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教育家也曾说“一个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些名言其实都在教我们的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活的灵魂,是发展潜能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让学生参与自主发挥学习的情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尽情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调动他们耳、口、脑、手的协调性 ,积极主动 的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方式和策略,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体现自主性。
1.激起自主发挥的情趣,让学生“想学”
1.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捷普络夫提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如果教师不能想办法让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回带来疲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设法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想学的欲望。如 在教学“观察蜗牛”这课时,我先给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猜看,学生们兴趣高昂,当猜猜出是“蜗牛”时,学生对“蜗牛”就谈及了很多,乘次机会我就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研究“蜗牛”,同學们的星期一步步的被提高了;在教学“物质在水里溶解了”这课时,我先通过变魔术的方式导入新课,学生们的好奇心被打动了兴趣高涨,跃跃欲试,很自然的把学生这种激昂的状态带如了教学。
1.2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引领学生做出假设。探究是一种本能,也是人类具有独特的基因潜能基础,使人类能够突破和超越自身天生的探究动机,而具有更卓越的谈能力,所以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测尝试。例如在教学“被压缩的空气”这课时,我首先教学生猜测注射器装满水堵住出口,活塞还能往下压吗?如果把水挤掉换成空气呢?然后要求同学们对这两个实验尝试着 进行对比,把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通过这个环节给学生大胆 尝试的机会,其用意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在认识了压缩空气以后,我又设置了拍球比赛,让失败的学生找原因。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的参与大胆的提出假设,增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避免开展深入探究时的沉闷,这样一来学生深入探究问题 的兴趣又一次被激发,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2.营造自主探究质疑氛围,让学生“愿学”
2.1 注重营造探究宽松教学的活动环境,激发创新思维,发挥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主动探索的宽松空间环境,营造师生、生生间平等和谐的关系,给学生有更多的机会 动脑思考、动手 操作、动口表达、用耳倾听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活跃,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对课堂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以肯定表扬,如“你真行!”“你好棒!”等,对困难学生则耐心地指导,鼓励他们勇敢的尝试。如“试试看,你肯定行!”“别急,你仔细想想!“等等,让学生们感到老师的亲切。如上《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时,教师问学生;“在往杯里加食盐时,每勺盐不一样多怎么办?”学生说:“用天平称、用肉眼观察……”但问题中表露出的矛盾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就吸引学生非要将问题解决不可。此时,教师出示一把尺,用尺把勺上的盐刮平,告诉学生,这是一平勺盐,我们加盐时为了使每次保持相等的量,可以用这样简单科学的办法进行。“一平勺盐”的设计,非常生活化,而且操作简单,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树立从小学科学的兴趣,真正成为学科学的小主人。
3.体验自主合作习惯与目标激励,让学生“会学”
正如教育家陈鹤琴指出的“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学会思考、学会发问、学会互相评价。
3.1 培养合作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小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教学《植物种子传播到远处》一课,教师安排了“比较10粒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活动。活动前,教师问学生,一个人可不可以完成这一活动。学生肯定地说:可以。于是老师请学生来说说具体的操作过程。学生介绍:一个人拿着10粒栗子跑到二楼,把它们分别从2楼掉下来,然后跑下楼,找到10粒栗子,再用皮带尺测出栗子滚动的距离。这位学生话还未说完,下面就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想我们小组四人合作来完成这个活动就方便多了,可以这样做,一个人在楼上把栗子掉下来,二个人在下面测量,一个人做记录。这一意见得到了同学们的赞同。这一小小的插曲虽然化了些时间,却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
3.2 运用目标激励,激发自主学习动机。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认同目标,自主选择目标,逐步过渡到自我设计学习目标,确立自己的知识技能目标,诱发“我要学”、“我要发展”的内在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获得教学的成功。这就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领悟了“自主”,确立了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例如在教学《不同用途的纸》中,教师先和大家设定研究目标,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和选择方法,进行探究。在这节课中我们看到:有的学生选择“比较纸的吸水性”、选用宣纸、牛皮纸、瓦愣纸、卡纸来研究,将这些纸滴上红墨水,看那种纸吸水快,并且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滴水时要同时滴,水量要一样等;有的学生选择“比较纸的承受拉力程度”进行研究;有的学生选择“比较纸的承受弯曲能力”等等。由于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他们在学习时也特别认真,思维十分活跃,神情也十分专注,仿佛象科学家那样在“真刀真枪”地进行研究。
