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界对我的关注太高,让我感觉压力太大。”5月7日下午,面对一众媒体,有着公募界“一哥”之称的王亚伟坦言,其辞去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基金经理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希望避开被过度关注”。
王亚伟之所以被“过度关注”,盖因其颇具传奇的投资业绩。自2005年12月31日管理华夏大盘精选至今,基金累计收益率达1174.84%,而同期上证综指的累计收益率为106.47%,为前者的十分之一。他管理的另外一只基金——华夏策略精选也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突破2元净值。
与其传奇业绩如影随形的,还有包括内幕交易说、利益输送说在内的各种质疑。这些质疑一度甚嚣尘上,虽从未获得有力证实,但足以让王亚伟不能“处于干扰较少的状态”。
更为常态的考验则是——王亚伟“神话”能持续多久。这对于将“证明自己比同行更优秀”为奋斗目标之一的王亚伟来说,既是动力所在,也是更为重要的持续压力的来源。
5月8日,媒体报道说,王亚伟的老搭档,华夏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范勇宏也已经正式辞去现职。从表面上看,范、王二人的去职都如王亚伟所说,是“个人原因”,但业内人士认为,两人的去职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作为公募业标杆人物的王亚伟,其投资之路更是基金行业发展历程的缩影,映射着基金业的荣光与缺憾,其辞职也因此成为公募基金发展史上的重要符号。
传奇投资路
王亚伟的投资之路几乎与中国基金业发展同步。1998年4月28日,华夏基金旗下第一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兴华成立,总份额为20亿份。王亚伟最初是基金兴华基金经理助理,1999年正式接管,时年28岁。3年多时间中,基金兴华获得84.86%的回报,超过同类基金平均回报16.6%。
2001年12月起王亚伟开始担任华夏成长的基金经理。2003年底,王亚伟发表了坚定看多、做多市场的言论,但到了2004年,熊市依然延续着,上证综指下跌15.4%,深圳成指下跌11.85%,其重仓持有的南方航空和中国联通都表现不佳。受此拖累,华夏成长业绩不断下滑,最终沦为倒数第一。
此后,王亚伟淡出公众视线,并参加了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的进修班,赴美国学习3个月。在众多熟知王亚伟的人看来,“这是一次凤凰涅槃的旅程”。
2005年12月,重出江湖的王亚伟接手华夏大盘精选基金。次年,华夏大盘以154.49%的业绩在118只基金中排名第十二。2007年,该基金以226%的净值增长率居国内各类型基金之首,比第二名高出35个百分点。2008年,华夏大盘净值下跌34.88%,在抗跌榜中排名第二。2009年,华夏大盘在最后一天上演惊天逆转夺冠,累计收益率达116.19%,而上证综指年内涨幅为79.98%。2010年,王亚伟管理的华夏策略精选排名第三。
持续辉煌之际,王亚伟于2010年7月卸任华夏基金投委会主席一职,由范勇宏兼任。据传王亚伟曾向公司提出了辞职,而监管层以“社会影响过大”明确表示不赞同。
2011年王亚伟的业绩出现明显变化。当年四季度初,其管理的华夏策略位居股基第一,令人惊讶的是,随后的时间里,王亚伟重仓股在公司基本面和消息面平淡的情况下却莫名其妙地大跌,遭遇其他机构砸盘现象明显,使得华夏大盘及华夏策略6年来首次无缘偏股型基金年度业绩榜十强。
今年截至3月底,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统计,华夏大盘的业绩为0.66%,排在同类基金的第26位,而该类基金总数共43只;同期华夏策略业绩1.99%,排在同类基金的第十三名,尚属靠前。
与业绩短期下滑相比,更让持有人和市场关注的,是两只基金规模双降。4月25日披露的一季报显示,华夏大盘去年底份额为6.23亿份,今年一季度末为4.63亿份,单季份额缩水比例达25.69%;华夏策略也由去年底的12.17亿份减至11.58亿份。
