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贵有方”,中国自古就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实践证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学法指导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掌握几个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学法的指导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指导学生实践。学法只有通过具体训练,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才能熟能生巧;也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丰富学法,发展学法,当然学法的具体掌握和效果的具体验证都离不开实践。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为此在教给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注意相机诱导,潜移默化,在练习中掌握,在反复实践中巩固,在独立运用中完善并创新。
2.整体性原则。
系统论认为,宇宙万事万物皆成系统。中学生掌习方法也是一个系统。就语文学科看。横向有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学习和写作等许多不同层次的单项学法;从文学体裁角度看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从语言单位看有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这些大大小小的学法纵横交错、互相作用组成了不同层次的学法体系。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让学生画“知识树”,不仅从宏观上把握而且也从微观上掌握,利于学生形成系统而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克服学法指导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可以结合教材,正确确定自己不同阶段应掌握的学习方法及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法指导。
3.抓序渐进的原则。学习方法的指导有一个逻辑顺序,即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因此,应在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素质、知识基础上,教师由单项到多项,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渐进指导,切忌“一口吃个胖子”的做法,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地进行。
4.灵活性原则。
因学生之间在气质、性格、能力上存在个别差异,切忌模式化、一刀切、一成不变地重复指导;而应在遵循学生天性的原则下,针对不同的学生状况因材施教,并注意反馈矫正,使之趋于合理化、科学化。对中下等学生要注意激发兴趣,启发学习积极性,鼓励增强信心,克服懒、散、乱的不良习惯。
5.持之以恒的原则。
习惯的形成是多次长时间内重复、强化、巩固训练的结果,为此应在持之以恒的基础上,形成习惯,提高能力。切忌想起来就要求,想不起来就没事的做法。
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呢?笔者采用的方法通常有:
1.定向法。就是有目的学习方法。这也是当前目标教学首先要落实的问题。
在信息丰富的现代化生活中,学习应该有高度的选择牲,针对性、时效性。读书要有一定的目的,或扩大知识视野,或获得信息和材料,或品评赏析。目标明确,能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效果,更利于反馈检测等巩固性练习。
2.辨析法。根据不同的文体,相应变通的学法。我们都已知记叙文侧重于叙事记人,以情感人;议沦文侧重于说理而以理服人;说明文侧重于解说而以知喻人。懂了这些,可采用相应的阅读步骤和方法。
3.评点法。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评点法包括“评”和“点”.就是在学习和阅读中值得品味的地方圈点画句,经过一番思考、探究、揣摩,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种方法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4.四到法。读书有“四到”:心到、眼到、口到和手到,朱熹指出:“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不专一,却只朗诵,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四到”中尤以“心到”为最。
5.比较法。即“求同辩异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部深刻地理解材料的内容,而且能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兴趣,开拓空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学法指导上存在的问题:
1.随意性。学法指导缺乏整体性的观点,随心所欲。想起来什么就指导什么。
2.单一性。由于缺乏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单枪匹马闯天下,缺乏协调、配合,难以见成效。
3.包办法。学法指导仅囿于老师的总结和指导,缺乏学生的自我探索和总结,更缺乏创新意识,越俎代庖,一切包办,全方位为学生服务,致使高分低能。
4.终结法。学法指导没有体现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学法指导缺乏过程性和发展性。
对初中生学法指导应注意的问题:
1.更新观念、强化学法指导。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意识到,解决了“我要学”的问题只是激起厂学习全体的主观能动性,但如果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能认真解决好“我会学”的问题,那么学习质量的提高仍然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应更多地放在如何指导学生“会学习”上,更新观念强化学法指导。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提高质量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
2.重在思维、培养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生各种智能发展的核心,成功的学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为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思维,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
3.学法指导中不可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在学习上有远大的志向、高尚的动机、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性格等良好非智力心理因素,做到不光“苦学”,而且“乐学”。