4.发挥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4.1 带着探究问题开始,大胆假设。伟大导师恩格斯曾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牛顿也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假设”作为科学认识过程序中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假设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脑海中即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的答案。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运用悬念、实验、故事、录像、描述、游戏等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还可以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课堂教学中,“从问题开始”的具体方法是各种教学手段与发问主体的多种组合。“问题”为学生经历自行探究的过程打下了基础。例如教学《压缩空气》一课,让学生通过玩注射器,(代替空气枪)来探究空气枪的秘密,解开“空气枪的子弹为什么能射出去?”这一问题。学生的推测是,“可能与空气有关”、“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等等,这是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自发表现,而这时教师的功能只在于把它引领到了“假设”的水准上来。这就是通常说的“开慧”或“开智”。由于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究,学生的玩法多种多样,并发现了其中不少的秘密。由于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并始终充当着探究的主体,因此,“压缩空气”这一概念,便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孩子们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领会、掌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解决了空气枪的子弹为什么能射出去的原因,并分析了子弹为什么不能射出去的原因。同时,这也是从问题此岸过渡到答案彼岸的桥梁。即使孩子走了弯路,这种体验与经历也是难能可贵的,它促使孩子反思出错的原因,而探究学习中最主要的价值正在于其对孩子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
4.2 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笔者认为,实验的目是培养学生尊重实践的科学品质。我们放手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不在于要他们得出“科学的结果”,而在于让他们明了主观的假设最终是要由实践来检验的,从而培养他们尊重实践的科学品质。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要证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设计出的实验方法有:①用塑料装满空气,封住口,放在热水里,看塑料袋会不会鼓起来;②把充气不足的皮球放在热水里,试一试它的弹力有没有变化;③往气球里吹气,扎住口,放在热水里看气球会不会有所变化;④把气球套在烧瓶口,给烧瓶加热,看气球会不会鼓起来;⑤将针筒的活塞拉到针筒的中间,封住针筒进气口,把针筒放在热水里,看活塞会不会弹上来等等。由于实验是学生自己设计的,他们在动手操作实验时也特别认真。我们看到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神情也是十分地专注。经过这一阶段的探究,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4.3 要引导学生探究方法的培养。在课堂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少讲、精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理解的不讲,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提出问题、猜想假设,然后合作设计实验、验证假设,这样有准备的合作学习后开展的组内和组间讨论,才是高质量的交流,这样的生生互动,才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所学知识有着全面的掌握。科学探究的模式为:
总之,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务必时刻提醒自己,避免越俎代庖。孩子很多的设计都是教师事先不曾料想的,虽然有些设计可能是不够严密,不够科学,但是也总比单纯的直接或间接的模仿要好。呵护孩子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孩子科学探究的能力,督促其从挫折中进行反思等才是探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收稿日期:2012-09-04
1.激起自主发挥的情趣,让学生“想学”
1.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捷普络夫提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如果教师不能想办法让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回带来疲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设法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想学的欲望。如 在教学“观察蜗牛”这课时,我先给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猜看,学生们兴趣高昂,当猜猜出是“蜗牛”时,学生对“蜗牛”就谈及了很多,乘次机会我就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研究“蜗牛”,同學们的星期一步步的被提高了;在教学“物质在水里溶解了”这课时,我先通过变魔术的方式导入新课,学生们的好奇心被打动了兴趣高涨,跃跃欲试,很自然的把学生这种激昂的状态带如了教学。
1.2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引领学生做出假设。探究是一种本能,也是人类具有独特的基因潜能基础,使人类能够突破和超越自身天生的探究动机,而具有更卓越的谈能力,所以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测尝试。例如在教学“被压缩的空气”这课时,我首先教学生猜测注射器装满水堵住出口,活塞还能往下压吗?如果把水挤掉换成空气呢?然后要求同学们对这两个实验尝试着 进行对比,把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通过这个环节给学生大胆 尝试的机会,其用意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在认识了压缩空气以后,我又设置了拍球比赛,让失败的学生找原因。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的参与大胆的提出假设,增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避免开展深入探究时的沉闷,这样一来学生深入探究问题 的兴趣又一次被激发,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2.营造自主探究质疑氛围,让学生“愿学”
2.1 注重营造探究宽松教学的活动环境,激发创新思维,发挥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主动探索的宽松空间环境,营造师生、生生间平等和谐的关系,给学生有更多的机会 动脑思考、动手 操作、动口表达、用耳倾听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活跃,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对课堂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以肯定表扬,如“你真行!”“你好棒!”等,对困难学生则耐心地指导,鼓励他们勇敢的尝试。如“试试看,你肯定行!”“别急,你仔细想想!“等等,让学生们感到老师的亲切。如上《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时,教师问学生;“在往杯里加食盐时,每勺盐不一样多怎么办?”学生说:“用天平称、用肉眼观察……”但问题中表露出的矛盾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就吸引学生非要将问题解决不可。此时,教师出示一把尺,用尺把勺上的盐刮平,告诉学生,这是一平勺盐,我们加盐时为了使每次保持相等的量,可以用这样简单科学的办法进行。“一平勺盐”的设计,非常生活化,而且操作简单,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树立从小学科学的兴趣,真正成为学科学的小主人。
