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海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其“内核”之古今气质相融相通,而这种连续性的元根则毫无疑问是来自于中华古典的宇宙观。即在哲学意义上来看,其认知气质围绕着中华古典宇宙观而表现多样。同时,拥有这种品格的青海精神也展现出了丰富的价值追求,自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之中。青海精神所内嵌的这种古典宇宙观气质不仅是其本身的“所以然”,更是在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里使其得以在青海大地上昭示发扬的“所以然”,弄清楚这个问题,是文明精神连续性进程的重要基座,是青海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座,也是在青海地区全面培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座,是一件秉要执本的事情。
关键词:青海精神;古典宇宙观;认知气质;核心价值观;连续性精神
在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的整个历史长河中,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其民族及其文化形态都呈现出了多样性特征,而期中的民族核心精神也因为承继其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土壤变得多姿多彩。当然了,这些各具特征的民族文明及其核心精神并不是单纯的或者是纯粹的,而是包含有多个地区或地方的小文化形态及其精神。用一句话来讲,整个民族文明及其核心精神是一种极具包容性、或者说是极具共性的东西,而不是个性的东西。它们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和互不分离的关系。因此,在整个人类世界之中,多元文明彼此共存并相互发展融合不仅是其伟大意义所在,更是其今后的伟大趋势所在,而其形成的核心精神也是如此。这不仅显现于各个国家民族之间,同时也显现于每个国家民族内部区域、地方之间。按照亨廷顿的话来说:“单一文明的论点已‘丧失了某些威望’,而一个单一意义上的文明事实上可能在多元意义上是相当非文明化的。”
毋庸置疑,中华文明毫无疑问是一种多元化文明,比起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它的包容性的力道可谓是最强大的,其核心精神也自然而然是肇端于此,这既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为什么呈现连续性的原因所在,也是今后中国继续勇攀人类文明高峰的动力源泉所在。而青海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及其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发生、发展、形成都有其独特的历程,正如和中华文明及其精神的形成一样,在其最初诞生阶段毫无悬念的烙上了中华古典宇宙观的印记,直至今日,青海精神内容及其内涵的不断丰富,都不能脱离中华古典宇宙观的祖基,这种认知既是一种脱不了的关系,也是永远都不可能消逝的内在基因。离开了中华古典宇宙观的支撑,青海精神就失去了根源,青海的发展也会迷失方向,也就不可能有时下的青海精神。青海精神这种对中华古典宇宙观自然而然的认知归属,无论整体内在意义上,还是某些具体外在意义上,其表现都会时时刻刻打上中华古典宇宙觀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
可以说,青海精神与中华古典宇宙观是一种合体形态,而这种合体形态则是通过各自适宜的方式、方法来实现的。只不过一个是元根,一个是今天的表现形式而已。但它不是机械的适应于某一方或从属于某一方,而是相互借力以求和谐共生状态的实现。因此,深刻探究青海精神与生俱来便继承在身的中国古典宇宙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不仅仅是中华文明进程上所需求的诠释意义之一,更是当下青海省省情之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上所需求的诠释意义之一。不明白这一点,或者说是离开了这一点,青海精神的传播实践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苍白无力,效果也会不如人意。
一、青海精神与中华古典宇宙观的内在关联性气质
青海精神对中华古典宇宙观的认知气质不仅在点上有其深度,也在面上有其广度,综合构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这广泛表现在其整体内涵及其字词义中。自中华文明创生以来,无论是神话还是之后占据中国数千年之久的儒学,以及后世各个学派在其宇宙观上莫不表达出相似或相近的观点。可以说这既是学说争论之间的奇迹,其实也是中华文明伟大品质是其本身的内在规定性。无论它发展出多少学派,抑或是外来文明的介入,都毫无例外的要遵循这一传统,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此,凡是能够在宇宙观本质上表现一致的,就会发展甚至于壮大,佛教及其佛学、中医学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就是如此,相反,则会导致衰落以至于消失。青海精神作为华夏精神的一部分,自然不能脱离其本质。
正如学者陈来所说:“古典中华文明的哲学宇宙观是强调连续、动态、关联、关系、整体的观点。”这种传统和观点构成了华夏文明之青海精神的宇宙观基础,而青海精神的这种认知气质正是自然而然的和与生俱来的,它不存在所谓强制性规定,也不存在认祖归宗式的所谓必然性。这样毫无二性的元根保证了青海精神传播传承及其在它引导下青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不断发展进步的连续性力度。
