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寻找本心 寻找更真诚的影像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f00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朝一个被一种可以信赖的直觉
  所引导的不可能的方向前行,
  我踏在一根浸透了水的漂木上
  它下沉
  但就在那个时刻
  我踏在它后面的另一根漂木上
  我前行穿越这曾经是一片大海的
  无边无际的沼泽,
  词语为我导航。
  现在不得不在波浪上面自由行走的
  是我,仿佛我沿行一条铺过的路。
  一群不相信的人聚集在
  越来越远的岸上。
  我脸上最轻微的抽搐
  都会招来一阵石头。
  我像一个梦游者前行
  沼泽支撑我,
  幻觉的屋顶。
  那下面有一群俯首的人,
  层层排列着,
  那些关心自己的事情
  并且不相信在波浪上面行走的人。
  ——马林·索列斯库 (罗马尼亚诗人)
  你想拍什么?你想怎么表达它?你在视觉上能否进入一种本心本性的表达?这是王征近两年经常问自己的问题。在百度词条里,“摄影人王征”是著名摄影家、策展人、大学客座教授、京沪两地多间画廊的艺术顾问,但是在这些眩目的世俗身份背后,他更像一个摄影世界的哲学家、一个因不能停止思考而时常游离在现实世界之外让朋友们忧愁他未来岁月的梦游者,一个还没有在毕钵罗树下觉悟成道所以“常常被茫然、恐慌、无奈反反复复侵扰和折磨”的苦行僧。从1982年聆听朱羽君的“摄影艺术讲座”受感染开始摄影艺术创作,30年过去,在把自己从一个需要仰望他人江湖传奇的新人修炼成他人眼中的传奇后,王征决定作一次苏格拉底式的“心灵的转向”——把摄影从研究被拍摄对象本身转向研究摄影者自身。他说:“对我个人来说,2012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寻找本心……希望通过对本心本性的寻找和呈现,更好地实现真诚的影像。”
  用影像去呈现西海固的“心灵史”
  王征是回族,生在西吉,长在银川。“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他个人影像语言的成熟同样始于最初出生的宁夏南部这片回民聚居之地。从1995到2003年,王征在西海固这样一个相对狭小、生存条件相当恶劣的区域里集中地做了长达8年之久的大规模图像采集,记录了自己民族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留下了一个人类学摄影方向的鲜活样本。
  8年的坚持始于一本书——张承志的《心灵史》。王征说,“西海固地区的沙沟回回们为保持信仰和精神性灵而不断牺牲的故事震撼了我,受这个感召,按回族的说法是举义,就是向主承诺我要做什么事情,我决定去拍我的西海固,拍我熟悉的西海固,拍他们的生活状况,拍他们的现实生存状态。”
  不炫技、不夸张、不带摄影者先验的视角,把人放在一个人本的概念下,中性地去表达社会学的、人类学的、民族学上的意义,这种平实、质朴的记录方式得到了很多认可,也为王征赢得了包括中国摄影金像奖和中国摄影金路奖在内的不少重要摄影奖项。小心地把可能影响到影像客观真实性的那个“自我”收敛起来,让被拍摄者成为影像的绝对主导,这是王征在西海固拍摄期间秉持的独门心法。当时的一些评论因此说:“影像不是创作的产物,而是工作的自然结果”;“影像的力量是从对象来的,而不是从风格来的”;“影像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存在才令人感动。”
  对于时光只是缓缓流转的西海固,以及多年来仍旧按祖先的方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这种好像“从自然界中自己蹦出来的”,“从那一片浩瀚而严酷的荒漠中缓缓升腾起来”的影像表达,无疑与之非常契合。
  告别故乡所带来的心灵转向
  但是王征之后的工作有所调整。2004年,他从宁夏到了北京。在荒原上行走自如的鞋子在城市中开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城市的丛林法则和乡村不一样,很多防备,无论是地道的本地人,还是到此借居的人,都不会全部打开,不会让你介入和记录他们的生活。所以用以前熟悉的摄影语言和熟悉的方式来观察城市,就拍不进去。”
