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进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我们应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开放教学过程,相信学生,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借鉴、学会欣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二要把握时机,适时“收手”。只有灵活驾驭课堂,做到收放自如,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开放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打破教材框框,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适时放手开放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设想的品质。只有灵活驾驭课堂,做到收放自如,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
课堂教学的目标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掌握一定的知识,会用一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真心相信学生,真正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而不是定好框框备好材料,让学生按老师的意思去做、去机械被动的接受。如“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一内容教学许多老师这样做:老师提供学生酒精灯、碟子、瓶子、铁制瓶盖,酒精、水、扇子等,要求学生:
(1)把同质量的酒精滴在碟子和瓶子中,比较它们蒸发快慢;
(2)把水滴在两个铁制瓶盖上,一个用火烤比较它们蒸发快慢;
(3)把酒精滴在两个碟子上,用扇子扇其中一个碟子比较它们蒸发快慢。
从而得出:要加快液体的蒸发,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了手,结论也正确,似乎已经“放了”,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操作工,实验是学生做的,思想还是老师的。而另一位教师这样设计:给学生提供蜡烛、扇 子等,还准备了许多学生可能会用到的器材,如电吹风、海棉、衣服架、夹子等,要求学生尽快把一块叠放的湿毛巾弄干。因为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平时的生活经验派上用场,学生的方法很多。有用火烤、用扇子扇、用嘴吹气、用力甩、使劲把水挤出来,有用衣服或海棉把水吸出来,有多种方法同时用上,各组成员分工合作,齐心协力,争取尽快把湿毛巾弄干,他们做的很投入,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汇报成果时都讲的津津有味,教师只引导学生把各种方法进行归类,分析、综合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预设框框,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创造性,这样的“放”效果很好。
教师要把开放思想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把开放做法体现在学生学习每个环节,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学生才能在不断实践中体会开放的愉悦,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如教学“测物质密度”的内容时,课前向学生公布研究课题:“测一长方体小铁块的密度,你有几种方案”事先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进行设计以及自制一些实验器材,把物理学习由课堂向课前开放,这样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以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把课堂教学向课前延伸,拓宽了学习渠道,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课堂教学开始,让学生展示课前设计方案,在全班交流,经过评价、筛选,提出合理的方案如:
(1)、用天平、量筒;(2)、用天平、弹簧测力计;(3)、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4)、用弹簧测力计、量筒;(5)用天平;(6)用弹簧测力计等。
课堂上教师要求被选中的“方案”由学生说明实验步骤,有的还用自己制作的器材演示,这样演出学生表现欲很高,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去发现去创造,教师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
学完这节课后,还要学生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如鉴别家中的铝锅,不锈钢餐具是不是纯铝、纯钢,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生活,带向家庭,带向社会,带向终身。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物理的信心。同时收获了学习乐趣和成功体
验。
二、要把握时机,适时“收手”
教师“放手“,不是在课堂上让学生放任自流,在“放”的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及时地“收”。当然要收得适时自然。有些设计得很好的实验,学生做的正有兴致,思维逐渐打开,若这时教师为了赶时间,急于收拢,草率收场,学生不能尽兴,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既达不到开放的目的,又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位教师在教学“沸腾”一节时做得很好,利用学生实验,用酒精灯给试管中水加热,当实验一开始学生陆续报告观察到现象。如“水面有波动”,“听到声音”,“试管底有水泡产生,水泡上升过程中变小,后来没有了”,“温度计的温度升高了”,“先看到水泡上升时气泡逐渐变小,水快沸腾的时候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当水的温度升高到100℃时,再加热水温怎么不升高”,“我们水温升到99℃时再加热也不升高”,“停止加热水泡马上没有了”,“我的试管口冒烟了”,“我的水面上涨了”等等。老师把学生观察到的现象都记录起来;当学生试管中水都沸腾起来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对观察到各现象进行分析,这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把学生的思维概括起来,把看到的实验现象提升到理性的认识,这样我认为才做到收的自然。
一道题经过学生热烈的讨论,有时会产生很多的解法,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让学生“想得多”、“想得快”的层面上,对学生的方案不置可否,不加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放而不收,就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也无法把学生思维层次提高到“质”的方面,即如何进行有序思考和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如有位教师在教完初中电学内容后出示如下题目:任选仪器测出一个阻值大约是10 ~ 20Ω的导体电阻,你的方案有几种?这是一道较开放的题目,教学中出现了许多精彩的场面,师生间达到有效的互动,学生想出办法很多,也很快,但所表现出的思维水平基本上属于点状的、零散的思考,这也是很正常的。此时教师在学生点状思考的基础上,首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其次引导学生把诸多的方案进行归类、概括。如用伏安法测电阻,用替换法测电阻,用电流表测电阻,用电压表测电阻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逐步使学生思维条理化,同时使其对电阻测量问题的认识达到结构化。
