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现代网络信息发展为背景,探讨青少年道德困惑、道德冲突及道德失范现象,分析网络信息对当代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追求以及道德行为的影响,提出网络盛行的当下社会、学校、家庭及青少年自身“四合一”对青少年良好道德人格塑造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网络信息;青少年;道德人格
在网络信息时代下,青少年对道德感的淡漠很大程度上缘于网络中传达出的不良信息,比如暴力、黄色的不良图片、游戏、电影等。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对网络所传达出的信息缺乏鉴别能力,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从而阻碍了青少年自身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青少年成长的好坏取决于道德人格塑造。
一、 网络信息时代下青少年道德人格存在的现象
1.网络信息时代下青少年道德困惑的表现
道德评价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矛盾是造成人们在道德评价过程中困惑的内在原因。[1]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时间下,道德评价的标准必须是确定的,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在网络信息环境中,表面上没有现实生活中等级身份的差别,青少年对待善恶的评价也会有所差别,网络对青少年带来的道德评价的困惑有着混乱性、无序性、无标准性。现实与虚拟网络的对比,会使青少年产生道德价值的误解与困惑,他们无法断定某事物是否具有道德价值意义,无法产生正确的道德价值目标作为引导。同时,青少年对网络运用不当会使青少年沉溺于网络,弱化青少年的真实人际交往情感,容易对网络上不认识的人产生信任,在行为方式上容易产生对他人不良行为的模仿。
2.网络信息时代下青少年道德冲突的表现
长期以来,造成我国道德教育实效性差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普遍利用虚拟道德教育情境进行道德教育,而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道德冲突是最重要的原因。[2]网络环境就是一个虚拟的环境,青少年现实群体交往中往往是根据教师和家长所灌输的传统价值观及传统道德观,与网络虚拟环境的对比,青少年会倾向于选择自己的身份角色,塑造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格形象。青少年作为道德主体在众多的道德原则矛盾之间进行选择,如今网络上出现了有些青少年虐待各种小动物的事件,其实他们只为寻求刺激,都说明了这些青少年丧失传统道德观中最基本的价值。这说明有些青少年对网络上流传的负面信息盲目追求,不能做出基本的道德判断与选择。
3.网络信息时代下青少年道德失范的表现
联合国禁毒和预防犯罪办公室编发的材料显示,世界各国青少年利用网络犯罪有蔓延的趋势。[3]这一材料明显指出青少年利用网络犯罪的严重性,而这一犯法行为却被部分青少年所推崇、效仿,说明部分青少年的道德追求出现了偏差。同时,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还表现为对道德知识的侵权行为,部分青少年为了朋友情义拉帮结派,利用互联网散发各种损害他人声誉、利益的不良信息,对他人造成严重伤害。
二、 网络信息时代下塑造青少年良好道德人格的几点对策
1.网络道德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对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期更加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力的引导,使他们在网络世界中求真、求实,理性面对网络信息,以积极向上、充满责任心的态度对待。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贯穿到网络道德建设中,积极净化网络环境,打击不良网络信息传播,克服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产生的道德困惑,积极引导青少年辨别网络信息,明确青少年正确的道德追求。
2.加强学校网络德育建设
学校作为青少年生活的场所之一,在教育青少年学生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学校要以网络环境为背景,在德育方面加强对青少年良好道德的塑
造。第一,学校在德育课程内容体系上,应当结合当前网络热门话题引出的
思考,引入人道主义的精神,教育青少年在运用网络时要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发挥青少年在网络上的道德能力。第二,学校要正确选择德育方法。“好的德育内容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才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进而转化为他们的人生准则。”学校要平等对待青少年,以理性的态度对待青少年上网,积极引导青少年上网,教育青少年如何思考网络信息,充分信任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因此,塑造良好的青少年道德人格需要学校更加注重网络德育的建设。第三,教师要正确对待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差异。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在层次上是有差异的,教师不应只关注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平等对待,要时常加入网络的道德因素,让学生积极遵循道德底线,树立崇高的道德境界。教师要让青少年把学习的理论与网络实践密切结合,通过网络平台的实践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不断反馈,丰富道德情感,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
3.家长要积极把握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应用
现在网络几乎遍及每一个家庭,青少年接触网络更加方便,如果家长对青少年上网状况不积极重视,将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及良好道德人格的养成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要控制青少年上网的时间,采取聊天的方式听取青少年上网的情况,制订青少年上网的目标,可以听取青少年对一些网上热点话题的观点,及时沟通并加以引导。同时,家长可以对青少年上网时提出的一些道德困惑给予积极的解答,加深情感交流,并积极发现网络信息对青少年产生的道德危机,及时对青少年加以疏导,不要被异化思想所同化。
4.青少年要在网络世界中保持道德自律、道德自省
青少年时期是良好道德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客观要求是青少年以正确的时间及正确地点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主观要求是青少年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时把握自主意识,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类的自律意识在道德人格的塑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形成需要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追求等方面不断自我实践、自我反省和自我改造。所以,青少年在运用网络信息时,要具有自律意识,积极发挥人格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不良信息所迷惑,要学会独立思考网络信息,积极与他人交流,做到知行统一,时刻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提高道德境界,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程光泉.道德困惑与道德冲突——一个值得重视的时代课题.哲学研究,1995(10):13.
[2]傅维利.真实的道德冲突与学生的道德成长.教育研究,2005(03):13—16.
