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预应力技术在建筑施工方面得到了充分运用,其结构以及技术的发展和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本文鉴于此,主要对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预应力技术的主要优势
预应力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在很多建筑工程的主题结构中发挥其优势,占据着很大的作用。预应力技术其最大的特点优势在于拉力小、结构力度强,实用性大、方便、快捷、安全。预应力混凝土可以减少损失,充分利用设备,提高生产率,加速施工速度,减少施工时间从而被广泛认可。
在科技不断创新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被发现,面对设备性能的不断提升,不断优化,预应力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断上升,不断的完善。从而与现代化设备相匹配。传统工艺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化工业进程,所以对预应力的施工工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二、预应力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具体运用
(1)、对材料的选择
近年来,以预应力为主的钢材成为国内外的首要选择。其中,钢绞线的特点是使用性能好、价格便宜、美化建筑物。在施工建筑时使用预应力钢绞线可以节省至少1/3的钢材。另外新一代的低松弛钢绞线具有材质轻、性能好、施工便捷等特点。在重大工程中已经得到较好的應用,并且也得到了国内外大型施工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
(2)、对工具的选择
在选择工具时,首先要考虑两大方面要素:机械与摩擦。选择适当的工具就是选择便捷。机械锚固的特点是能减小应力,方便连接,能及时调整使用前的预应力。摩擦锚具的特点是功过机械加工形成适合锚定工作的条件来固定,通常用于较大或较粗的钢筋。此类产品种类繁多,应用范围较广,使用较为方便,但是其中损失较大的原因是因为连接问题。
(3)、效应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预应力钢筋的分布图是重中之重,在分析所有客观存在的环境条件下,及时做好各方面的观察、记录。如果发现与实际操作不符的情况时,应及时做出判断及时修正,确保避免更大的损失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预应力施工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预应力技术通常在其局部采用,在施工时要与土建施工相互配合。预应力梁需要在结构内部设置后浇孔作为张拉的空间,在土建施工时必须要严格按照图纸留设后浇孔。同时要在张拉端设置加强螺旋筋等措施,从而避免张拉时由于局部的压力过大造成的在张拉端混凝土的破损。
固定端柱筋定位时应确保波纹管的顺利通过,要确保能够安装锚垫板对张拉端柱筋定位;在张拉端部,梁面、底筋的弯折方式要与锚具位置密切配合,要按照工程图纸设计钢筋的尺寸,这样才能保证波纹管的顺利通过。
施工交底时也需确定普通钢筋的位置,同时要与波纹管的位置错开,对妨碍波纹管位置、锚具位置的柱筋和梁筋要做相应的调整,这样才可避免在工程施工时由于各种钢筋交叉冲突而影响施工的进行。
四、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技术研究
(1)、原材料和设备的质量监管
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对原材料和设备的质量进行严格管理,是预应力施工技术得以顺利开展的首要因素。由于预应力筋是预应力施工工程重要的一种原材料,在进场时,应主动向生产厂家索要产品的合格证明,并要求提供预应力筋性能的检验报告,二者合并提供时则要求检验内容和项目齐全。材料进场之后要进行复检,可根据抽检方案或进场批次进行,确认质量合格才可以投人使用。预应力筋上使用的夹具、锚具及连接器等要按所需要求采用,其性能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执行标准,进场后也需进行抽样检查并组装试验,保证质量合格方才投入使用。
(2)预应力技术的工艺流程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预应力梁模板的安装和钢筋绑扎这个阶段进程的施工顺序是首先安装梁模板,同时方便了以后张拉端的设置和穿束预应力筋,先是将普通钢筋绑扎再装预应力的梁边侧模,之后穿入预应力筋,再把张拉端的锚垫板和间接钢筋进行安装,然后封住梁边模板。
(3)、预应力结构的张拉力控制
如果在工程施工时的预应力技术施工过程不规范,或者施工人员对张拉力的控制不遵循相关的执行标准,很容易就会对公路桥梁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施工人员在进行张拉作业的时候,要严格控制预应力筋的伸长量和使用的张拉力,做到以张拉力为主,同时利用其伸长值对张拉力进行校核。一般情况下,张拉力的计量单位为1。5级油压,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如果施工人员在进行张拉作业的时候不能集中注意力或者施工人员缺乏技术经验,就会使误差更大或者读错数值,使张拉力出现时高时低的情况。尤其在进行多束张拉作业的时候,施工人员不但要考虑不同束的张拉力不同,还需要准确计算预应力筋的伸长量,很容易在弹性模量的取值中出现错误,从而导致张拉力作业处于失控状态。
