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本教学解读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荣维东主编的《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全面探索和研究了语文文本解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方法,旨在让读者了解语文文本解读的目的和依据,掌握具体的文本解读方法和策略。全书共九章,第一章到第三章是原理篇,主要阐述了“文本解读”的兴起背景与观念转型、我国文本解读的现状和问题。第四章到第六章是方法篇,主要聚焦文本解读的具体方法。第七章到第九章为应用篇,更加侧重教学实践,具体介绍了文学类文本的解读与教学,此外还介绍了包括媒体类、叙述类、阐释类、劝说类等实用类文本的解读与教学。最后一章单独介绍古诗文的解读与教学。该书理论阐释深刻详尽,逻辑结构清晰完整,是一本集理论性、实用性于一体的语文教学类用书。
  该书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依据“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的思路编写,内容豐富,涵盖了语文文本解读的基本状况、理念、原理、原则和实用策略,以及不同文本的解读路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语文文本解读的相关理论体系。一方面,该书对文本解读的知识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简明扼要,准确凝练,并提出了很多创新性观点,如对文本教学要遵循的原则的阐述,进一步完善了相关理论框架,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价值。另一方面,该书实现了文艺理论领域学术知识向语文教育理论的转化。通过系统阐述文艺理论相关基础知识,以文艺基础理论为依据,加强了文艺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有机融合,为文本解读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一是方法解读丰富多样。该书介绍了多种文本解读方法,如把握结构,梳理文脉、线索和框架的方法,又如整体感知,提出用直觉和经验的方式来对文本进行感知的方法。二是案例丰富,贴近实际。该书针对语文文本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文本教学的现状和问题,通过分析名师、名课的经典案例,展示理论具体运用形式,便于语文教师的借鉴和运用,对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三是文本分类细致,便于参考学习。为了更加细致地介绍文本解读,该书将文本分为文学类、实用类等,又进一步细化为小说、散文、诗歌、媒体文、文言文等,使读者能够得到具体的方法指导,极具实用性。
其他文献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与四季有关的古诗。  2.让学生感受四季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以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古诗,让学生在诗韵的熏陶中慢慢长大,把中华民族文化中最精华的内容烂熟于心中,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发芽、生根。  2.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要求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为“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其设定的单元目标为“提高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1]。这是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学习任务群2“当代文化参与”和学习任务群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落实。  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相继兴起,将人类带入了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人们借助各种传播媒介来了解社会,与他人沟通,与群体产生联系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现被选人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  全文共七十个字,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虽然这篇课文存在的语文教材版本不多,曾出现在2001年初审的人教版和鄂教版教材中,但是它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命题,在《礼记》
怎样教,更有效?为了让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更利于孩子们接受,课堂上少不了直观、生动的教具,少不了活泼、有趣的游戏,少不了新颖、巧妙的手段,然而仅此是不够的,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还要注意些什么呢?笔者在不断的反思和尝试中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一、不宜各自为营,应“瞻前顾后”    教学中,我们总是习惯于按照教材给我们分好的课时内容,依次往后教。而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受:早知道后面会出现这些问题,前面就不
谢飞妤    有幸欣赏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获得的是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洗礼。至今,我仍无法走出那份精彩。  设计之巧妙。窦老师的整个课堂设计,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不遇中有遇”,让学生感受园中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园子的喜爱之情,推敲哪些词语赋予了“苍苔”、“柴扉”、“红杏”感情。教学中,又引入了陆游、贾岛等诗人的作品。这样的教学设计新颖,简洁,深刻,广博。  朗读之精妙。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早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后编入《呐喊》。《孔乙己》自发表以来,因为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促人自省,成为文学研究界、语文研究界的研究热点。自1922年入选民智书局出版的《初级中学国语文读本》以来,《孔乙己》一直是各版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一、教学价值导向分析  笔者研究了人教版、语文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沪教版五个版本教材
目标是灵魂,目标是方向,目标越清晰,达成目标的路径也就越明晰。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恰当、可测,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至关重要。下面,试就《盘古开天地》一课,谈谈我是如何确定目标的。    一、关注文本特点  文本有什么特点?这是备课时首先要关注的。备课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细读文本,因为只有把文本研究透了,我们才能深刻把握文本的规律,制定出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从文体上说,这是一篇神话故事,神话故事
从传统的“教案导学”,发展到“学案导学”,再发展到“问题导学”,最后实现“自我导学”,这些年来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体现了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为实现从“预设—讲述”到“预设—生成”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在四种导学模式中,“问题导学”模式是关键,本文结合《方山子传》的教学来谈一谈这种课堂模式的基本构成和操作流程。  首先是问题的提出。谁来提出问题?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是二者结合。比较三者的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指向语用的学科规律。关于这一理念,于永正老师用五十年的教学积淀和思考,提炼成六个字“学语言、用语言”。在《祖父的园子》一课中,于老师巧妙开发课文语用资源,用课文教语文,教儿童的语文,用先学后教、平等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实现“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的语用目标,真可谓指引当下语文
散文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比重最大,于是,散文教学教什么自然也成了语文课程教学专家首先专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多年的研究,有几点成果获得了大家的共识,散文教学的要领可以归结为:“1.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2.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1]可以说,这也是在散文学习过程中需要确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学习《端午的鸭蛋》一文,主要目标也是要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有关端午鸭蛋的各种情趣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