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围绕上级教育管理部门颁发的评估方案对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进行评估、督导及指导的主办方评价工作。目前广东省高职院校已基本完成首轮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工作,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国家层面的工作尚未开展,广州市中职学校2013年进行改革,启动了试用版的中职毕业班工作评估方案。笔者有幸参加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及中职毕业班工作评估,结合中、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对评估体系进行比对思考,认为对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体系融通需从顶层设计层面进行一体化深化与加强。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一体化;融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15-04
收稿日期:2015-01-15
作者简介:蔡 蕾(1968-),女,广州市海珠商务职业学校高级讲师、校长助理。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教研管理及课程开发。(广东 广州/510240)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2013ZJK027) 《校企合作下中职建筑装饰专业工作室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成果之一。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从顶层设计可以看出,中高职教育,是不同层次同一类型的教育,培养目标同向,培养途径相似,只是在人才培养层次上有高低之分。中职生培养重在培养经验层面的技能,高职生比中职生有更深的理论知识、更成熟的心理素质,重在培养策略层面的技能。培养目标的同向和层次上存在的高低差异,决定了中、高职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实践项目等很多方面能够相互贯通、相互衔接。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2011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所谓现代职教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我省中高职衔接做了大量的工作,2010年启动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的转段考核的试点项目,组织部分省重以上中职学校及重点专业与高职院联合做五年一贯制专业教学标准方案,对中高职分布在制造业的重点专业课程标准、教学方案衔接都在研究试点中。但目前中职和高职很多课程仍是重复的,存在较为严重的中、高职两张皮现象,高职教师认为中职安排文化课太少,学生文化基础太弱,到了高职后学习一些课程困难较大;而到了专业课学习阶段,中职3 X考上的学生很多专业内容已学过并动手实操过,又有明显的专业学习优势。中职教师认为学生本来不喜欢学习数理化和外语才来到中职学校,他们对专业课、动手能力强的实训内容感兴趣,若还要增加学生文化课学时会导致学生不感兴趣,削减专业课时同样会造成学生职业能力下滑,使中职生好就业、就好业的效果趋弱,这样,中职学校必然不会过多采纳高职学校的意见,坚持走自己摸索出来能走通的“老路”。
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由于相互沟通不多,造成了专业不对接、没有形成有机的体系,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部分技能训练课“倒挂”,人才培养目标区分度不高,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上,没有从顶层设计思考中高职如何连贯、统一步调地考虑评估工作的开展及指标设计的衔接,这样势必会造成各学校在师资、实训场所建设、教学内容分层、校企合作资源、学生学习时间分配等方面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笔者认为,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指路航标,是推进各层次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动力源,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中高职院校在协同发展、相互融通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与机遇。
二、中、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分析
评估指标体系是“进行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工具”,是评估方案指导思想与评估导向的集中体现。评估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任何一项评估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也都期望评估产生预期的导向作用。可评估最终会产生怎样的作用是评估方案、实施过程、参与者理念、素质、能力,以及政策环境、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简单随方案制订者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2008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如建筑工程建设中的设计蓝图,标志着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由“水平评估”方案跨入了“工作评估”方案一个新的阶段。“水平评估”的主要目的是规范院校管理,因此评估方案、评估指标全面具体,强调量化指标较多,这对于许多新建、升格、合并组建的院校来说,无疑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可是经过多年的发展,规范管理已经不再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摆在绝大多数职业院校面前的紧迫课题是怎么样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提升内涵,怎么样服务社会、办出特色、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所以评估方案要以引导学校抓内涵、抓改革、抓核心竞争能力为主要目的。
