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从课程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和案例化设计、教学过程重组与教学手段改革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职业中专《银行柜面业务处理》课程的改革,强调课改必须突出“够用”与“实用”的特色,同时,突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强调“情境教学法”和“角色体验学法”在课程中的重要作用,探索了《银行柜面业务处理》课程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 职业中专 银行柜面实务 情境教学法 角色体验
《银行柜面业务处理》是我校金融专业不可或缺的专业课程。在高二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课,为学生形成完整专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达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职业中专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和衡量标准是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故《银行柜面业务处理》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柜面软件的操作,还应该让学生学会每笔业务背后的专业知识。使其能够灵活、综合进行知识的运用和转化,适应岗位的性质变化和转型。
一、目前《银行柜面业务处理》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银行柜面业务处理》授课内容重技能轻理论
当前发行中的《银行柜面业务处理》教材,内容模块接近,重难点较一致。教学内容与实际银行柜面业务接近。但是从整体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所有教材基本上都是以学生柜面系统操作的内容为主,对业务具体办理方法教学所用篇幅巨大。而对于业务办理之前柜员运用专业的业务知识进行业务审核与判断的学习内容较少。这样的设置容易造成学生“重技能轻理论”的错误观念和认识,使学生流于仅仅会操作系统,而对于业务本身的专业知识一问三不知的境地。我们知道,系统操作的技能并不能帮助学生一路走到最后,一则因为系统的更新换代非常快,掌握一个系统的操作方法并不代表就能马上上手另一家软件公司设计的柜面系统;二则因为当下的银行发展呈现无人化网点普及的趋势,机器替代人进行工作的现象越来越普及。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学生如果只会系统操作,那么将无法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只有对于柜面业务背后的专业知识有更加扎实的掌握,才能胜任智能柜员这类新岗位,得以岗位的成功转型。
2. 《银行柜面业务处理》教材对应的软件质量层次不齐
《银行柜面业务处理》教材配套的软件质量层次不齐。虽然市面上有不同的软件公司在为《银行柜面业务处理》课程做软件的提供和支持,但都只是对业务的办理流程有一个与银行柜面正式软件较相似的操作平台。对于学生需要培养起来的柜员风控意识和服务意识都没有在软件中得以体现。故只是通过软件学习无法达到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培养。
3. 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效率低下
在软件操作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上就固定在了按照系统中的具体模块,请学生在课堂上逐一完成的模式。教师方面:课堂上,教师一个人必须关注全体学生的系统操作的正确率,常常存在一人无法兼顾多人的问题,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方面:学生在课内的主观能动性不是特别高,基本上为听从教师的任务要求逐个完成任务,缺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未能把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温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对《银行柜面业务处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
为了使《银行柜面业务处理》这门课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符合岗位真实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根据浙江省课改的要求,对课程进行了如下多方面的改革,在课程中加入多种教法和学法,使课堂趣味横生。
1. 教材的整合
将《银行柜面技能》和《银行会计实务》两本教材进行有效整合。将这两本教材中有效性和实用性强的知识融入到《银行柜面业务处理》这门课中,使其更加全面和紧凑。学生通过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即可学到了银行柜面工作中真实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2. 情境教学法中的情境创设
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有趣味性,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将整堂课模擬成银行柜员工作的一天,分为营业前、营业中和营业终。学生在各个环节根据任务要求逐项完成,柜员真实的工作体验感非常强烈。为了使情境模拟更加真实,教师创设了四大模拟。“环境模拟”:在课前,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6组,每组为一个支行。学生们为自己的支行进行命名并制作支行牌子。每节课上都会通过支行牌子的布置增强银行氛围;“教具模拟”:制作真实银行凭证和客户递交的如营业执照、身份证等资料,赋予学生业务审核的真实体验;“业务模拟”:通过一节课教学环节和营业环节的一一对应,将整堂课划分为营业前、营业中和营业终。每个阶段的任务都非常有针对性,弥补了堂课内容单一的缺陷;“评价模拟”:参照银行服务标准,在每项业务终了,进行自评和互评。
3. 角色体验学法中的角色分配
在支行内,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拔出一名支行会计主管,其余柜员均为综合柜员。会计主管为柜员办理的每笔业务复核授权。使学生的风险防控意识和服务意识等职业素养得到加强。角色体验的学法是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
4.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引入使课堂效率提高
在将《银行柜面业务处理》课程由实训课程转变为理实一体化课程之后,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上最直观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实训项目,学生的操作准确率不一致、操作熟练度也大不相同,课上如何兼顾操作速度较快的学生和操作速度较慢的学生?如何通过了解得知学生操作情况之后,因材施教进行分层任务的设置呢?对这些问题进行大量的思考之后,教师发现可以通过引信息化手段进课堂来解决这一问题。UMU互动学习平台中有调查问卷和考试等功能可以用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带一部手机上课即可打开与教师互通有无的大门,课内活动更加丰富生动。
三、实践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提高
温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二年级两个班级正在进行该门课程的学习,教师每周安排两次连堂课。实训环节的教学采用教师亲自编写的学生日常熟悉的案例进行,学生首先进行业务专业知识的储备学习,再进入系统进行实训项目的具体操作,即为客户在系统中办理业务。每笔业务还需要该支行的会计主管进行复核授权。
改革后学生课堂上完成的实训项目情况由原先84%上升到了100%,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在会计主管和综合柜员角色分工的指导下也大大提升。支行之间也出现了争优的竞争意识和良性循环。所有班级在作业上交、课堂发言、考试成绩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吴莹,张红梅.银行柜面业务处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丁茂顺.中国金融软件发展的思考[J].金融电子化,2005(1):90-91.
