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部编语文教材中,开始直接进入识字课文,如何在不借助拼音的情况下进行识字教学成为教师面对的新课题。文章在借力传统蒙学识字教学法的基础上,以“韵文识字”为例阐发新的汉字识读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拓展原有的“拼音识字”教学方法,增强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民族文化底色,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韵文;蒙学;识字教学
2018年秋季开始使用的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在识字教学方面一改以往先学拼音再识字的教学安排,将拼音教学向后推延,直接在没有注音的帮助下进入汉字识读,让小朋友们直接面对汉字,“培养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在反复诵读中体认汉字。这一教学顺序的调整不仅体现了拼音为辅、汉字为主的新教学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刚入学小朋友对于拼音的畏难情绪,能够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这一调整背后凸显了语文学科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其要义就是“要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研究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不仅注重口语和书面文字的实践运用能力培养,更注重人文素养和价值规范的熏陶;作为文化价值载体的语文在传承民族文化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教师在面对这一调整时,不但需要调整教学思路,设计新的教学框架,而且要悉心体会其背后的教学理念和价值关怀,在充分理解和学习后以新视角重新进入汉字识读教学。本研究以一年级上册课本中的“韵文识字”为例,依托传统蒙学识字策略,展现汉字识读教学的新方法。
一、传统蒙学识字方法
我国古代蒙学教育历史悠久,灿烂辉煌。蒙学教育分为识字、属对、作诗文等几个方面,尤以识字为重。历朝历代都会编纂识字教材,西周的《史籀篇》、汉代的《仓颉篇》、魏晋的《千字文》以及宋元时期的《百家姓》《三字经》等等。古代识字教学方法主要是集中识字法,“突出的一个做法是在儿童入学前后用比较短的时间(一年上下)集中地教儿童认识一批字——两千左右”。其他的识字方法归纳如下:(1)字源教学法,即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进行教学,把相同义符或声符的字排在一起,以便记忆;(2)字义教学法,通过一个意义线索来识读一系列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3)意义识字法和韵文識字法,即把字组合成有一定意义的、押韵的句子来记诵。
古代蒙学的识字方法注重形、音、义相结合,在声律、音律和文化典故的综合体中进行教学,使蒙童在传统文化的涵泳中掌握运用文字的方法,明白文字使用的规范和情境,进而能够体认传统文化的精义。而现代语文的识字教学则过多关注语言文字工具性的使用,多少忽略了文字背后的文化意蕴。回顾传统的蒙学识字教学方法不仅让我们重新思考识字的目的与意义,更让我们透过现代教学技术的表象看到识字教学中的文化力量。
以往的识字教学一般从字形和字义两个方面展开,主要讲授生字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和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指称,以拼音来掌握汉字的普通话读音。但是部编教材将拼音教学放在了几篇识字课文的后面,对于生字的字形和字义教学影响并不大,可对于读音教学却成了难题。难点恰恰是重新思考的起点。拼音的目的是帮助识字,识字为主,而识字并不需要一定通过拼音,就像学英语单词并不一定需要音标。传统蒙学的识字方法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韵文句子中掌握汉字,在声律和音律中体察意境。
以下我们通过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的《对韵歌》为例,展现“韵文识字”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二、《对韵歌》教学难点及重点
这篇课文作为一年级上的识字课文除去生字部分教学外,最重要的就是韵文的教学,即让小朋友明白什么是对对子,如何体味其中的音律美。在进入课文前,需让小朋友直观感受对子的具体形象,导引部分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成对现象来导入,比如人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和两只手、两只脚等等。对子来源于人们对生活中成对现象的关注,并通过语言来进行表现,其实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思维范畴。因此,对子在语言现象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总结如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和文字相别。对对子的方法有正对和反对。教师在掌握了对子的基本知识后,可以根据实际生活中具体例子跟小朋友解释,在生活现象中寻找对子,并通过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比如“饱对饥,天对地,观山对玩水”等等。导入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教学媒介,生动形象地展示对子的奇妙与丰富。
