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30年前,邓小平同志批示创办了广播电视大学。30年来,广播电视大学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曾经有过美好的过去,也将有着希望的未来。电大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发展,为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为中国搭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电大 电大教育 电大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a)-0003-02
2008年2月6日是邓小平同志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30周年之际,中央电大于2008年1月6日在北京召开座谈会,纪念邓小平同志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30周年。今天,回顾电大的过去, 展望电大的未来,对于电大人有着特殊的意义。
1 电大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见证者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的各项事业面临着百业待兴、百废待举的局面。人才短缺是当时国家发展的最大问题。邓小平同志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思考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在当时,中国面对的是经济比较落后,教育投入严重短缺的基本国情。据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76年中国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排在140多个国家的倒数第二位。在那种情况下,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按照常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办学,必须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针。1977年8月,在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在此思想的指导下,1977年10月19日,小平同志会见了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谈到中国恢复教育的艰难和人才的严重短缺时,明确表示要利用电视手段加快发展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随即成立了电视教育领导小组,并在3个月后提交了《关于筹备电视大学的请示报告》。 1978年2月6日,小平同志审阅并批准了这个报告。仅仅经过1年的筹备,1979年2月6日,中央电大和35所省级(包括计划单列市和独立设置的城市)电大, 540个市(地)级电大分校,1400多个县级电大工作站和3万多个教学班同时开学。电大诞生了,电大事业的春天来临了!纵观电大创办的历史过程,时时刻刻事事都见证了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理论。诸如: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人力资源强国的思想;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的思想;穷国办大教育的思想等等。
2 电大是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者
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形态,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网络教育,以面授教学、函授教学和广播电视(视听)教学为辅助,它以学习者为主体,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现代远程教育是相对于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等传统远程教育形态而言,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新阶段。通常认为,远程教育在中国发展 经历 三个时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第二代是广播电视教育;第三代的基本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被称为“现代远程教育”。这三个时代之间并不是相互的否定,而是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的媒体手段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新的媒休手段相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这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1978年2月6日,邓小平同志批示成立电大以来,就揭开了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序幕。
在创立发展时期,电大以开展学历补偿教育为主要任务。
在改革探索时期,电大积极探索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办学。由主要举办高等专科教育发展为既举办高等专科教育,又举办广播电视中专教育、卫星电视师范教育,还开展以岗位培训为主的大学后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教育等等,同时,还先后开展了与自学考试的合作和“专升本”试点等多项改革。
从1999年起,电视大学进入了开放教育的新时期。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部署,中央电大和清华大学等普通高校同时参与到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中。在这一时期,“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开始启动,这给电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转变。正像中央电大校长葛道凯所说,电大开放教育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转变;二是从单一的广播电视授课到包括网络在内的多样化交互式教学方式的转变;三是从以文字教材为主到文字、音像、计算机课件及网络等多种媒体综合利用的教学资源的转变;四是从封闭式校园管理到网络化、开放式的管理方式的转变。在这一时期,辽宁电大也探索形成了3123教学模式和1324管理模式。可见,电大事业的发展同其他高校一样,推动着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并在其中起着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
据2003年5月7日光明日报报道:中央电大位居世界10所巨型开放大学之首,是我国最早、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大学。截至2007年,除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外,全国建有省级广播电视大学44所、地市级分校956所、县级工作站1875所、教学点3292个。各级广播电视大学通过卫星和互联网实现有机连结,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搭建了服务平台。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形式办学,为社会特别是基层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其中高等学历毕业生已经累计突破600万人,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累计超过4000万人次。特别是在1999年到2007年实施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8年中,仅开放教育累计招生458万人,毕业学生238万人,约占同期各类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1/8,占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1/3,占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招生总数的75%以上。
总之,电大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 电大是中国搭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开拓者
人类社会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一个崭新的全球化时代到来了。全球化描述的是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种状态,表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紧密程度,形容各国之间由于利益的相互依存而产生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相关关系。它不仅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知识全球化,而且包括信息全球化、人才全球化。全球化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实现终身学习。
