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刺激分子在器官移植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ven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阻断共刺激通路诱导免疫耐受, 已成为当今移植免疫的研究热点,所谓共刺激通路,就是T细胞活化时所必须的信号。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T细胞只接受T细胞受体信号而不接受共刺激的情况下T细胞呈现出无反应性。共刺激通路对T细胞有活化和抑制的双向作用,阻断共刺激信号可显著降低排斥反应。因此, 研究共刺激通路的联合阻断、探究新型共刺激分子的抗排斥作用对诱导移植免疫耐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共刺分子; 器官移植; 免疫耐受
  1 引言
  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开发及其他创新技术的发展降低了移植器官排斥反应的发生几率,大大延长了移植器官的短期存活时间,但在移植物的长期存活时间上并未得到明显改善[1]。T 细胞在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起核心作用[2]。通过影响T细胞活化来调节排斥反应的发生从而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T细胞活化涉及多个信号及调节途径,第一信号是由T 细胞受体( TCR) 与抗原递呈细胞(APC) 表面的MHC- 抗原复合物( 即/ 抗原肽- MHC- TCR0三元体) 相互作用时产生,启动T细胞的活化,但是单独启动第一信号并不能使T细胞完全活化[3]第二信号模型最初由Lafferty 和Cunningham在1975年提出, 第二信號为共刺激信号, 由可溶性共刺激分子或APC 表面的分子配体提供,能使T细胞分化活化及克隆扩增。T 淋巴细胞必须有这两个信号, 才能激活、增殖, 分泌各种细胞因子, 发挥其作用; 如果缺乏共刺激信号, T 淋巴细胞无法进行分化活化及克隆扩增,最终进入无反应状态[4] 。
  2.共刺激分子
  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s)又称协同信号(cosignal )和协同信号分(cosignal molecules) 是1970年由Brestcher和Cohn在T细胞激活双信号学说基础上首先提出并证的。共刺激分子可以依据其功能属性及结构进行分类,根据功能分为:(1)正性共刺激分子:增强TCR信号介导的免疫应答,促进T细胞活化、分化及增殖;(2)负性共刺激分子:对抗TCR信号和抑制T细胞活化; (3)第三类为TIM家族的新成员,是一类T细胞表面分子,主要参与T细胞的调节分化和调节T细胞的功能。根据结构分类,共刺激分子大致可分为4个不同的类型:(一)免疫球蛋白(Ig)家族(例如,CD28,CTLA4,PD-1,ICOS),(二) 肿瘤坏死因子 -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如CD40,CD137,OX40),(三)TIM家族 及(iv)细胞粘附分子(如CD2,LFA-1)。(四)此外还有在共刺激通路阻断研究较早的经典的一类分子,如(CD28, CD154)[5]。本文将从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几类共刺激途分子进行阐述。
  2.1.正性共刺激分子
  2.1.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共刺激分子
  2.1.1.1. CD28/ B7途径。CD28是鼠和人类免疫反应中T细胞活化最为重要及具有特征性的一个共刺激分子,它是由同源二聚体形成的一类跨膜蛋白,存在于小鼠所有的T细胞亚群。人类95%的CD4+T细胞和50%的CD8 + T细胞表面都表达CD28分子[ 6]。CD28与 B7.1(CD80)结合,能够诱导表达B7.2(CD86)[7]。CD28对共刺激信号的产生起到一个触发作用并对T细胞增殖及T细胞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CD28 / B7与TCR结合后刺激增加了IL-2受体(CD25)和CD40配体的(CD40L和CD154)的表达,并且能够诱导细胞因子的产生,其中包括IL-2和γ干扰素。在体外研究中缺乏CD28信号传导的TCR刺激可诱导T细胞无能,促使T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就会受到抑制。B7 分子主要分布在APC上, APC在被抗原激活后B-7分子可大量表达,B-7分子包括B7- 1(CD80) 、B7- 2( CD86)。B7 分子的受体分别为:CD28 和CTLA- 4(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 同属CD28 家族, 都位于T 细胞表面。B7 与CD28 结合可产生正常的免疫应答, CTLA4在与B7结合后主要提供负共刺激信号(共抑制性信号),抑制TCR-和CD28介导的信号转导,从而导致抑制T细胞活化和诱导的T细胞无反应性[8]。目前针对这一共刺激通路的制剂主要有人源化单抗如抗- CD80、抗- CD86以及CTLA- 4Ig( 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免疫球蛋白),通过抗体竞争性结合B7分子来阻断CD28/ B7共刺激通路诱导免疫耐受。
