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出发,对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课程设置、教师、教材等若干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就此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良方案。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 信息素养 任务驱动 教学改革
信息化社会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要求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必须融入到职业教育中来。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应时而生。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于一门学科而言,可以说是相当年轻。所以无论是在教法,还是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都显得不够成熟和完善。为此,对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出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可行之路,使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快速步入正轨,是当前各职业学校普遍关注且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教学内容及重点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是作为一门文化课而进行的教育,是学习其它专业课的根本。其教学成与败,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兴趣和自信心。因此,如何平衡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的内容和难度,使其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切合实际,是极其重要的。
针对计算机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和学生知识起点不断提高等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归纳为四个领域、三个层次和六门核心课程的指导思想,即根据不同学科选择相应的核心课程组织教学。六门核心课程的第一门就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目的: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对硬件结构有适当的了解和具备本专业领域内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能力。
围绕这个教学目的,计算机基础课到底应如何设置?
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计算机基础教育作为中职普及教育,其受教育对象是具备一定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的职校学生且将来是必须具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的蓝领人才;其次,从2001年,我国已在中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再次,近年来全社会信息化程度大力加强。
综上所述,中职微机基础课在内容设置上就不能只限于学习一些常用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还应把一些常用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加到教学中去。此外,有关硬件、网络、多媒体等常识性知识也应纳入其中。这样才会真正体现课程宗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建立利用微机解决科研和技术问题的意识,更好地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2.课程设置取向
计算机不同于纯理论的传统学科,在基础课程设置上,是不是应该抛弃理论,只重实践呢?笔者谈谈个人看法:
2.1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计算机作為技能学科,若没有理论知识做基础,就只能虚有其表。理论知识作为一种文化,不仅可以为动手能力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还可以消除计算机的神秘感,从而让学生更高效、健康地使用它。例如,大多新生在上机实习时,总是小心地听从老师指令,自己不敢轻易尝试,生怕误操作损坏了机器,这当然无益于学生开拓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如果学生具备了工作原理等常识性知识后,就不会有这样的顾虑了。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学会使用计算机。
另外,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特殊学科,目前为止,所有核心技术都来自国外,因此,大量使用英文缩写和术语是其教材和书籍的一大特点。即使有的已译成中文,也可能因为译者并不十分精通微机知识,而只能按字面来译,从而导致文章晦涩难懂,给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造成困难。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运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最恰当的例子将知识解释清楚。这种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
2.2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
对于微机理论知识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正确地把握时机,合理地运用方法。”
在微机学科中,要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就要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进度,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则一定会事半功倍。比如,可以尝试改变“先理论,后实践”的常规教学进度。而将一些简单“任务”先教给学生,让其在“任务”中避开复杂的理论知识,轻松地学到基本操作,这即是目前看好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这种学习不但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还会成为学生对知识的一种渴望。一定会使授课和学习因有其目的性而变得轻松有趣。即“正确地把握时机”。
而“合理地运用方法”是指:理论课在一定程度上是枯燥无味的,在讲解过程中,如能尽可能多地旁引实例,则不仅可以极大程度地帮助学生理解课程,还可将看似杂乱无章的知识点连接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讲解二进制时,每次都遵循:什么是二进制——数制转化——二进制的计算这样三部曲来进行,就会使学生乏味。相反,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将其它相关知识点穿插进来,则不仅可以将本内容学活,还会对学习其它知识有所帮助。
3.热点问题的讨论