总之,教师必须善于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素质和特点,对学生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1.实践性原则。
学法的指导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指导学生实践。学法只有通过具体训练,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才能熟能生巧;也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丰富学法,发展学法,当然学法的具体掌握和效果的具体验证都离不开实践。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为此在教给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注意相机诱导,潜移默化,在练习中掌握,在反复实践中巩固,在独立运用中完善并创新。
2.整体性原则。
系统论认为,宇宙万事万物皆成系统。中学生掌习方法也是一个系统。就语文学科看。横向有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学习和写作等许多不同层次的单项学法;从文学体裁角度看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从语言单位看有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这些大大小小的学法纵横交错、互相作用组成了不同层次的学法体系。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让学生画“知识树”,不仅从宏观上把握而且也从微观上掌握,利于学生形成系统而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克服学法指导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可以结合教材,正确确定自己不同阶段应掌握的学习方法及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法指导。
3.抓序渐进的原则。学习方法的指导有一个逻辑顺序,即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因此,应在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素质、知识基础上,教师由单项到多项,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渐进指导,切忌“一口吃个胖子”的做法,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地进行。
4.灵活性原则。
因学生之间在气质、性格、能力上存在个别差异,切忌模式化、一刀切、一成不变地重复指导;而应在遵循学生天性的原则下,针对不同的学生状况因材施教,并注意反馈矫正,使之趋于合理化、科学化。对中下等学生要注意激发兴趣,启发学习积极性,鼓励增强信心,克服懒、散、乱的不良习惯。
5.持之以恒的原则。
习惯的形成是多次长时间内重复、强化、巩固训练的结果,为此应在持之以恒的基础上,形成习惯,提高能力。切忌想起来就要求,想不起来就没事的做法。
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呢?笔者采用的方法通常有:
1.定向法。就是有目的学习方法。这也是当前目标教学首先要落实的问题。
在信息丰富的现代化生活中,学习应该有高度的选择牲,针对性、时效性。读书要有一定的目的,或扩大知识视野,或获得信息和材料,或品评赏析。目标明确,能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效果,更利于反馈检测等巩固性练习。
2.辨析法。根据不同的文体,相应变通的学法。我们都已知记叙文侧重于叙事记人,以情感人;议沦文侧重于说理而以理服人;说明文侧重于解说而以知喻人。懂了这些,可采用相应的阅读步骤和方法。
3.评点法。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评点法包括“评”和“点”.就是在学习和阅读中值得品味的地方圈点画句,经过一番思考、探究、揣摩,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种方法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4.四到法。读书有“四到”:心到、眼到、口到和手到,朱熹指出:“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不专一,却只朗诵,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四到”中尤以“心到”为最。
5.比较法。即“求同辩异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部深刻地理解材料的内容,而且能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兴趣,开拓空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学法指导上存在的问题:
1.随意性。学法指导缺乏整体性的观点,随心所欲。想起来什么就指导什么。
2.单一性。由于缺乏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单枪匹马闯天下,缺乏协调、配合,难以见成效。
3.包办法。学法指导仅囿于老师的总结和指导,缺乏学生的自我探索和总结,更缺乏创新意识,越俎代庖,一切包办,全方位为学生服务,致使高分低能。
4.终结法。学法指导没有体现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学法指导缺乏过程性和发展性。
对初中生学法指导应注意的问题:
1.更新观念、强化学法指导。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意识到,解决了“我要学”的问题只是激起厂学习全体的主观能动性,但如果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能认真解决好“我会学”的问题,那么学习质量的提高仍然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应更多地放在如何指导学生“会学习”上,更新观念强化学法指导。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提高质量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
2.重在思维、培养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生各种智能发展的核心,成功的学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为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思维,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
3.学法指导中不可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在学习上有远大的志向、高尚的动机、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性格等良好非智力心理因素,做到不光“苦学”,而且“乐学”。
总之,教师必须善于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素质和特点,对学生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