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可以逐渐进入课文。对于课文,开始可以让小朋友跟着教师一起朗诵,然后让小朋友们反复齐读或自读,充分感受韵文的声律和韵律,教师在旁可以相机指导朗读节奏。将文字转化为声音的朗读过程,是学生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同时协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它能激发学生兴趣,加深理解和再现情境。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音质,体会汉字的音乐美。在充分感受了对韵歌的音律节奏后,教师可以和小朋友打着拍子配合朗读。比如,师说:“云对。”小朋友说:“雨。”师说:“雪对。”小朋友说:“风。”等,或者让小朋友配着音乐,打着拍子来演唱对韵歌,演唱同时可以加上身体动作,可自由发挥,身心投入,意境生发。正如《毛诗序》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以声音为线索带动全身感官进入学习,正是古代蒙学识字教学的精髓所在。声既可入耳,亦通达全身,最终乃为生发心志。因此,在对全文有了反复诵读的音律经验后,让学生进入其意境则相对容易些。
对韵歌的意境丰富,可以阐发的空间很大,多数教师以自然风光渲染生发。比如“花对树、鸟对虫、山清对水秀”这三个对子,通过观看图片以及象形字的变化来感受自然之美、汉字之美,识记汉字。但是意境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生成的。自然风光可以让小朋友体会大自然风景之秀美,感受大自然的活泼生机,但是自然风光同样是与自身有关联的,其实韵文之优美恰在于通过声律与音律之感受,使人心之所向,发而为志,在自我与外界之间建立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体会生命之博大,个体生命得以勃发。“云对雨,雪对风”这两个对子可能更直观一些,教师可以播放“云”转化成“雨”的过程的视频,让学生在动态过程中识记“云”和“雨”字,并对这两个字有更立体的感知与认知。同样的方法可以运用于“雪对风”的教学。对子中不仅蕴含着个人与周遭环境所共有的生之气象,也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互补的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共生和谐的平衡理念,民族文化的种子在声声诵读中播撒在一颗颗稚嫩的心田间,生长孕育,生生不息。因此,通过让小朋友感受对韵歌的声律美,逐渐使其明白世间万物和谐发展的生命理念和中华文化天人相通的生存智慧。 据《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字不仅仅是指代事物的符号,其背后的文化积淀更为宝贵。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我们常常因为汉字的工具符号价值遮蔽了其文化意义价值,而古代蒙学传统识字教学方法则在一个民族历史的文化综合体中识读汉字,葆有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识字的目的不仅仅是读书作文,其更高的超越目的乃是成人——“人者,天地之心也。”
三、“韵文识字”后续小妙招
对韵歌激发了小朋友的识字兴趣后,可以继续通过多种途径延续小朋友课外识字的热情。
(一)“古诗诵读”练语感
刚入学的小朋友在口语表达方面存在表达不准确、不连贯等多种问题,通过朗诵古诗(主要是绝句和律诗)可以培养小朋友的节奏感,逐渐掌握句子的语气和停顿,感悟古诗中情感,增加对汉字的喜爱。
(二)“成语故事”长知识
韵文识字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典故积累,小朋友课后多阅读成语故事可以增加词汇积累,培养在语境中理解词语,提高口语表达的连贯性和准确度。
(三)“民乐欣赏”增情感
识字不仅是一个理性认知的过程,更是投入情感、长时间浸润熏陶的体悟品味。课后让小朋友多多欣赏传统民族音乐,比如《梅花三弄》《汉宫秋月》《平沙落雁》等,有助于小朋友更好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意义,增强他们识字过程中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专注度。
以上几种策略都是“韵文识字”教学方法的衍生物。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有选择地結合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理解汉字,热爱汉字。
“韵文识字”并不是“拼音识字”的对立物,而是一种补充,一种自然进入汉字的方式。两者相辅相成,各有所长,相互配合。“拼音识字”在教学进度上较快,教学难度较低,易于快速掌握大量生字。“韵文识字”开始时教学进度较慢,难度也较高,不易于教师和学生进入,但是入门后可以事半功倍,并且对于汉字的掌握较为深厚和扎实。《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拼音识字”可满足工具性要求,而“韵文识字”可以满足人文性要求。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时机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汉字识读教学。总之,方法手段是次要的,人才是重要的,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入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识字就是成人。
【参考文献】
[1]刘瑶.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学研究综述[J].文学教育(上),2014(09):116-117.
[2]刘艳卉.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历史沿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04):43-44.
