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育“美好的数学情感”,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具有的教学观念,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现实要求。本文根据新课标要求,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培养,从三方面进行了初步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感培养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这说明,预测一个人能否成功的主要标志不是IQ(智商)而是EQ(情商)。因此,教师必须使每个学生都保持健康的情绪,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会数学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外,还要培育并发展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由此可见,在新课程“春风”吹拂下的初中数学学科,培育“美好的数学情感”,让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时都能插上一双情感的翅膀,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具有的教学观念。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在良好的、积极地学习情感影响下,所开展的各种学习活动是平常条件下学习效能的2-3倍。因此,如何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抓住学生内在特点,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激情,已成为教师努力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和任务。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对初中数学教学运用趣味性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情感进行简要阐述。
一、挖掘内容生活性,设置趣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情感是开展各项活动的源动力”。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生活性浓厚的数学学科,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时时处处服务于生活。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充满浓厚的兴趣,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情感。但长期以来,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为追求升学率,往往忽视学生内在学习情感的培养,采用强制灌输方式,致使学生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知识的“工具”。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变为感知数学生活特性,感受数学学习快乐的过程,将与教学内容密切关联,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知识,运用生活性的教学情境进行呈现,使学生学生在感知和体悟问题情境中心,产生良好学习情感,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有效转变。
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设置“现在有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12厘米等不同长度的木棒,选取其中的3根木棒组成一个三角形”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游戏动手的过程中,感知和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内涵,产生积极地学习情感;又如在“梯形”知识教学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人们在开凿水渠时,会将两边的护坡设计成梯形的形状”问题,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好奇心理,自主进入到问题探究过程中,实现了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有效培养。
二、放大问题发散性,开展多样问题教学,享受问题解答过程快乐
问题作为学科内容的有效概括和知识点的高度浓缩,问题的有效解答在一定层面上反映着人们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通过对问题教学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消极懈怠的心理,其根源在于学生未能掌握问题解答的要领和方法,不能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失去解答问题的信心和快乐,享受不到解题过程中所带来的快乐。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抓住数学问题这一有效载体,发挥数学问题所具有的形式上的多样性,解答方式上的灵活性和解题思路上的丰富性等特点,设置具有典型特征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分析、思考、解答活动,并教会学生进行相关类型问题解答的根本方法和基本要领,实现问题解答过程的有效开展,从而为进行相似类型问题解答提供方法经验,提升解题的效率,使学生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享受劳动成果的过程。
问题:已知:如图,在△ABC中,BE⊥AD,CF⊥AD,垂足分别为点E、F。(1)若AD是△ABC的中线,则BE与CF相等吗?(2)若BE=CF,则AD是△ABC的中线吗?为什么?
教师在进行上述问题教学时,通过以往教学经验发现,由于该此类型问题是涉及“全等三角形”方面的知识,该知识内容具有抽象性和严密性,学生很能掌握解题的“诀窍”,心里产生消极心理。这时教师改变传统教师“一统天下”的模式,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形式进行该问题的解答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该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所要解答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找出所涉及的其他知识点内容,再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初步分析,最后教师指明该问题解答的关键和要领在于:“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从而得到进行该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和要领,为以后更好开展学习活动打下方法基础,更加坚定了自主学习活动的信心。
三、凸显教学互动性,实施双向互动环节,树立高效优秀学习品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双向过程。由于学生学习能力还没有完全养成,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出现问题和不足,加之学生不能对自身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及时全面的了解,致使学生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和学习习惯得不到有效改正。此时,教师就可以发挥教学活动的互动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在适当教学环节设置师生互动的充足空间,围绕某一问题、某一性质、某一观点,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开展互动交流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说”观点、“说”思路、“说”见解,呈现出自身学习活动中的不足,并通过“二次评价”,全面客观及时的认识自身学习活动中的不足,进行实时改正,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总之,良好的学习情感是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基石和条件。