近年来,一个看似无奈却很严峻的事实摆在面前:一面是连年升高的职校毕业生数,另一面却是用人单位埋怨不能聘到合适的人才。这一事实的出现对我国职业教育产生了不小的疑问:难道培养出既精于本专业知识,又具有高度的信息素养,职业素养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有那么难吗?这里只就涉及到计算机学科信息素养的培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
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简言之就是具有信息意识,具备可以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科研技术问题的能力。而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关键取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目前,国家各级教育机构都对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予以了高度重视,中职在设备和师资方面的投入也有了明显提高,但各职校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这必然会阻碍其快速发展。
3.1与专业脱节的计算机课
计算机是一门工具学科,尤其是在今天信息化程度极高的时代。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如能借助计算机完成自己的专业学习,无疑是锦上添花,这种人才也正是社会所需要的。而在我国职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所学专业严重脱节的问题还普遍存在。这也正是导致中职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兴趣不浓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以往设置单一、不看对象的作法,应本着多样化原则,设计出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计算机课程。例如,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可以开设 “经济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电子商务”等课程;针对美术专业可以开设“Photoshop”、“网页制作”等课程。
3.2照本宣科的职校教师
在基础教学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对教学内容钻研得不够深入,很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首要任务是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广泛查阅和学习,力求尽可能地从最恰当的实例中总结出有价值的东西,加到相关知识点上,使原本晦涩、散乱的书本文化变得鲜活起来。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学问,也要教给学生怎样做人:要踏实而不能急功近利。
其次,授课时,教师还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一位合格教师不仅是一位能站在学科领域前沿的人,还应该是一位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学习的师者。计算机专业作为以应用为主的学科,有一个鲜明的特点: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作为教师,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进而建立起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科研和技术问题的意识,真正地具备了信息素养。
3.3教材内容的滞后
教材是实现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重要保证,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是技术推陈出新速度极快的学科,而教材从编写到出版的周期性必然会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力求除旧布新,用较新的科目、版本代替旧的,还要在授课内容上尽量将教材上没提到的新技术包揽进来。这种教学方式,可能会加强教师的工作强度,但对学生而言,听这样的课才可以真正把握住时代的节拍,不至于刚学完的东西就是垃圾了。
4.结束语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新一代的中坚力量们信息素养的培养程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分析,以及用来改革这些问题的思想和看法还都不十分成熟,更待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束建薇.让学生获得高质量的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教育[J].计算机教育,2004、10、7.
[2]杨志强等.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陈超.大学计算机教育中需要什么样的老师[J].计算机教育,2004、8、2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 信息素养 任务驱动 教学改革
信息化社会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要求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必须融入到职业教育中来。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应时而生。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于一门学科而言,可以说是相当年轻。所以无论是在教法,还是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都显得不够成熟和完善。为此,对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出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可行之路,使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快速步入正轨,是当前各职业学校普遍关注且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教学内容及重点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是作为一门文化课而进行的教育,是学习其它专业课的根本。其教学成与败,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兴趣和自信心。因此,如何平衡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的内容和难度,使其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切合实际,是极其重要的。
针对计算机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和学生知识起点不断提高等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归纳为四个领域、三个层次和六门核心课程的指导思想,即根据不同学科选择相应的核心课程组织教学。六门核心课程的第一门就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目的: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对硬件结构有适当的了解和具备本专业领域内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能力。
围绕这个教学目的,计算机基础课到底应如何设置?