这样的哲学观点必然会孕育出这样的文明和精神,必然会要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这正是作为华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青海精神的气质所在。青海精神的这种认知气质主要表现在认识古人认识宇宙世界、宇宙世界如何运行存在、宇宙世界如何构成,以及三代之际及其后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的定位上。在对这些的认识和追随之中,都无一例外的强调了“生”的伟大意义。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追求的是相生共处,而非相克共斗。儒家文化追求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文化追求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易》有所谓:“易有太极,有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法家有所谓:“非天时,虽十尧不能东生一穗。”等,都不一而同遵循着中华古典宇宙观所着重的“天人合一”之元根,“一阴一阳之谓道”和“和为贵”的思想元基。青海精神中诸如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大爱同心、感恩奋进等理念及其意涵无不拥有着中华古典宇宙观的影子。这样的影子毫无疑问是青海精神的历史与民族基因,同时也是青海精神的脊梁之一。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精神的主干是追求相生,而不是相斗。然而在谋个历史时期,即便是相斗,它的最终归宿仍旧是和谐相生。追求、奋斗、前进的终极目的是和平共处,是小康社会和大同理想。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古代宇宙观表达上阳的方面。“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中国古代宇宙观表达上阴的方面,诸如等不一而足,无一不彰显着大无畏的奉献和包容开放的精神。而作为华夏精神部分的青海精神同样也遵循和继承了这两个层面,其中的“两弹一星”精神、“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实干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等,既强调积极进去,有强调开放包容,但其终极目标则是实现青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因此,中国古典宇宙观是青海精神本身的内在规定性,离开了其中的这一条经络,青海精神就会失去民族的灵魂,其内容就会失去归宿,这是我们不得不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 青海精神的这种内在关联性气质,既有其内在的意义,也有其外在意义,这即是青海精神的价值追求问题。毫无疑问,这将会更多的涉及到事功性方面。但是,这是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地区文化精神所必然会客观存在的,不论它是从一开始就设置了这种功用性追求还是根本就没有这种提前限定,结果都会不约而同的展现出这种价值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价值追求只会强化,而不会弱化。不过,自闭于其时代精神和潮流之门的需要除外,因为它不具备可行性实践研究意义。青海精神当然得自于有似于纵然天成的中国古典宇宙观的元基,而自觉不自觉的具有这种价值追求品质。
二、青海精神的价值追求
每个时代,每个民族,每个文化,每个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精神都会有其功用性的目的,也就是本身所要达到的价值追求。古今中外,或伦理,或事功,莫不如此。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而形成的青海精神,其价值追求的表现方面不尽多样,主要边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它强调“和合”理念,追求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贵生持中,摒弃无休止的或者说是无限制的斗争冲突。这是因为中国是农耕文明占主导的社会,所以“其生活比较平和,而人与人之间,尤必互相扶住”,而不愿互相为害。春秋时期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和”的功用为青海精神的理念所体现。青海省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形风貌多样的省区,各民族风俗习惯,文化习性各不相同,而又有所短长。可以说,青海精神中所含有的无私精神、仁爱精神、团结精神皆是其“和合”理念的最佳注脚,这是青海发展进步的基础。当然了,青海精神的这种“和合”价值追求不仅是人文社会领域当中存在和需要贯彻实行的,也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相处时候需要坚决贯彻实行的。
青海精神的这种价值追求显示了“和合”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生相成的原理,正如青海的三江源地区,发展如果破坏了这种坏境,就会导致大自然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惩罚,更甚者会对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因此,青海精神的这一价值追求是一种大善和大容,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价值追求,它的存在和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精神功用意义。
