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切除术后再予以放射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肿瘤的复发率,提升局部的控制率,使患儿生存期得以延长,提升其生命质量。然而,放射治疗在将肿瘤细胞杀死的同时,也会损伤到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其他组织,加强放疗患儿临床护理非常重要。本文对此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儿;放射治疗;护理
恶性肿瘤对患儿构成了严重的生命威胁[1]。据统计,临床儿童肿瘤疾病中,中枢神经的肿瘤发病率仅次于白血病。近年来,还呈现增长趋势。伴随医疗放射治疗技术的提升,以及放射生物、放射物理、肿瘤学的发展,放射治疗学成为肿瘤患儿重要的治疗方式,以下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儿的放射治疗护理情况进行研究。
一、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当孩子确认为患有恶性肿瘤后,所有家长均经历了从无法接受到必须接受的过程,他们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重创,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加之经济负担,导致患儿父母对护理人员的态度偏差,甚至达到严苛的程度。然而,这时的护理人员必须充分地体谅家长,采用轻柔、亲切、和蔼的语言,以同情的态度积极地帮助他们解决放疗中的困难,耐心地解释相应的问题,增强家长的治疗信心,取得其信任感,还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最大化地降低患儿治疗痛苦,确保各项护理工作顺利地完成[2]。
二、患儿的体位固定
在放射治疗中,体位固定与治疗体位是治疗计划执行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一定要获得患儿从肿瘤定位,到设计计划、模拟确认、每日重复治疗的定位、摆位中患儿体位的一致性。所以,在放疗前,对于有自控能力的患儿,应勤于指导,讲清楚体位固定的重要性,打消家长对放射治疗的害怕,增强治疗的依从性。对于无自控能力的患儿,也要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并向家长进行相应的解释,争取其配合。此外,患儿用药后,还需为其营造一个温馨、安静的疗养环境,促使其安然地入眠,及时通知照光人员做好准备,使患儿刚睡着,马上对其施予放射治疗,严格依据相关流程,采用措施预防患儿坠床,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三、脑水肿的观察护理
对患儿照光后,护理人员应仔细地观察其生命体征,尤其幼儿无法表达病情或身体不适,需要对其精神状态予以精准地评估,如有嗜睡、特别吵闹等异常时,必须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密切关注患儿瞳孔、意识、肢体动作等[3]。对术后有骨窗的患儿,应加强对骨窗隆起状况的关注,若骨窗饱满、隆起,需及时通知医生。若产生恶心/呕吐时,也要与医生取得联系,施予相应的降颅压。用脱水剂时,应有效地保护静脉,以免脱水剂外渗,引发局部坏死,给患儿造成更多的痛苦,合理控制脱水剂的输注时间,保证药效。
四、放射治疗中的观察护理
患儿放疗过程中,应预先对家长进行解释。告诉他们,医生在患儿皮肤上做的标记/线条应当清晰,照光区处的皮肤应保持干燥、清洁,不准用肥皂或手擦洗、抓挠,以免对皮肤造成损伤,进而引起感染。放射治疗过程中,还要做好患儿的户外活动的护理,规避阳光直射,建议配戴帽子/撑伞,以免光照对皮肤形成刺激,影响治疗效果。每次放疗前后30min内,嘱家长尽可能不给患儿进食,以免引发条件反射性的厌食,每次放疗后,至少要静卧30 min-60 min,控制放射性反应。鼓励患儿多饮水,帮助排出毒素[4]。
五、血象的观察护理
在放射治疗中,通常会引发骨髓抑制,降低白细胞,易导致感染。护理人员需密切地关注患儿的活动度、体温变化等。若存在只想睡觉/不愿活动的情况时,可能是白細胞降低所致。若存在异常状况,应及时联系医生,给予妥善地处理。血常规检查要1次/周,对白细胞偏低的患儿,有必要对家长展开预防感染方面的教育,嘱患儿确保口腔清洁,做好尿道卫生处理,注意冷暖,少去人多的场所,以止引发感染。如有需要,还应做好隔离工作,遵医嘱给予升白细胞的药物治疗。
六、患儿的营养支持
充分的营养是维持人类生理需求以及放射治疗顺利完成的关键环节。当治疗或疾病引发患儿恶心、厌食、呕吐或口腔溃疡时,不可强迫其进食,建议选择其他的喂养途径,不断调换饮食种类,增强患儿食欲。多进食易吸收、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可选择鱼、瘦肉、豆制品、虾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多食新鲜的果蔬,鸡蛋和牛奶等,可安排家长与患儿同时进食,帮助提高食欲。想方设法确保患儿生理及康复的营养需求。
结束语:
总之,护理人员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对患儿给予充足的耐心、爱心及关照,在放疗护理期间,需采用患儿易于理解的语言,并配合肢体语言等,从而达到顺利治疗的目的,积极地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自身的护理技能,最大化地缓解患儿治疗的痛苦,提升患儿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在患儿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施予其母亲般的关爱与呵护。
参考文献:
[1]蔡英全.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放射治疗进展[C]// 西部放射肿瘤暨综合治疗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放射肿瘤学分会规范放射治疗研讨会. 2008.
[2]钟月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儿放射治疗的护理[J].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06(2):506-507.
