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文化视角解读《雅歌》,可看出它是所罗门时期希伯来人民宗教信仰渗透于日常生活而诗化的产物。同时,《雅歌》大力讴歌世俗恋人间纯真、坚贞的爱情,是一首集宗教与爱情为一体的礼赞诗。爱情与宗教的异质同构关系,赋予了《雅歌》超越单纯世俗的深刻情爱内容与浓厚的宗教文化内涵。
【关键词】《雅歌》;爱情;宗教;文化
《圣经》,作为主流西方宗教文化的渊源之一,包括《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对原始基督徒与后继者们的思想与行为影响巨大。有学者认为,《旧约》的内容相比于《新约》,更异彩丰呈,其宗教文学价值更高。《旧约》的原文是希伯来文,一般认为出自摩西、撒母耳与大卫之手,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而近代学者经考古则认为,很多卷帙是后人整理前世的历史记载而撰写的。《圣经》的译文版本无数,而17世纪初英国国王詹姆斯钦定众多教授、学者历经8年,由参考希伯来文和希腊文而翻译的《詹姆斯王钦定本》,是最有代表性的早期现代英语的范模。还有随后相继出版的《新英语圣经》、《标准修订本》、《福音圣经》等,语言文学成就都卓越不凡。
《圣经》中的许多诗歌,都反映了希伯来人民生活的安逸与斗争、幸福与苦难、信仰与绝望,希伯来人民的智慧火花与艺术光芒在其中熠熠生辉。《雅歌》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的范本,尽管仅占8章短小篇幅,但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寓意使其屹立于世界古代文学巅峰,千年不灭、万世不倒。
一、爱情中的宗教、宗教里的爱情
“雅歌”的希伯来语是“Sir has sirim”,意思是“歌中之歌”或“最美之歌”。它是所罗门之歌,是“古代以色列人流传下来的唯一存活的纯粹世俗的爱情诗”。[1]对于《雅歌》的解读,千百年来研究者总结出了几种主要的阐释方法——寓意说、神话说、字义说。
寓意说的立足点是宗教,力求赋予《雅歌》以宗教的隐喻意义。《雅歌》作为《圣经》中独特的一卷,自然承载着强烈的信仰与宗教文化。以拉比亚基巴·本·约瑟为代表的寓意说主张“良人”与“书拉密女”之间的爱情象征着上帝对以色列的爱和以色列对上帝予以回报的爱,随后又为基督教所继承并发展为暗喻基督与教会(信徒)的互爱。
神话说是随西方“神话——原型批评”风潮的兴起,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些学者对《雅歌》解释的重新尝试,认为其原型是两河流域上古神话中植物守护神达摩斯与女神伊什塔尔之间的恋爱故事。
而字义法则是仅就诗歌的字面意义予以解释,不做超字面的挖掘与探究。这种理解方法认为《雅歌》之所以入选《圣经》正典,是由于上帝认可男女间婚姻的神圣性。
无论寓意说、神话说,还是阐释最为稳妥的字义说,在定位《雅歌》时都有一个共性,即认同《雅歌》的通俗爱情诗性质。且本文认为《雅歌》在称颂男女间神圣爱情的同时,也融入了众多宗教特质与文化元素。诚如卡洛克所言:古希伯来人世界观的统一性,使他们深信神乃是万物的中心,……因为世界中的人与事提醒他们神是创造者,而人贞洁的爱也不能没有更深广的层面。[2]此处“更深广的层面”即指宗教性。《雅歌》是一首集爱情与宗教为一体的礼赞诗,在世俗的爱情中蕴涵神圣的宗教,在神圣的宗教中体会世俗的爱情。
二、“苹果树在树林中”——宗教里的爱情
《雅歌》作为《圣经》中独特的一卷,描述了“良人”与“书拉密女”间忠贞的爱情故事,有热烈的期盼与焦急的等待,也有相见的欢愉与暂别的痛苦。德国思想家海德将《雅歌》视作民谣——民谣的《雅歌》是一群人的档案,它记载着这群人智慧与信仰的结晶,糅合了神说史诗与对宇宙起源的猜想,汇同他们时代的生活历程和历史变迁,凝结为一块共有的心灵的烙印与一幅描绘他们家庭生活的画卷。画中尽是悲欣交集的人生,有洞房花烛,也有阴曹地府。[3]爱情是天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给人以完美的相爱的伴侣,并体验爱恋的浓烈与纯真且延续生命。
