再加上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落后等因素影响,使得学生在初中阶段掌握的历史知识几近于零。换而言之,根本就没有达到课标的要求。这就给高中的历史教学造成严重影响,因为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对该事件进行理性分析,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与分析能力。而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掌握史实何从在高中理性分析呢,要想实现高楼大厦平地起的梦想,实非短期所能。因此每年给高一新生授课,笔者都感到力不从心:既要重新抓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史学能力,还要应付历史会考,加上课时的不足等原因,教学经常无法全面展开。
1.2 也谈学生,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但在“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观念的熏陶下,有兴趣并不意味着重视历史课。高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并从中提取相应的经验教训以为后事之师,但很多学生上课时只喜欢听轻松的轶闻趣事,看经典的历史影视作品,聊热播的古装穿越剧(如《步步惊心》、《甄嬛传》),不爱动脑子思考问题。学生的这些喜好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中很多教师面临两难选择:要么迎合学生口味而“活跃”课堂,要么坚守原则而让学生冷落历史课。两难选择,让笔者困惑不已,历史教学怎样才能找到一条让师生双方都满意的出路?
1.3 实现历史教学德育目标的困惑。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历史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今90后的学生无论是在人生价值观还是在情感态度上都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这给历史教师落实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带来了麻烦:如让学生说《南京大屠杀》观后感时,有一位学生居然说“中国不是人口大国吗,为了控制人口搞计划生育,劳民伤财,日本人一下子帮我们减少了30万人,感谢还来不及呢……”言毕,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看到法西斯党魁、战争的罪魁祸首希特勒的影视资料时,有一些学生会鼓掌喊“酷”“帅呆了”;提到雷锋,有学生说他不值得学习,因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讲到刘青山、张子善因贪污被判死刑,有学生认为他们冤,因为现实社会中有许多官员贪得无厌,也没有被处理等等。价值观的颠覆严重扭曲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很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无法顺利引发学生共鸣。
1.4 班主任引导和学校管理的困惑。班主任的工作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树立重视每门课程的正确理念,以适应当今的素质教育。历史教学成绩的提高除了与科任教师紧密相关外,还与班主任的重视与否密不可分。经常在工作中碰到一些只重视语数英主科的班主任,其它科目可有可无。如:在高一会考时,笔者跟班主任商量,让学生把晚读的时间拿来复习史地两科,结果一些班主任说:“史地会考很简单的,在考前背一下就行了,没必要占用复习主科的时间”,结果,过关率偏低的往往就是这类班级,反之过关率都会高出许多。在多年历史副科观念指导下,学校的一些做法反映出对历史教学的不重视:如教务处在安排班级课表时,往往把历史课集中在上午的最后两节至下午的第一节课之间。这个时间段的学生大都处在疲惫与似醒非醒的状态中,此时授课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历史没有单独的晚自习,要想测试只能自己找时间安排。学校每年都组织语数英搞学科竞赛,而历史科则没有……。
2 面对这些困惑,笔者及时调整心态,采取有效措施
2.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相关能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初升高的学生喜欢历史课,高一历史教师任重道远:一定要在教学中以興趣引路,把历史能力培养和知识积累融合贯通,做好初高中的教学链接。可以从教材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建构或者生活体验中寻找兴趣的切入点。如在讲授英国君主立宪形成过程时,笔者用新闻来介绍他的国王、议会、首相和内阁的职能,帮助学生构建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形成历史概念和历史认识。再如讲到改土归流时可通过地方史“南丹莫氏土司的存废”来让学生把握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消除其学习历史的紧张感和陌生感。在这些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与相关能力就培养出来了。
2.2 完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历史课一个班每周只安排2.5个课时,时间紧任务重,只能通过完善教学全过程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印发预习学案和每课一练的方式搞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在课堂教学中把重点、难点设置成情景对话和问题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3 向学生乃至班主任、学校宣传历史学的功效。在日常教学生活工作中,以毛泽东等名人对历史的热爱为例,宣传历史学的功效:学习历史的最大用途并不只限于考试,它更大的价值是在于借鉴。正如唐太宗所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国家兴衰。人类是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成长的,所以任何漠视历史学科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肤浅和偏见的。从而让学生、班主任、学校都认识到历史学是一门智慧而加以重视。
2.4 教书的同时要强化育人。在日常教学中,坚持教书又育人,特殊情况下我甚至把育人放在首位,让学生知道没有爱国情结的民族是看不到希望的民族。对于学生出现的价值观取向偏差问题,不能简单的批评了事。都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从日常生活中能引发学生共鸣的社会热点出发:如通过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司机以及“我爸是李刚”坑爹事件适时引导分析后,大都能在教学中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2.5 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历史教师自身。教师要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加强自身素养,更何况历史教学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尤其是新课改后,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广博的知识,对教材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可以正确处理教材,准确地讲解教材,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国家的建设输送人才。这都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跟上教育发展的形势。
总之,历史教师要有一种高度责任心的心态,勤学钻研,积极应对各种问题的发生,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将高中历史教学做到最好。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教师
不经意间,笔者已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岗位上“抗战”了二十几年,在这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中获得了回报,从高中历史教学中逐渐走向成熟,下面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不谈一谈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对策,与同行们共勉:
1 困惑
1.1 初高中历史教学链接的困惑。初中历史教学长期以副科身份存在,处于极端不受重视的地位,近年来,情况虽有所改观但仍存在问题:各地中考也把历史作为考试科目,但分值低,因而在学生、家长乃至某些教师眼中历史依然是副科,这就影响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甚至在偏远的农村初中,历史课仅是课程表里的一道风景线。表面看来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历史,具备了相应的史学知识,但实则上由于中考制度的制约和一些教师授课方式(上课只讲考点,讲故事,要求学生背书等)的限制,再加上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落后等因素影响,使得学生在初中阶段掌握的历史知识几近于零。换而言之,根本就没有达到课标的要求。这就给高中的历史教学造成严重影响,因为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对该事件进行理性分析,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与分析能力。而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掌握史实何从在高中理性分析呢,要想实现高楼大厦平地起的梦想,实非短期所能。因此每年给高一新生授课,笔者都感到力不从心:既要重新抓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史学能力,还要应付历史会考,加上课时的不足等原因,教学经常无法全面展开。
1.2 也谈学生,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但在“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观念的熏陶下,有兴趣并不意味着重视历史课。高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并从中提取相应的经验教训以为后事之师,但很多学生上课时只喜欢听轻松的轶闻趣事,看经典的历史影视作品,聊热播的古装穿越剧(如《步步惊心》、《甄嬛传》),不爱动脑子思考问题。学生的这些喜好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中很多教师面临两难选择:要么迎合学生口味而“活跃”课堂,要么坚守原则而让学生冷落历史课。两难选择,让笔者困惑不已,历史教学怎样才能找到一条让师生双方都满意的出路?