  2.1.1.2.ICOS/ B7H途径。ICOS 为I型跨膜糖蛋白, 与CD28 不同, ICOS 表达在激活的T 淋巴细胞表面, 基于ICOS 为CD28同源的一类共刺激分子, 推测ICOS可向T 淋巴细胞提供共刺激信号,其激活后可表达在CD4 +和 CD8 + T细胞表面。 ICOS的配体B7H(B7同系物; B7-H2,ICOSL),B7H结构上与B7-1/2相似,但不能结合CD28或CTLA 4 [9]。通过ICOS信号可使T细胞的增殖能力、寿命得到增强同时也促使细胞因子的产生[10]。由于在大多数APC 未发现B7h, 提示ICOS-B7h主要不是作用在T 淋巴细胞的激活阶段, 而是作用在B 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被激活以后[ 11] 。通过实验研究表明ICOS-B7h 通路在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Pan 等[ 12]报道, ICOS-B7h 不仅参与了急性排斥反应, 而且在慢性排斥反应中也起作用, 通过用ICOS 单克隆抗体或ICOS- Ig 融合蛋白可以阻断该通路, 与传统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后, 移植物可以长期存活。因此,联合阻断ICOS/ B7H和CD28/ B7和CD40/ CD40配体对预防移植排斥反应有重要意义。
  2.1.2.肿瘤坏死因子/ TNFR家族共刺激分子   2.1.2.1. CD40/ CD154途径。CD40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的成员,为I 型跨膜糖蛋白, 主要表达于B 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造血干细胞及内皮细胞表面, 几乎表达于B 淋巴细胞分化和发育的全过程。CD40是DC激活的关键,它对B细胞激活、成熟,和免疫球蛋白形成起到一个开关的作用。 CD40分子的下游信号可对MHC分子和B7家族共刺激分子表达起到上调作用,而且可诱导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13]。CD154 是CD40分子已知的唯一的配体,属于T NF 家族成员, 主要存在于活化的CD4+ T 淋巴细胞表面, 亦少量表达于CD8+ 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NK 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亚群和血小板[14]。目前, 在许多动物实验中已经证实CD40-CD40L 通路参与了移植排斥, 阻断该通路可以有效抑制淋巴细胞活化,诱导免疫耐受。通过联合DST、CTLA4Ig和雷帕霉素可使CD40/ CD154阻断治疗效果增加 [15]。抗CD154单克隆抗体与DST联合应用到胰岛细胞和心脏移植的小鼠移植模型可导致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进而降低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16]。虽然抗CD154单克隆抗体被证明与CTLA4Ig有协同作用,但是抗人CD154抗体在I期临床试验中发现有严重血栓栓塞并发症,目前研究者对其临床应用持谨慎态度[17]。抗CD40單克隆抗体是一种阻断CD40/ CD154共刺激信号的替代方法,而无需干扰血小板的聚集。最近对抗CD40单克隆抗体的实验研究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在移植模型中通过嵌合抗CD40单克隆抗体(Chi220)大幅延长胰岛移植物后猕猴的存活时间,研究证实抗CD40单克隆抗体与belatacept有协同作用[18]。
  2.2.负性共刺激分子
  2.2.1.CTLA4/ B7
  CTLA4(CD152)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CTLA4全称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相关抗原,与 CD28高度同源,但其与B7结合力是CD28的10-20倍。[19]。不同于CD28,CTLA4仅在活化的T细胞中表达,不在幼稚T细胞、静息T细胞中表达。CTLA4在调节性T细胞中高水平表达,可抑制其功能 [20]。 CTLA4在与调节性T细胞结合后主要提供负共刺激信号(共抑制性信号),抑制TCR-和CD28介导的信号转导,从而导致抑制T细胞活化和诱导的T细胞无反应性[21]。在小鼠移植模型中敲除CTLA4基因,由于不受控制的B7共刺激信号,小鼠迅速死于淋巴组织增生导致的一系列病理反应 [22]。CD28和CTLA4在共刺激通路中产生免疫反时共刺激信号之间协调平衡的细节,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CTLA4的重要作用是削弱排斥反应,促进免疫耐受诱导。CTLA4信号通过抑制潜在的饱和状态的B7分子来阻断CD28/ B7通路以诱导免疫耐受,因此治疗用途的CTLA4Ig的引起了广泛关注[23]。CTLA4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扮演重要角色。
