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由于外在社会环境、条件的变化,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学习名目繁多的各种知识技能,忽视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忽视孩子交往的价值;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将幼儿交给老人照料,幼儿与父母的疏离;住在楼房里和独生子女为主的现状也导致幼儿缺乏与同伴交流,孩子表现出胆怯、不自信、不敢与人交流,缺乏合作意识……通过以上事例我们发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尤其是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不容乐观。如何关心与热爱自己的亲人和周边的人?如何与同伴们友好相处、互相合作?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园开展了《幼儿园亲社会行为实践行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二、主要特征
(一)幼儿园亲社会行为实践园本课程课程倡导真实
在遵循幼儿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将课堂搬到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当中,让幼儿走出园门,在“场馆化、场所化、场景化”的学习体验中广泛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获得直观经验,实现“亲社会,乐交往”的教育目标。
(二)幼儿园亲社会行为实践园本课程课程倡导生活
本园地处老城区,周边社区资源丰富,有医院、地铁站、消防队等,公共服务资源有科技馆、植物园图书馆等;家长多是从事各类社会性服务性的行业,如超市收银员、图书管理员、公交司机等,这些资源都是贴近幼儿生活的,是幼儿熟悉的。
(三)幼儿园亲社会行为实践园本课程课程倡导体验
1.体验合作规划。根据前期亲社会行为实践经验师生共同规划、主动收集资源。
2.体验交往互动。将社会场馆中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再现出来,在游戏中进一步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互动。
3.体验真实生活。将区域游戏与幼儿真实生活相结合,将幼儿对事物的体验,转化为直接经验迁移至真实生活。
三、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的目标
基于我园“以爱育爱,乐享成长”办园理念,确定课程目标为:立足于培养“有活力、爱生活;勤思考、好探究 ;親社会、乐交往 ;善欣赏,会创造”个性和谐发展的阳光儿童。
(二)课程的内容
基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现状,挖掘幼儿的兴趣点和问题,小班研发了“去朋友家做客”、“去百果园”等内容;中班研发了“地铁站”、“去图书馆”等;大班研发了“走进科技馆”、“去植物园”“去消防队”等。
四、实施途径
(一)根据社区资源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针对老城区幼儿园特点和环境优势,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单位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将其进行分类,如社区服务场所:地铁站、牙医诊所让幼儿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行业;自然名胜场所:紫阳湖公园、植物园等进一步扩大幼儿园视野,更全面了解家。科技文化场所:京剧院、科技馆等,这些场所可以让幼儿近距离感受科技、文化,萌发民族自豪和爱国情感。
(二)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建立家长资源库
一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二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建立家长资源库;三是征集家长志愿者参与我们亲社会行为实践课程研究和活动组织。
(三)围绕幼儿的需要来延伸与扩展
结合本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现状,在幼儿中调研,确定亲社会行为实践行的主题,以“乘地铁”为例。我园所处周边的地铁“复兴路”至“首义路”区间正是“红色革命沿线”,丰富的、独特的文化以及先进的科学设备,围绕“地铁站里标志是什么意思?”、“地铁上有司机吗?”“为什么安检?”等问题教师和孩子共同构建《乘地铁》为主题的课程。
五、课程评价
评价伴随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如从初期课程审议——中期随班听课——月末反馈交流——学期末测评层层推进。
建立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既有对幼儿的发展的评价,又有对教师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评价,参与评价的人员既有教师、也有家长。不同年龄段评价评估要点不一样,如小班《幼儿发展评估表》设有 9个评估要点,《家长观察评估表》设有7个;中班和大班《幼儿发展评估表》设有 11个评估要点,《家长观察评估表》设有9个。以小班评估标准为例:
六、结语
幼儿园亲社会行为实践行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基于真实问题、真实生活、真实环境和体验,幼儿可以自己观察、探索、独立思考,最大限度的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1.幼儿园亲社会行为实践行园本课程研发主体是本园教师,缺乏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与理论指导;2.家长对于幼儿园亲社会行为实践行园本课程的价值,缺少应有的认知,片面认为幼儿园教育就是早教知识技能,轻视甚至忽略在短期内成效不明显的社会性发展;3.在课程评价体系还不健全有待下一步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冯晓霞.《幼儿园园本课程》[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5.
[2]许丽华.《幼儿园亲社会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2013网络电子资源《幼儿教师网》.