[3]李俊芳.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研究——以《声律启蒙》为例[J].文学教育(中),2013(01):153.
[4]杨舸.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语文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之六[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07):7-9.
【关键词】韵文;蒙学;识字教学
2018年秋季开始使用的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在识字教学方面一改以往先学拼音再识字的教学安排,将拼音教学向后推延,直接在没有注音的帮助下进入汉字识读,让小朋友们直接面对汉字,“培养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在反复诵读中体认汉字。这一教学顺序的调整不仅体现了拼音为辅、汉字为主的新教学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刚入学小朋友对于拼音的畏难情绪,能够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这一调整背后凸显了语文学科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其要义就是“要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研究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不仅注重口语和书面文字的实践运用能力培养,更注重人文素养和价值规范的熏陶;作为文化价值载体的语文在传承民族文化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教师在面对这一调整时,不但需要调整教学思路,设计新的教学框架,而且要悉心体会其背后的教学理念和价值关怀,在充分理解和学习后以新视角重新进入汉字识读教学。本研究以一年级上册课本中的“韵文识字”为例,依托传统蒙学识字策略,展现汉字识读教学的新方法。
一、传统蒙学识字方法
我国古代蒙学教育历史悠久,灿烂辉煌。蒙学教育分为识字、属对、作诗文等几个方面,尤以识字为重。历朝历代都会编纂识字教材,西周的《史籀篇》、汉代的《仓颉篇》、魏晋的《千字文》以及宋元时期的《百家姓》《三字经》等等。古代识字教学方法主要是集中识字法,“突出的一个做法是在儿童入学前后用比较短的时间(一年上下)集中地教儿童认识一批字——两千左右”。其他的识字方法归纳如下:(1)字源教学法,即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进行教学,把相同义符或声符的字排在一起,以便记忆;(2)字义教学法,通过一个意义线索来识读一系列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3)意义识字法和韵文識字法,即把字组合成有一定意义的、押韵的句子来记诵。
古代蒙学的识字方法注重形、音、义相结合,在声律、音律和文化典故的综合体中进行教学,使蒙童在传统文化的涵泳中掌握运用文字的方法,明白文字使用的规范和情境,进而能够体认传统文化的精义。而现代语文的识字教学则过多关注语言文字工具性的使用,多少忽略了文字背后的文化意蕴。回顾传统的蒙学识字教学方法不仅让我们重新思考识字的目的与意义,更让我们透过现代教学技术的表象看到识字教学中的文化力量。
以往的识字教学一般从字形和字义两个方面展开,主要讲授生字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和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指称,以拼音来掌握汉字的普通话读音。但是部编教材将拼音教学放在了几篇识字课文的后面,对于生字的字形和字义教学影响并不大,可对于读音教学却成了难题。难点恰恰是重新思考的起点。拼音的目的是帮助识字,识字为主,而识字并不需要一定通过拼音,就像学英语单词并不一定需要音标。传统蒙学的识字方法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韵文句子中掌握汉字,在声律和音律中体察意境。
以下我们通过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的《对韵歌》为例,展现“韵文识字”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二、《对韵歌》教学难点及重点
这篇课文作为一年级上的识字课文除去生字部分教学外,最重要的就是韵文的教学,即让小朋友明白什么是对对子,如何体味其中的音律美。在进入课文前,需让小朋友直观感受对子的具体形象,导引部分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成对现象来导入,比如人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和两只手、两只脚等等。对子来源于人们对生活中成对现象的关注,并通过语言来进行表现,其实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思维范畴。因此,对子在语言现象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总结如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和文字相别。对对子的方法有正对和反对。教师在掌握了对子的基本知识后,可以根据实际生活中具体例子跟小朋友解释,在生活现象中寻找对子,并通过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比如“饱对饥,天对地,观山对玩水”等等。导入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教学媒介,生动形象地展示对子的奇妙与丰富。