自此,王亚伟离职的消息不胫而走,并很快得到确认。
争议中的“潜伏者”
王亚伟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在于出类拔萃的投资业绩,更在于其独特鲜明的投资风格。
其实,王亚伟善于“潜伏”的天赋早在第一次担任基金经理期间就已显露。1998年,当其他封闭式基金扎堆于当时数量有限的几只蓝筹股时,王亚伟却独辟蹊径重仓网络科技股上海梅林(600073.SH),持股市值1亿元,也是该股唯一一名机构股东。虽然1999年一季度王亚伟清空了上海梅林,错过了该股在二季度5·19行情中60%的上涨行情,但在1999年四季度反身杀回后,成功捕获了该股在2000年1月网络股行情中单月200%涨幅的疯狂行情。被王亚伟同时重仓的中兴通讯、综艺股份亦在这波全世界为之疯狂的网络股泡沫行情中领涨于A股市场。
而岳阳兴长(000819.SZ)可以说是王亚伟的成名作。该股在华夏大盘前十大重仓股中保持的27个月过程中(2006年三季度到2008年四季度),见证了王亚伟从一名普通的基金经理被捧为最牛基金经理的历程。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东方金钰(600086.SH)。该股一直是王亚伟的独门重仓股,2010年三季度,王亚伟就携华夏大盘、华夏策略两只基金共2222.8万股进驻东方金钰前十大流通股东,涉及资金约2.3亿元,并且连续5个季度稳坐该股第一、第二大股东宝座。
当年12月6日,东方金钰宣布与中国国金集团营销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黄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10年内每年提供给中国黄金6亿元适销对路的翡翠产品进行销售。而在这条消息出来之前的3个半月里,东方金钰的股价已经累计飙涨逾200%。
由于王亚伟对重组股和题材股押注成功率较高,导致资本市场逐渐形成明星效应,“王亚伟概念”成为A股市场的一种另类炒作题材,有部分投资者甚至将此作为一种投资决策的依据。
对此,王亚伟在今年5月7日的恳谈会上表示,散户不加甄别地跟风炒作“王亚伟概念股”,成为其在这几年的投资中面临着一个最大的困境,也是促使其下决心要离开的主要原因。他说,老百姓这么盲目地做一笔投资,很有可能会赔钱。
在王亚伟的投资精准性让业内慑服的同时,也有不少质疑之声认为,其成功主要依靠内幕消息。2009年7月,就曾传出王亚伟交易数据被证监会调查的消息,但华夏基金坚决否认并做出书面申明。
此后,王亚伟直面媒体公开表示:“如果是内幕交易,每天要盯100多只股票,那么每天得打多少电话?认识多少人?”王亚伟称自己从投资大师彼得·林奇身上获益颇多,宁愿研究持股前十名里没有机构的冷门股。“我进行的是一种差异化的研究。”
王亚伟自称从来不依据内幕信息去投资重组股,而是依靠三个方面:一是公开信息。一些公司在停牌之前其重组的可能性就已经被广为传播;二是合理推测,他称自己会采取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上市公司、大股东等产业资本的角度来考虑,从而验证推测的可能性;三是组合投资,举例来说,如果精心挑选的20只潜在重组股中,未来一年有60%成功实施重组的话,平均每个月就会有一只。
“投资重组股和价值投资并不冲突。我关注重组股,是因为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蕴藏着很多投资机会,对此视而不见是不负责的。”王亚伟说。
此外饱受质疑的还有利益输送及公平交易问题。一些迹象表明,在王亚伟重仓重组题材并大获全胜的同时,“华夏系”其它基金往往也同时布局,时机则一般晚于华夏大盘或华夏策略。
对此,王亚伟认为,“概率上讲,50只股票,出现10只重合是正常的。何况大股票上搞利益输送不是更容易?这样的指控没有意义。”
在投资风格和路径方面,王亚伟受到了外界的质疑;而在公司内部,王亚伟能否按既定路径续写辉煌也充满未知。业界有传言说,华夏基金在人事架构上受到第一大股东中信证券的影响,在副总经理和基金经理职位上做得风生水起的王亚伟曾被考虑调往中信证券旗下新近获批的直投子公司——金石投资有限公司。
在5月7日的恳谈会上,王亚伟说,从职业生涯来看,他与中信渊源深厚。对于中信证券提到“就下一步合作形式进行探讨”,还没有具体考虑。他表示,“以后在业务层面会有某种形式的合作也是很好的,但现在还没有明确。”
时也?势也?