近些年来由于外在社会环境、条件的变化,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学习名目繁多的各种知识技能,忽视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忽视孩子交往的价值;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将幼儿交给老人照料,幼儿与父母的疏离;住在楼房里和独生子女为主的现状也导致幼儿缺乏与同伴交流,孩子表现出胆怯、不自信、不敢与人交流,缺乏合作意识……通过以上事例我们发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尤其是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不容乐观。如何关心与热爱自己的亲人和周边的人?如何与同伴们友好相处、互相合作?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园开展了《幼儿园亲社会行为实践行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二、主要特征
(一)幼儿园亲社会行为实践园本课程课程倡导真实
在遵循幼儿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将课堂搬到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当中,让幼儿走出园门,在“场馆化、场所化、场景化”的学习体验中广泛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获得直观经验,实现“亲社会,乐交往”的教育目标。
(二)幼儿园亲社会行为实践园本课程课程倡导生活
本园地处老城区,周边社区资源丰富,有医院、地铁站、消防队等,公共服务资源有科技馆、植物园图书馆等;家长多是从事各类社会性服务性的行业,如超市收银员、图书管理员、公交司机等,这些资源都是贴近幼儿生活的,是幼儿熟悉的。
(三)幼儿园亲社会行为实践园本课程课程倡导体验
1.体验合作规划。根据前期亲社会行为实践经验师生共同规划、主动收集资源。
2.体验交往互动。将社会场馆中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再现出来,在游戏中进一步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互动。
3.体验真实生活。将区域游戏与幼儿真实生活相结合,将幼儿对事物的体验,转化为直接经验迁移至真实生活。
三、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的目标
基于我园“以爱育爱,乐享成长”办园理念,确定课程目标为:立足于培养“有活力、爱生活;勤思考、好探究 ;親社会、乐交往 ;善欣赏,会创造”个性和谐发展的阳光儿童。
(二)课程的内容
基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现状,挖掘幼儿的兴趣点和问题,小班研发了“去朋友家做客”、“去百果园”等内容;中班研发了“地铁站”、“去图书馆”等;大班研发了“走进科技馆”、“去植物园”“去消防队”等。
四、实施途径
(一)根据社区资源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针对老城区幼儿园特点和环境优势,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单位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将其进行分类,如社区服务场所:地铁站、牙医诊所让幼儿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行业;自然名胜场所:紫阳湖公园、植物园等进一步扩大幼儿园视野,更全面了解家。科技文化场所:京剧院、科技馆等,这些场所可以让幼儿近距离感受科技、文化,萌发民族自豪和爱国情感。
(二)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建立家长资源库
一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二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建立家长资源库;三是征集家长志愿者参与我们亲社会行为实践课程研究和活动组织。
(三)围绕幼儿的需要来延伸与扩展
结合本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现状,在幼儿中调研,确定亲社会行为实践行的主题,以“乘地铁”为例。我园所处周边的地铁“复兴路”至“首义路”区间正是“红色革命沿线”,丰富的、独特的文化以及先进的科学设备,围绕“地铁站里标志是什么意思?”、“地铁上有司机吗?”“为什么安检?”等问题教师和孩子共同构建《乘地铁》为主题的课程。
五、课程评价
评价伴随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如从初期课程审议——中期随班听课——月末反馈交流——学期末测评层层推进。
建立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既有对幼儿的发展的评价,又有对教师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评价,参与评价的人员既有教师、也有家长。不同年龄段评价评估要点不一样,如小班《幼儿发展评估表》设有 9个评估要点,《家长观察评估表》设有7个;中班和大班《幼儿发展评估表》设有 11个评估要点,《家长观察评估表》设有9个。以小班评估标准为例:
六、结语
幼儿园亲社会行为实践行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基于真实问题、真实生活、真实环境和体验,幼儿可以自己观察、探索、独立思考,最大限度的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1.幼儿园亲社会行为实践行园本课程研发主体是本园教师,缺乏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与理论指导;2.家长对于幼儿园亲社会行为实践行园本课程的价值,缺少应有的认知,片面认为幼儿园教育就是早教知识技能,轻视甚至忽略在短期内成效不明显的社会性发展;3.在课程评价体系还不健全有待下一步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冯晓霞.《幼儿园园本课程》[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5.
[2]许丽华.《幼儿园亲社会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2013网络电子资源《幼儿教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