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记忆的留存: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秘书长斯蒂芬·修斯访谈

来源 :公共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r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蒂芬·修斯(Stephen Hughes)是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的秘书长,自2011年起担任英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UK)副会长。1996年,他撰写了第一本关于运河的ICOMOS/TICCIH世界遗产研究的著作,促进了国际上一系列世界遗产研究丛书的出版。此外,他还撰写、编著了多本著作,包括世界遗产提名文本《旁特斯沃泰水道桥与运河》(2008);一本关于采矿定居点的意大利工人教堂设计师的书《托马斯托马斯》(2006);《威尔士高地考古学》(2003);《铜都:位于斯旺西的铜冶炼国际中心的景观》(2000)等。
  2018年5月11日,斯蒂芬·修斯应邀参加了由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中国工业遗产联盟、宝钢集团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艺术,钢铁之都的蝶变——上海昊淞国际艺术城论坛”。本刊特约记者玉洁就工业遗迹的保护与再利用等相关问题对斯蒂芬·修斯先生进行了访谈。
  玉洁: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斯蒂芬·修斯:我们为世界各地的工业遗产提供专业的咨询并且建立国际网络,对最重要的工业遗产保护进行意见交流。同时,我们与国际名胜古迹理事会ICOMOS(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而他们则为国际教科文组织(UNESCO)提供咨询。所以我们经常有成员坐镇于世界遗产专家小组中,因为人们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识和兴趣与日俱增。
  玉洁:对工业遗产保护国际上有哪些主要的原则,最大的挑战又是什么?
  斯蒂芬·修斯:我们有两个主要的国际宪章,作为判断工业遗产再利用中是非曲直的依据。一个是于2003年通过的《下塔吉尔宪章》(The Nizhny Tagil Chter),当时由于俄罗斯境内的部分早期炼钢厂将面临停产,引发了人们对于后续如何处理的讨论,该宪章在一场为俄罗斯举行的专业会议后出台。此后,由于我们与国际名胜占迹理事会ICOMOS有合作,后者是建立全球遗迹保护的引擎。2011年,我们将原先的宪章整合到一个新的文件中,称之为《都柏林原则》(Dublin Principles)。这其中也制定了工业遗迹的保护和再利用准则,以及记录的标准等等,相关内容可以在TICCIH阿站上找到。
  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为庞大的工业园区提供一个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已经进入到了后工业时代,在对大型的工业遗迹进行再利用时,最重要的是记录那些必须被拆除或移走的事物。它们不仅仅是建筑,其所承载的工业流程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需要被记录下来。如果考古学家能够提前进入,并记录整个工业运行过程,那么这些结果可以在网络上呈现,这样,现代人就不会忘记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它们不仅仅是房子,而是一种真正的生活方式。记录在人类的协同合作下进行实际产品生产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记录方式由美国历史工程档案处开发,并在欧洲广泛使用。
  玉洁:目前有哪些成功的复兴工业遗迹的模式?
  斯蒂芬·修斯:这是一个发展迅猛的行业。20世纪80年代,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改建工程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启发。但从工业遗迹保护的角度而言,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模式,因为所有工业设备都被移除了,这也是为什么记录变得很重要的原因。在我所居住的城市威尔士,有一個瓷器仓库在1813年时被改建成了剧院,实际上,以艺术的方式对工业遗迹的再利用已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尽管如此,这种转变可能也只是人们在对工业建筑再利用历程中的临时性过渡。事实上除了艺术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再利用模式,比如英国一些纺织工厂被改造为住房或办公窒。艺术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因为古老的工业遗迹往往有很大的空间,而这些具有历史感的大空间正好迎合了艺术家的需求。
  玉洁:评判工业遗迹再利用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斯蒂芬·修斯:工业遗迹的再利用不应当只是做表面文章或是象征性的。如果一家钢厂被接管,我们希望能按照国际宪章维持原有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如果在新建筑中仅保留一个或两个原有的结构,则不符合国际宪章的精神。这也是泰特现代美术馆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原因。因为它保持了建筑物原有空间结构的完整性,并因此激发了许多人。我们希望建筑的原先结构和过去的工业制造技术能够根据国际工业遗迹保护指导方针被完整地被保存下来。它应该是一种混合型模式,既能向我们呈现工业遗迹过去的历史,保存人们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同时也能通过再利用探索其新功能与作用。例如,位于英国约克郡布拉德福(Bradford)地区的一家纺织工厂的改建。目前这个工厂其中的一层被改造为大卫·霍克尼域廊(David Hockney Callery),同时,其原初的生产方式也被保存了下来。这是一个非常美的空间,不仪建筑外形体量很大,里面还有商店、公寓和画廊,这些不同的功能融合在一起,使得工业遗迹获得一种持续的生命力。我以英国为例,部分的原因是因为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的地方,因此,我们有一大群工业建筑物已经停用,它们与别处格格不入,而它们也可以为其他地方提供参考案例。
  玉洁:您认为就艺术本身的发展而言,时工业遗迹的保存和利用能够起到哪些作用?