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计算机基础教育作为中职普及教育,其受教育对象是具备一定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的职校学生且将来是必须具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的蓝领人才;其次,从2001年,我国已在中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再次,近年来全社会信息化程度大力加强。
综上所述,中职微机基础课在内容设置上就不能只限于学习一些常用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还应把一些常用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加到教学中去。此外,有关硬件、网络、多媒体等常识性知识也应纳入其中。这样才会真正体现课程宗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建立利用微机解决科研和技术问题的意识,更好地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2.课程设置取向
计算机不同于纯理论的传统学科,在基础课程设置上,是不是应该抛弃理论,只重实践呢?笔者谈谈个人看法:
2.1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计算机作為技能学科,若没有理论知识做基础,就只能虚有其表。理论知识作为一种文化,不仅可以为动手能力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还可以消除计算机的神秘感,从而让学生更高效、健康地使用它。例如,大多新生在上机实习时,总是小心地听从老师指令,自己不敢轻易尝试,生怕误操作损坏了机器,这当然无益于学生开拓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如果学生具备了工作原理等常识性知识后,就不会有这样的顾虑了。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学会使用计算机。
另外,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特殊学科,目前为止,所有核心技术都来自国外,因此,大量使用英文缩写和术语是其教材和书籍的一大特点。即使有的已译成中文,也可能因为译者并不十分精通微机知识,而只能按字面来译,从而导致文章晦涩难懂,给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造成困难。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运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最恰当的例子将知识解释清楚。这种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
2.2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
对于微机理论知识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正确地把握时机,合理地运用方法。”
在微机学科中,要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就要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进度,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则一定会事半功倍。比如,可以尝试改变“先理论,后实践”的常规教学进度。而将一些简单“任务”先教给学生,让其在“任务”中避开复杂的理论知识,轻松地学到基本操作,这即是目前看好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这种学习不但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还会成为学生对知识的一种渴望。一定会使授课和学习因有其目的性而变得轻松有趣。即“正确地把握时机”。
而“合理地运用方法”是指:理论课在一定程度上是枯燥无味的,在讲解过程中,如能尽可能多地旁引实例,则不仅可以极大程度地帮助学生理解课程,还可将看似杂乱无章的知识点连接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讲解二进制时,每次都遵循:什么是二进制——数制转化——二进制的计算这样三部曲来进行,就会使学生乏味。相反,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将其它相关知识点穿插进来,则不仅可以将本内容学活,还会对学习其它知识有所帮助。
3.热点问题的讨论
近年来,一个看似无奈却很严峻的事实摆在面前:一面是连年升高的职校毕业生数,另一面却是用人单位埋怨不能聘到合适的人才。这一事实的出现对我国职业教育产生了不小的疑问:难道培养出既精于本专业知识,又具有高度的信息素养,职业素养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有那么难吗?这里只就涉及到计算机学科信息素养的培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
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简言之就是具有信息意识,具备可以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科研技术问题的能力。而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关键取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目前,国家各级教育机构都对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予以了高度重视,中职在设备和师资方面的投入也有了明显提高,但各职校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这必然会阻碍其快速发展。
3.1与专业脱节的计算机课
计算机是一门工具学科,尤其是在今天信息化程度极高的时代。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如能借助计算机完成自己的专业学习,无疑是锦上添花,这种人才也正是社会所需要的。而在我国职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所学专业严重脱节的问题还普遍存在。这也正是导致中职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兴趣不浓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以往设置单一、不看对象的作法,应本着多样化原则,设计出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计算机课程。例如,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可以开设 “经济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电子商务”等课程;针对美术专业可以开设“Photoshop”、“网页制作”等课程。
3.2照本宣科的职校教师
在基础教学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对教学内容钻研得不够深入,很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首要任务是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广泛查阅和学习,力求尽可能地从最恰当的实例中总结出有价值的东西,加到相关知识点上,使原本晦涩、散乱的书本文化变得鲜活起来。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学问,也要教给学生怎样做人:要踏实而不能急功近利。
其次,授课时,教师还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一位合格教师不仅是一位能站在学科领域前沿的人,还应该是一位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学习的师者。计算机专业作为以应用为主的学科,有一个鲜明的特点: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作为教师,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进而建立起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科研和技术问题的意识,真正地具备了信息素养。
3.3教材内容的滞后
教材是实现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重要保证,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是技术推陈出新速度极快的学科,而教材从编写到出版的周期性必然会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力求除旧布新,用较新的科目、版本代替旧的,还要在授课内容上尽量将教材上没提到的新技术包揽进来。这种教学方式,可能会加强教师的工作强度,但对学生而言,听这样的课才可以真正把握住时代的节拍,不至于刚学完的东西就是垃圾了。
4.结束语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新一代的中坚力量们信息素养的培养程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分析,以及用来改革这些问题的思想和看法还都不十分成熟,更待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束建薇.让学生获得高质量的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教育[J].计算机教育,2004、10、7.
[2]杨志强等.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陈超.大学计算机教育中需要什么样的老师[J].计算机教育,2004、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