我们国家十分重视终身学习的问题。早在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更新知识的需要,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直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可见,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到来了。电大的未来发展将在学习型社会中充当马前卒、开拓者,正像国务委员陈至立所说的那样: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成为我国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原因在于电大已经具备了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切有利条件。
首先,电大具备最为先进的、完整的支持服务体系。电大系统拥有除中央电大外,44所省级电大、近一千所地市级电大分校、近两千所县级电大工作站组成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系统,具备一个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现代教育技术传输平台。
其次,电大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会不失时机地采用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2007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开放教育试点总结性评估结论(教高厅函〔2007〕58号),决定“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予以通过。开放教育由试点转入常规,标志着开放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正式进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除此之外,电大还在积极探索为“三农”、为特殊教育群体提供教育服务,开展了教师教育和为“三农”服务项目,组织实施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面向残疾人和军队士官开展学历教育等。这些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必将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水准人们的求学需求,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各种机会。
再次,电大具有最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一是教师资源。电大不仅拥有数以万计的专兼职辅导教师,而且还拥有一定数量合作高校的主讲教师;二是学习材料资源。电大不仅拥有最新的各高校名师编著的开放教育试点文字教材,而且还拥有各类授课光盘、网络课件;三是教学服务资源。从中央电大到省、市地方电大三级电大在线平台上,都拥有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实施方案、教学辅导、自检自测、在线测试、作业讲评等内容,随时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教学服务。四是教学方式方法资源。根据教育发展规律,教师在教学中探索了诸多教学方式方法,诸如:小组学习方式、送教下乡方式、集中辅导方式、讨论答疑方式及启发式教学法、灌输式教学法、逆向思维法、案例教学法等等。以上这些丰富的资源和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缓解了学习者的工学矛盾等一系列问题,必将得到学习者的一致赞同。
总而言之,电大一定会在邓小平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坚持“扩大开放、保证质量、强化特色、打造品牌”的方针,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开放大学,再创新的辉煌,为加快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而努力奋斗——这就是电大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中国远程教育.2006-03-30 巨型大学的历史使命和现实挑战.作者:严冰,徐浩.
[2]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纪念邓小平批示创办电大30周年上的讲话.
[3] 原教育部长兼中央电大校长在纪念邓小平批示创办电大30周年上的讲话.
[4] 中央电大校长葛道凯在纪念邓小平批示创办电大30周年暨推进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关键词】电大 电大教育 电大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a)-0003-02
2008年2月6日是邓小平同志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30周年之际,中央电大于2008年1月6日在北京召开座谈会,纪念邓小平同志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30周年。今天,回顾电大的过去, 展望电大的未来,对于电大人有着特殊的意义。
1 电大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见证者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的各项事业面临着百业待兴、百废待举的局面。人才短缺是当时国家发展的最大问题。邓小平同志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思考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在当时,中国面对的是经济比较落后,教育投入严重短缺的基本国情。据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76年中国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排在140多个国家的倒数第二位。在那种情况下,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按照常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办学,必须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针。1977年8月,在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在此思想的指导下,1977年10月19日,小平同志会见了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谈到中国恢复教育的艰难和人才的严重短缺时,明确表示要利用电视手段加快发展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随即成立了电视教育领导小组,并在3个月后提交了《关于筹备电视大学的请示报告》。 1978年2月6日,小平同志审阅并批准了这个报告。仅仅经过1年的筹备,1979年2月6日,中央电大和35所省级(包括计划单列市和独立设置的城市)电大, 540个市(地)级电大分校,1400多个县级电大工作站和3万多个教学班同时开学。电大诞生了,电大事业的春天来临了!纵观电大创办的历史过程,时时刻刻事事都见证了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理论。诸如: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人力资源强国的思想;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的思想;穷国办大教育的思想等等。
2 电大是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者
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形态,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网络教育,以面授教学、函授教学和广播电视(视听)教学为辅助,它以学习者为主体,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现代远程教育是相对于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等传统远程教育形态而言,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新阶段。通常认为,远程教育在中国发展 经历 三个时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第二代是广播电视教育;第三代的基本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被称为“现代远程教育”。这三个时代之间并不是相互的否定,而是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的媒体手段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新的媒休手段相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这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1978年2月6日,邓小平同志批示成立电大以来,就揭开了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序幕。