《雅歌》置景于一片草木鸟兽自由生长的荒野田园,而不是《圣经》开篇《创世纪》中那个井然有序、上帝意志强烈的伊甸园。在《雅歌》中,苹果树不是上帝创造的知识之树、命运之树,而是人类开发出来的象征爱与美的意象。
“我的良人在男子中,
如苹果树在树林中。”
歌中的女子将心爱的男子比作苹果树,倾诉着情意绵绵的仰慕。苹果树的果实比其他的苹果更甘甜、爽口,女子珍爱之人自然也比其他云云男子更为美好、珍贵。这种借物喻人的手法与宗教的类比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带给人感官冲击的愉悦,传达了浓烈的一发不可收的情感。
《雅歌》描绘的花园缭绕着人间爱欲的烟火、焕发着春生秋实的勃勃生机,这里弥漫了自由欢畅的生物享受体验爱恋的芳香与生息不灭的活力。诗中的树木、花种、药材和果实和谐温存,氤氲着世间美好浪漫的爱情气息。
“有哪哒和番红花,
菖蒲和桂树,
并各种乳香木,没药,沉香,
与一切上等的果品。”
这些徜徉在爱河中的人类、动物和植物表现出一派温情绵柔的姿态,与宗教中感性的因子相宿相栖。
三、“最深沉的爱的哲学”——爱情中的宗教
在力求全面再现《雅歌》生存的文化环境时,尤为重要的一点便是确立它创作及成书的年代。经过多位学者的潜心考证,《雅歌》中吟唱的内容于所罗门时期在民间初具雏形。
所罗门时代是一神教信仰得到巩固的年段,人们对耶和华神的信仰广泛并稳定下来。恩格斯曾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4]由此可见,古人赋予“人间力量”以“超人间力量的形式”,正如所罗门时代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信仰作为上层建筑是受社会生活制约的,恰恰相反,他们将生活的变化以宗教力量来解释。对于古希伯来人而言,一切都是神赐予,神引导的。当他们关注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时,这种诗意的关注无法不渗透着宗教意识。宗教向和平年代的日常广泛渗透——这便是晕染着浓厚尘世生活气息及日常诗意的《雅歌》得以诞生的文化土壤。 犹太教将敬畏神看作是人最大的智慧,这也决定了希伯来人对待爱情的态度。由于两性间的互爱是由神的意志所决定的,便赋予爱情以神圣价值,这便是上帝创造世界最初秩序的一部分。爱情始于神、终于神,欢愉之时便同凄悲之时,人们在迷茫之时总会向上帝寻求答案与根由。
《雅歌》中爱情的神圣表现为它的纯洁与忠贞。联系渗透其中的宗教观念,诚然是一种对神旨意安排的虔诚接受。马修·阿诺德认为希伯来文化的核心在于良知的严谨,意味着“行动与顺从”,代表着“道德”、“自制”、“责任”与“行动”。这些在《雅歌》中得到了全面的诠释。对爱的真诚、专一无需赘言,与炽热的情感交相辉映的是恋人的大胆、热烈,葡萄园、苹果树下、山上、城中、内室都活跃着他们同行的身影。
良人对珍爱之人是严肃认真而克制的:
“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啊,
我嘱咐你们,
不要惊动,不要叫醒我所亲爱的,
等她自己情愿。”
而因为爱,书拉密女是自信的、大胆的,不用启示,无须证明。真诚的爱是汹涌的,必定所向披靡。
“他的左手必在我头下,
他的右手必将我抱住。”
所以尽管《雅歌》作为世俗爱情诗篇并未直接歌颂神,但全盘贯穿其中的便是宗教观念。作为宗教向日常生活渗透的产物,《雅歌》自身便是宗教与生活的融合体。