  斯蒂芬·修斯: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机器人会被普遍使用,许多重复性的工作可能将由机器来替代。我们很难看清成千上万的人们将来可以做些什么。人们可能会失去生活的目标和生活所需的经济来源。因此,艺术作为一种发动机或催化剂,能够为我们带来启迪,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这关乎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
  玉结:您对吴淞国际艺术城的改建方案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斯蒂芬·修斯:上海美术学院提出的吴淞国际艺术城的改建方案中,有一些更新的想法很不错,比如保留其中一个高炉,将其转变为一座博物馆;重新利用部分冷凝厂房,保留其原有结构的完整性,将其转变为一个休闲场所,这些设想都很好。同时,我也对其中一些国际艺术家提出的方案持保留态度,因为他们的方案并没有体现出对原有建筑结构整体性的尊重。我知道这可能会涉及到现有建筑结构的强度问题,但根据国际宪章的规定,至少不能毁掉整个建筑。将建筑中的核心结构移除是不符合国际工业遗存保护宪章的精神的。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而上海也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我希望上海能起到一种示范作用,向世界展示一种未来的可能性,因为你们有能力也有条件做大规模的改建项目,也能从其他国家小规模的项目中吸取经验。
其他文献
作者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传播学院访问学者,不久前她受学院委托采访了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本刊总编辑赵启正。经赵启正同意,作者将采访记录整理成本文。  近十年中国公共外交进入快速发展期:政府推动了大量公共外交实践活动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国内多所高校成立了公共外交研究院或研究中心,地方公共外交协会也相继出现,这些机构已成为推动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重要力量。  
期刊
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丰富多元的文化形态,为喀麦隆赢得了“小非洲”的美誉。许多来自喀麦隆的艺术家、策展人、学者活跃于国际舞台,为非洲文化发声。扎根于当地的艺术家们则努力将国际艺术潮流与非洲传统文化、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体现了非洲文化、社会的特性。除了个人的艺术创作以外,还创办各种艺术组织和文化活动,使更多人分享艺术创造成果。尤其是在首都雅温得扣经济首都杜阿拉,众多艺术家也积
期刊
作为一部研究中国“丝路战略”软环境的著作,《丝路学研究》(时事出版社,2014年9月)一书重点研究了丝路辐射空间内的中国人文外交。从“新的视角”重审作为“文化线路”之一的丝路后发现,“丝绸之路”已衍化为“丝路辐射空间”,并从历史梳理、主要项目、反思与展望这三个方面论述中国人文外交,整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外交的项目。  刚刚参加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思下中国与阿拉伯世
期刊
天然的材料、五彩缤纷的色彩,在设计师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时尚品,装扮起乐观爱美的非洲人。来自喀麦隆一个小乡镇的艾琳·迪昂·威尔逊(Aileen Dione Wilson),因为喜欢手工劳动,喜欢可以用来手工制作的天然材料,如树叶、动物皮草和树根,常常使用非洲本土的织品和染料制作各种包以及其他实用居家用品。2006年,她在杜阿拉创办名为“明日艺术”的社区团体,聚集起社区内有手工制作技巧的女性们,并提供
期刊
摘要:本文试图探索全球视野下,公共艺术研究创新的可能性,阐述了上海美术学院国际公共艺术研究工作营的学术价值与前瞻性,并根据“大栅栏更新计划”案例的研究成果,指出以国际研究工作营的研究架构为雏形,意在通过实例研究,推动研究策略、研究方法、研究体系的完善,在合作过程中逐渐构筑一个跨领域、跨文化、多学科融合的研究共同体。从而为思考人类未来城市进程提供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人类社会更符合人类命运发展给出一个理
期刊
摘要:城市化发展面临着不同的时间性问题,这种时间性可以分为生活的与事物的。“大栅栏更新计划”主要关注在当地居民及其文化与需求,因此该项目可以被视为一个正在进行中的有机过程,体现了社会节奏及其异质性。此外,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相关方面的新认识,与文物的时间性以及对传统的坚守之间有着紧密的结合。其核心包含不同的历史模式,对文化更新的理解影响重大。本文把不同的时间性问题整合在一起,指出“大栅栏更新计划”在历
期刊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近七十年来英国户外雕塑和公共艺术展览和场馆的发展历程。调查了战后英国户外雕塑的发展,以及公园、双年展、三年展和一些另类场馆的兴起,国际艺术家的作品展示和日益增长的对公共艺术的兴趣。  关键词:雕塑公园;雕塑公园;公共艺术;雕塑;委托;双年展;三年展  “二战”后,一种新型的雕塑开始在英国蓬勃发展。像亨利·摩尔(Henry Moore)和芭芭拉·赫沃斯(Barhara Hepwo
期刊
第二届沙漠艺术双年展  沙漠艺术双年展(Desert x)是在美國加州科切拉山谷举行的一个大型特定场地艺术双年展,2017年首次举办便吸引了超过二十万的参观者到访。第二届沙漠艺术展于2019年2月9日拉开帷幕,展览由一个包括艺术家艾德-拉斯查(Ed Ruscha)在内的非营利组织策划,十八件参展作品不仅反映了沙漠的历史,还提出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本届沙漠艺术双年展进一步拓展了展览场地与范畴
期刊
汪大伟,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创意设计师协会主席,获上海市领军人物称号。在中国最早提出“公共艺术”学科概念,联合国际力量首创“国际公共艺术奖”,在数码艺术、公共艺术等领域做出了贡献。本期采访了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的召集人汪大伟教授,他在采访中就本届展览尤其是公共艺术专题展的
期刊
摘要:以装饰奢华著称的莫斯科地铁,代表了前苏联时期地铁建设的成就。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莫斯科地铁设计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的过渡,如今地铁公共艺术整体上也从早期注重文学性、叙事性装饰,向当代建筑与公共艺术方向转变。莫斯科地铁公共艺术的转变,其背后反映的是社会的变迁与转型,也见证了俄罗斯时期地铁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莫斯科地铁;公共艺术;演变  —、地下的“奢华宫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