(4)、预应力筋安装固定
垂直位置上预应力筋由固定架控制,水平位置上预应力筋应保持顺直。在就位固定后,在波纹管最高点及两端部应设置泌水孔。泌水孔的设置位置,施工方法,直径的大小,突出的高度等都要按设计要求施工。
(5)对混凝土进行浇筑
在预应力筋穿束结束之后,就需要严格的对敷设的所有管线规格,数量以及具体位置进行检查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也要对波纹管实施隐蔽验收,对受损的波纹管进行检验以及修补,只有在检验合格后才能开始混凝土浇筑。在浇筑混凝土时,要严格禁止将振动棒与波纹管直接接触。张拉端或者是梁柱节点等关键处最好选择直径较小的振动棒进行振捣密实,从而避免蜂窝情况的发生,防止张拉时出现事故。
(6)、对预应力孔道实施灌浆
关于预应力筋,在其张拉结束后,必须要在当天时间内进行灌浆,如果遇到特殊的情况而导致无法尽快灌浆时,一定要通过保护手段使钢绞线或使锚固装置免受锈蚀,从而避免滑丝问题的产生。在对有粘结预应力进行施工时,其中有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孔道灌浆的质量问题,因此,在开始压浆之前就要对压浆机进行严格的检查,并对其标定,通过压浆机将清水灌注在管道中,并用清水将其清洗干净,只有冲洗完所有的管道后,并且要保持管道的湿润,才能进行压浆。要通过灰浆泵往预应力孔道中灌注水泥浆方法,对预应力孔道进行灌浆。
(7)、孔道灌浆施工的相关分析
首先,把孔道和灌浆机的出浆口连接起来,并密封好,然后启动灌浆泵,往管道注入压力水泥浆,采取从远至近的顺序,对出浆口逐一检查,浓浆出来后再一个个封闭,待封闭了最后一个孔后,继续加压、稳压,再将进浆阀门封闭,水泥浆凝固之后,将联接接头拆除,并做好清理工作。使用灰浆搅拌机搅拌的水泥浆,应先将其过滤,再存储在贮浆桶内,以备不时之需。采用灌浆泵开展灌浆工作时,应先上后下,并注意保持匀速与连续,还要做到排气顺畅。等到孔道的两头冒出浓浆且排气被封闭后,应继续加压,持续一段时间后即可将灌浆孔封闭。灰浆硬化后,便可拔出灌浆孔的木塞,然后使用水泥浆将其抹平,待灰浆达到15MP的强度时,即可移动。
五、结语
综上所述,预应力的独特的优越性能,在我国建筑工程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建筑工程中应用预应力技术,不仅有利于完善其功能以及结构性能,还利于提高投资效益,为企业减少了工程成本,并推进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德彪. 论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0:163-164. [2]宋继伟. 建筑工程建设中预应力的施工技术[J]. 科技致富向导,2012,24:358.
[3]李建峰.公路桥梁施工中预应力技术研究[J]. 价值工程,2014,06:111-112.
[4]吴颂良,李文标. 公路桥梁施工中预应力技术探讨[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2:112.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预应力技术的主要优势
预应力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在很多建筑工程的主题结构中发挥其优势,占据着很大的作用。预应力技术其最大的特点优势在于拉力小、结构力度强,实用性大、方便、快捷、安全。预应力混凝土可以减少损失,充分利用设备,提高生产率,加速施工速度,减少施工时间从而被广泛认可。
在科技不断创新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被发现,面对设备性能的不断提升,不断优化,预应力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断上升,不断的完善。从而与现代化设备相匹配。传统工艺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化工业进程,所以对预应力的施工工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二、预应力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具体运用
(1)、对材料的选择
近年来,以预应力为主的钢材成为国内外的首要选择。其中,钢绞线的特点是使用性能好、价格便宜、美化建筑物。在施工建筑时使用预应力钢绞线可以节省至少1/3的钢材。另外新一代的低松弛钢绞线具有材质轻、性能好、施工便捷等特点。在重大工程中已经得到较好的應用,并且也得到了国内外大型施工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
(2)、对工具的选择
在选择工具时,首先要考虑两大方面要素:机械与摩擦。选择适当的工具就是选择便捷。机械锚固的特点是能减小应力,方便连接,能及时调整使用前的预应力。摩擦锚具的特点是功过机械加工形成适合锚定工作的条件来固定,通常用于较大或较粗的钢筋。此类产品种类繁多,应用范围较广,使用较为方便,但是其中损失较大的原因是因为连接问题。
(3)、效应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预应力钢筋的分布图是重中之重,在分析所有客观存在的环境条件下,及时做好各方面的观察、记录。如果发现与实际操作不符的情况时,应及时做出判断及时修正,确保避免更大的损失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预应力施工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预应力技术通常在其局部采用,在施工时要与土建施工相互配合。预应力梁需要在结构内部设置后浇孔作为张拉的空间,在土建施工时必须要严格按照图纸留设后浇孔。同时要在张拉端设置加强螺旋筋等措施,从而避免张拉时由于局部的压力过大造成的在张拉端混凝土的破损。