初中数学教师既要做知识传授的“施教者”,更要做好情感激发“心理师”,使学生在教师良好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实现学习情感的有效升华和学习成效的显著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常乐初级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感培养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这说明,预测一个人能否成功的主要标志不是IQ(智商)而是EQ(情商)。因此,教师必须使每个学生都保持健康的情绪,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会数学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外,还要培育并发展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由此可见,在新课程“春风”吹拂下的初中数学学科,培育“美好的数学情感”,让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时都能插上一双情感的翅膀,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具有的教学观念。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在良好的、积极地学习情感影响下,所开展的各种学习活动是平常条件下学习效能的2-3倍。因此,如何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抓住学生内在特点,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激情,已成为教师努力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和任务。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对初中数学教学运用趣味性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情感进行简要阐述。
一、挖掘内容生活性,设置趣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情感是开展各项活动的源动力”。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生活性浓厚的数学学科,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时时处处服务于生活。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充满浓厚的兴趣,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情感。但长期以来,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为追求升学率,往往忽视学生内在学习情感的培养,采用强制灌输方式,致使学生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知识的“工具”。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变为感知数学生活特性,感受数学学习快乐的过程,将与教学内容密切关联,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知识,运用生活性的教学情境进行呈现,使学生学生在感知和体悟问题情境中心,产生良好学习情感,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有效转变。
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设置“现在有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12厘米等不同长度的木棒,选取其中的3根木棒组成一个三角形”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游戏动手的过程中,感知和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内涵,产生积极地学习情感;又如在“梯形”知识教学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人们在开凿水渠时,会将两边的护坡设计成梯形的形状”问题,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好奇心理,自主进入到问题探究过程中,实现了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有效培养。
二、放大问题发散性,开展多样问题教学,享受问题解答过程快乐
问题作为学科内容的有效概括和知识点的高度浓缩,问题的有效解答在一定层面上反映着人们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通过对问题教学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消极懈怠的心理,其根源在于学生未能掌握问题解答的要领和方法,不能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失去解答问题的信心和快乐,享受不到解题过程中所带来的快乐。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抓住数学问题这一有效载体,发挥数学问题所具有的形式上的多样性,解答方式上的灵活性和解题思路上的丰富性等特点,设置具有典型特征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分析、思考、解答活动,并教会学生进行相关类型问题解答的根本方法和基本要领,实现问题解答过程的有效开展,从而为进行相似类型问题解答提供方法经验,提升解题的效率,使学生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享受劳动成果的过程。
问题:已知:如图,在△ABC中,BE⊥AD,CF⊥AD,垂足分别为点E、F。(1)若AD是△ABC的中线,则BE与CF相等吗?(2)若BE=CF,则AD是△ABC的中线吗?为什么?
教师在进行上述问题教学时,通过以往教学经验发现,由于该此类型问题是涉及“全等三角形”方面的知识,该知识内容具有抽象性和严密性,学生很能掌握解题的“诀窍”,心里产生消极心理。这时教师改变传统教师“一统天下”的模式,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形式进行该问题的解答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该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所要解答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找出所涉及的其他知识点内容,再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初步分析,最后教师指明该问题解答的关键和要领在于:“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从而得到进行该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和要领,为以后更好开展学习活动打下方法基础,更加坚定了自主学习活动的信心。
三、凸显教学互动性,实施双向互动环节,树立高效优秀学习品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双向过程。由于学生学习能力还没有完全养成,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出现问题和不足,加之学生不能对自身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及时全面的了解,致使学生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和学习习惯得不到有效改正。此时,教师就可以发挥教学活动的互动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在适当教学环节设置师生互动的充足空间,围绕某一问题、某一性质、某一观点,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开展互动交流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说”观点、“说”思路、“说”见解,呈现出自身学习活动中的不足,并通过“二次评价”,全面客观及时的认识自身学习活动中的不足,进行实时改正,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总之,良好的学习情感是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基石和条件。初中数学教师既要做知识传授的“施教者”,更要做好情感激发“心理师”,使学生在教师良好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实现学习情感的有效升华和学习成效的显著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常乐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