  “今天一个概念,第二天就否定了,因为这个不断变化的城市每天给你提供的经验可能都是不一样的。越是敏感,捕捉到的信息越乱。”迷茫、困惑、不接受但是又被吸引、不断地探寻尝试、最后回到内心、回到影像的本体……从2004到2012,王征离开西海固八年,他生命的河流从故乡出发,蜿蜒而入不可知的旅途,经过了一段并不如何轻松惬意的摸索,穿越了地域的、心理的、语言的、思想的、甚至宗教信仰的崇山峻岭,可终于以说望见了通向更广阔世界的入海口。在加速变化的世界中,王征重新找到了方向,找到了用影像和这样一个世界对话的另一种方式。“更多的不在转述客体信息为主要目的,而是表达自己的视觉感受,回到影像本体当中。”“从另一个维度观察摄影,在摄影的另一个维度来思考问题。”“这个时候要创造伟大的影像要回到本心本性的修为和一种认知。”这种“心灵的转向”和苏格拉底有些相似:人类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无穷无尽,世界常常变化,得来的知识也不那么确定,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是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以自我的不变应世界之万变,以修为自己的内心来拓展我们认知大千世界的广度和深度。
  回归本心路上的纯粹
  2012年10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可以看作是王征“打通任督二脉”后的一次云游。从6月底决定担任本届双年展的艺术总监,随后4个月里,王征去了十多次济南,最长的一次,停留了将近六十天。工作团队中的搭档有曾毅、藏策、吴平关、大门、陈亚军等同样关注“让观看回到内心,让影像重归本体,让摄影成为摄影”的志同道合者。另外值得庆幸的一点,是本届双年展的主办方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所以活动最终的诉求是学术的、文化的,不必像某些摄影节和节庆活动一样,去承担地区形象宣传、旅游推广、推销本地农副产品之类的政府诉求。王征说:“精神上,我的2012是在寻找本心本性,从落实上讲,主要就做了这一件事。可以说是在回归本心的路上做了一件比较纯粹的事情。”
  整体控制、提出学术观点、发现和邀请艺术家、寻找能支撑学术观点的比较成熟的作品,活动筹备期间最大的困难其实来自对自我的挑战,对自我的突破:“这件事情,你可以按庸常的思路做,按庸常的结构去做,但是你不愿意那么去做,有时只有一个模糊的方向,只能一直努力、努力,然后在某个时候突然豁然开朗。”   活动最后以“回顾与展望——从影像本体出发”为主题,为公众呈现了一份包括“国际摄影大师原作展”、“学术(邀请)展”和“主题展”三个大类共82项展览在内的视觉盛宴,同时在学术批评和研究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王征说,这样一个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建立在凭空想象中,而是以中国当下的一种基础为前提:近十年来,有一些摄影者,特别是更关注内心自我认同的八零后年轻摄影者,他们在影像语言的探索和实验上,做了很多尝试和铺垫。因此本次活动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在一个学术框架内对这样的探索和实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
  提出一个概念比较简单,但是落实一个概念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次集中呈现了四五十个中国最先锋的年轻摄影师的作品,其中包括一些特别优秀的、年轻的、用影像方式来工作的视觉艺术家,也包括从来没有参加过摄影展览的很有视觉天赋的年轻人的作品。“这次活动具体到展览的很多细节,包括布展方式、装裱不装裱、多大尺寸等,都完全按艺术家的思路来。我们就是服务者,为年轻人去服务,应该有这样的胸怀。不管是刚出道的,还是已经成名的,都以同一种方式对待,认认真真、反复询问沟通,尊重艺术家个人想要达到的效果。”王征说,“希望最后无论从作品还是展示都能做到是艺术家本心本性地真实呈现。回到个体的思考,这样才更加丰富。强调实验性就是强调更多的可能性。”
  今年是王征的知天命之年,生命的河流行到此处,对于周遭世界的理解都有了难得的豁达。8月,王征在腾讯做了一期微访谈。只言片语间,作为穆斯林的王征用儒释道的语言评点摄影、开解年轻人,嬉笑怒骂挥斥八极。他说,“三大宗教从最高智慧来讲,不管是耶酥、佛、还是先知,最后他们的智慧一定是殊途同归的。”12月,王征会回到西海固,在面临整体生态移民而将永远消失的村庄里,做一次摄影和文学的跨界活动,“我们会把相机发到农民手上,教他们使用,让他们记录离开家园前最想记录的影像。本土的农民艺术家也将用文字来讲述这个地方。还有一些来自内地和香港的艺术家也会参与这个活动。”他们各自的本心本性中会感受到一些什么?这样的尝试和碰撞让人充满期待。
  双年展结束后,参与者们鲜活智慧碰撞的结果在会后形成了三本非常有分量的学术成果论著,其中包括王征主编的《非像说》,在这本书中,他和藏策、陈小波、李树峰等七位国内优秀摄影人深入探讨了影像之道。《非像说》的最后,编辑王妍峰写下了:“觉醒,探索,不辱当下使命。”这几个字或许可以作为王征之2012的最好注脚,也可以作为所有在泛影像时代上下求索不辍的摄影人的共同注脚。
其他文献
