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文经典。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小学生接触祖国优秀文化的好教材。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我觉得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一、走进古诗
在教材里,为古诗所选配的插图,每幅都是诗情浓郁,气质浪漫,几乎每件作品都可以撩拨起同学们对于质朴生活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的眷恋情感,激发同学们对学习古典诗歌的极大兴趣。无论是《望天门山》的雄浑豪放,还是《所见》的质朴清纯;无论是《绝句》的通俗易懂,还是《夜书所见》的清新典雅;……每一首诗都会有一幅诗意的导游图,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诗文,努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从而深入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杜牧的《山行》时,可吟诗赏画。在弄懂诗意后,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深秋山林图: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学生边吟诵诗,边欣赏画,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悠然漫步在弯曲深远的石径小路上,两旁枫叶似火,随风摇曳,阵阵凉爽的秋风吹来,多么惬意,多么舒畅!
古诗讲究的是意境和韵味,多媒体能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有趣,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拓宽视野,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鹅》这首诗就包含了丰富的可感形象,有鹅的色彩、形体、动作等等。但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不能完整透彻的表达出来,故此根据诗意教师设计了一幅投影片。画面上:杨柳依依,碧波荡漾,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着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的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便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了解背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诗或抒情,或咏物,或叙事,或写景。在每首诗的背后都会有一个小故事或一些时代背景。把某些历史背景和故事说给学生听,会提高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轶事——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汪伦前来以歌相送,李白感其深情厚谊,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于是这首诗就成为歌咏友情的名篇佳作。如此讲述,学生会在兴趣大增的同时加深对此诗题的理解。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三、感受意境
诗文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展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的脑海中。古云:“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诗贵悟”,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意境,深刻地领悟诗中蕴涵的情感,这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而,学习古诗时,教师一定要调动学生的一切生活经验,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想象。让每一个诗句里的物象都活起来,形成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并设身处地地观其形、听其声、闻其味、触其质,直到循境人情,使自己完全融入到诗歌的画面中,变成诗人: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感诗人之所感。最后把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谐统一起来,把握诗歌的意境、情韵。
如教《望庐山瀑布》中的“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诗,教师可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白练似的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又如在讲杜甫《绝句》一诗时,引导学生欣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情景: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好像要与青天相接的样子。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美好景色。引导学生入境欣赏这样有声有色的描写,观其色,品其味,其趣无穷,其乐无穷。
四、体会情感
古诗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于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隧道,直达我心,触动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叹。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都很有限,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创设相关生活情境,在师生共鸣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古诗语言简洁,语意含蓄,学生只见文字,不解其意。缺乏对诗人的情感体验,当然就咀嚼不出作品的高妙。这时,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情境,引导他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简洁地描写了几个人出场的场面,教师可抓住这一点,启发学生想象其中的情节,并扮演角色,加深对古诗含义理解。学生通过想象、表演,深刻地理解了贾岛寻访隐者时感情的起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了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变成了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云深不知处",落得茫然若失、无可奈何了。表演的学生把这些感情的变化演得准确而传神;看的学生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这样一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深刻体会到诗句的内涵。
一、走进古诗
在教材里,为古诗所选配的插图,每幅都是诗情浓郁,气质浪漫,几乎每件作品都可以撩拨起同学们对于质朴生活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的眷恋情感,激发同学们对学习古典诗歌的极大兴趣。无论是《望天门山》的雄浑豪放,还是《所见》的质朴清纯;无论是《绝句》的通俗易懂,还是《夜书所见》的清新典雅;……每一首诗都会有一幅诗意的导游图,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诗文,努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从而深入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杜牧的《山行》时,可吟诗赏画。在弄懂诗意后,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深秋山林图: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学生边吟诵诗,边欣赏画,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悠然漫步在弯曲深远的石径小路上,两旁枫叶似火,随风摇曳,阵阵凉爽的秋风吹来,多么惬意,多么舒畅!
古诗讲究的是意境和韵味,多媒体能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有趣,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拓宽视野,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鹅》这首诗就包含了丰富的可感形象,有鹅的色彩、形体、动作等等。但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不能完整透彻的表达出来,故此根据诗意教师设计了一幅投影片。画面上:杨柳依依,碧波荡漾,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着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的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便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了解背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诗或抒情,或咏物,或叙事,或写景。在每首诗的背后都会有一个小故事或一些时代背景。把某些历史背景和故事说给学生听,会提高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轶事——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汪伦前来以歌相送,李白感其深情厚谊,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于是这首诗就成为歌咏友情的名篇佳作。如此讲述,学生会在兴趣大增的同时加深对此诗题的理解。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三、感受意境
诗文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展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的脑海中。古云:“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诗贵悟”,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意境,深刻地领悟诗中蕴涵的情感,这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而,学习古诗时,教师一定要调动学生的一切生活经验,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想象。让每一个诗句里的物象都活起来,形成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并设身处地地观其形、听其声、闻其味、触其质,直到循境人情,使自己完全融入到诗歌的画面中,变成诗人: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感诗人之所感。最后把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谐统一起来,把握诗歌的意境、情韵。
如教《望庐山瀑布》中的“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诗,教师可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白练似的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又如在讲杜甫《绝句》一诗时,引导学生欣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情景: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好像要与青天相接的样子。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美好景色。引导学生入境欣赏这样有声有色的描写,观其色,品其味,其趣无穷,其乐无穷。
四、体会情感
古诗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于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隧道,直达我心,触动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叹。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都很有限,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创设相关生活情境,在师生共鸣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古诗语言简洁,语意含蓄,学生只见文字,不解其意。缺乏对诗人的情感体验,当然就咀嚼不出作品的高妙。这时,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情境,引导他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简洁地描写了几个人出场的场面,教师可抓住这一点,启发学生想象其中的情节,并扮演角色,加深对古诗含义理解。学生通过想象、表演,深刻地理解了贾岛寻访隐者时感情的起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了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变成了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云深不知处",落得茫然若失、无可奈何了。表演的学生把这些感情的变化演得准确而传神;看的学生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这样一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深刻体会到诗句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