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可以逐渐进入课文。对于课文,开始可以让小朋友跟着教师一起朗诵,然后让小朋友们反复齐读或自读,充分感受韵文的声律和韵律,教师在旁可以相机指导朗读节奏。将文字转化为声音的朗读过程,是学生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同时协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它能激发学生兴趣,加深理解和再现情境。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音质,体会汉字的音乐美。在充分感受了对韵歌的音律节奏后,教师可以和小朋友打着拍子配合朗读。比如,师说:“云对。”小朋友说:“雨。”师说:“雪对。”小朋友说:“风。”等,或者让小朋友配着音乐,打着拍子来演唱对韵歌,演唱同时可以加上身体动作,可自由发挥,身心投入,意境生发。正如《毛诗序》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以声音为线索带动全身感官进入学习,正是古代蒙学识字教学的精髓所在。声既可入耳,亦通达全身,最终乃为生发心志。因此,在对全文有了反复诵读的音律经验后,让学生进入其意境则相对容易些。
对韵歌的意境丰富,可以阐发的空间很大,多数教师以自然风光渲染生发。比如“花对树、鸟对虫、山清对水秀”这三个对子,通过观看图片以及象形字的变化来感受自然之美、汉字之美,识记汉字。但是意境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生成的。自然风光可以让小朋友体会大自然风景之秀美,感受大自然的活泼生机,但是自然风光同样是与自身有关联的,其实韵文之优美恰在于通过声律与音律之感受,使人心之所向,发而为志,在自我与外界之间建立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体会生命之博大,个体生命得以勃发。“云对雨,雪对风”这两个对子可能更直观一些,教师可以播放“云”转化成“雨”的过程的视频,让学生在动态过程中识记“云”和“雨”字,并对这两个字有更立体的感知与认知。同样的方法可以运用于“雪对风”的教学。对子中不仅蕴含着个人与周遭环境所共有的生之气象,也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互补的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共生和谐的平衡理念,民族文化的种子在声声诵读中播撒在一颗颗稚嫩的心田间,生长孕育,生生不息。因此,通过让小朋友感受对韵歌的声律美,逐渐使其明白世间万物和谐发展的生命理念和中华文化天人相通的生存智慧。 据《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字不仅仅是指代事物的符号,其背后的文化积淀更为宝贵。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我们常常因为汉字的工具符号价值遮蔽了其文化意义价值,而古代蒙学传统识字教学方法则在一个民族历史的文化综合体中识读汉字,葆有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识字的目的不仅仅是读书作文,其更高的超越目的乃是成人——“人者,天地之心也。”
三、“韵文识字”后续小妙招
对韵歌激发了小朋友的识字兴趣后,可以继续通过多种途径延续小朋友课外识字的热情。
(一)“古诗诵读”练语感
刚入学的小朋友在口语表达方面存在表达不准确、不连贯等多种问题,通过朗诵古诗(主要是绝句和律诗)可以培养小朋友的节奏感,逐渐掌握句子的语气和停顿,感悟古诗中情感,增加对汉字的喜爱。
(二)“成语故事”长知识
韵文识字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典故积累,小朋友课后多阅读成语故事可以增加词汇积累,培养在语境中理解词语,提高口语表达的连贯性和准确度。
(三)“民乐欣赏”增情感
识字不仅是一个理性认知的过程,更是投入情感、长时间浸润熏陶的体悟品味。课后让小朋友多多欣赏传统民族音乐,比如《梅花三弄》《汉宫秋月》《平沙落雁》等,有助于小朋友更好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意义,增强他们识字过程中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专注度。
以上几种策略都是“韵文识字”教学方法的衍生物。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有选择地結合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理解汉字,热爱汉字。
“韵文识字”并不是“拼音识字”的对立物,而是一种补充,一种自然进入汉字的方式。两者相辅相成,各有所长,相互配合。“拼音识字”在教学进度上较快,教学难度较低,易于快速掌握大量生字。“韵文识字”开始时教学进度较慢,难度也较高,不易于教师和学生进入,但是入门后可以事半功倍,并且对于汉字的掌握较为深厚和扎实。《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拼音识字”可满足工具性要求,而“韵文识字”可以满足人文性要求。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时机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汉字识读教学。总之,方法手段是次要的,人才是重要的,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入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识字就是成人。
【参考文献】
[1]刘瑶.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学研究综述[J].文学教育(上),2014(09):116-117.
[2]刘艳卉.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历史沿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04):43-44.
[3]李俊芳.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研究——以《声律启蒙》为例[J].文学教育(中),2013(01):153.
[4]杨舸.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语文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之六[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0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