此前,对于王亚伟离职原因的另一个猜度是,当前市场环境的转变让王亚伟不再如鱼得水。王在2009年曾说过的一句话似乎也为这种猜度提供了印证:“如果我的投资风格确实无法再适应公募基金发展的要求,我也只能考虑其它的发展路径。”
对于这种“时不利兮”的判断,王亚伟并不认同。他表示,“本人是市场化的风格,总体是尊重市场,不断学习和创新的风格。”王亚伟说,“从14年的时间来看,投重组股是我投资生涯中一个很短的阶段,而且我投重组股,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说从我投资的比例上,都只占很小的一部分。重组股对于我基金的整体业绩影响不大。”
不过,王亚伟坦言,“如果单独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对于未来的市场适应也会有一些问题”。如今看来,重组概念已是末路狂欢,蓝筹股投资时代已在监管层一系列政策的促动下来临。
去年8月,证监会就公布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的决定》,对重组方的规模和盈利进行了限制,使借壳标准趋同于IPO标准,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借壳上市难度。
之后,证监会还于11月25日实施《关于上市公司建立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的规定》。此外,12月1日,证监会解聘第三届并购重组委委员吴建敏,这是首次对并购重组委员会委员处以此类重罚。
随着监管层对重组并购的监管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去年以来,沪深两市重组概念股和ST股出现了连续下跌,重组失败的案例也频频出现。
“由于目前市场上的优质资产越来越少,一些上市公司高管及股东对重组并不认可;在市场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重组参与方难以获得高额回报,也会主动放弃重组。”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王亚伟以中小盘股、重组股出奇制胜的‘特长’面临考验。”
今年以来,在证监会积极推进的退市制度、新股发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中,二级市场的投资氛围甚至游戏规则正在发生大变化,低估值蓝筹行情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2012年2月15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发表观点认为,蓝筹股已显示出罕见的投资价值。2月22日,郭树清又表示,要解决新股发行价格过高和恶炒绩差股问题,从侧面再次肯定价值投资的必要性。2月27日,证监会相关部门召集30多位券商和基金公司负责人参与“价值投资与蓝筹股市场建设”座谈会,指出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应树立长期、理性、价值投资理念,率先引领价值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刚刚结束发行的首批跨市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华泰柏瑞和嘉实的沪深300ETF合计募集530亿元。其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销售近330亿元,成为我国A股有史以来募集规模最大的被动型基金,以及2006年12月13日以来募集规模最大的新基金。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分析,ETF基金上市时须达到满仓,如果这两只“基金航母”要在5月下旬上市,预计每天大约需斥30亿元建仓。
日前,证监会正在研究建立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约束机制,拟鼓励基金将基金业绩相对其业绩比较基准的波动水平与基金管理费的提取挂钩。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测算数据显示,如果严格要求股票方向基金的股票投资组合和基金契约中的业绩比较基准相符,可能导致基金业调仓2000亿元买入沪深300指数成份股。
“如今,传统的股票型基金领域正面临私募、券商资管等多方机构的挑战,而整个公募基金行业近年来则都在大力发展债券型基金、被动指数基金、分级基金等产品。在海外,多元化的指数和被动型产品占据着共同基金的主流,这或许代表了未来基金业的发展方向。”
王亚伟之所以被“过度关注”,盖因其颇具传奇的投资业绩。自2005年12月31日管理华夏大盘精选至今,基金累计收益率达1174.84%,而同期上证综指的累计收益率为106.47%,为前者的十分之一。他管理的另外一只基金——华夏策略精选也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突破2元净值。
与其传奇业绩如影随形的,还有包括内幕交易说、利益输送说在内的各种质疑。这些质疑一度甚嚣尘上,虽从未获得有力证实,但足以让王亚伟不能“处于干扰较少的状态”。
更为常态的考验则是——王亚伟“神话”能持续多久。这对于将“证明自己比同行更优秀”为奋斗目标之一的王亚伟来说,既是动力所在,也是更为重要的持续压力的来源。
5月8日,媒体报道说,王亚伟的老搭档,华夏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范勇宏也已经正式辞去现职。从表面上看,范、王二人的去职都如王亚伟所说,是“个人原因”,但业内人士认为,两人的去职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作为公募业标杆人物的王亚伟,其投资之路更是基金行业发展历程的缩影,映射着基金业的荣光与缺憾,其辞职也因此成为公募基金发展史上的重要符号。
