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摄影人和“伪资深”器材玩家,身边总不停有朋友咨询选购器材的事情,从便携DC到单反,从胶片到数码不一而足。而近两年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把注意力投向小巧精致的“微单”——即所谓数码微型单镜头电子取景相机或无反光镜数码相机。
细一琢磨,无反光镜数码相机的诸多优势不言而喻:外观个性化,机身微型化,成像高质化,操作便捷化,镜头多样化,价格平民化。集上述这些优点于一身,将毋庸置疑会拥有众多粉丝。作为这一领域的领跑者,索尼早在2010年6月就打出了NEX系列大旗,旗下覆盖入门、中端、高端全面产品线。尼康也于去年9月宣布进军该领域,推出“尼康1”来抢滩。而作为数码相机市场占有率最大的厂商佳能却一直欲拒还迎,直至今年7月才推出自己的微型可换镜数码相机“EOS M”(下简称为“M”)。笔者在第一时间拿到了一款小“M”样机,欲与读者诸君一起尝尝鲜。
小巧明快,入得口袋
作为史上尺寸最小巧的EOS机身,“M”尽显纤细本色,即使与佳能旗下前旗舰级数码G12相比,都更显单薄,与PowerShot S系列相比也毫不显臃肿(图2)。如此体积,大可轻松放入口袋随身携带。佳能共发布了四种色彩的“M”机身,分别是黑、红、银、白,质感也各不相同,笔者拿到的是金属感十足的银色机。由于取消了光学取景器和反光镜部件,“M”机身只有298克,是佳能入门级单反相机EOS 650D的一半,介于 PowerShot G1 X 与 S100 间,也仅相当于两个iPhone 4S的重量。整机线条设计明快简练,按键排布更类似PowerShot系列,这大约便是市场定位使然,更多争取入门级用户。在相机手柄处的橡胶使得握感大为增强,弥补了没有握柄的不便。然而也许正是基于缩小空间的考虑以及触控屏的介入,大量大家熟悉的按键被砍去,对熟悉旧式操作面板的人而言,肯定需要时间来习惯。值得玩味的是,对于这款新产品的命名,佳能却异常低调,与大大的“EOS”标识相比,“M”仅在相机肩部小字标明。也许对于佳能而言,“M”小身躯里承载更多的是单反家族的强大血脉。
画质优秀,连拍给力
搭载约1800万像素APS-C规格CMOS图像感应器,让大家在意料之中的小失望之余还是眼前一亮,毕竟比起尼康的2.7倍焦距转换系数,1.6这一等同于入门单反级别的系数还是相当可接受的,而刚出手就上全幅系统大约只能是爱好者心中一抹幻想。就画质而言,“M”完全无愧于其EOS的序列。感光元件配合DIGIC 5数字影像处理器,“M”在分辨率和高感光度上完全足以与EOS 650D媲美。笔者为此专门进行了感光度测试,可以说在ISO 1600之内,画面颗粒感很少,画质较为细腻,自ISO 3200起噪点逐渐增高,非扩展状态下最高ISO 12800噪点已足够明显,但针对部分“拍到即可”的场合而言,还算是勉强可以接受(图3)。“M”除具备常见降噪功能外还有多张拍摄降噪功能,能自动合成连拍的4张图像,以此降低高感光度拍摄时的噪点。实际来看,确实比开启普通降噪在画质上要更好些。白平衡也一如既往地准确舒适,对大多数测试场景判断准确。最高约4.3张/秒的连拍成功率也出乎意料地靠谱,令习惯了单反相机的用家也可以放手一试。
镜头群:大于等于二
与“M”同时发布的还有两款全新打造的镜头:EF-M 18-55毫米F3.5-5.6 IS STM和EF-M 22毫米 F2 STM以及使用两节7号电池的闪光灯SPEEDLITE 90EX。经过35毫米相机系数转换,变焦头焦距约等于29-88毫米,足够完成一般拍摄需要,同时在远摄端拥有0.25倍放大倍率,使得拍摄小物件得心应手(图5);22毫米定焦饼干头相当于35毫米经典视角,这种人文视角对于纪实摄影师而言绝对是挂机良品,恒定光圈f/2更是弱光下高速快门的强大助力,最近对焦距离15厘米加上0.21倍的放大倍率,焦外虚化恰到好处(图6),逆光下抗眩光也基本让人满意。镜头表面做工较为养眼,有金属拉丝质感,不过没有随镜头提供遮光罩,大约要让小部分玩家沮丧下。通过STM步进马达实现的自动对焦经过实际测试,确实更为安静。佳能同期发布了转接EF镜头的专用转接环,将庞大的EF镜头群拉到了“M”的身后,然而虽说接环千元左右的价格并非“不可承受之重”,但相形之下EF镜头略显笨重,无疑很难让冷静的买家为此买单,毕竟选择“微单”就是选择了轻便。如果市场上能出现更多的副厂转接环,引入蔡司和徕卡的旁轴镜头,无疑对手里有很多手动镜头的玩家是个不小的诱惑。