能高歌出如《雅歌》般自信、热烈、鲜活、铿锵有力的对爱情赞颂的年代,必是对信仰执着坚定的年代,只有拥有强大的信念支撑,人类对爱情才会如此坚贞不移、热烈专一;只有拥有足以支撑、引领人类前行的信仰,人类对于世界、对于人生的每一认知、情感才会有自身确信的定位与价值。而《雅歌》便是凭借其特殊的历史地位,馈赠给人类以超越单纯世俗情爱的深度与感动,“对纯洁爱情的最高赞辞”成为“最深沉的爱的哲学”。[5]爱情在此处大大拓展其领域,深化其内涵,并提升、净化人类灵魂的境界。
在《圣经》中,唯《雅歌》直接高唱爱情的神圣,礼赞这人间最美好最珍贵的追寻。人说凡世俗尘中,死亡的力量无可抵挡,而爱情,却能“如死之坚强”。即便身处无尽幽暗的洪荒远古,也抑制不了爱情澎湃的力量,“爱情,众火不能熄灭,大水也不能淹没”。划破千古万世沉寂夜空,爱情强烈如电光。爱要生死相依、爱是永不分离。爱情如一涓潺潺流水,跨过历史、穿越时间,流经地中海、红海,淌过恒河、黄河,徜徉在人类灵魂深处不朽。
而世俗儿女的私情神圣化,唯在爱情中,人才能彰显其毫无顾虑、倾心付出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这种无限的、无条件付出的异质——正是笃信宗教所具备的。爱情与宗教是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便在《雅歌》中得到完美的诠释。■
参考文献
[1] Alter, R.(1988).The Garden of Metaphor[A].Ln Bloom, Harold Modern Critical Interpretations: the Song of Songs [C].Ed.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2] 卡洛克. 旧约诗歌智慧书导论[M]. 赖建国、陈兴华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86.
[3] Drivers, S. R.(1923). Literature of the Old Testament[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
[5] 朱维之,圣经诗歌:序[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
【关键词】《雅歌》;爱情;宗教;文化
《圣经》,作为主流西方宗教文化的渊源之一,包括《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对原始基督徒与后继者们的思想与行为影响巨大。有学者认为,《旧约》的内容相比于《新约》,更异彩丰呈,其宗教文学价值更高。《旧约》的原文是希伯来文,一般认为出自摩西、撒母耳与大卫之手,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而近代学者经考古则认为,很多卷帙是后人整理前世的历史记载而撰写的。《圣经》的译文版本无数,而17世纪初英国国王詹姆斯钦定众多教授、学者历经8年,由参考希伯来文和希腊文而翻译的《詹姆斯王钦定本》,是最有代表性的早期现代英语的范模。还有随后相继出版的《新英语圣经》、《标准修订本》、《福音圣经》等,语言文学成就都卓越不凡。
《圣经》中的许多诗歌,都反映了希伯来人民生活的安逸与斗争、幸福与苦难、信仰与绝望,希伯来人民的智慧火花与艺术光芒在其中熠熠生辉。《雅歌》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的范本,尽管仅占8章短小篇幅,但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寓意使其屹立于世界古代文学巅峰,千年不灭、万世不倒。
一、爱情中的宗教、宗教里的爱情
“雅歌”的希伯来语是“Sir has sirim”,意思是“歌中之歌”或“最美之歌”。它是所罗门之歌,是“古代以色列人流传下来的唯一存活的纯粹世俗的爱情诗”。[1]对于《雅歌》的解读,千百年来研究者总结出了几种主要的阐释方法——寓意说、神话说、字义说。