传奇投资路
王亚伟的投资之路几乎与中国基金业发展同步。1998年4月28日,华夏基金旗下第一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兴华成立,总份额为20亿份。王亚伟最初是基金兴华基金经理助理,1999年正式接管,时年28岁。3年多时间中,基金兴华获得84.86%的回报,超过同类基金平均回报16.6%。
2001年12月起王亚伟开始担任华夏成长的基金经理。2003年底,王亚伟发表了坚定看多、做多市场的言论,但到了2004年,熊市依然延续着,上证综指下跌15.4%,深圳成指下跌11.85%,其重仓持有的南方航空和中国联通都表现不佳。受此拖累,华夏成长业绩不断下滑,最终沦为倒数第一。
此后,王亚伟淡出公众视线,并参加了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的进修班,赴美国学习3个月。在众多熟知王亚伟的人看来,“这是一次凤凰涅槃的旅程”。
2005年12月,重出江湖的王亚伟接手华夏大盘精选基金。次年,华夏大盘以154.49%的业绩在118只基金中排名第十二。2007年,该基金以226%的净值增长率居国内各类型基金之首,比第二名高出35个百分点。2008年,华夏大盘净值下跌34.88%,在抗跌榜中排名第二。2009年,华夏大盘在最后一天上演惊天逆转夺冠,累计收益率达116.19%,而上证综指年内涨幅为79.98%。2010年,王亚伟管理的华夏策略精选排名第三。
持续辉煌之际,王亚伟于2010年7月卸任华夏基金投委会主席一职,由范勇宏兼任。据传王亚伟曾向公司提出了辞职,而监管层以“社会影响过大”明确表示不赞同。
2011年王亚伟的业绩出现明显变化。当年四季度初,其管理的华夏策略位居股基第一,令人惊讶的是,随后的时间里,王亚伟重仓股在公司基本面和消息面平淡的情况下却莫名其妙地大跌,遭遇其他机构砸盘现象明显,使得华夏大盘及华夏策略6年来首次无缘偏股型基金年度业绩榜十强。
今年截至3月底,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统计,华夏大盘的业绩为0.66%,排在同类基金的第26位,而该类基金总数共43只;同期华夏策略业绩1.99%,排在同类基金的第十三名,尚属靠前。
与业绩短期下滑相比,更让持有人和市场关注的,是两只基金规模双降。4月25日披露的一季报显示,华夏大盘去年底份额为6.23亿份,今年一季度末为4.63亿份,单季份额缩水比例达25.69%;华夏策略也由去年底的12.17亿份减至11.58亿份。
自此,王亚伟离职的消息不胫而走,并很快得到确认。
争议中的“潜伏者”
王亚伟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在于出类拔萃的投资业绩,更在于其独特鲜明的投资风格。
其实,王亚伟善于“潜伏”的天赋早在第一次担任基金经理期间就已显露。1998年,当其他封闭式基金扎堆于当时数量有限的几只蓝筹股时,王亚伟却独辟蹊径重仓网络科技股上海梅林(600073.SH),持股市值1亿元,也是该股唯一一名机构股东。虽然1999年一季度王亚伟清空了上海梅林,错过了该股在二季度5·19行情中60%的上涨行情,但在1999年四季度反身杀回后,成功捕获了该股在2000年1月网络股行情中单月200%涨幅的疯狂行情。被王亚伟同时重仓的中兴通讯、综艺股份亦在这波全世界为之疯狂的网络股泡沫行情中领涨于A股市场。
而岳阳兴长(000819.SZ)可以说是王亚伟的成名作。该股在华夏大盘前十大重仓股中保持的27个月过程中(2006年三季度到2008年四季度),见证了王亚伟从一名普通的基金经理被捧为最牛基金经理的历程。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东方金钰(600086.SH)。该股一直是王亚伟的独门重仓股,2010年三季度,王亚伟就携华夏大盘、华夏策略两只基金共2222.8万股进驻东方金钰前十大流通股东,涉及资金约2.3亿元,并且连续5个季度稳坐该股第一、第二大股东宝座。
当年12月6日,东方金钰宣布与中国国金集团营销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黄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10年内每年提供给中国黄金6亿元适销对路的翡翠产品进行销售。而在这条消息出来之前的3个半月里,东方金钰的股价已经累计飙涨逾200%。
由于王亚伟对重组股和题材股押注成功率较高,导致资本市场逐渐形成明星效应,“王亚伟概念”成为A股市场的一种另类炒作题材,有部分投资者甚至将此作为一种投资决策的依据。
对此,王亚伟在今年5月7日的恳谈会上表示,散户不加甄别地跟风炒作“王亚伟概念股”,成为其在这几年的投资中面临着一个最大的困境,也是促使其下决心要离开的主要原因。他说,老百姓这么盲目地做一笔投资,很有可能会赔钱。
在王亚伟的投资精准性让业内慑服的同时,也有不少质疑之声认为,其成功主要依靠内幕消息。2009年7月,就曾传出王亚伟交易数据被证监会调查的消息,但华夏基金坚决否认并做出书面申明。
此后,王亚伟直面媒体公开表示:“如果是内幕交易,每天要盯100多只股票,那么每天得打多少电话?认识多少人?”王亚伟称自己从投资大师彼得·林奇身上获益颇多,宁愿研究持股前十名里没有机构的冷门股。“我进行的是一种差异化的研究。”
王亚伟自称从来不依据内幕信息去投资重组股,而是依靠三个方面:一是公开信息。一些公司在停牌之前其重组的可能性就已经被广为传播;二是合理推测,他称自己会采取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上市公司、大股东等产业资本的角度来考虑,从而验证推测的可能性;三是组合投资,举例来说,如果精心挑选的20只潜在重组股中,未来一年有60%成功实施重组的话,平均每个月就会有一只。