其次,青海精神强调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坚忍不拔、挑战极限等都是青海精神在各个领域的积极表现。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气候条件多变,高寒缺氧,没有一股子自强不息的精神是难以在此立足生存和有所成就的。青海精神的这一功用意义是保证人们前赴后继、不计艰险而致终有所得的动力。这样的价值追求是自身的需求,也是整个物质世界不断向前发展的需求,它是愚公移山式的价值追求。但是,青海精神的这种追求并不是为了斗争而追求,而是为了最终实现“和合”而展开的价值追求。它要的是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为了早日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青海精神的这一价值追求必将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这样的价值追求保证了青海省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会落后于其他地方,是实现与全国各地同步小康的重要保证。
再次,青海精神强调包容奉献的精神。不容置疑,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需要发展进步,就需要具备包容性,所谓“有容乃大”说的正是此理。青海精神其中的内涵不仅承自于中华古典宇宙观,也具备按照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予以丰富其精神内涵的气质。它并不自绝于与它有着母子关系的中华文明及其精神的大门,也并不傲睨于其他地区优秀文化之精神。它是时代精神结合中华文明精神在青海大地的展现,是个活的前进体。特别能忍受、特别能奉献、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等,无一不显示着青海精神的包容奉献精神。按照中国哲学的语言传统来讲,这是“为学”与“为道”的统一,是缺一不可的。当然,在这里我们可以更多的假以功用性解读。不过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的是,它里面会同时包含有伦理道德方面的意义。青海精神既有“为学”的一面,更有“为道”的一面。着重它的精神引领认识和提振信心作用。是“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实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正是因为青海精神的这一内在气质,才保证了青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哲学功用道德上的彻底性,才保证了它只会依据时代精神和潮流在中华古典宇宙观体系的映照下不断丰富和发展,而绝不会停止或者消逝。
青海精神的这三个价值追求是内在统一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了青海精神内外气质的全部。其中,青海精神的“和合”理念意涵是是其最終目标,刚健有为的进去精神则是其实现最终目标的动能,没有这份动能,青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和合”理念则无从谈起。而包容开放奉献的精神则起着新陈代谢的作用,保证青海经济社会建设不落后于时代、不落后于世界潮流。总之,青海精神之所以有这样的价值追求,正是因为其自始至终都有着对中华古典宇宙观的认知气质。同时,得自于中华古典宇宙观的元基,青海精神时时刻刻都带有这样的价值追求。可以说,这是一种道德和功用并存的“一物两体”系统,当然了,这是借用在此,而非纯粹中国哲学论释。
作者简介:
侯应寿,男,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关键词:青海精神;古典宇宙观;认知气质;核心价值观;连续性精神
在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的整个历史长河中,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其民族及其文化形态都呈现出了多样性特征,而期中的民族核心精神也因为承继其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土壤变得多姿多彩。当然了,这些各具特征的民族文明及其核心精神并不是单纯的或者是纯粹的,而是包含有多个地区或地方的小文化形态及其精神。用一句话来讲,整个民族文明及其核心精神是一种极具包容性、或者说是极具共性的东西,而不是个性的东西。它们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和互不分离的关系。因此,在整个人类世界之中,多元文明彼此共存并相互发展融合不仅是其伟大意义所在,更是其今后的伟大趋势所在,而其形成的核心精神也是如此。这不仅显现于各个国家民族之间,同时也显现于每个国家民族内部区域、地方之间。按照亨廷顿的话来说:“单一文明的论点已‘丧失了某些威望’,而一个单一意义上的文明事实上可能在多元意义上是相当非文明化的。”
毋庸置疑,中华文明毫无疑问是一种多元化文明,比起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它的包容性的力道可谓是最强大的,其核心精神也自然而然是肇端于此,这既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为什么呈现连续性的原因所在,也是今后中国继续勇攀人类文明高峰的动力源泉所在。而青海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及其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发生、发展、形成都有其独特的历程,正如和中华文明及其精神的形成一样,在其最初诞生阶段毫无悬念的烙上了中华古典宇宙观的印记,直至今日,青海精神内容及其内涵的不断丰富,都不能脱离中华古典宇宙观的祖基,这种认知既是一种脱不了的关系,也是永远都不可能消逝的内在基因。离开了中华古典宇宙观的支撑,青海精神就失去了根源,青海的发展也会迷失方向,也就不可能有时下的青海精神。青海精神这种对中华古典宇宙观自然而然的认知归属,无论整体内在意义上,还是某些具体外在意义上,其表现都会时时刻刻打上中华古典宇宙觀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
