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得到重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高素质人才,是时代的需要、形式的需求。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而校外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活动,如何通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活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我们日渐关注的问题。
一、“北京阳光少年——文化、科普进校园活动”简介
“北京阳光少年——文化、科普进校园活动”是“北京阳光少年活动”重点活动之一,是北京校外教育协会结合落实“国家、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贯彻北京市教委课外校外活动计划而推出的一项活动。
2010年至2015年,在市教委、市科委、市民政局的支持下,协会组织开展了“文化、科普进校园活动”,整合了会员单位中校外活动场所资源,如中国科技馆、中国长城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市气象台科普馆、索尼探梦科技馆等20多家单位,共开展活动880多次,为远郊区县乡镇校外活动站、偏远山区、农村地区、打工子弟学校送去了活动,以及画册、纪念品、科普DVD等活动资料,服务学生21万多人次。
二、“北京阳光少年——文化、科普进校园活动”的特色与经验
(一)活动突出公益
“北京阳光少年——文化、科普进校园活动”依托各场馆进校园活动,将文化、科普资源活动送进校园,活动中充分体现公益性。
(二)服务对象明确
“文化、科普进校园活动”以北京市郊区、乡村、贫困地区的学校中小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积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及城乡校外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发挥协会作用
协会为活动开展提供了保障,为区县教委、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进校园活动内容和选择空间,为各场馆提供了选择服务对象的机会,形成了双向选择,更好地服务到了有需求的学校和学生。
(四)活动效果明显
进校园活动受到老师、家长和学生的欢迎,为校外活动场所、学校搭建了交流、沟通、合作的平台。区县教委非常支持协会以此方式服务当地学生、支持活动站的建设;学校教师表示此项活动丰富了学校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希望更多安排类似的活动走进学校。
(五)活动趣味性强
进校园活动是各校外活动场所内教育活动的延伸,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注重动手体验、动手参与,以趣味性为切入点引发青少年对活动的兴趣,在参与、操作中体验科学,在实践中思考答案,启迪灵感,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互动、实践类活动带来的快乐。
三、“北京阳光少年——文化、科普进校园活动”的发展探究
(一)大背景
1.北京市正在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各学校可在周一至周五下午3点半至5点的课外时间,安排体育、艺术、科技等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目前,各校的课外活动资源不均衡,数量有限的校外教师难以满足巨大需求,这为更好地组织开展进校园活动提供了机遇和空间。
2.越来越多的场馆重视开展进校园活动,将带有浓厚场馆自身特色的活动送进了学校,扩展了学生的眼界。
3.北京市自2010年开始开展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促使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推动现代社会组织制度的建立,加快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
(二)現存问题
1.大部分校外活动场所的进校园活动受经费、人力等资源不足的问题所限,前往偏远地区学校开展活动的机会较少。
2.部分学校对活动了解有限,有些区县教委将活动作为任务安排给学校,导致活动开展时学校的积极性不高,活动效果较差,也直接影响了校外活动场所开展进校园活动的积极性。
3.学校对进校园资源需求量较大,而校外活动场所能够提供的进校园活动数量有限。
(三)建议
1.完善活动机制
完善活动组织、运作方式,逐步形成常态化的系列进校园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要确定供需双方的实际需求程度,做到不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
2.拓展活动内容
组织科技工作者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活动;组织专题讲座,通过演出、展品演示、举办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宣传;开展对学校教师的培训,参与教师教研活动,提高校内老师的文化、科学教育水平。
3.加大宣传力度
在现有的校外教育网、首都校外教育杂志以及各单位自身宣传的基础上,加强宣传,让更多的区县、学校了解进校园活动。
4.提升活动水平