正是因为评估目标的变化,促使“水平评估”方案向“工作评估”方案完成了过渡,不再提供面面俱到的、教科书式的指标体系,也几乎不设量化指标,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引导院校步入“规范——创新——再规范——再创新”的良性轨道。“工作评估”方案制订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是六个字:贯彻、推动、形成。贯彻,指的是要把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的精神,贯穿于工作评估方案制订的全过程,体现在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全过程,促进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指的是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完善对职业院校的宏观管理,在内涵建设上彰显其类型特色,探索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推进院校依法自主办学。 形成,指的是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国家层面的工作尚未开展,暂以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班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为例进行分析,下面表1为中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对比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职评估方案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2个;中职毕业班评估方案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1个。高职评估结论为“通过”和“暂缓通过”两类,不评分和优秀等级;中职毕业班评估结论为分数,划分为“优秀”“良好”“不通过”三类。与中职毕业班评估方案相比,高职评估方案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议三个一级、二级指标中的评估细项要求明显高于中职评估方案中的要求,高职评估方案中把教学管理单列为一级指标,考察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完备、规范、教学运行平稳、多元化质量监控制度建设完善、机制运行与效果。
中职毕业班工作评估方案中把学生质量排在第一位,约占55%;教学工作排在第二位,含教学管理、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技能竞赛为四个二级指标,占25%;学生工作排在第三位,占15%;三项合计为95%。该方案与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相比,突出抓主要问题,体现实用、有效、易操作的特点。遗憾的是中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对一体化融通的指标仍为空白。
三、一体化融通的思考
加强中职与高职之间层次、生源、专业与课程结构的递进衔接,既是遵循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内部关系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低级向高级培养提高的身心发展与认知发展规律的内在需要。要达到中高职有机衔接,唯一选择是对中高职教育及评价过程进行一体化融通设计。目前,在中高职衔接的内容在以下几个方面已基本取得共识:培养目标的衔接、专业设置的衔接、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衔接、教学内容的衔接、行业指导的衔接、教师培养的衔接、校企合作的衔接。一体化融通设计就是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让中高职培养人才工作形成系统体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相衔接是一体化融通设计的核心,中高职院校要明确各自办学定位,科学管理确立各专业在中职和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减少课程内容重复,制定中高职相互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中高职院校各自优势,与行业企业合作,联合制定五年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分别由中高职院校组织实施。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对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设计有利于中高职一体化融通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点之一,也是推进中高职衔接的有效途径。认识这点并不难,问题是落实看似在院校,实质却取决于上级教学管理部门对中高职一体化融通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设计,让中高职院校通过指标体系了解在办学中各自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一体化融通的评估方案时尽可能地考虑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重在机制探索,讲求实际效果。为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几点思考:
1.中高职一体化评估新方案可以统一中高职评估方案中的一级指标。目前一级指标高职有7个、中职有4个,以保证同一类型教育的评价关注点的连贯性;二级指标可以按各层次办学特点设置不同。
2.增加对中高职院校联动开展专业讲座、师资互派、师资培训、联合做教学研究、实训场所共建融通、高职对中职专业建设帮扶等方面的内容增加为二级指标,引领中高职学校真正有效联动起来,对中职生、师资水平提升都有好处,增进高职教师对中职生的了解,是双赢局面的良好开端。
3.通过跟踪升入高职后的中职生的学习情况来反馈出中职学校专业办学水平的情况,在评估指标中加入相关高职对中职的办学水平评价,中职对高职帮扶情况、效果的双向评价。
4.教学质量形成于过程,评价在社会,因此可以在新评估体系中加大第三方评价的权重,中职可借鉴高职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及数据平台中一些运行效果较好的做法。
5.籍13年9月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教师专业试行标准》的契机,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工作的指标体系。
6.中高职院校也可按设置相应的处室,一方面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应机构的管理指导,另一方面在中高职院校之间对接联系,互通有无,化务虚为常态。