可以说,青海精神与中华古典宇宙观是一种合体形态,而这种合体形态则是通过各自适宜的方式、方法来实现的。只不过一个是元根,一个是今天的表现形式而已。但它不是机械的适应于某一方或从属于某一方,而是相互借力以求和谐共生状态的实现。因此,深刻探究青海精神与生俱来便继承在身的中国古典宇宙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不仅仅是中华文明进程上所需求的诠释意义之一,更是当下青海省省情之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上所需求的诠释意义之一。不明白这一点,或者说是离开了这一点,青海精神的传播实践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苍白无力,效果也会不如人意。
一、青海精神与中华古典宇宙观的内在关联性气质
青海精神对中华古典宇宙观的认知气质不仅在点上有其深度,也在面上有其广度,综合构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这广泛表现在其整体内涵及其字词义中。自中华文明创生以来,无论是神话还是之后占据中国数千年之久的儒学,以及后世各个学派在其宇宙观上莫不表达出相似或相近的观点。可以说这既是学说争论之间的奇迹,其实也是中华文明伟大品质是其本身的内在规定性。无论它发展出多少学派,抑或是外来文明的介入,都毫无例外的要遵循这一传统,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此,凡是能够在宇宙观本质上表现一致的,就会发展甚至于壮大,佛教及其佛学、中医学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就是如此,相反,则会导致衰落以至于消失。青海精神作为华夏精神的一部分,自然不能脱离其本质。
正如学者陈来所说:“古典中华文明的哲学宇宙观是强调连续、动态、关联、关系、整体的观点。”这种传统和观点构成了华夏文明之青海精神的宇宙观基础,而青海精神的这种认知气质正是自然而然的和与生俱来的,它不存在所谓强制性规定,也不存在认祖归宗式的所谓必然性。这样毫无二性的元根保证了青海精神传播传承及其在它引导下青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不断发展进步的连续性力度。
这样的哲学观点必然会孕育出这样的文明和精神,必然会要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这正是作为华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青海精神的气质所在。青海精神的这种认知气质主要表现在认识古人认识宇宙世界、宇宙世界如何运行存在、宇宙世界如何构成,以及三代之际及其后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的定位上。在对这些的认识和追随之中,都无一例外的强调了“生”的伟大意义。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追求的是相生共处,而非相克共斗。儒家文化追求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文化追求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易》有所谓:“易有太极,有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法家有所谓:“非天时,虽十尧不能东生一穗。”等,都不一而同遵循着中华古典宇宙观所着重的“天人合一”之元根,“一阴一阳之谓道”和“和为贵”的思想元基。青海精神中诸如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大爱同心、感恩奋进等理念及其意涵无不拥有着中华古典宇宙观的影子。这样的影子毫无疑问是青海精神的历史与民族基因,同时也是青海精神的脊梁之一。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精神的主干是追求相生,而不是相斗。然而在谋个历史时期,即便是相斗,它的最终归宿仍旧是和谐相生。追求、奋斗、前进的终极目的是和平共处,是小康社会和大同理想。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古代宇宙观表达上阳的方面。“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中国古代宇宙观表达上阴的方面,诸如等不一而足,无一不彰显着大无畏的奉献和包容开放的精神。而作为华夏精神部分的青海精神同样也遵循和继承了这两个层面,其中的“两弹一星”精神、“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实干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等,既强调积极进去,有强调开放包容,但其终极目标则是实现青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因此,中国古典宇宙观是青海精神本身的内在规定性,离开了其中的这一条经络,青海精神就会失去民族的灵魂,其内容就会失去归宿,这是我们不得不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 青海精神的这种内在关联性气质,既有其内在的意义,也有其外在意义,这即是青海精神的价值追求问题。毫无疑问,这将会更多的涉及到事功性方面。但是,这是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地区文化精神所必然会客观存在的,不论它是从一开始就设置了这种功用性追求还是根本就没有这种提前限定,结果都会不约而同的展现出这种价值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价值追求只会强化,而不会弱化。不过,自闭于其时代精神和潮流之门的需要除外,因为它不具备可行性实践研究意义。青海精神当然得自于有似于纵然天成的中国古典宇宙观的元基,而自觉不自觉的具有这种价值追求品质。
二、青海精神的价值追求