“投资重组股和价值投资并不冲突。我关注重组股,是因为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蕴藏着很多投资机会,对此视而不见是不负责的。”王亚伟说。
此外饱受质疑的还有利益输送及公平交易问题。一些迹象表明,在王亚伟重仓重组题材并大获全胜的同时,“华夏系”其它基金往往也同时布局,时机则一般晚于华夏大盘或华夏策略。
对此,王亚伟认为,“概率上讲,50只股票,出现10只重合是正常的。何况大股票上搞利益输送不是更容易?这样的指控没有意义。”
在投资风格和路径方面,王亚伟受到了外界的质疑;而在公司内部,王亚伟能否按既定路径续写辉煌也充满未知。业界有传言说,华夏基金在人事架构上受到第一大股东中信证券的影响,在副总经理和基金经理职位上做得风生水起的王亚伟曾被考虑调往中信证券旗下新近获批的直投子公司——金石投资有限公司。
在5月7日的恳谈会上,王亚伟说,从职业生涯来看,他与中信渊源深厚。对于中信证券提到“就下一步合作形式进行探讨”,还没有具体考虑。他表示,“以后在业务层面会有某种形式的合作也是很好的,但现在还没有明确。”
时也?势也?
此前,对于王亚伟离职原因的另一个猜度是,当前市场环境的转变让王亚伟不再如鱼得水。王在2009年曾说过的一句话似乎也为这种猜度提供了印证:“如果我的投资风格确实无法再适应公募基金发展的要求,我也只能考虑其它的发展路径。”
对于这种“时不利兮”的判断,王亚伟并不认同。他表示,“本人是市场化的风格,总体是尊重市场,不断学习和创新的风格。”王亚伟说,“从14年的时间来看,投重组股是我投资生涯中一个很短的阶段,而且我投重组股,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说从我投资的比例上,都只占很小的一部分。重组股对于我基金的整体业绩影响不大。”
不过,王亚伟坦言,“如果单独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对于未来的市场适应也会有一些问题”。如今看来,重组概念已是末路狂欢,蓝筹股投资时代已在监管层一系列政策的促动下来临。
去年8月,证监会就公布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的决定》,对重组方的规模和盈利进行了限制,使借壳标准趋同于IPO标准,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借壳上市难度。
之后,证监会还于11月25日实施《关于上市公司建立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的规定》。此外,12月1日,证监会解聘第三届并购重组委委员吴建敏,这是首次对并购重组委员会委员处以此类重罚。
随着监管层对重组并购的监管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去年以来,沪深两市重组概念股和ST股出现了连续下跌,重组失败的案例也频频出现。
“由于目前市场上的优质资产越来越少,一些上市公司高管及股东对重组并不认可;在市场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重组参与方难以获得高额回报,也会主动放弃重组。”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王亚伟以中小盘股、重组股出奇制胜的‘特长’面临考验。”
今年以来,在证监会积极推进的退市制度、新股发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中,二级市场的投资氛围甚至游戏规则正在发生大变化,低估值蓝筹行情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2012年2月15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发表观点认为,蓝筹股已显示出罕见的投资价值。2月22日,郭树清又表示,要解决新股发行价格过高和恶炒绩差股问题,从侧面再次肯定价值投资的必要性。2月27日,证监会相关部门召集30多位券商和基金公司负责人参与“价值投资与蓝筹股市场建设”座谈会,指出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应树立长期、理性、价值投资理念,率先引领价值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刚刚结束发行的首批跨市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华泰柏瑞和嘉实的沪深300ETF合计募集530亿元。其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销售近330亿元,成为我国A股有史以来募集规模最大的被动型基金,以及2006年12月13日以来募集规模最大的新基金。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分析,ETF基金上市时须达到满仓,如果这两只“基金航母”要在5月下旬上市,预计每天大约需斥30亿元建仓。
日前,证监会正在研究建立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约束机制,拟鼓励基金将基金业绩相对其业绩比较基准的波动水平与基金管理费的提取挂钩。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测算数据显示,如果严格要求股票方向基金的股票投资组合和基金契约中的业绩比较基准相符,可能导致基金业调仓2000亿元买入沪深300指数成份股。
“如今,传统的股票型基金领域正面临私募、券商资管等多方机构的挑战,而整个公募基金行业近年来则都在大力发展债券型基金、被动指数基金、分级基金等产品。在海外,多元化的指数和被动型产品占据着共同基金的主流,这或许代表了未来基金业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