寓意说的立足点是宗教,力求赋予《雅歌》以宗教的隐喻意义。《雅歌》作为《圣经》中独特的一卷,自然承载着强烈的信仰与宗教文化。以拉比亚基巴·本·约瑟为代表的寓意说主张“良人”与“书拉密女”之间的爱情象征着上帝对以色列的爱和以色列对上帝予以回报的爱,随后又为基督教所继承并发展为暗喻基督与教会(信徒)的互爱。
神话说是随西方“神话——原型批评”风潮的兴起,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些学者对《雅歌》解释的重新尝试,认为其原型是两河流域上古神话中植物守护神达摩斯与女神伊什塔尔之间的恋爱故事。
而字义法则是仅就诗歌的字面意义予以解释,不做超字面的挖掘与探究。这种理解方法认为《雅歌》之所以入选《圣经》正典,是由于上帝认可男女间婚姻的神圣性。
无论寓意说、神话说,还是阐释最为稳妥的字义说,在定位《雅歌》时都有一个共性,即认同《雅歌》的通俗爱情诗性质。且本文认为《雅歌》在称颂男女间神圣爱情的同时,也融入了众多宗教特质与文化元素。诚如卡洛克所言:古希伯来人世界观的统一性,使他们深信神乃是万物的中心,……因为世界中的人与事提醒他们神是创造者,而人贞洁的爱也不能没有更深广的层面。[2]此处“更深广的层面”即指宗教性。《雅歌》是一首集爱情与宗教为一体的礼赞诗,在世俗的爱情中蕴涵神圣的宗教,在神圣的宗教中体会世俗的爱情。
二、“苹果树在树林中”——宗教里的爱情
《雅歌》作为《圣经》中独特的一卷,描述了“良人”与“书拉密女”间忠贞的爱情故事,有热烈的期盼与焦急的等待,也有相见的欢愉与暂别的痛苦。德国思想家海德将《雅歌》视作民谣——民谣的《雅歌》是一群人的档案,它记载着这群人智慧与信仰的结晶,糅合了神说史诗与对宇宙起源的猜想,汇同他们时代的生活历程和历史变迁,凝结为一块共有的心灵的烙印与一幅描绘他们家庭生活的画卷。画中尽是悲欣交集的人生,有洞房花烛,也有阴曹地府。[3]爱情是天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给人以完美的相爱的伴侣,并体验爱恋的浓烈与纯真且延续生命。
《雅歌》置景于一片草木鸟兽自由生长的荒野田园,而不是《圣经》开篇《创世纪》中那个井然有序、上帝意志强烈的伊甸园。在《雅歌》中,苹果树不是上帝创造的知识之树、命运之树,而是人类开发出来的象征爱与美的意象。
“我的良人在男子中,
如苹果树在树林中。”
歌中的女子将心爱的男子比作苹果树,倾诉着情意绵绵的仰慕。苹果树的果实比其他的苹果更甘甜、爽口,女子珍爱之人自然也比其他云云男子更为美好、珍贵。这种借物喻人的手法与宗教的类比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带给人感官冲击的愉悦,传达了浓烈的一发不可收的情感。
《雅歌》描绘的花园缭绕着人间爱欲的烟火、焕发着春生秋实的勃勃生机,这里弥漫了自由欢畅的生物享受体验爱恋的芳香与生息不灭的活力。诗中的树木、花种、药材和果实和谐温存,氤氲着世间美好浪漫的爱情气息。
“有哪哒和番红花,
菖蒲和桂树,
并各种乳香木,没药,沉香,
与一切上等的果品。”
这些徜徉在爱河中的人类、动物和植物表现出一派温情绵柔的姿态,与宗教中感性的因子相宿相栖。
三、“最深沉的爱的哲学”——爱情中的宗教
在力求全面再现《雅歌》生存的文化环境时,尤为重要的一点便是确立它创作及成书的年代。经过多位学者的潜心考证,《雅歌》中吟唱的内容于所罗门时期在民间初具雏形。
所罗门时代是一神教信仰得到巩固的年段,人们对耶和华神的信仰广泛并稳定下来。恩格斯曾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4]由此可见,古人赋予“人间力量”以“超人间力量的形式”,正如所罗门时代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信仰作为上层建筑是受社会生活制约的,恰恰相反,他们将生活的变化以宗教力量来解释。对于古希伯来人而言,一切都是神赐予,神引导的。当他们关注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时,这种诗意的关注无法不渗透着宗教意识。宗教向和平年代的日常广泛渗透——这便是晕染着浓厚尘世生活气息及日常诗意的《雅歌》得以诞生的文化土壤。 犹太教将敬畏神看作是人最大的智慧,这也决定了希伯来人对待爱情的态度。由于两性间的互爱是由神的意志所决定的,便赋予爱情以神圣价值,这便是上帝创造世界最初秩序的一部分。爱情始于神、终于神,欢愉之时便同凄悲之时,人们在迷茫之时总会向上帝寻求答案与根由。