固定端柱筋定位时应确保波纹管的顺利通过,要确保能够安装锚垫板对张拉端柱筋定位;在张拉端部,梁面、底筋的弯折方式要与锚具位置密切配合,要按照工程图纸设计钢筋的尺寸,这样才能保证波纹管的顺利通过。
施工交底时也需确定普通钢筋的位置,同时要与波纹管的位置错开,对妨碍波纹管位置、锚具位置的柱筋和梁筋要做相应的调整,这样才可避免在工程施工时由于各种钢筋交叉冲突而影响施工的进行。
四、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技术研究
(1)、原材料和设备的质量监管
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对原材料和设备的质量进行严格管理,是预应力施工技术得以顺利开展的首要因素。由于预应力筋是预应力施工工程重要的一种原材料,在进场时,应主动向生产厂家索要产品的合格证明,并要求提供预应力筋性能的检验报告,二者合并提供时则要求检验内容和项目齐全。材料进场之后要进行复检,可根据抽检方案或进场批次进行,确认质量合格才可以投人使用。预应力筋上使用的夹具、锚具及连接器等要按所需要求采用,其性能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执行标准,进场后也需进行抽样检查并组装试验,保证质量合格方才投入使用。
(2)预应力技术的工艺流程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预应力梁模板的安装和钢筋绑扎这个阶段进程的施工顺序是首先安装梁模板,同时方便了以后张拉端的设置和穿束预应力筋,先是将普通钢筋绑扎再装预应力的梁边侧模,之后穿入预应力筋,再把张拉端的锚垫板和间接钢筋进行安装,然后封住梁边模板。
(3)、预应力结构的张拉力控制
如果在工程施工时的预应力技术施工过程不规范,或者施工人员对张拉力的控制不遵循相关的执行标准,很容易就会对公路桥梁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施工人员在进行张拉作业的时候,要严格控制预应力筋的伸长量和使用的张拉力,做到以张拉力为主,同时利用其伸长值对张拉力进行校核。一般情况下,张拉力的计量单位为1。5级油压,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如果施工人员在进行张拉作业的时候不能集中注意力或者施工人员缺乏技术经验,就会使误差更大或者读错数值,使张拉力出现时高时低的情况。尤其在进行多束张拉作业的时候,施工人员不但要考虑不同束的张拉力不同,还需要准确计算预应力筋的伸长量,很容易在弹性模量的取值中出现错误,从而导致张拉力作业处于失控状态。
(4)、预应力筋安装固定
垂直位置上预应力筋由固定架控制,水平位置上预应力筋应保持顺直。在就位固定后,在波纹管最高点及两端部应设置泌水孔。泌水孔的设置位置,施工方法,直径的大小,突出的高度等都要按设计要求施工。
(5)对混凝土进行浇筑
在预应力筋穿束结束之后,就需要严格的对敷设的所有管线规格,数量以及具体位置进行检查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也要对波纹管实施隐蔽验收,对受损的波纹管进行检验以及修补,只有在检验合格后才能开始混凝土浇筑。在浇筑混凝土时,要严格禁止将振动棒与波纹管直接接触。张拉端或者是梁柱节点等关键处最好选择直径较小的振动棒进行振捣密实,从而避免蜂窝情况的发生,防止张拉时出现事故。
(6)、对预应力孔道实施灌浆
关于预应力筋,在其张拉结束后,必须要在当天时间内进行灌浆,如果遇到特殊的情况而导致无法尽快灌浆时,一定要通过保护手段使钢绞线或使锚固装置免受锈蚀,从而避免滑丝问题的产生。在对有粘结预应力进行施工时,其中有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孔道灌浆的质量问题,因此,在开始压浆之前就要对压浆机进行严格的检查,并对其标定,通过压浆机将清水灌注在管道中,并用清水将其清洗干净,只有冲洗完所有的管道后,并且要保持管道的湿润,才能进行压浆。要通过灰浆泵往预应力孔道中灌注水泥浆方法,对预应力孔道进行灌浆。
(7)、孔道灌浆施工的相关分析
首先,把孔道和灌浆机的出浆口连接起来,并密封好,然后启动灌浆泵,往管道注入压力水泥浆,采取从远至近的顺序,对出浆口逐一检查,浓浆出来后再一个个封闭,待封闭了最后一个孔后,继续加压、稳压,再将进浆阀门封闭,水泥浆凝固之后,将联接接头拆除,并做好清理工作。使用灰浆搅拌机搅拌的水泥浆,应先将其过滤,再存储在贮浆桶内,以备不时之需。采用灌浆泵开展灌浆工作时,应先上后下,并注意保持匀速与连续,还要做到排气顺畅。等到孔道的两头冒出浓浆且排气被封闭后,应继续加压,持续一段时间后即可将灌浆孔封闭。灰浆硬化后,便可拔出灌浆孔的木塞,然后使用水泥浆将其抹平,待灰浆达到15MP的强度时,即可移动。
五、结语
综上所述,预应力的独特的优越性能,在我国建筑工程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建筑工程中应用预应力技术,不仅有利于完善其功能以及结构性能,还利于提高投资效益,为企业减少了工程成本,并推进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德彪. 论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0:163-164. [2]宋继伟. 建筑工程建设中预应力的施工技术[J]. 科技致富向导,2012,24:358.
[3]李建峰.公路桥梁施工中预应力技术研究[J]. 价值工程,2014,06:111-112.
[4]吴颂良,李文标. 公路桥梁施工中预应力技术探讨[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