【关键词】 职业中专 银行柜面实务 情境教学法 角色体验
《银行柜面业务处理》是我校金融专业不可或缺的专业课程。在高二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课,为学生形成完整专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达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职业中专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和衡量标准是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故《银行柜面业务处理》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柜面软件的操作,还应该让学生学会每笔业务背后的专业知识。使其能够灵活、综合进行知识的运用和转化,适应岗位的性质变化和转型。
一、目前《银行柜面业务处理》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银行柜面业务处理》授课内容重技能轻理论
当前发行中的《银行柜面业务处理》教材,内容模块接近,重难点较一致。教学内容与实际银行柜面业务接近。但是从整体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所有教材基本上都是以学生柜面系统操作的内容为主,对业务具体办理方法教学所用篇幅巨大。而对于业务办理之前柜员运用专业的业务知识进行业务审核与判断的学习内容较少。这样的设置容易造成学生“重技能轻理论”的错误观念和认识,使学生流于仅仅会操作系统,而对于业务本身的专业知识一问三不知的境地。我们知道,系统操作的技能并不能帮助学生一路走到最后,一则因为系统的更新换代非常快,掌握一个系统的操作方法并不代表就能马上上手另一家软件公司设计的柜面系统;二则因为当下的银行发展呈现无人化网点普及的趋势,机器替代人进行工作的现象越来越普及。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学生如果只会系统操作,那么将无法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只有对于柜面业务背后的专业知识有更加扎实的掌握,才能胜任智能柜员这类新岗位,得以岗位的成功转型。
2. 《银行柜面业务处理》教材对应的软件质量层次不齐
《银行柜面业务处理》教材配套的软件质量层次不齐。虽然市面上有不同的软件公司在为《银行柜面业务处理》课程做软件的提供和支持,但都只是对业务的办理流程有一个与银行柜面正式软件较相似的操作平台。对于学生需要培养起来的柜员风控意识和服务意识都没有在软件中得以体现。故只是通过软件学习无法达到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培养。
3. 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效率低下
在软件操作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上就固定在了按照系统中的具体模块,请学生在课堂上逐一完成的模式。教师方面:课堂上,教师一个人必须关注全体学生的系统操作的正确率,常常存在一人无法兼顾多人的问题,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方面:学生在课内的主观能动性不是特别高,基本上为听从教师的任务要求逐个完成任务,缺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未能把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温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对《银行柜面业务处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
为了使《银行柜面业务处理》这门课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符合岗位真实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根据浙江省课改的要求,对课程进行了如下多方面的改革,在课程中加入多种教法和学法,使课堂趣味横生。
1. 教材的整合
将《银行柜面技能》和《银行会计实务》两本教材进行有效整合。将这两本教材中有效性和实用性强的知识融入到《银行柜面业务处理》这门课中,使其更加全面和紧凑。学生通过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即可学到了银行柜面工作中真实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2. 情境教学法中的情境创设
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有趣味性,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将整堂课模擬成银行柜员工作的一天,分为营业前、营业中和营业终。学生在各个环节根据任务要求逐项完成,柜员真实的工作体验感非常强烈。为了使情境模拟更加真实,教师创设了四大模拟。“环境模拟”:在课前,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6组,每组为一个支行。学生们为自己的支行进行命名并制作支行牌子。每节课上都会通过支行牌子的布置增强银行氛围;“教具模拟”:制作真实银行凭证和客户递交的如营业执照、身份证等资料,赋予学生业务审核的真实体验;“业务模拟”:通过一节课教学环节和营业环节的一一对应,将整堂课划分为营业前、营业中和营业终。每个阶段的任务都非常有针对性,弥补了堂课内容单一的缺陷;“评价模拟”:参照银行服务标准,在每项业务终了,进行自评和互评。
3. 角色体验学法中的角色分配
在支行内,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拔出一名支行会计主管,其余柜员均为综合柜员。会计主管为柜员办理的每笔业务复核授权。使学生的风险防控意识和服务意识等职业素养得到加强。角色体验的学法是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
4.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引入使课堂效率提高
在将《银行柜面业务处理》课程由实训课程转变为理实一体化课程之后,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上最直观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实训项目,学生的操作准确率不一致、操作熟练度也大不相同,课上如何兼顾操作速度较快的学生和操作速度较慢的学生?如何通过了解得知学生操作情况之后,因材施教进行分层任务的设置呢?对这些问题进行大量的思考之后,教师发现可以通过引信息化手段进课堂来解决这一问题。UMU互动学习平台中有调查问卷和考试等功能可以用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带一部手机上课即可打开与教师互通有无的大门,课内活动更加丰富生动。
三、实践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提高
温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二年级两个班级正在进行该门课程的学习,教师每周安排两次连堂课。实训环节的教学采用教师亲自编写的学生日常熟悉的案例进行,学生首先进行业务专业知识的储备学习,再进入系统进行实训项目的具体操作,即为客户在系统中办理业务。每笔业务还需要该支行的会计主管进行复核授权。
改革后学生课堂上完成的实训项目情况由原先84%上升到了100%,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在会计主管和综合柜员角色分工的指导下也大大提升。支行之间也出现了争优的竞争意识和良性循环。所有班级在作业上交、课堂发言、考试成绩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吴莹,张红梅.银行柜面业务处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丁茂顺.中国金融软件发展的思考[J].金融电子化,2005(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