  2.2.1.1.PD-1/ PD-L1/ 2。程序性死亡-1(PD-1)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与 CTLA4和CD28具有同源性。广泛表达于造血组织细胞、活化的B细胞、外周血T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并结合PD-L1(B7-H1)和PD-L2(B7-DC)。 PD-L1表达在T细胞上(包括调节性T细胞),B细胞,骨髓细胞(包括肥大细胞)和 树突状细胞[24]。B7-1/2,PD-L1在非造血细胞和非淋巴器官(心脏,肺和肌肉)上表达,因此可调节外周免疫耐受。功能研究表明,B7-1:PD-L1的相互作用可抑制T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PD-L2的表达是由细胞因子诱导的并局限表达在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上。事实上PD-1/2的表达在肥大细胞上可通过PD-L1/ 2通路在Treg细胞/肥大细胞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外周免疫耐受。PD-1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和免疫耐受诱导中是一个很好的作用靶点 [25]。 通过相应的作用机制,PD-1的信号可抑制T细胞活化、增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26]。PD-1 / PD-L1 /2通路在移植免疫中的作用相当复杂。PD-1 /PDL-1 和PD-1 /PDL-2是很有前途的免疫治疗靶点,激活PD-1 /PDL-1 和PD-1 /PDL-2 通路对诱导免疫耐受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2.3.TIM家族分子
  T细胞免疫球蛋白(Ig)和粘蛋白结构域(TIM)分子都是I型跨膜糖蛋白家族的成员。最初, 为区分Th1和Th2细胞之间的差异,TIM分子被归类为一类细胞表面蛋白。目前其作为在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性疾病中热门的免疫调节治疗靶点而获得了广泛关注[27]。在最新的研究中小鼠TIM家族已知的有8类(TIM1-4和推测的TIM5-8),在人类中有3类(TIM1,3和4),所有这些编码的跨膜蛋白都有一个IgV结构域,粘蛋白样结构域和胞质尾。TIM分子具有广泛的免疫功能,包括诱导T细胞活化,诱导T细胞凋亡及提升APC清除凋亡细胞的能力[28]。
  2.3.1. TIM1/4
  在小鼠的免疫细胞中,TIM1可在活化的CD4+ T细胞上表达。Th细胞中,只有分化成熟的Th2细胞表达的TIM,而Th1和Th17细胞不表达TIM1。肥大细胞和一些B细胞也表达TIM1 [29]。人类 TIM1最初被当做A型肝炎病毒的细胞受体(HAVCR)以及被认为是肾损伤分子 1(KIM1)。TIM1几个配体包括TIM 1本身[30],TIM4,IgA和磷脂酰丝氨酸。不像其他的TIM家族成员,TIM4表达在APC上,但其缺乏胞质信号序列[31]。 TIM1为T细胞的增殖,存活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提供了共刺激信号 [32]。不同的TIM1单克隆抗体识别TIM1的不同表位,诱发反应的类型不一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TIM1共刺激阻断能抑制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和减少的FoxP3表达,从而防止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由于抗TIM1单抗能够增强Th17细胞分化,TIM1在调控调节性T细胞和Th17之间的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抗TIM1单克隆抗体能够阻止胰岛移植模型的免疫耐受诱导 ,但低亲和力抗TIM单克隆抗体协同雷帕霉素通过抑制同种异体反应性的Th1应答的作用可以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33]。 TIM1共刺激信号通过诱导TH1-Th2细胞因子开关、调节的Treg/ Th17的平衡来调整T细胞反应,但是确切的机制仍有待确定。   3.問题及展望
  共刺激分子研究的不断深入为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诱导免疫耐受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治疗途径。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 未来还会有新的共刺激分子被发现。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表明,共刺激信号通路是一个非常复杂庞大的网络,目前仍有很多分子作用机制未能完全阐明,因此, 充分认识共刺激分子的组成、结构、表达、功能以及相互间的作用对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不断发展,未来通过联合阻断共刺激通路和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方法,终将实现器官移植免疫耐受。
  参考文献:
  [1] Lamb KE, Lodhi S, Meier-Kriesche HU. Long-term renal allograft survival in the United States: a critical reappraisal. Am J Transplant 2010;11:450–62.
  [2] Rosenberg AS, Mizuochi T, Sharrow SO, Singer A. Phenotype, specificity, and function of T cell subsets and T cell interactions involved in skin allograft rejection. J Exp Med 1987;165:1296–315.
  [3] Jenkins MK, Schwartz RH. Antigen presentation by chemically modified splenocytes induces antigen-specific T cell unresponsiveness in vitro and in vivo. J Exp Med 1987;165:302–19.