1.3 实现历史教学德育目标的困惑。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历史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今90后的学生无论是在人生价值观还是在情感态度上都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这给历史教师落实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带来了麻烦:如让学生说《南京大屠杀》观后感时,有一位学生居然说“中国不是人口大国吗,为了控制人口搞计划生育,劳民伤财,日本人一下子帮我们减少了30万人,感谢还来不及呢……”言毕,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看到法西斯党魁、战争的罪魁祸首希特勒的影视资料时,有一些学生会鼓掌喊“酷”“帅呆了”;提到雷锋,有学生说他不值得学习,因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讲到刘青山、张子善因贪污被判死刑,有学生认为他们冤,因为现实社会中有许多官员贪得无厌,也没有被处理等等。价值观的颠覆严重扭曲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很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无法顺利引发学生共鸣。
1.4 班主任引导和学校管理的困惑。班主任的工作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树立重视每门课程的正确理念,以适应当今的素质教育。历史教学成绩的提高除了与科任教师紧密相关外,还与班主任的重视与否密不可分。经常在工作中碰到一些只重视语数英主科的班主任,其它科目可有可无。如:在高一会考时,笔者跟班主任商量,让学生把晚读的时间拿来复习史地两科,结果一些班主任说:“史地会考很简单的,在考前背一下就行了,没必要占用复习主科的时间”,结果,过关率偏低的往往就是这类班级,反之过关率都会高出许多。在多年历史副科观念指导下,学校的一些做法反映出对历史教学的不重视:如教务处在安排班级课表时,往往把历史课集中在上午的最后两节至下午的第一节课之间。这个时间段的学生大都处在疲惫与似醒非醒的状态中,此时授课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历史没有单独的晚自习,要想测试只能自己找时间安排。学校每年都组织语数英搞学科竞赛,而历史科则没有……。
2 面对这些困惑,笔者及时调整心态,采取有效措施
2.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相关能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初升高的学生喜欢历史课,高一历史教师任重道远:一定要在教学中以興趣引路,把历史能力培养和知识积累融合贯通,做好初高中的教学链接。可以从教材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建构或者生活体验中寻找兴趣的切入点。如在讲授英国君主立宪形成过程时,笔者用新闻来介绍他的国王、议会、首相和内阁的职能,帮助学生构建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形成历史概念和历史认识。再如讲到改土归流时可通过地方史“南丹莫氏土司的存废”来让学生把握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消除其学习历史的紧张感和陌生感。在这些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与相关能力就培养出来了。
2.2 完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历史课一个班每周只安排2.5个课时,时间紧任务重,只能通过完善教学全过程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印发预习学案和每课一练的方式搞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在课堂教学中把重点、难点设置成情景对话和问题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3 向学生乃至班主任、学校宣传历史学的功效。在日常教学生活工作中,以毛泽东等名人对历史的热爱为例,宣传历史学的功效:学习历史的最大用途并不只限于考试,它更大的价值是在于借鉴。正如唐太宗所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国家兴衰。人类是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成长的,所以任何漠视历史学科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肤浅和偏见的。从而让学生、班主任、学校都认识到历史学是一门智慧而加以重视。
2.4 教书的同时要强化育人。在日常教学中,坚持教书又育人,特殊情况下我甚至把育人放在首位,让学生知道没有爱国情结的民族是看不到希望的民族。对于学生出现的价值观取向偏差问题,不能简单的批评了事。都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从日常生活中能引发学生共鸣的社会热点出发:如通过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司机以及“我爸是李刚”坑爹事件适时引导分析后,大都能在教学中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2.5 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历史教师自身。教师要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加强自身素养,更何况历史教学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尤其是新课改后,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广博的知识,对教材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可以正确处理教材,准确地讲解教材,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国家的建设输送人才。这都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跟上教育发展的形势。
总之,历史教师要有一种高度责任心的心态,勤学钻研,积极应对各种问题的发生,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将高中历史教学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