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比较,对症下药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指要
  一、常见命题陷阱
  1.有意模糊范围大小。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是外延太大,以点代面。考生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原文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限制语。
  2.有意混淆程度深浅。原文表述很有分寸,没有绝对的肯定,而选项表述则过于武断绝对;或原文明确肯定,选项却模糊不清,实则已改变原意。
  3.有意混淆已然未然(时态)、必然或然(语气)。选项在对概念的判断上故意把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存在的现实和没有成为现实的设想混为一谈;或将必然性与可能性混淆,如把“可能”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往往”。
  4.有意增删文中信息。一是无中生有,选项信息在文中找不到,也无法由原文中的信息推断出来;二是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限制性的条件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有意略去。
  5.有意混淆主次本末等文中提到的多方面信息。原文并没有将文中信息加以比较,也没有说明主次关系,选项表述却妄加臆测,说其中某一方面是“主要的”“根本的”,或说一方面比另一方面重要,等等;或者原文虽有比较,选项表述却故意颠倒其主次、本末关系。
  二、选项设置常用的转述方式
  1.概括式转述。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提炼其本质,将其上升为一般认识。这主要体现在语言形式上,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
  判断这一转述是否切合原意,一要看概括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结论是否可靠;二要看重组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词句的组合关系。
  2.具体式转述。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和结论的例证。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考生要从观点与材料是否统一、材料是否切合原文表达意图的角度去考量。
  3.同义变式转述。即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转述。同义变式包括因果位置互换、变换主体重组句子、长短句互变等。判断这种转述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转换后的句子是否与原句“同义”。考生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大段摘抄原文、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也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变换说法和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也不能轻易否定。
  三、抓住重要词句进行筛选对比
  1.重点词语。(1)年代(多次出现的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范围(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2)程度(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4)体现陈述对象转换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5)表情态的词语(可能、也许、必须、绝对等)。
  2.重要句子。(1)观点句(论点句、中心句、总结句),位置一般在标题、开头或结尾;(2)论据句(事实论据、事理论据),揭示脉络层次的句子;(3)揭示文章层次的句子。
  道法自然的智慧
  ◎赵建永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學追求的理想境界。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此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如此,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本源、道理、法则诸义。总体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据汤用彤考察,“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指本身,“然”指如此。“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自然”后来才用作名词,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层含义。“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从形而下角度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界、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道家把宇宙看成和谐的生命共同体,是在“道”支配下相互依存的有机系统,维持整体性平衡,使万物协同发展。老子认为,“道”之所以尊贵,在于它对事物不妄加干涉,这样人与自然就和谐了。庄子提出“太和万物”的观点,认为万物天然处于和谐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该“顺之以天道,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即以天道来规范人道。在这种系统观中,和谐的人生与社会应是“自然的和谐”的一种再现。照此思维看,从“自然的和谐”出发,健全社会模式的各环节方可依次得以展开。由此,“道法自然”便从自然领域转到社会领域。
  “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是处理天人关系的基础,若不及时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就连常见自然灾害也无法抵御,生存条件没保障就谈不上天人和谐,所以人与物的关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问题。对于儒道两家在此问题上的差异,陈寅恪说:“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冯友兰对道教对待自然的科学精神有充分肯定,誉之为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   “道法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学习,使人道合于天道。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实际应用。但从本质上说,“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亦即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如能把握客观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自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摘编自《道法自然的智慧》)
  1.下列对文中所引名家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汤一介认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自然的和谐是基础,顺序是人与自然、人与人、自我身心的和谐。
