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有茅窝鞋

来源 :世界华文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的脚冷吗?每当与自己儿女唠叨这句话时,总想到自己儿时父母关切我们的话。现如今的人不管是脚上还是身上,再不会挨冻了,那超市商场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五颜六色的鞋子商品,就挤得令人要窒息。
  三四十年前冬天可不象现在这个样子。冬天,是没有保暖棉鞋穿的。于是人们用茅草花编织保暖鞋。茅窝鞋,就是我们儿时穿的保暖鞋。
  茅窝鞋,是用枯干了的茅草花编织的。春夏季节,沟河边到处是盛长的茅草,到了初秋,茅草花纷纷扬扬,象极了冬天里天上飘落的雪花,这时候正是采收茅草的季节。在我们家乡,茅草用场很多,是农家不可缺的好东西。茅草能盖屋,三四十年前,我们这里到处能看到茅草屋,冬暖夏凉是茅草屋的优点。茅草能搓绳,那时没有麻绳,没有塑料绳,农人们就用茅草搓绳。茅草能做家用工具,编织篓子装载粮食,编织扫帚可扫地。当然,茅草更能编织茅窝鞋。编织茅窝鞋,要用好一点的茅草,尤其到了初冬的茅草更好,经过一个夏天的滋润,秋天的压燥,茅草抽絮开花,茅叶和茎都有了柔性,秋天并可采收。家里的老人总是在关键的时候,起着关键的作用。编织茅窝鞋是他们拿手的好戏。他们挑选上好的茅草,带回家凉晒,然后再用剪刀去除差点的,用最好的茅草留着来搞编织。
  我家的老邻居陈爹,是一个编织高手。由于岁数大了,也就不用到队里去做工,因此他就有空坐下来编制织茅窝。记得老人家编得快的时候,一天能编织一双茅窝鞋。所以到了秋冬季节,陈爹就成了大忙人,找陈爹织茅窝鞋的人都得排号。好在陈爹手快艺熟,大多数时间里,都能满足乡亲们的需求。那个年代大家也不会给陈爹工钱,给工钱说不好就会给陈爹带来天大的麻烦。大伙心中也有数,有送给陈爹鸡蛋的,有送一些糕点、馒头的,也有的送一点过年时的一些好吃的,也有的送一点柴草的。反正是各人表各人的心意就行了,陈爹从不伸手向乡亲们要,觉得乡亲们没有忘记自己,到老了还能为大伙做点事。
  记得我们那时,经常待在陈爹那里看他织茅窝鞋,陈爹没有老婆,当然也就没有孩子,所以对我们一帮小孩子很是喜欢,我们看他织茅窝,总是一边哼哼着一边织,我们有时笑话陈爹哼得走了调,陈爹也跟着笑,从不会生我们的气,有时还要找出一些糕点、糖果什么的给我们吃。陈爹很疼我们,看到我们脚上还穿着单鞋,就优先给我们先织茅窝,他给我们织的茅窝鞋十分的合脚,他不用量,看一下我们的脚就能知道大小了,每次父母看到陈爹给我们送来新茅窝,不停的给陈爹道谢,手提忙脚乱的要给陈爹送点什么,陈爹也不肯要,总要和父母推让。
  后来,陈爹岁数过大了,也不能编织茅窝鞋了。记得那时也有人挑着担子叫卖茅窝鞋,担头上那些茅窝鞋,随着挑夫走动的身子一摇一摆,象极了晃荡的铃铛,又象卖鞋人在扭秧歌。那时茅窝鞋的价格也十分的便宜,三毛至五毛钱一双不等。不过,我总觉得买的茅窝鞋没有陈爹编织的工艺好,更没陈爹编织的软和,尤其是脚后邦,总是毛糙糙的,很容易磨破脚后跟皮肤,不得已,母亲并用零布块缝在后邦上让我们穿,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的脚后跟皮肤不再被磨蹭坏。
  那时的冬天,我们一直穿的就是茅窝鞋,那时一双茅窝鞋也够穿过好几年,直到掉了茅花,茅窝鞋破了洞才扔掉不穿。记得我不穿茅窝鞋,是我到镇上上初中的时候,从那以后再也没有穿过茅窝鞋。那时候生活条件稍有了好转,有了布鞋、棉鞋了。
  茅窝鞋,一个时代的农家手工产物,现如今早已销声匿迹,沉沦为远古。现在的一代人就连听说都没有。在我们小时候,对于穿茅窝鞋是司空见惯的事,没有了茅窝鞋,这个冬天脚就要挨冻,就会生冻疮。从脚跟到脚趾,都是紫紫的,肿胀的,有的人甚至冻得不能走路。在我们这里的农家,冬天里,大多数人就是穿着茅窝鞋过冬的。虽然有时我们看到家庭条件好的孩子穿着布棉鞋,自己觉得有点丢面子.,可当天寒地冻的时候,在父母的关切下一换上的茅窝鞋,脚就暖和了,我的心也倍感暖融融的。冬有茅窝鞋,儿时的时光,现在想念起来更感幸福和美好。
  【作者简介:王阿林,江苏东台人,当过兵,打过工,做过广播节目编辑,搞基层宣传一干二十多年,各类新闻稿件和节目,获过省市县奖。有文学作品散见《华厦散文》、《西南作家》、《新文学》、《绿港文学》、《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海安日报》等。】
其他文献
子固话不多,一着急就有些口吃,越急越重。就用肢体语言来弥补舌头之短——以手挠头。  子固很老实。  这是熟人的评价。老婆很反感,听着就烦,还没办法发作。回家就要和子固理论一番。啥叫“老实”?“废物”的代名词,变着法儿地说你废物!子固抬手在头发上蹭两下,腼腆地咧咧嘴,老实常在,老实常在。老婆不依。子固话就得多一点。我废物,能娶到你这、这好老婆?能当到、到正科?老婆就笑逐颜开了。可不是,这个县六十万人
期刊