  [4] Shil ling RA, Clay BS, T es ciuba AG, e t a l . CD28 and ICOSplay complemen tary n on-overlap ping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of T h2 immunit y in v i v o [ J] . Cell Imm unol, 2009; 259( 2 ) :177- 184.
  [ 5]Nina Pilat , Mohamed H. Sayegh, Thomas Wekerle,Costimulatory pathways in transplantation. Seminars in Immunology 23 (2011) :293- 303.
  [6] Paterson AM, Vanguri VK, Sharpe AH. SnapShot: B7/CD28 costimulation. Cell 2009;137:974–1974.
  [7] Salomon B, Bluestone JA. Complexities of CD28/B7: CTLA-4 costimulatory pathways in autoimmunity and transplantation. Annu Rev Immunol2001;19:225–52.
  [8] Schwartz RH. T cell anergy. Annu Rev Immunol 2003;21:305–34.
  [9] Okazaki T, Iwai Y, Honjo T. New regulatory co-receptors: inducible costimulator and PD-1. Curr Opin Immunol 2002;14:779–82.
  [10] Tafuri A, Shahinian A, Bladt F, Yoshinaga SK, Jordana M, Wakeham A, et al. ICOS is essential for effective T-helper-cell responses. Nature 2001;409:105–9.
  [11] Bau qu et AT, Jin H , Pat erson AM, et al . The cost imulat orymolecul e ICOS regulat es the exp ress ion of c-Maf and IL-21 inthe developm ent of foll icular T helper cells an d TH-17 cells[ J] . Nat Immun ol , 2009; 10( 2) : 167-175.
  [12] Pan XC, Guo L, Deng YB, e t al . Furth er s tu dy of ant-i ICOSimm unotherapy f or rat cardiac allograft reject ion [ J] . Su rgT oday, 2008; 38( 9) : 815-825.
  [13] Kroczek R, Hamelmann E. T-cell cost imulat ory molecules:optim al t arget s f or the t reatment of allergic ai rway diseas ewith monoclonal ant ibodies [ J] . J All ergy Clin Imm unol,2005; 116( 4) : 906-909.
  [14] Larsen CP, Pearson TC. The CD40 pathway in allograft rejection, acceptance,and tolerance. Curr Opin Immunol 1997;9:641–7.   [15] Xu H, Montgomery SP, Preston EH, Tadaki DK, Hale DA, Harlan DM, et al. Studiesinvestigating pretransplant donor-specific blood transfusion, rapamycin,and the CD154-specific antibody IDEC-131 in a nonhuman primate model of skin allotransplantation. J Immunol 2003;170:2776–82.
  [16]Greenwald RJ, Freeman GJ, Sharpe AH. The B7 family revisited. Annu RevImmunol 2005;23:515–48.
  [17] Sidiropoulos PI, Boumpas DT. Lessons learned from anti-CD40L treatment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atients. Lupus2004;13:3-7.
  [18] Collins AV, Brodie DW, Gilbert RJ, Iaboni A, Manso-Sancho R, Walse B, et al.The interaction properties of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revisited. Immunity2002;17:201–10.
  [19] Adams AB, Shirasugi N, Jones TR, Durham MM, Strobert EA, Cowan S, et al. Development of a chimeric anti-CD40 monoclonal antibody that synergizes with LEA29Y to prolong islet allograft survival. J Immunol.?2005 Jan 1;174(1):542-50.
  [20] Jago CB, Yates J, Camara NO, Lechler RI, Lombardi G. Differential expressionof CTLA-4 among T cell subsets. Clin Exp Immunol 2004;136:463–71.
  [21] Krummel MF, Allison JP. CD28 and CTLA-4 have opposing effects on theresponse of T cells to stimulation. J Exp Med 1995;182:459–65.
  [22] Waterhouse P, Penninger JM, Timms E, Wakeham A, Shahinian A, Lee KP, et al.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with early lethality in mice deficient in Ctla-4.Science (New York, NY) 1995;270:985–8.
  [23] Tafuri A, Shahinian A, Bladt F, Yoshinaga SK, Jordana M, Wakeham A, et al. ICOS is essential for effective T-helper-cell responses. Nature 2001;409:105–9.
  [24] Liang SC, Latchman YE, Buhlmann JE, Tomczak MF, Horwitz BH, Freeman GJ,et al. Regulation of PD-1, PD-L1, and PD-L2 expression during normal and autoimmune responses. Eur J Immunol 2003;33:2706–16.
  [25] Francisco LM, Sage PT, Sharpe AH. The PD-1 pathway in tolerance and autoimmunity. Immunol Rev 2010;236:219–42.