在创立发展时期,电大以开展学历补偿教育为主要任务。
在改革探索时期,电大积极探索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办学。由主要举办高等专科教育发展为既举办高等专科教育,又举办广播电视中专教育、卫星电视师范教育,还开展以岗位培训为主的大学后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教育等等,同时,还先后开展了与自学考试的合作和“专升本”试点等多项改革。
从1999年起,电视大学进入了开放教育的新时期。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部署,中央电大和清华大学等普通高校同时参与到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中。在这一时期,“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开始启动,这给电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转变。正像中央电大校长葛道凯所说,电大开放教育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转变;二是从单一的广播电视授课到包括网络在内的多样化交互式教学方式的转变;三是从以文字教材为主到文字、音像、计算机课件及网络等多种媒体综合利用的教学资源的转变;四是从封闭式校园管理到网络化、开放式的管理方式的转变。在这一时期,辽宁电大也探索形成了3123教学模式和1324管理模式。可见,电大事业的发展同其他高校一样,推动着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并在其中起着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
据2003年5月7日光明日报报道:中央电大位居世界10所巨型开放大学之首,是我国最早、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大学。截至2007年,除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外,全国建有省级广播电视大学44所、地市级分校956所、县级工作站1875所、教学点3292个。各级广播电视大学通过卫星和互联网实现有机连结,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搭建了服务平台。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形式办学,为社会特别是基层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其中高等学历毕业生已经累计突破600万人,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累计超过4000万人次。特别是在1999年到2007年实施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8年中,仅开放教育累计招生458万人,毕业学生238万人,约占同期各类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1/8,占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1/3,占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招生总数的75%以上。
总之,电大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 电大是中国搭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开拓者
人类社会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一个崭新的全球化时代到来了。全球化描述的是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种状态,表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紧密程度,形容各国之间由于利益的相互依存而产生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相关关系。它不仅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知识全球化,而且包括信息全球化、人才全球化。全球化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实现终身学习。
我们国家十分重视终身学习的问题。早在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更新知识的需要,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直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可见,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到来了。电大的未来发展将在学习型社会中充当马前卒、开拓者,正像国务委员陈至立所说的那样: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成为我国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原因在于电大已经具备了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切有利条件。
首先,电大具备最为先进的、完整的支持服务体系。电大系统拥有除中央电大外,44所省级电大、近一千所地市级电大分校、近两千所县级电大工作站组成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系统,具备一个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现代教育技术传输平台。
其次,电大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会不失时机地采用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2007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开放教育试点总结性评估结论(教高厅函〔2007〕58号),决定“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予以通过。开放教育由试点转入常规,标志着开放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正式进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除此之外,电大还在积极探索为“三农”、为特殊教育群体提供教育服务,开展了教师教育和为“三农”服务项目,组织实施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面向残疾人和军队士官开展学历教育等。这些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必将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水准人们的求学需求,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各种机会。
再次,电大具有最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一是教师资源。电大不仅拥有数以万计的专兼职辅导教师,而且还拥有一定数量合作高校的主讲教师;二是学习材料资源。电大不仅拥有最新的各高校名师编著的开放教育试点文字教材,而且还拥有各类授课光盘、网络课件;三是教学服务资源。从中央电大到省、市地方电大三级电大在线平台上,都拥有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实施方案、教学辅导、自检自测、在线测试、作业讲评等内容,随时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教学服务。四是教学方式方法资源。根据教育发展规律,教师在教学中探索了诸多教学方式方法,诸如:小组学习方式、送教下乡方式、集中辅导方式、讨论答疑方式及启发式教学法、灌输式教学法、逆向思维法、案例教学法等等。以上这些丰富的资源和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缓解了学习者的工学矛盾等一系列问题,必将得到学习者的一致赞同。
总而言之,电大一定会在邓小平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坚持“扩大开放、保证质量、强化特色、打造品牌”的方针,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开放大学,再创新的辉煌,为加快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而努力奋斗——这就是电大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中国远程教育.2006-03-30 巨型大学的历史使命和现实挑战.作者:严冰,徐浩.
[2]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纪念邓小平批示创办电大30周年上的讲话.
[3] 原教育部长兼中央电大校长在纪念邓小平批示创办电大30周年上的讲话.
[4] 中央电大校长葛道凯在纪念邓小平批示创办电大30周年暨推进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