新上任的办公室主任小张晚上开车送喝得有点高的局长回家。  在局长家楼下单元门口,小张停下车,扶局长进楼。  小张刚要按单元门门铃,好让局长夫人开门,只听砰的一声,局长一脚把单元门踢开了,嘴里嘟囔着,这门早就坏了。  第二天上班小张跟局长说你家的单元门坏了,我找人修一下吧,要不多不安全啊。局长笑了笑了说,坏就坏吧,别管它。  小张让后勤老马找人把局长家的单元门修上了。  这天小张又送局长回家,喝得东
期刊
“哎,向葵,你跟尹老师到小卖店买点东西,”校长老颜吩咐道,“然后拿到你家,让你媳妇帮炒两个菜,等会儿大伙评完卷,咱们喝点儿。”  我和事务员尹老师提着个破兜子,往屯中村长家小卖店那儿走去。走了几步,我说不行我得侦察一下,看看老贴在不在家,他要是在家,咱再找个背静的地方整,可千万别让这王八犊子给搅祸了。  迂回到老贴家跟前儿,我像电影里的侦察兵那样,从路边撅下几根树枝,几下编成一个帽圈戴在头上,低着
期刊
我落地儿时,丫蛋儿已经8岁。按辈分我叫她姑姑。我长到4岁时开始有了记忆。那时,丫蛋儿刚刚萌动的胸前总是挽着两条又黑又粗的大辫子,长及腰,挑水时甩动起来像两条会飞的蛇。一只坚挺的鼻子倔强地镶在鹅蛋脸上,眼睛细长而明亮,嘴唇线条分明,牙齿雪白,额头饱满,刘海儿齐整整的,煞是好看。而我的肩上则永远耸拉着两根细细的猫尾巴般的黄吧啦唧的细辫子,窄巴巴的脑门儿上七零八落的吊着几根稀疏的刘海儿,倒是和我的相貌极
期刊
明朝末年,万州城内忽然流行起了一种怪病。这病来得十分怪异,起初看不出任何征兆,待人发觉,不过十天半月便全身黑瘦而死。城内名医不少,却都拿这病毫无办法。再加上这病传染起来十分迅速,一时间万州城内死者枕藉,到处是新添的坟墓和垂死者的哀号。平日里还算繁荣的万州城,这时宛然成了一座活的人间地狱。官府闻知后大惧,担心疫情扩散出去,遂下令将万州城四周戒严,并在通往城中的各交通要道上设置障碍,只许人进,不许人出
期刊
公元2012年农历的11月20日,是我娘亲去世三周年的祭日。作为娘亲的长子,自从18岁参军入伍,在部队一呆就是24年,因戎装在身,远离故土,实在没有为生我养我的娘亲尽到孝道!转眼间,娘亲离开我已整整三年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决计一定要赶回故里,跪在娘亲的坟前磕几个头、敬几柱香,以释对娘亲的愧欠,以求得娘亲的谅解。同时,我也要告诉地下的娘亲,好好安息,不要再牵挂她远行的儿子。为了此行,我早早备好
期刊
11  我的老师很多,教我学识,教我做人道理,而顼国成先生,他是我一生的老师。  2000年前后与先生相识,至今亦十多年了。起初只是听到先生的名号,心里甚是敬畏的。后生的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想像先生是那样的平易和蔼,是一杯茶,淡雅、清香、朴实。  记得,那年春月偶然见到先生去我所在单位打印诗稿,因了我对文字的敏感,便与先生攀谈。终归了时间短暂,不能尽兴,先生邀请我去家中坐客,一天午后莽撞的拜访——这
期刊
她叫晚儿,腰身细致,腿脚修长。  她喜欢夜晚。白天,她花容恹恹,蜷缩在不起眼的地方,也许睡一会儿,也许就这么等。  他白天是不在家的。他在一家公司做着小职员,平凡但不卑微。不卑微,是因为他有她等。他甚至有许多缺点,但她就是喜欢。他不爱洗澡,可她就是喜欢他微酸的汗味,那感觉是如此强烈的吸引。每每她嗅到,都眩晕,想一下扑进他的怀。等他回来,成为她生命里最有意义的事情。  但她也是怕他的。他也一直对她视
期刊
进入八月以来,雨一直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有,电闪雷鸣的也有。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基层的线务员来说,简直就是噩梦一般的存在,忙忙碌碌的不算,不解、埋怨、愤怒、急迫乃至于抓狂——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扑面而来。一方面要疲于应付这形形色色的指责,另一面又要为了那些只能算是权宜之计的解救方法奔波,这样的日子实在是有点苦不堪言.....  今夜又是小雨,蒙蒙的雨丝很柔,灯光下朦朦胧胧的很美。这夜也已经开始泛起了凉意
期刊
前些天,有人对莫言在《讲故事的人》中提到“莫言小时候到地里捡麦穗被视为偷粮食”有所质疑,我作为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希望用自己的经历为大家还原历史的真相,就讲三个与粮食有关的故事吧。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中国,可能每个地方的人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被饥饿缠绕着。说到这,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她就是我本家的四奶奶,她人已故去,可是事情还在我的大脑里镌刻着。1974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由于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