我们希望新评估方案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就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考量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唯其如此“贯彻、推动、形成”让中高职院校按总体思路来准确把握指标体系和指标内涵的指导思想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我们认为,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定位应该坚持三条:一是评软不评硬,软就是指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校怎么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二是评动不评静,就是评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要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看学校管理、办学社会评价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度、贡献度;三是防止“优秀情结”,应重“建”轻“评”、重“积累”忌“突出”、重数据、材料真实有用。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对院校提供材料的“查证”上,应该运用多种形式深度访谈了解院校情况,对主要评估指标作出价值判断。评估要大力提倡不搞形式、不做假、不影响教师及学生的正常教学和实践活动。评估专家可以转变角色,坚持在评估过程中从检查者转变为帮扶者,以“诊断”“开方”为主要手段和目的,同时给迎评学校带去新的思路和好的做法,要建立起“成果——原因——效率”的逻辑体系,从采集数据平台展示的结果、学校自评报告及日常运作原始材料,发现考察的重点与关键,进而分析、查找成因及时帮扶,评估现场考察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探究成因、商讨对策,这样能更好地发挥评估专家的作用,也给上级部门评估专家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结语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及载体,是评价体系建设成效的显性标志,按照评估假设,当培养什么人解决后,如何培养人成为评价关键。教育教学评估,在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后,我们深感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要依靠上级教育管理部门重视、指导、投入及学校自身努力践行来保证。这与企业质量管理同理,企业的产品质量,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建立完善、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来得到保证,外部监控主要是对企业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状态和保障效果的监督与评价。因此,今后对中高职院校进行外部评估的主要作用将是引导院校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而不是代替院校去管理质量。
我们也关注到2013年教育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将原来属于高教司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划归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这样中职、高职在教育部内部已不再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这对中高职协调发展在政策上是最大利好消息。广东中高职协调发展从课程内容层面开展试点,已走在全国的前面,但在制度层面上的设计还刚刚开始,在中高职协同发展期间遇到了种种问题与障碍,在解决问题突破障碍过程中,对于办学硬件差的中职学校而言,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让我们反思中高职协调发展中共性的东西,摸索引领中高职一体化融通发展的最佳路径,带动薄弱中高职院校参与到这次中高职一体化融通发展的机遇中共同成长,立足创新制度举措完善质量评价系统,以评促建,保障基本办学条件、基本教学标准和基本教学质量,把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助力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委员会编.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手册[M].广州: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罗玉萍等.高校内部教学督导与评价工作实践探索[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何丽华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一体化;融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15-04
收稿日期:2015-01-15
作者简介:蔡 蕾(1968-),女,广州市海珠商务职业学校高级讲师、校长助理。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教研管理及课程开发。(广东 广州/510240)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2013ZJK027) 《校企合作下中职建筑装饰专业工作室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成果之一。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从顶层设计可以看出,中高职教育,是不同层次同一类型的教育,培养目标同向,培养途径相似,只是在人才培养层次上有高低之分。中职生培养重在培养经验层面的技能,高职生比中职生有更深的理论知识、更成熟的心理素质,重在培养策略层面的技能。培养目标的同向和层次上存在的高低差异,决定了中、高职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实践项目等很多方面能够相互贯通、相互衔接。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2011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所谓现代职教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我省中高职衔接做了大量的工作,2010年启动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的转段考核的试点项目,组织部分省重以上中职学校及重点专业与高职院联合做五年一贯制专业教学标准方案,对中高职分布在制造业的重点专业课程标准、教学方案衔接都在研究试点中。但目前中职和高职很多课程仍是重复的,存在较为严重的中、高职两张皮现象,高职教师认为中职安排文化课太少,学生文化基础太弱,到了高职后学习一些课程困难较大;而到了专业课学习阶段,中职3 X考上的学生很多专业内容已学过并动手实操过,又有明显的专业学习优势。中职教师认为学生本来不喜欢学习数理化和外语才来到中职学校,他们对专业课、动手能力强的实训内容感兴趣,若还要增加学生文化课学时会导致学生不感兴趣,削减专业课时同样会造成学生职业能力下滑,使中职生好就业、就好业的效果趋弱,这样,中职学校必然不会过多采纳高职学校的意见,坚持走自己摸索出来能走通的“老路”。