[3]余云湖.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外科治疗分析[D]. 天津医科大学, 2012.
[4]滕映, 李志尚.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临床病理[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2(4):65-68.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儿;放射治疗;护理
恶性肿瘤对患儿构成了严重的生命威胁[1]。据统计,临床儿童肿瘤疾病中,中枢神经的肿瘤发病率仅次于白血病。近年来,还呈现增长趋势。伴随医疗放射治疗技术的提升,以及放射生物、放射物理、肿瘤学的发展,放射治疗学成为肿瘤患儿重要的治疗方式,以下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儿的放射治疗护理情况进行研究。
一、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当孩子确认为患有恶性肿瘤后,所有家长均经历了从无法接受到必须接受的过程,他们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重创,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加之经济负担,导致患儿父母对护理人员的态度偏差,甚至达到严苛的程度。然而,这时的护理人员必须充分地体谅家长,采用轻柔、亲切、和蔼的语言,以同情的态度积极地帮助他们解决放疗中的困难,耐心地解释相应的问题,增强家长的治疗信心,取得其信任感,还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最大化地降低患儿治疗痛苦,确保各项护理工作顺利地完成[2]。
二、患儿的体位固定
在放射治疗中,体位固定与治疗体位是治疗计划执行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一定要获得患儿从肿瘤定位,到设计计划、模拟确认、每日重复治疗的定位、摆位中患儿体位的一致性。所以,在放疗前,对于有自控能力的患儿,应勤于指导,讲清楚体位固定的重要性,打消家长对放射治疗的害怕,增强治疗的依从性。对于无自控能力的患儿,也要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并向家长进行相应的解释,争取其配合。此外,患儿用药后,还需为其营造一个温馨、安静的疗养环境,促使其安然地入眠,及时通知照光人员做好准备,使患儿刚睡着,马上对其施予放射治疗,严格依据相关流程,采用措施预防患儿坠床,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三、脑水肿的观察护理
对患儿照光后,护理人员应仔细地观察其生命体征,尤其幼儿无法表达病情或身体不适,需要对其精神状态予以精准地评估,如有嗜睡、特别吵闹等异常时,必须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密切关注患儿瞳孔、意识、肢体动作等[3]。对术后有骨窗的患儿,应加强对骨窗隆起状况的关注,若骨窗饱满、隆起,需及时通知医生。若产生恶心/呕吐时,也要与医生取得联系,施予相应的降颅压。用脱水剂时,应有效地保护静脉,以免脱水剂外渗,引发局部坏死,给患儿造成更多的痛苦,合理控制脱水剂的输注时间,保证药效。
四、放射治疗中的观察护理
患儿放疗过程中,应预先对家长进行解释。告诉他们,医生在患儿皮肤上做的标记/线条应当清晰,照光区处的皮肤应保持干燥、清洁,不准用肥皂或手擦洗、抓挠,以免对皮肤造成损伤,进而引起感染。放射治疗过程中,还要做好患儿的户外活动的护理,规避阳光直射,建议配戴帽子/撑伞,以免光照对皮肤形成刺激,影响治疗效果。每次放疗前后30min内,嘱家长尽可能不给患儿进食,以免引发条件反射性的厌食,每次放疗后,至少要静卧30 min-60 min,控制放射性反应。鼓励患儿多饮水,帮助排出毒素[4]。
五、血象的观察护理
在放射治疗中,通常会引发骨髓抑制,降低白细胞,易导致感染。护理人员需密切地关注患儿的活动度、体温变化等。若存在只想睡觉/不愿活动的情况时,可能是白細胞降低所致。若存在异常状况,应及时联系医生,给予妥善地处理。血常规检查要1次/周,对白细胞偏低的患儿,有必要对家长展开预防感染方面的教育,嘱患儿确保口腔清洁,做好尿道卫生处理,注意冷暖,少去人多的场所,以止引发感染。如有需要,还应做好隔离工作,遵医嘱给予升白细胞的药物治疗。
六、患儿的营养支持
充分的营养是维持人类生理需求以及放射治疗顺利完成的关键环节。当治疗或疾病引发患儿恶心、厌食、呕吐或口腔溃疡时,不可强迫其进食,建议选择其他的喂养途径,不断调换饮食种类,增强患儿食欲。多进食易吸收、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可选择鱼、瘦肉、豆制品、虾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多食新鲜的果蔬,鸡蛋和牛奶等,可安排家长与患儿同时进食,帮助提高食欲。想方设法确保患儿生理及康复的营养需求。
结束语:
总之,护理人员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对患儿给予充足的耐心、爱心及关照,在放疗护理期间,需采用患儿易于理解的语言,并配合肢体语言等,从而达到顺利治疗的目的,积极地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自身的护理技能,最大化地缓解患儿治疗的痛苦,提升患儿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在患儿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施予其母亲般的关爱与呵护。
参考文献:
[1]蔡英全.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放射治疗进展[C]// 西部放射肿瘤暨综合治疗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放射肿瘤学分会规范放射治疗研讨会. 2008.
[2]钟月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儿放射治疗的护理[J].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06(2):506-507.
[3]余云湖.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外科治疗分析[D]. 天津医科大学, 2012.
[4]滕映, 李志尚.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临床病理[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2(4):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