[3]张宗亮.网络道德失范与青少年犯罪.犯罪研究,2006(03):39.
关键词: 网络信息;青少年;道德人格
在网络信息时代下,青少年对道德感的淡漠很大程度上缘于网络中传达出的不良信息,比如暴力、黄色的不良图片、游戏、电影等。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对网络所传达出的信息缺乏鉴别能力,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从而阻碍了青少年自身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青少年成长的好坏取决于道德人格塑造。
一、 网络信息时代下青少年道德人格存在的现象
1.网络信息时代下青少年道德困惑的表现
道德评价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矛盾是造成人们在道德评价过程中困惑的内在原因。[1]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时间下,道德评价的标准必须是确定的,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在网络信息环境中,表面上没有现实生活中等级身份的差别,青少年对待善恶的评价也会有所差别,网络对青少年带来的道德评价的困惑有着混乱性、无序性、无标准性。现实与虚拟网络的对比,会使青少年产生道德价值的误解与困惑,他们无法断定某事物是否具有道德价值意义,无法产生正确的道德价值目标作为引导。同时,青少年对网络运用不当会使青少年沉溺于网络,弱化青少年的真实人际交往情感,容易对网络上不认识的人产生信任,在行为方式上容易产生对他人不良行为的模仿。
2.网络信息时代下青少年道德冲突的表现
长期以来,造成我国道德教育实效性差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普遍利用虚拟道德教育情境进行道德教育,而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道德冲突是最重要的原因。[2]网络环境就是一个虚拟的环境,青少年现实群体交往中往往是根据教师和家长所灌输的传统价值观及传统道德观,与网络虚拟环境的对比,青少年会倾向于选择自己的身份角色,塑造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格形象。青少年作为道德主体在众多的道德原则矛盾之间进行选择,如今网络上出现了有些青少年虐待各种小动物的事件,其实他们只为寻求刺激,都说明了这些青少年丧失传统道德观中最基本的价值。这说明有些青少年对网络上流传的负面信息盲目追求,不能做出基本的道德判断与选择。
3.网络信息时代下青少年道德失范的表现
联合国禁毒和预防犯罪办公室编发的材料显示,世界各国青少年利用网络犯罪有蔓延的趋势。[3]这一材料明显指出青少年利用网络犯罪的严重性,而这一犯法行为却被部分青少年所推崇、效仿,说明部分青少年的道德追求出现了偏差。同时,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还表现为对道德知识的侵权行为,部分青少年为了朋友情义拉帮结派,利用互联网散发各种损害他人声誉、利益的不良信息,对他人造成严重伤害。
二、 网络信息时代下塑造青少年良好道德人格的几点对策
1.网络道德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对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期更加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力的引导,使他们在网络世界中求真、求实,理性面对网络信息,以积极向上、充满责任心的态度对待。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贯穿到网络道德建设中,积极净化网络环境,打击不良网络信息传播,克服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产生的道德困惑,积极引导青少年辨别网络信息,明确青少年正确的道德追求。
2.加强学校网络德育建设
学校作为青少年生活的场所之一,在教育青少年学生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学校要以网络环境为背景,在德育方面加强对青少年良好道德的塑
造。第一,学校在德育课程内容体系上,应当结合当前网络热门话题引出的
思考,引入人道主义的精神,教育青少年在运用网络时要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发挥青少年在网络上的道德能力。第二,学校要正确选择德育方法。“好的德育内容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才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进而转化为他们的人生准则。”学校要平等对待青少年,以理性的态度对待青少年上网,积极引导青少年上网,教育青少年如何思考网络信息,充分信任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因此,塑造良好的青少年道德人格需要学校更加注重网络德育的建设。第三,教师要正确对待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差异。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在层次上是有差异的,教师不应只关注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平等对待,要时常加入网络的道德因素,让学生积极遵循道德底线,树立崇高的道德境界。教师要让青少年把学习的理论与网络实践密切结合,通过网络平台的实践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不断反馈,丰富道德情感,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
3.家长要积极把握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应用
现在网络几乎遍及每一个家庭,青少年接触网络更加方便,如果家长对青少年上网状况不积极重视,将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及良好道德人格的养成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要控制青少年上网的时间,采取聊天的方式听取青少年上网的情况,制订青少年上网的目标,可以听取青少年对一些网上热点话题的观点,及时沟通并加以引导。同时,家长可以对青少年上网时提出的一些道德困惑给予积极的解答,加深情感交流,并积极发现网络信息对青少年产生的道德危机,及时对青少年加以疏导,不要被异化思想所同化。
4.青少年要在网络世界中保持道德自律、道德自省
青少年时期是良好道德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客观要求是青少年以正确的时间及正确地点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主观要求是青少年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时把握自主意识,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类的自律意识在道德人格的塑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形成需要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追求等方面不断自我实践、自我反省和自我改造。所以,青少年在运用网络信息时,要具有自律意识,积极发挥人格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不良信息所迷惑,要学会独立思考网络信息,积极与他人交流,做到知行统一,时刻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提高道德境界,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程光泉.道德困惑与道德冲突——一个值得重视的时代课题.哲学研究,1995(10):13.
[2]傅维利.真实的道德冲突与学生的道德成长.教育研究,2005(03):13—16.
[3]张宗亮.网络道德失范与青少年犯罪.犯罪研究,2006(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