不少关于成长的故事是从车库或者仓库开始的。说到OFPIX工作室,也有这么一个关键词,而它的另一个关键词则是报道摄影理想。OFPIX工作室位于北京西直门外一套不大的开间公寓内,这里是奇遇花园咖啡馆的仓库,被一个大书架分割成了两个区域,大部分空间被一张拼凑起来的长条桌和木头椅子占据着,周边堆满了纸箱和书籍,投影仪的幕布就是它面前的白墙。  2012年6月1日,OFPIX工作室摄影师团队正式组建,由发起
期刊
肖像摄影的独特魅力在于能准确地记录下人物的形与神。绘制一幅肖像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而相机凭借相对简单的技术则可以瞬间完成。为什么要在这里提及人物肖像绘画呢?因为肖像绘画与肖像摄影有着重要的、不可割舍的关联,可以说肖像摄影的基因里融入了早期绘画的“密码”。  就在前不久,我参观了一场关于英国近现代绘画的展览。展出的作品都是近300年来英国画家笔下的风景、人物。当时,我看到一幅人物肖像:画面上,一位半裸
期刊
晴雪飞舞在白桦树梢  我们喜爱的是具有多样性或规则性的任何事物,就像产生于我们称之为大自然的自然设计。  ——艾迪生(英国文学家)  九月末正是木兰围场白桦林色彩最绚丽的时候,我不仅有机会在这时候来到木兰围场,更有幸碰上一场雪。当雪刚落满秋叶,天就放晴了。我来到一株白桦树下,举头仰望,只见雪白连同金黄一起被碧蓝拥抱。此时,相信没有任何一个摄影家,能抵挡色彩美妙搭配的诱惑力,我兴奋地举起镜头,相机的
期刊
2012年9月,在朋友的陪同下,我带着索尼α99驾车前往桂林阳朔兴坪。拍摄了两天,美丽的风光加上α99出色的画质演绎,让我收获颇丰。  索尼α99与传统单反的最大区别在于采用了半透明反光镜,采用EVF电子取景模式,在取景器中所看到的影像就是最终照片的效果。曝光值是否准确,背景虚化是否合理,焦点是否在想要的位置,色调是否为心仪的效果,摄影师拍摄前就对这些设定所能得到的效果一目了然,而无须通过回放照片
期刊
灿烂星空一直是大自然中最富魅力的景观之一。仰望星空,总会让我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回忆起简单、纯净的美好时代。  真正与星空结缘,是在1993年从合肥去往武汉的路上。伴随着寂静的村庄,我抬眼望去,璀灿的星光布满了深邃的天空,它们层层叠叠挤在一起,带来莫名的震撼与感动。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扩张,我们能够看见星空的机会越来越少,这愈发催生了我拍摄星空的冲动。  星轨照片,则是一种特别的表现星
期刊
在一个号称“世界末日”到来的年份,索尼公司推出了α99,单电相机迈进了全画幅领域。这款采用半透镜技术的单电相机与单反相机的区别在于反光板为半透明固定式,由此带来了高精准度自动对焦、高速连拍及能实时自动对焦的高清动态影像等明显优势。尤其在实时取景的对焦能力上,现今没有一款单反能与其叫板,这在比较复杂的拍摄环境下有着极大便利,同时对于拍摄视频更是具备先天的优势。  作为首款全画幅数码单电相机,索尼α9
期刊
多重曝光又称多次曝光,是指在同一画面上,进行两次以上的曝光。借助这种创作手法,创作者经巧妙的构思编排,可以把不同场合、不同形象、不同时空的元素,显现在同一画面中,组成一幅另类的、具有离奇色彩的摄影作品。这种创作方式,在胶片时代已经盛行。对数码相机来说,这一功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以佳能EOS 5D Mark Ⅲ为例,目前最多可曝光9次完成一幅作品。  多重曝光,不同于一般的摄影创作,拍摄前必须经过认
期刊
“在无量的——无论在空间上或时间上——宇宙进程中,我们有这次生命,不是容易事;比电火还要快,一闪便会消逝到永恒的沉默里去。我们不要放过这短短的时间,我们要多看一些东西。”著名学者季羡林曾如是说。在今年的“行天下”栏目中,我们邀请一些著名摄影家,把自己游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摄所思所感与大家分享,借助他们的眼睛,我们得以多看一些世界。  津巴布韦如一颗巨大的钻石,安静地镶卧在南部非洲的稀树草原上。草原在
期刊
影像技术不断发展前行。去年奥林巴斯发布了一系列微单相机产品,其中就有小巧可爱的E-PM1,这款相机基本性能与PEN系列的旗舰机型E-P3相当,但少了许多按钮和转盘,在体积重量减少的同时,也更为简洁。最近,新一代的E-PM2又出现在大家面前,各方面性能指标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它继承了上一代产品小巧便携的特点,外形、配色更为简约大方。装上存储卡和电池后的重量仅为269克,并增加了防滑手柄,便于握持。
期刊
这些花开花落、草木枯荣的照片对创作者张晋自己的意义,恐怕要大于其对摄影的意义,也大于对观者的意义。张晋出生于四川,曾在纽约大学攻读化学博士。学成归国后,他却走上了摄影之路,并在2012年成为三影堂摄影奖的获得者。作品《又一季》也许是张晋内心的写照,或者是某种自我表达的途径——他的照片总让我想起陶渊明的诗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