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化现象,是历史教学与研究的热点之一。其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重“教”而不重“导”,学生的学习被动,其学与思不能有效结合,其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严重不足。因此,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入手,探索低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对策尤为必要。
[关键词]初中历史 低效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86
为改变初中历史课堂的低效化现象,本文以北师大版(七上)《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为例,试从联系生活实际、构建知识体系、渗透问题、注重启发等方面,寻求应对之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出于应试的目的,历史课程被无限压缩,其趣味性、情节性、逻辑性大打折扣。于是,学生不得不依靠死记硬背来应对,这样一来,学科吸引力自然削减。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参与感”,让学生观察、思考、评判历史事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历史。比如在《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问:从当今中国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我们可以对中国“北轻南重”的经济格局一目了然,历史上也是这样的吗?从“南蛮”这个词汇可以看出,相对于中原地区,南方曾经是不开化不发达的地区。那么,从何时开始南方经济得以发展?这样联系当前城市热点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对历史问题产生深入探究的热情。
二、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整合
历史内容的章节之间、单元之间有较强的内在联系性,然而初中生的思考能力有限,往往不能抓住历史之间的内在逻辑来对知识体系进行构建,为此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民族关系”“战争”“制度”等方面,进行专题性的知识体系构建,或者归纳某章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比如在《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对“南方经济发展概况”的小结,可以放手让学生来探讨。古代经济发展主要是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部门。农业方面:三个先进的农业生产区已形成;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农产品商品化。手工业方面:出现了冶铸业(灌钢法);丝织业重心开始南移。商业方面:商业城市形成与繁荣;海外贸易港口建立。教师可对商业的“海外贸易”向“南方商人船队远航”等方面做适当拓展。
三、渗透问题,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引导
历史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思考与质疑,是学习主体全身心的投入。高效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问题渗透,让学生处于积极思考之中,提高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单从孤立的知识点来看,沒有什么太难的问题,也不容易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本节课共分为“人口南迁”“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三个板块,学生所以选择或者按朝代的更替来梳理,或者从民族分裂对峙等主线来把握,或者从经济发展方面来思考。这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重点是什么?可以从标题内容或从练习题来思考,不难发现“南方经济的发展”是重点。那么,为什么先要介绍“人口南迁”“淝水之战”等内容?学生联系当今许多年轻人去北上广拉动当地的GDP的案例,通过思考与讨论认识到:北方常年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为不发达的南方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与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淝水之战,在前秦与东晋之间展开,是北方游牧民族对南方士族的一场战争,东晋的胜利有效地阻止了少数民族的南下,为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注重启发,提高引导艺术
为了避免历史课堂的低效化,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历史事件的思考中,教师应当提高引导艺术,巧设问题,注重启发,而不代其回答;创设情境,倡导合作,而不代为组织;发现问题,从旁点拨,而不放任自流。在《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引用史料,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导,使其增强阅读与思考能力。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活火耕而水溽,……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宋书》则有如下内容:“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那么,从中你能读出哪些历史信息?可以采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西汉与东晋不同时期的江南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的发展,其繁荣程度有何差异?并进一步设疑:江南经济的发展条件是什么?江南经济的开发,对未来的历史走向有何影响?
这样,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知识链条,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从而使其学科思维得以构建,其对历史问题背后的本质的思考及外在现象的联系性等有了崭新的认识与发现,高效课堂打造便会水到渠成。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关键词]初中历史 低效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86
为改变初中历史课堂的低效化现象,本文以北师大版(七上)《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为例,试从联系生活实际、构建知识体系、渗透问题、注重启发等方面,寻求应对之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出于应试的目的,历史课程被无限压缩,其趣味性、情节性、逻辑性大打折扣。于是,学生不得不依靠死记硬背来应对,这样一来,学科吸引力自然削减。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参与感”,让学生观察、思考、评判历史事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历史。比如在《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问:从当今中国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我们可以对中国“北轻南重”的经济格局一目了然,历史上也是这样的吗?从“南蛮”这个词汇可以看出,相对于中原地区,南方曾经是不开化不发达的地区。那么,从何时开始南方经济得以发展?这样联系当前城市热点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对历史问题产生深入探究的热情。
二、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整合
历史内容的章节之间、单元之间有较强的内在联系性,然而初中生的思考能力有限,往往不能抓住历史之间的内在逻辑来对知识体系进行构建,为此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民族关系”“战争”“制度”等方面,进行专题性的知识体系构建,或者归纳某章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比如在《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对“南方经济发展概况”的小结,可以放手让学生来探讨。古代经济发展主要是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部门。农业方面:三个先进的农业生产区已形成;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农产品商品化。手工业方面:出现了冶铸业(灌钢法);丝织业重心开始南移。商业方面:商业城市形成与繁荣;海外贸易港口建立。教师可对商业的“海外贸易”向“南方商人船队远航”等方面做适当拓展。
三、渗透问题,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引导
历史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思考与质疑,是学习主体全身心的投入。高效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问题渗透,让学生处于积极思考之中,提高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单从孤立的知识点来看,沒有什么太难的问题,也不容易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本节课共分为“人口南迁”“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三个板块,学生所以选择或者按朝代的更替来梳理,或者从民族分裂对峙等主线来把握,或者从经济发展方面来思考。这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重点是什么?可以从标题内容或从练习题来思考,不难发现“南方经济的发展”是重点。那么,为什么先要介绍“人口南迁”“淝水之战”等内容?学生联系当今许多年轻人去北上广拉动当地的GDP的案例,通过思考与讨论认识到:北方常年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为不发达的南方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与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淝水之战,在前秦与东晋之间展开,是北方游牧民族对南方士族的一场战争,东晋的胜利有效地阻止了少数民族的南下,为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注重启发,提高引导艺术
为了避免历史课堂的低效化,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历史事件的思考中,教师应当提高引导艺术,巧设问题,注重启发,而不代其回答;创设情境,倡导合作,而不代为组织;发现问题,从旁点拨,而不放任自流。在《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引用史料,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导,使其增强阅读与思考能力。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活火耕而水溽,……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宋书》则有如下内容:“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那么,从中你能读出哪些历史信息?可以采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西汉与东晋不同时期的江南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的发展,其繁荣程度有何差异?并进一步设疑:江南经济的发展条件是什么?江南经济的开发,对未来的历史走向有何影响?
这样,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知识链条,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从而使其学科思维得以构建,其对历史问题背后的本质的思考及外在现象的联系性等有了崭新的认识与发现,高效课堂打造便会水到渠成。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