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动手等教学手段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合自己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经验,对《钳工工艺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浅出的探索,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兴趣;动态教学;技巧;速度;质量
【正文】 钳工是应用在以机械加工不方便或难以解决的场合。因此,钳工是机械制造业中不可缺少的工种。其特点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灵活性强、工作范围广、技术要求高,操作者的技能水平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可以说“没有好的技工,就没有好的产品”。
《钳工工艺学》是技工学校机电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技能水平的效果。所以,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钳工人才,是每个从事钳工理论教学和生产实习教师的任务。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谈谈个人体会与经验。
1.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探究某种事务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里倾向,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拓展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师的培养是学生形成学习兴趣的外因,学生个人的努力是内因,只有内外因相互作用,才能真正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但技工学校的生源大多基础差、底子薄,多数对学习有畏难情绪,更无兴趣可谈,个别学生报着混毕业证的态度而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多下功夫,寻求适合的教学方法。由于钳工的特点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本人在教学中就从他们童年的做手工的活动引入。
教师都希望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并充分挖掘趣味性的素材。如给学生讲述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曾从事过钳工工作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激发学生对学习钳工技术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被动的“要我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习”,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讲授“矫正”内容,以擀饺子皮为例,首先了解班里有谁会擀饺子皮,学生立即兴奋,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再让他们说说各自擀饺子皮的质量,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擀出的饺子皮既不圆又不平(有皱褶),接下来让同学们总结原因,最后让同学们去思考解决的方法,以达到平整的目的。通过这个生活例子,学生容易理解板料翘曲的原因,并掌握了矫正的方法。
2. 利用多媒体动态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在钳工技能的理论教学中,实施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与实习现场教学相结合,辩证地处理好几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补充与相互渗透作用。通过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形成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貌、声像结合、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不仅能节约板书时间,加大信息量,开阔知识面,而且能达到直观、动态效果,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形象化、生动化,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机械加工工艺流程、钳工技术的具体操作等生产场面,可以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展示,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就可系统地、科学地把需要几小时或几十个小时的工件加工过程向学生展示完毕。这种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在生产实习教学中,学生置身于各自岗位上学习,在教师的示范中对所学知识容易理解,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所学技能。
3. 结合生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钳工工艺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如果单纯地教室里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学生不仅感到枯燥、乏味,甚至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要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讲解。例如钳工常用量具(游标卡尺)的使用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几乎从没见过这些量具,单纯教师讲解与演示,学生很难达到会使用的目的。我采用方法是,首先将把游标卡尺分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对其有个感性认识。然后介绍其结构、使用方法、读数原理和注意事项。最后再通过学生反复的测量实践,学生很容易掌握这一量具的使用。
在讲授钳工常用设备(立式钻床)时,把课堂搬进实习间的钻床前,通过观看、讲解、操纵演示、并随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4. 注重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1 强化基本操作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锉削技能。
在基本功训练项目中,锉削是钳工的主要技能,也是较难掌握的技能。实施锉削技能的训练,要求教师既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训练方法。锉削的前期重点教学为锉刀握姿、站姿、锉削方法的训练。通过教师的锉削示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锉刀在工件表面推进时,左右两手施于锉刀两端的力量始终保持平衡是要点,这样才能保证锉削出的工件表面平直。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平面锉削技能的基础上,应逐渐加大训练难度,从工件的一个平面锉削练习,逐步增至对工件两个相邻平面的锉削练习,既有提高平面度的要求,又增加了工件位置的相互牵制要求。锉削难度的增大,具有挑战性,即可提高学生的锉削技能。但也会使学生在练习中遭遇挫折而导致兴趣下降,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通过娴熟的技艺为学生示范和指导,为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心里和技术上的障碍,提高锉削技能。
4.2 加强综合操作训练,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学生既要掌握钳工单项操作技能,更要加强综合操作技能的训练。工件制作是训练学生综合技能的有效方法,也可作为学生参加钳工定级考试的考前训练。在训练学生制作工件时,应遵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由简单工件做起,逐渐增加工件制作难度,以提高学生的制作技能。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训练中过好“精度关”和“速度关”。
教师要与学生同步完成工件的制作,用演示引路的方法,唤起学生的兴趣。对每一个训练项目在仔细讲解的同时辅以规范的演示,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前就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对学生在训练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最后教师应按照评分标准和技术要求,评选出优秀作品保存在学校的学生作品展柜里。通过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训练的内在动力,过好“精度关”。(工件图如下)
要过好“速度关”,一是要“熟”,二是要“巧”。首先从基本功训练入手,每天有目的、分时段地安排一两个基本操作项目的训练,运用“熟能生巧”道理,过好“速度关”。
5. 改革考试评价体系,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素质教育
技工学校的教学是“以就业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是升学而是直接进入企业参与生产工作。所以过去那种单凭学生卷面成绩来评价能力的体系已经远远不能反映他们的实战能力水平。如可采取阶段性考试、鉴定性考试和素质测评等,实现考试类型多样化,强调以技能考核和素质测评为主。如在钳工工艺学的考核中,除采用作业得分、提問得分和期末卷面成绩外,还采用了课题自行设计、工件制作等多种评价方法,考核学生的实战能力。
总之,在《钳工工艺学》的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把学习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学中乐,乐中学,轻轻松松使知识、能力、创新意识皆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热爱技术,掌握技术、用好技术,培养出深受企业欢迎的掌握高技能的钳工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波,《钳工工艺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关键词】兴趣;动态教学;技巧;速度;质量