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由于相互沟通不多,造成了专业不对接、没有形成有机的体系,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部分技能训练课“倒挂”,人才培养目标区分度不高,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上,没有从顶层设计思考中高职如何连贯、统一步调地考虑评估工作的开展及指标设计的衔接,这样势必会造成各学校在师资、实训场所建设、教学内容分层、校企合作资源、学生学习时间分配等方面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笔者认为,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指路航标,是推进各层次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动力源,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中高职院校在协同发展、相互融通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与机遇。
二、中、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分析
评估指标体系是“进行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工具”,是评估方案指导思想与评估导向的集中体现。评估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任何一项评估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也都期望评估产生预期的导向作用。可评估最终会产生怎样的作用是评估方案、实施过程、参与者理念、素质、能力,以及政策环境、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简单随方案制订者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2008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如建筑工程建设中的设计蓝图,标志着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由“水平评估”方案跨入了“工作评估”方案一个新的阶段。“水平评估”的主要目的是规范院校管理,因此评估方案、评估指标全面具体,强调量化指标较多,这对于许多新建、升格、合并组建的院校来说,无疑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可是经过多年的发展,规范管理已经不再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摆在绝大多数职业院校面前的紧迫课题是怎么样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提升内涵,怎么样服务社会、办出特色、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所以评估方案要以引导学校抓内涵、抓改革、抓核心竞争能力为主要目的。
正是因为评估目标的变化,促使“水平评估”方案向“工作评估”方案完成了过渡,不再提供面面俱到的、教科书式的指标体系,也几乎不设量化指标,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引导院校步入“规范——创新——再规范——再创新”的良性轨道。“工作评估”方案制订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是六个字:贯彻、推动、形成。贯彻,指的是要把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的精神,贯穿于工作评估方案制订的全过程,体现在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全过程,促进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指的是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完善对职业院校的宏观管理,在内涵建设上彰显其类型特色,探索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推进院校依法自主办学。 形成,指的是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国家层面的工作尚未开展,暂以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班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为例进行分析,下面表1为中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对比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职评估方案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2个;中职毕业班评估方案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1个。高职评估结论为“通过”和“暂缓通过”两类,不评分和优秀等级;中职毕业班评估结论为分数,划分为“优秀”“良好”“不通过”三类。与中职毕业班评估方案相比,高职评估方案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议三个一级、二级指标中的评估细项要求明显高于中职评估方案中的要求,高职评估方案中把教学管理单列为一级指标,考察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完备、规范、教学运行平稳、多元化质量监控制度建设完善、机制运行与效果。
中职毕业班工作评估方案中把学生质量排在第一位,约占55%;教学工作排在第二位,含教学管理、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技能竞赛为四个二级指标,占25%;学生工作排在第三位,占15%;三项合计为95%。该方案与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相比,突出抓主要问题,体现实用、有效、易操作的特点。遗憾的是中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对一体化融通的指标仍为空白。
三、一体化融通的思考
加强中职与高职之间层次、生源、专业与课程结构的递进衔接,既是遵循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内部关系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低级向高级培养提高的身心发展与认知发展规律的内在需要。要达到中高职有机衔接,唯一选择是对中高职教育及评价过程进行一体化融通设计。目前,在中高职衔接的内容在以下几个方面已基本取得共识:培养目标的衔接、专业设置的衔接、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衔接、教学内容的衔接、行业指导的衔接、教师培养的衔接、校企合作的衔接。一体化融通设计就是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让中高职培养人才工作形成系统体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相衔接是一体化融通设计的核心,中高职院校要明确各自办学定位,科学管理确立各专业在中职和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减少课程内容重复,制定中高职相互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中高职院校各自优势,与行业企业合作,联合制定五年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分别由中高职院校组织实施。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对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设计有利于中高职一体化融通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点之一,也是推进中高职衔接的有效途径。认识这点并不难,问题是落实看似在院校,实质却取决于上级教学管理部门对中高职一体化融通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设计,让中高职院校通过指标体系了解在办学中各自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一体化融通的评估方案时尽可能地考虑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重在机制探索,讲求实际效果。为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几点思考:
1.中高职一体化评估新方案可以统一中高职评估方案中的一级指标。目前一级指标高职有7个、中职有4个,以保证同一类型教育的评价关注点的连贯性;二级指标可以按各层次办学特点设置不同。
2.增加对中高职院校联动开展专业讲座、师资互派、师资培训、联合做教学研究、实训场所共建融通、高职对中职专业建设帮扶等方面的内容增加为二级指标,引领中高职学校真正有效联动起来,对中职生、师资水平提升都有好处,增进高职教师对中职生的了解,是双赢局面的良好开端。
3.通过跟踪升入高职后的中职生的学习情况来反馈出中职学校专业办学水平的情况,在评估指标中加入相关高职对中职的办学水平评价,中职对高职帮扶情况、效果的双向评价。
4.教学质量形成于过程,评价在社会,因此可以在新评估体系中加大第三方评价的权重,中职可借鉴高职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及数据平台中一些运行效果较好的做法。
5.籍13年9月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教师专业试行标准》的契机,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工作的指标体系。
6.中高职院校也可按设置相应的处室,一方面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应机构的管理指导,另一方面在中高职院校之间对接联系,互通有无,化务虚为常态。
我们希望新评估方案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就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考量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唯其如此“贯彻、推动、形成”让中高职院校按总体思路来准确把握指标体系和指标内涵的指导思想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我们认为,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定位应该坚持三条:一是评软不评硬,软就是指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校怎么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二是评动不评静,就是评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要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看学校管理、办学社会评价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度、贡献度;三是防止“优秀情结”,应重“建”轻“评”、重“积累”忌“突出”、重数据、材料真实有用。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对院校提供材料的“查证”上,应该运用多种形式深度访谈了解院校情况,对主要评估指标作出价值判断。评估要大力提倡不搞形式、不做假、不影响教师及学生的正常教学和实践活动。评估专家可以转变角色,坚持在评估过程中从检查者转变为帮扶者,以“诊断”“开方”为主要手段和目的,同时给迎评学校带去新的思路和好的做法,要建立起“成果——原因——效率”的逻辑体系,从采集数据平台展示的结果、学校自评报告及日常运作原始材料,发现考察的重点与关键,进而分析、查找成因及时帮扶,评估现场考察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探究成因、商讨对策,这样能更好地发挥评估专家的作用,也给上级部门评估专家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结语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及载体,是评价体系建设成效的显性标志,按照评估假设,当培养什么人解决后,如何培养人成为评价关键。教育教学评估,在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后,我们深感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要依靠上级教育管理部门重视、指导、投入及学校自身努力践行来保证。这与企业质量管理同理,企业的产品质量,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建立完善、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来得到保证,外部监控主要是对企业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状态和保障效果的监督与评价。因此,今后对中高职院校进行外部评估的主要作用将是引导院校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而不是代替院校去管理质量。
我们也关注到2013年教育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将原来属于高教司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划归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这样中职、高职在教育部内部已不再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这对中高职协调发展在政策上是最大利好消息。广东中高职协调发展从课程内容层面开展试点,已走在全国的前面,但在制度层面上的设计还刚刚开始,在中高职协同发展期间遇到了种种问题与障碍,在解决问题突破障碍过程中,对于办学硬件差的中职学校而言,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让我们反思中高职协调发展中共性的东西,摸索引领中高职一体化融通发展的最佳路径,带动薄弱中高职院校参与到这次中高职一体化融通发展的机遇中共同成长,立足创新制度举措完善质量评价系统,以评促建,保障基本办学条件、基本教学标准和基本教学质量,把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助力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委员会编.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手册[M].广州: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罗玉萍等.高校内部教学督导与评价工作实践探索[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