从校外教育的活动类型来看,由于多数是兴趣、爱好、特长开发式的,大大减少了传统教学中的机械灌输与知识搬运,更能激发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较适合他们的主动发展。协会要进一步为各校外活动场所搭建平台,促进各单位进校园活动水平的提升,更多地设计出符合青少年学生需要的活动,并适当给予活动场所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5.争取活动支持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一、“北京阳光少年——文化、科普进校园活动”简介
“北京阳光少年——文化、科普进校园活动”是“北京阳光少年活动”重点活动之一,是北京校外教育协会结合落实“国家、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贯彻北京市教委课外校外活动计划而推出的一项活动。
2010年至2015年,在市教委、市科委、市民政局的支持下,协会组织开展了“文化、科普进校园活动”,整合了会员单位中校外活动场所资源,如中国科技馆、中国长城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市气象台科普馆、索尼探梦科技馆等20多家单位,共开展活动880多次,为远郊区县乡镇校外活动站、偏远山区、农村地区、打工子弟学校送去了活动,以及画册、纪念品、科普DVD等活动资料,服务学生21万多人次。
二、“北京阳光少年——文化、科普进校园活动”的特色与经验
(一)活动突出公益
“北京阳光少年——文化、科普进校园活动”依托各场馆进校园活动,将文化、科普资源活动送进校园,活动中充分体现公益性。
(二)服务对象明确
“文化、科普进校园活动”以北京市郊区、乡村、贫困地区的学校中小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积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及城乡校外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发挥协会作用
协会为活动开展提供了保障,为区县教委、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进校园活动内容和选择空间,为各场馆提供了选择服务对象的机会,形成了双向选择,更好地服务到了有需求的学校和学生。
(四)活动效果明显
进校园活动受到老师、家长和学生的欢迎,为校外活动场所、学校搭建了交流、沟通、合作的平台。区县教委非常支持协会以此方式服务当地学生、支持活动站的建设;学校教师表示此项活动丰富了学校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希望更多安排类似的活动走进学校。
(五)活动趣味性强
进校园活动是各校外活动场所内教育活动的延伸,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注重动手体验、动手参与,以趣味性为切入点引发青少年对活动的兴趣,在参与、操作中体验科学,在实践中思考答案,启迪灵感,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互动、实践类活动带来的快乐。
三、“北京阳光少年——文化、科普进校园活动”的发展探究
(一)大背景
1.北京市正在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各学校可在周一至周五下午3点半至5点的课外时间,安排体育、艺术、科技等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目前,各校的课外活动资源不均衡,数量有限的校外教师难以满足巨大需求,这为更好地组织开展进校园活动提供了机遇和空间。
2.越来越多的场馆重视开展进校园活动,将带有浓厚场馆自身特色的活动送进了学校,扩展了学生的眼界。
3.北京市自2010年开始开展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促使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推动现代社会组织制度的建立,加快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
(二)現存问题
1.大部分校外活动场所的进校园活动受经费、人力等资源不足的问题所限,前往偏远地区学校开展活动的机会较少。
2.部分学校对活动了解有限,有些区县教委将活动作为任务安排给学校,导致活动开展时学校的积极性不高,活动效果较差,也直接影响了校外活动场所开展进校园活动的积极性。
3.学校对进校园资源需求量较大,而校外活动场所能够提供的进校园活动数量有限。
(三)建议
1.完善活动机制
完善活动组织、运作方式,逐步形成常态化的系列进校园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要确定供需双方的实际需求程度,做到不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
2.拓展活动内容
组织科技工作者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活动;组织专题讲座,通过演出、展品演示、举办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宣传;开展对学校教师的培训,参与教师教研活动,提高校内老师的文化、科学教育水平。
3.加大宣传力度
在现有的校外教育网、首都校外教育杂志以及各单位自身宣传的基础上,加强宣传,让更多的区县、学校了解进校园活动。
4.提升活动水平
从校外教育的活动类型来看,由于多数是兴趣、爱好、特长开发式的,大大减少了传统教学中的机械灌输与知识搬运,更能激发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较适合他们的主动发展。协会要进一步为各校外活动场所搭建平台,促进各单位进校园活动水平的提升,更多地设计出符合青少年学生需要的活动,并适当给予活动场所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5.争取活动支持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