总结:短短几天里,“M”总能给笔者带来新的冲击,短片拍摄中可追踪合焦,各种实用、趣味十足的“创意滤镜”,“HDR逆光控制”模式,三寸液晶屏即时触摸对焦、触摸快门等等。然而在试用过程中,“M”也有一些不可回避的短板:875mAh的电池容量略有不足;相比竞争品牌已经更新换代若干次的成熟产品,“M”对焦速度不够快;触屏操控对传统单反用家而言有点缓慢。然而作为一款投石问路的产品,“M”已经给了我们很多惊喜,对佳能而言,也只有厚积薄发,才能“后发”而“先至”,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细一琢磨,无反光镜数码相机的诸多优势不言而喻:外观个性化,机身微型化,成像高质化,操作便捷化,镜头多样化,价格平民化。集上述这些优点于一身,将毋庸置疑会拥有众多粉丝。作为这一领域的领跑者,索尼早在2010年6月就打出了NEX系列大旗,旗下覆盖入门、中端、高端全面产品线。尼康也于去年9月宣布进军该领域,推出“尼康1”来抢滩。而作为数码相机市场占有率最大的厂商佳能却一直欲拒还迎,直至今年7月才推出自己的微型可换镜数码相机“EOS M”(下简称为“M”)。笔者在第一时间拿到了一款小“M”样机,欲与读者诸君一起尝尝鲜。
小巧明快,入得口袋
作为史上尺寸最小巧的EOS机身,“M”尽显纤细本色,即使与佳能旗下前旗舰级数码G12相比,都更显单薄,与PowerShot S系列相比也毫不显臃肿(图2)。如此体积,大可轻松放入口袋随身携带。佳能共发布了四种色彩的“M”机身,分别是黑、红、银、白,质感也各不相同,笔者拿到的是金属感十足的银色机。由于取消了光学取景器和反光镜部件,“M”机身只有298克,是佳能入门级单反相机EOS 650D的一半,介于 PowerShot G1 X 与 S100 间,也仅相当于两个iPhone 4S的重量。整机线条设计明快简练,按键排布更类似PowerShot系列,这大约便是市场定位使然,更多争取入门级用户。在相机手柄处的橡胶使得握感大为增强,弥补了没有握柄的不便。然而也许正是基于缩小空间的考虑以及触控屏的介入,大量大家熟悉的按键被砍去,对熟悉旧式操作面板的人而言,肯定需要时间来习惯。值得玩味的是,对于这款新产品的命名,佳能却异常低调,与大大的“EOS”标识相比,“M”仅在相机肩部小字标明。也许对于佳能而言,“M”小身躯里承载更多的是单反家族的强大血脉。
画质优秀,连拍给力
搭载约1800万像素APS-C规格CMOS图像感应器,让大家在意料之中的小失望之余还是眼前一亮,毕竟比起尼康的2.7倍焦距转换系数,1.6这一等同于入门单反级别的系数还是相当可接受的,而刚出手就上全幅系统大约只能是爱好者心中一抹幻想。就画质而言,“M”完全无愧于其EOS的序列。感光元件配合DIGIC 5数字影像处理器,“M”在分辨率和高感光度上完全足以与EOS 650D媲美。笔者为此专门进行了感光度测试,可以说在ISO 1600之内,画面颗粒感很少,画质较为细腻,自ISO 3200起噪点逐渐增高,非扩展状态下最高ISO 12800噪点已足够明显,但针对部分“拍到即可”的场合而言,还算是勉强可以接受(图3)。“M”除具备常见降噪功能外还有多张拍摄降噪功能,能自动合成连拍的4张图像,以此降低高感光度拍摄时的噪点。实际来看,确实比开启普通降噪在画质上要更好些。白平衡也一如既往地准确舒适,对大多数测试场景判断准确。最高约4.3张/秒的连拍成功率也出乎意料地靠谱,令习惯了单反相机的用家也可以放手一试。
镜头群:大于等于二
与“M”同时发布的还有两款全新打造的镜头:EF-M 18-55毫米F3.5-5.6 IS STM和EF-M 22毫米 F2 STM以及使用两节7号电池的闪光灯SPEEDLITE 90EX。经过35毫米相机系数转换,变焦头焦距约等于29-88毫米,足够完成一般拍摄需要,同时在远摄端拥有0.25倍放大倍率,使得拍摄小物件得心应手(图5);22毫米定焦饼干头相当于35毫米经典视角,这种人文视角对于纪实摄影师而言绝对是挂机良品,恒定光圈f/2更是弱光下高速快门的强大助力,最近对焦距离15厘米加上0.21倍的放大倍率,焦外虚化恰到好处(图6),逆光下抗眩光也基本让人满意。镜头表面做工较为养眼,有金属拉丝质感,不过没有随镜头提供遮光罩,大约要让小部分玩家沮丧下。通过STM步进马达实现的自动对焦经过实际测试,确实更为安静。佳能同期发布了转接EF镜头的专用转接环,将庞大的EF镜头群拉到了“M”的身后,然而虽说接环千元左右的价格并非“不可承受之重”,但相形之下EF镜头略显笨重,无疑很难让冷静的买家为此买单,毕竟选择“微单”就是选择了轻便。如果市场上能出现更多的副厂转接环,引入蔡司和徕卡的旁轴镜头,无疑对手里有很多手动镜头的玩家是个不小的诱惑。
总结:短短几天里,“M”总能给笔者带来新的冲击,短片拍摄中可追踪合焦,各种实用、趣味十足的“创意滤镜”,“HDR逆光控制”模式,三寸液晶屏即时触摸对焦、触摸快门等等。然而在试用过程中,“M”也有一些不可回避的短板:875mAh的电池容量略有不足;相比竞争品牌已经更新换代若干次的成熟产品,“M”对焦速度不够快;触屏操控对传统单反用家而言有点缓慢。然而作为一款投石问路的产品,“M”已经给了我们很多惊喜,对佳能而言,也只有厚积薄发,才能“后发”而“先至”,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