【正文】 钳工是应用在以机械加工不方便或难以解决的场合。因此,钳工是机械制造业中不可缺少的工种。其特点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灵活性强、工作范围广、技术要求高,操作者的技能水平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可以说“没有好的技工,就没有好的产品”。
《钳工工艺学》是技工学校机电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技能水平的效果。所以,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钳工人才,是每个从事钳工理论教学和生产实习教师的任务。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谈谈个人体会与经验。
1.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探究某种事务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里倾向,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拓展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师的培养是学生形成学习兴趣的外因,学生个人的努力是内因,只有内外因相互作用,才能真正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但技工学校的生源大多基础差、底子薄,多数对学习有畏难情绪,更无兴趣可谈,个别学生报着混毕业证的态度而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多下功夫,寻求适合的教学方法。由于钳工的特点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本人在教学中就从他们童年的做手工的活动引入。
教师都希望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并充分挖掘趣味性的素材。如给学生讲述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曾从事过钳工工作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激发学生对学习钳工技术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被动的“要我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习”,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讲授“矫正”内容,以擀饺子皮为例,首先了解班里有谁会擀饺子皮,学生立即兴奋,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再让他们说说各自擀饺子皮的质量,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擀出的饺子皮既不圆又不平(有皱褶),接下来让同学们总结原因,最后让同学们去思考解决的方法,以达到平整的目的。通过这个生活例子,学生容易理解板料翘曲的原因,并掌握了矫正的方法。
2. 利用多媒体动态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在钳工技能的理论教学中,实施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与实习现场教学相结合,辩证地处理好几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补充与相互渗透作用。通过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形成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貌、声像结合、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不仅能节约板书时间,加大信息量,开阔知识面,而且能达到直观、动态效果,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形象化、生动化,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机械加工工艺流程、钳工技术的具体操作等生产场面,可以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展示,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就可系统地、科学地把需要几小时或几十个小时的工件加工过程向学生展示完毕。这种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在生产实习教学中,学生置身于各自岗位上学习,在教师的示范中对所学知识容易理解,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所学技能。
3. 结合生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钳工工艺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如果单纯地教室里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学生不仅感到枯燥、乏味,甚至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要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讲解。例如钳工常用量具(游标卡尺)的使用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几乎从没见过这些量具,单纯教师讲解与演示,学生很难达到会使用的目的。我采用方法是,首先将把游标卡尺分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对其有个感性认识。然后介绍其结构、使用方法、读数原理和注意事项。最后再通过学生反复的测量实践,学生很容易掌握这一量具的使用。
在讲授钳工常用设备(立式钻床)时,把课堂搬进实习间的钻床前,通过观看、讲解、操纵演示、并随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4. 注重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1 强化基本操作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锉削技能。
在基本功训练项目中,锉削是钳工的主要技能,也是较难掌握的技能。实施锉削技能的训练,要求教师既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训练方法。锉削的前期重点教学为锉刀握姿、站姿、锉削方法的训练。通过教师的锉削示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锉刀在工件表面推进时,左右两手施于锉刀两端的力量始终保持平衡是要点,这样才能保证锉削出的工件表面平直。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平面锉削技能的基础上,应逐渐加大训练难度,从工件的一个平面锉削练习,逐步增至对工件两个相邻平面的锉削练习,既有提高平面度的要求,又增加了工件位置的相互牵制要求。锉削难度的增大,具有挑战性,即可提高学生的锉削技能。但也会使学生在练习中遭遇挫折而导致兴趣下降,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通过娴熟的技艺为学生示范和指导,为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心里和技术上的障碍,提高锉削技能。
4.2 加强综合操作训练,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学生既要掌握钳工单项操作技能,更要加强综合操作技能的训练。工件制作是训练学生综合技能的有效方法,也可作为学生参加钳工定级考试的考前训练。在训练学生制作工件时,应遵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由简单工件做起,逐渐增加工件制作难度,以提高学生的制作技能。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训练中过好“精度关”和“速度关”。
教师要与学生同步完成工件的制作,用演示引路的方法,唤起学生的兴趣。对每一个训练项目在仔细讲解的同时辅以规范的演示,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前就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对学生在训练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最后教师应按照评分标准和技术要求,评选出优秀作品保存在学校的学生作品展柜里。通过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训练的内在动力,过好“精度关”。(工件图如下)
要过好“速度关”,一是要“熟”,二是要“巧”。首先从基本功训练入手,每天有目的、分时段地安排一两个基本操作项目的训练,运用“熟能生巧”道理,过好“速度关”。
5. 改革考试评价体系,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素质教育
技工学校的教学是“以就业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是升学而是直接进入企业参与生产工作。所以过去那种单凭学生卷面成绩来评价能力的体系已经远远不能反映他们的实战能力水平。如可采取阶段性考试、鉴定性考试和素质测评等,实现考试类型多样化,强调以技能考核和素质测评为主。如在钳工工艺学的考核中,除采用作业得分、提問得分和期末卷面成绩外,还采用了课题自行设计、工件制作等多种评价方法,考核学生的实战能力。
总之,在《钳工工艺学》的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把学习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学中乐,乐中学,轻轻松松使知识、能力、创新意识皆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热爱技术,掌握技术、用好技术,培养出深受企业欢迎的掌握高技能的钳工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波,《钳工工艺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