在课堂教学中,“放”与“收”是相辅相成的,只“收”不“放”和只“放”不“收”,都与素质教育大方向相背离。我们体会到“放开”不易,而要“收好”更难,没有收好,放开是无目的的,浅层次的,是表面上的热闹,只有做到了“收好”,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达成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发展起良好作用。因此,“放”而有“收”、活而不乱才是课堂优质高效的前提和保证。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开放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打破教材框框,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适时放手开放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设想的品质。只有灵活驾驭课堂,做到收放自如,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
课堂教学的目标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掌握一定的知识,会用一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真心相信学生,真正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而不是定好框框备好材料,让学生按老师的意思去做、去机械被动的接受。如“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一内容教学许多老师这样做:老师提供学生酒精灯、碟子、瓶子、铁制瓶盖,酒精、水、扇子等,要求学生:
(1)把同质量的酒精滴在碟子和瓶子中,比较它们蒸发快慢;
(2)把水滴在两个铁制瓶盖上,一个用火烤比较它们蒸发快慢;
(3)把酒精滴在两个碟子上,用扇子扇其中一个碟子比较它们蒸发快慢。
从而得出:要加快液体的蒸发,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了手,结论也正确,似乎已经“放了”,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操作工,实验是学生做的,思想还是老师的。而另一位教师这样设计:给学生提供蜡烛、扇 子等,还准备了许多学生可能会用到的器材,如电吹风、海棉、衣服架、夹子等,要求学生尽快把一块叠放的湿毛巾弄干。因为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平时的生活经验派上用场,学生的方法很多。有用火烤、用扇子扇、用嘴吹气、用力甩、使劲把水挤出来,有用衣服或海棉把水吸出来,有多种方法同时用上,各组成员分工合作,齐心协力,争取尽快把湿毛巾弄干,他们做的很投入,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汇报成果时都讲的津津有味,教师只引导学生把各种方法进行归类,分析、综合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预设框框,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创造性,这样的“放”效果很好。
教师要把开放思想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把开放做法体现在学生学习每个环节,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学生才能在不断实践中体会开放的愉悦,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如教学“测物质密度”的内容时,课前向学生公布研究课题:“测一长方体小铁块的密度,你有几种方案”事先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进行设计以及自制一些实验器材,把物理学习由课堂向课前开放,这样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以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把课堂教学向课前延伸,拓宽了学习渠道,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课堂教学开始,让学生展示课前设计方案,在全班交流,经过评价、筛选,提出合理的方案如:
(1)、用天平、量筒;(2)、用天平、弹簧测力计;(3)、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4)、用弹簧测力计、量筒;(5)用天平;(6)用弹簧测力计等。
课堂上教师要求被选中的“方案”由学生说明实验步骤,有的还用自己制作的器材演示,这样演出学生表现欲很高,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去发现去创造,教师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
学完这节课后,还要学生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如鉴别家中的铝锅,不锈钢餐具是不是纯铝、纯钢,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生活,带向家庭,带向社会,带向终身。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物理的信心。同时收获了学习乐趣和成功体
验。
二、要把握时机,适时“收手”
教师“放手“,不是在课堂上让学生放任自流,在“放”的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及时地“收”。当然要收得适时自然。有些设计得很好的实验,学生做的正有兴致,思维逐渐打开,若这时教师为了赶时间,急于收拢,草率收场,学生不能尽兴,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既达不到开放的目的,又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位教师在教学“沸腾”一节时做得很好,利用学生实验,用酒精灯给试管中水加热,当实验一开始学生陆续报告观察到现象。如“水面有波动”,“听到声音”,“试管底有水泡产生,水泡上升过程中变小,后来没有了”,“温度计的温度升高了”,“先看到水泡上升时气泡逐渐变小,水快沸腾的时候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当水的温度升高到100℃时,再加热水温怎么不升高”,“我们水温升到99℃时再加热也不升高”,“停止加热水泡马上没有了”,“我的试管口冒烟了”,“我的水面上涨了”等等。老师把学生观察到的现象都记录起来;当学生试管中水都沸腾起来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对观察到各现象进行分析,这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把学生的思维概括起来,把看到的实验现象提升到理性的认识,这样我认为才做到收的自然。
一道题经过学生热烈的讨论,有时会产生很多的解法,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让学生“想得多”、“想得快”的层面上,对学生的方案不置可否,不加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放而不收,就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也无法把学生思维层次提高到“质”的方面,即如何进行有序思考和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如有位教师在教完初中电学内容后出示如下题目:任选仪器测出一个阻值大约是10 ~ 20Ω的导体电阻,你的方案有几种?这是一道较开放的题目,教学中出现了许多精彩的场面,师生间达到有效的互动,学生想出办法很多,也很快,但所表现出的思维水平基本上属于点状的、零散的思考,这也是很正常的。此时教师在学生点状思考的基础上,首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其次引导学生把诸多的方案进行归类、概括。如用伏安法测电阻,用替换法测电阻,用电流表测电阻,用电压表测电阻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逐步使学生思维条理化,同时使其对电阻测量问题的认识达到结构化。
在课堂教学中,“放”与“收”是相辅相成的,只“收”不“放”和只“放”不“收”,都与素质教育大方向相背离。我们体会到“放开”不易,而要“收好”更难,没有收好,放开是无目的的,浅层次的,是表面上的热闹,只有做到了“收好”,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达成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发展起良好作用。因此,“放”而有“收”、活而不乱才是课堂优质高效的前提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