  B.道家以“自然为宗”,其根本点是崇尚自然,冯友兰据此指出,道家学说可以一言以蔽之,叫做“复归自然”。
  C.汤用彤考察以为“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本身;然,如此。自然,就是人本身自发的、天生如此的状态。
  D.陈寅恪说,和道家有相同处,儒家也讲格物致知,讲人与物的关系,但竭尽思虑的,其实还是人与人的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为辨明“道法自然”的本义,试图将儒道两家价值取向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此突出道家有别于儒家的崇尚“自然”的根本特点。
  B.第二段引用了《老子》第二十五章中的语句,并对其解读,由是揭示出“道法自然”的基本内涵,以及“道”具有的“自然无为”的特性。
  C.第四段延续了人类应该顺应“天道”的讨论,将老庄并举,阐释人对事物不妄加干涉,而人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
  D.第五段论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借陈寅恪的话,再一次论及儒道两家的差异性,回应了开篇,也使遵循自然之道的观点得到强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阐释“道法自然”的本义及其现代转化,这是正确传承“道法自然的智慧”的应有之义,至少能认识到“道”的运行效法自身,“道”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
  B.人们对于“自然”一词的界定是有变化的,“自然”的今义,发展出了多层含义,或指客观规律,或指原生态的自然界,或指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C.人与自然的和谐具体表现为人与物的和谐,有理由认为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由是可知,人与物的关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問题,否则谈不上天人和谐。
  D.本质上,“道法自然”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师法自然,使人道合乎天道,能够顺势而为,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刘应福/供稿】
其他文献
范本呈现  人需要锻炼  ◎杨 绛  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要
期刊
【引言】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后,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在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中特别强调要“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
期刊
热点聚焦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近年来,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在教育的五个维度中,劳动教育大有越来越边缘化的趋势。不管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校,劳动教育似乎都成了可有
期刊
应考锦囊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分辨一个词语是实词还是虚词,应当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比如“之”字,作动词“去”“到”之意的时候便是实词,而作代词和助词的时候便是虚词。文言文虚词用法灵活,考生要学会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意义和用法的推斷。  1.根据位置进行推断  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考生在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等方面入手。
期刊
当前,从消费端到供给端,从生活场景到办公场景,数字化正在助力人们的工作生活迈向“云时代”。这个春天,数字化为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蜜柚幼树如何修剪、芒果花带叶怎么处理、何时给小麦施肥、如何让花生丰收……千千万万个“田野直播间”活跃起来,农技人员在田头通过视频讲技术,农民通过手机选农资、学技术。在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中国农技推广”,38万多名农技推广人员、6000多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
期刊
劳 动  ◎王开岭   劳动,确是一个久违的词。它很端庄,让人油然而生敬意。我刚才听到它,心中即一惊,我觉得我已经在朝这个词敬礼了。  我想你说的劳动不会是一个中性的没立场的词,而是一种积极、诚实、有益的工作吧?过去还能听到“热爱劳动”“劳动光荣”这样的话,现在很少遇到它了,换成了“劳务”“职场”“上班”等。  我们都亲眼看到,世上有很多职业和职位,带有泡沫、虚妄、无聊、投机、腐败、挥霍的性质,甚
期刊
时评选粹  凝心聚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  ◎李树生 沈佑莉  阳春三月,春风拂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吹响,全国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多种模式,你我他齐心协力,真招实招加油干,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收官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
期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写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丰富的材料之“米”,是很难写出优秀的作文的。作文材料主要靠平时积累,考生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留心周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不断摄取生活中有意义的镜头,把它们储存在记忆的“仓库”里。还应尽可能地多阅读书籍报刊,收集各种资料,获取信息,扩大知识面。考生在写作考场作文时,要认真筛选材料,并加以适当处理,使之符合题目要求。  技法点拨  1
期刊
2020年4月1日14时39分,由哈尔滨开往襄阳的K976次旅客列车从哈尔滨西站驶出,70余名旅客从哈尔滨搭乘该趟列车前往湖北武汉、孝感、襄阳等市县返岗复工,这是自武汉地区恢复对外交通以来,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开往湖北武汉方向的首趟列车。随着全国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工作仍不能掉以轻心。我们看到,一趟趟务工专列需要经过2次测温、2次查验,服务的工作人员多达30
期刊
以疫情为契机,形成现代饮食文化的更高文明,分餐制不仅是应急之需,更应是长久之计。专家提醒,在海外疫情持续暴发、国内疫情尚未消除之际,合餐不仅存在新冠病毒通过餐具、唾液传播,进而引发疫情“二度抬头”的隐患;而且放之长远,即便疫情过去,“万筷齐发”依然是幽门螺旋杆菌、甲肝病毒等借助混用碗筷蔓延的“帮凶”。我国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很高的国家,因为其传染性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平均感染人群已超50%。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