3.体验自主合作习惯与目标激励,让学生“会学”
正如教育家陈鹤琴指出的“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学会思考、学会发问、学会互相评价。
3.1 培养合作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小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教学《植物种子传播到远处》一课,教师安排了“比较10粒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活动。活动前,教师问学生,一个人可不可以完成这一活动。学生肯定地说:可以。于是老师请学生来说说具体的操作过程。学生介绍:一个人拿着10粒栗子跑到二楼,把它们分别从2楼掉下来,然后跑下楼,找到10粒栗子,再用皮带尺测出栗子滚动的距离。这位学生话还未说完,下面就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想我们小组四人合作来完成这个活动就方便多了,可以这样做,一个人在楼上把栗子掉下来,二个人在下面测量,一个人做记录。这一意见得到了同学们的赞同。这一小小的插曲虽然化了些时间,却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
3.2 运用目标激励,激发自主学习动机。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认同目标,自主选择目标,逐步过渡到自我设计学习目标,确立自己的知识技能目标,诱发“我要学”、“我要发展”的内在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获得教学的成功。这就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领悟了“自主”,确立了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例如在教学《不同用途的纸》中,教师先和大家设定研究目标,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和选择方法,进行探究。在这节课中我们看到:有的学生选择“比较纸的吸水性”、选用宣纸、牛皮纸、瓦愣纸、卡纸来研究,将这些纸滴上红墨水,看那种纸吸水快,并且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滴水时要同时滴,水量要一样等;有的学生选择“比较纸的承受拉力程度”进行研究;有的学生选择“比较纸的承受弯曲能力”等等。由于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他们在学习时也特别认真,思维十分活跃,神情也十分专注,仿佛象科学家那样在“真刀真枪”地进行研究。
4.发挥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4.1 带着探究问题开始,大胆假设。伟大导师恩格斯曾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牛顿也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假设”作为科学认识过程序中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假设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脑海中即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的答案。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运用悬念、实验、故事、录像、描述、游戏等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还可以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课堂教学中,“从问题开始”的具体方法是各种教学手段与发问主体的多种组合。“问题”为学生经历自行探究的过程打下了基础。例如教学《压缩空气》一课,让学生通过玩注射器,(代替空气枪)来探究空气枪的秘密,解开“空气枪的子弹为什么能射出去?”这一问题。学生的推测是,“可能与空气有关”、“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等等,这是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自发表现,而这时教师的功能只在于把它引领到了“假设”的水准上来。这就是通常说的“开慧”或“开智”。由于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究,学生的玩法多种多样,并发现了其中不少的秘密。由于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并始终充当着探究的主体,因此,“压缩空气”这一概念,便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孩子们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领会、掌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解决了空气枪的子弹为什么能射出去的原因,并分析了子弹为什么不能射出去的原因。同时,这也是从问题此岸过渡到答案彼岸的桥梁。即使孩子走了弯路,这种体验与经历也是难能可贵的,它促使孩子反思出错的原因,而探究学习中最主要的价值正在于其对孩子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
4.2 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笔者认为,实验的目是培养学生尊重实践的科学品质。我们放手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不在于要他们得出“科学的结果”,而在于让他们明了主观的假设最终是要由实践来检验的,从而培养他们尊重实践的科学品质。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要证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设计出的实验方法有:①用塑料装满空气,封住口,放在热水里,看塑料袋会不会鼓起来;②把充气不足的皮球放在热水里,试一试它的弹力有没有变化;③往气球里吹气,扎住口,放在热水里看气球会不会有所变化;④把气球套在烧瓶口,给烧瓶加热,看气球会不会鼓起来;⑤将针筒的活塞拉到针筒的中间,封住针筒进气口,把针筒放在热水里,看活塞会不会弹上来等等。由于实验是学生自己设计的,他们在动手操作实验时也特别认真。我们看到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神情也是十分地专注。经过这一阶段的探究,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4.3 要引导学生探究方法的培养。在课堂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少讲、精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理解的不讲,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提出问题、猜想假设,然后合作设计实验、验证假设,这样有准备的合作学习后开展的组内和组间讨论,才是高质量的交流,这样的生生互动,才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所学知识有着全面的掌握。科学探究的模式为:
总之,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务必时刻提醒自己,避免越俎代庖。孩子很多的设计都是教师事先不曾料想的,虽然有些设计可能是不够严密,不够科学,但是也总比单纯的直接或间接的模仿要好。呵护孩子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孩子科学探究的能力,督促其从挫折中进行反思等才是探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收稿日期:2012-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