  [26] Brown JA, Dorfman DM, Ma FR, Sullivan EL, Munoz O, Wood CR, et al. Blockade of programmed death-1 ligands on dendritic cells enhances T cell activation and cytokine production. J Immunol 2003;170:1257–66.
  [27] Kuchroo VK, Umetsu DT, DeKruyff RH, Freeman GJ. The TIM gene family: emerging roles in immunity and disease. Nat Rev Immunol 2003;3:454–62.
  [28] Rodriguez-Manzanet R, DeKruyff R, Kuchroo VK, Umetsu DT. The costimulatory role of TIM molecules. Immunol Rev 2009;229:259–70.
  [29] Sizing ID, Bailly V, McCoon P, Chang W, Rao S, Pablo L, et al. Epitope-dependent effect of anti-murine TIM-1 monoclonal antibodies on T cell activity and lung immune responses. J Immunol 2007;178:2249–61.
  [30] Santiago C, Ballesteros A, Tami C, Martinez-Munoz L, Kaplan GG, Casasnovas JM. Structures of T Cell immunoglobulin mucin receptors 1 and 2 reveal mechanisms for regulation of immune responses by the TIM receptor family. Immunity 2007;26:299–310.
  [31] Meyers JH, Chakravarti S, Schlesinger D, Illes Z, Waldner H, Umetsu SE, et al. TIM-4 is the ligand for TIM-1, and the TIM-1–TIM-4 interaction regulates T cell proliferation. Nat Immunol 2005;6:455–64.
  [32] Umetsu SE, Lee WL, McIntire JJ, Downey L, Sanjanwala B, Akbari O, et al. TIM-1 induces T cell activation and inhibits the development of peripheral tolerance. Nat Immunol 2005;6:447–54.
  [33] Ueno T, Habicht A, Clarkson MR, Albin MJ, Yamaura K, Boenisch O, et al. The emerging role of T cell Ig mucin 1 in alloimmune responses in an experimental mouse transplant model. J Clin Invest 2008;118:742–51.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间确诊收治的80例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患者,按数字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桡骨头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肘关节肌力、疼痛、活动度以及稳定度等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优0例,良2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放疗同步紫杉醇增敏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方法:CT、病理学证实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58例,随机分成增敏组和单纯放疗组,增敏组在放疗的同时给予紫杉醇(PTX)40mg/(m2·周),连用6周。两组放疗方法相同,均采用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增敏组及单放组的近期疗效分别为82.7%、52.6%(P=0.043),一年生存率分别为82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乳晕路径腔镜下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术前经彩超、CT或细针穿刺活检明确病变性质)以抽签方法分为两组,标记为传统组、腔镜组,各44例。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切除肿块,腔镜组患者采用乳晕路径腔镜下切除肿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腺瘤或结节性甲状腺肿。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闭合性损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8月来我院诊治的26例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肝脏闭合性损伤患者,采用超声造影、普通二维多普勒超声和增强CT进行影像学检查,以增强CT结果作为诊断标准,比较3者的检查结果。结果: 在26例患者中,CT检测出20例。普通超声于CT检查阳性患者中检测到肝脏实质损伤或游离液体14例,于CT检查阴性的6例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肝胆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中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应用。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9月份—2014年2月份接诊的肝胆外科手术患者8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选用快速康复理念进行护理,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方式,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所发生的基本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无论是在术后下床时间、患者进食时间以及肛门排气时间都优于对照组,并且住院时间较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期刊
摘要:目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的处理方法及髋臼假体的正确放置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需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4例(髋100),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髋关节均进行了置换手术,手术过程中要注意骨赘的清理和软组织的松懈,另外还有假体的放置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用Harris评分法和X线进行评估。结果:有33例髋关节Harris评分法评分大于90分的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的手术时机治疗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0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8例于发病两日内行手术治疗,将其作为观察组,212例于发病两日后行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恢复天数为17.9±2.3天,肠坏死发生率为1.39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6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除西医常规治疗外联合参附注射液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7天的治疗效果与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及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的第7天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七氟烷在小儿临床麻醉中的效果从而对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隨机选取于2013年4月份——2014年5月份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患者5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2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利用七氟烷麻醉治疗,对照组患者利用异氟烷进行治疗。结果:通过观察患者在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以及临床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可以得知,观察组患者的要优于对照组,并且产生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身麻醉应用与上腹部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78例上腹部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身麻醉。对两组的麻醉恢复情况及全麻药物用量进行分析对比的。结果:观察组患者清醒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皆少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