每个时代,每个民族,每个文化,每个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精神都会有其功用性的目的,也就是本身所要达到的价值追求。古今中外,或伦理,或事功,莫不如此。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而形成的青海精神,其价值追求的表现方面不尽多样,主要边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它强调“和合”理念,追求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贵生持中,摒弃无休止的或者说是无限制的斗争冲突。这是因为中国是农耕文明占主导的社会,所以“其生活比较平和,而人与人之间,尤必互相扶住”,而不愿互相为害。春秋时期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和”的功用为青海精神的理念所体现。青海省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形风貌多样的省区,各民族风俗习惯,文化习性各不相同,而又有所短长。可以说,青海精神中所含有的无私精神、仁爱精神、团结精神皆是其“和合”理念的最佳注脚,这是青海发展进步的基础。当然了,青海精神的这种“和合”价值追求不仅是人文社会领域当中存在和需要贯彻实行的,也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相处时候需要坚决贯彻实行的。
青海精神的这种价值追求显示了“和合”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生相成的原理,正如青海的三江源地区,发展如果破坏了这种坏境,就会导致大自然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惩罚,更甚者会对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因此,青海精神的这一价值追求是一种大善和大容,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价值追求,它的存在和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精神功用意义。
其次,青海精神强调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坚忍不拔、挑战极限等都是青海精神在各个领域的积极表现。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气候条件多变,高寒缺氧,没有一股子自强不息的精神是难以在此立足生存和有所成就的。青海精神的这一功用意义是保证人们前赴后继、不计艰险而致终有所得的动力。这样的价值追求是自身的需求,也是整个物质世界不断向前发展的需求,它是愚公移山式的价值追求。但是,青海精神的这种追求并不是为了斗争而追求,而是为了最终实现“和合”而展开的价值追求。它要的是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为了早日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青海精神的这一价值追求必将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这样的价值追求保证了青海省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会落后于其他地方,是实现与全国各地同步小康的重要保证。
再次,青海精神强调包容奉献的精神。不容置疑,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需要发展进步,就需要具备包容性,所谓“有容乃大”说的正是此理。青海精神其中的内涵不仅承自于中华古典宇宙观,也具备按照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予以丰富其精神内涵的气质。它并不自绝于与它有着母子关系的中华文明及其精神的大门,也并不傲睨于其他地区优秀文化之精神。它是时代精神结合中华文明精神在青海大地的展现,是个活的前进体。特别能忍受、特别能奉献、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等,无一不显示着青海精神的包容奉献精神。按照中国哲学的语言传统来讲,这是“为学”与“为道”的统一,是缺一不可的。当然,在这里我们可以更多的假以功用性解读。不过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的是,它里面会同时包含有伦理道德方面的意义。青海精神既有“为学”的一面,更有“为道”的一面。着重它的精神引领认识和提振信心作用。是“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实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正是因为青海精神的这一内在气质,才保证了青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哲学功用道德上的彻底性,才保证了它只会依据时代精神和潮流在中华古典宇宙观体系的映照下不断丰富和发展,而绝不会停止或者消逝。
青海精神的这三个价值追求是内在统一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了青海精神内外气质的全部。其中,青海精神的“和合”理念意涵是是其最終目标,刚健有为的进去精神则是其实现最终目标的动能,没有这份动能,青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和合”理念则无从谈起。而包容开放奉献的精神则起着新陈代谢的作用,保证青海经济社会建设不落后于时代、不落后于世界潮流。总之,青海精神之所以有这样的价值追求,正是因为其自始至终都有着对中华古典宇宙观的认知气质。同时,得自于中华古典宇宙观的元基,青海精神时时刻刻都带有这样的价值追求。可以说,这是一种道德和功用并存的“一物两体”系统,当然了,这是借用在此,而非纯粹中国哲学论释。
作者简介:
侯应寿,男,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