《雅歌》中爱情的神圣表现为它的纯洁与忠贞。联系渗透其中的宗教观念,诚然是一种对神旨意安排的虔诚接受。马修·阿诺德认为希伯来文化的核心在于良知的严谨,意味着“行动与顺从”,代表着“道德”、“自制”、“责任”与“行动”。这些在《雅歌》中得到了全面的诠释。对爱的真诚、专一无需赘言,与炽热的情感交相辉映的是恋人的大胆、热烈,葡萄园、苹果树下、山上、城中、内室都活跃着他们同行的身影。
良人对珍爱之人是严肃认真而克制的:
“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啊,
我嘱咐你们,
不要惊动,不要叫醒我所亲爱的,
等她自己情愿。”
而因为爱,书拉密女是自信的、大胆的,不用启示,无须证明。真诚的爱是汹涌的,必定所向披靡。
“他的左手必在我头下,
他的右手必将我抱住。”
所以尽管《雅歌》作为世俗爱情诗篇并未直接歌颂神,但全盘贯穿其中的便是宗教观念。作为宗教向日常生活渗透的产物,《雅歌》自身便是宗教与生活的融合体。
能高歌出如《雅歌》般自信、热烈、鲜活、铿锵有力的对爱情赞颂的年代,必是对信仰执着坚定的年代,只有拥有强大的信念支撑,人类对爱情才会如此坚贞不移、热烈专一;只有拥有足以支撑、引领人类前行的信仰,人类对于世界、对于人生的每一认知、情感才会有自身确信的定位与价值。而《雅歌》便是凭借其特殊的历史地位,馈赠给人类以超越单纯世俗情爱的深度与感动,“对纯洁爱情的最高赞辞”成为“最深沉的爱的哲学”。[5]爱情在此处大大拓展其领域,深化其内涵,并提升、净化人类灵魂的境界。
在《圣经》中,唯《雅歌》直接高唱爱情的神圣,礼赞这人间最美好最珍贵的追寻。人说凡世俗尘中,死亡的力量无可抵挡,而爱情,却能“如死之坚强”。即便身处无尽幽暗的洪荒远古,也抑制不了爱情澎湃的力量,“爱情,众火不能熄灭,大水也不能淹没”。划破千古万世沉寂夜空,爱情强烈如电光。爱要生死相依、爱是永不分离。爱情如一涓潺潺流水,跨过历史、穿越时间,流经地中海、红海,淌过恒河、黄河,徜徉在人类灵魂深处不朽。
而世俗儿女的私情神圣化,唯在爱情中,人才能彰显其毫无顾虑、倾心付出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这种无限的、无条件付出的异质——正是笃信宗教所具备的。爱情与宗教是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便在《雅歌》中得到完美的诠释。■
参考文献
[1] Alter, R.(1988).The Garden of Metaphor[A].Ln Bloom, Harold Modern Critical Interpretations: the Song of Songs [C].Ed.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2] 卡洛克. 旧约诗歌智慧书导论[M]. 赖建国、陈兴华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86.
[3] Drivers, S. R.(1923). Literature of the Old Testament[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
[5] 朱维之,圣经诗歌:序[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