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从一年级的说话写话,到中高年级的习作练习,一直是让教师比较心焦、学生比较头痛的事情。作为农村的孩子,受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的限制,他们生活面狭窄,阅读积累不够,一听说写作文、记周记,就面露痛苦神情,下笔时绞尽脑汁,东拼西凑。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逐渐失去了写作的兴趣。笔者认为,在这种现状下,对于习作教学,最好的老师莫过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用学生感兴趣的、丰富的农村生活素材,激发他们习作的欲望与激情,逐步把学生引入到习作的世界中去,让学生从敢说、敢写到乐说、乐写,再到善说、善写,充分体验到习作的乐趣。
一、关注生活,找到学生兴趣点
习作,就是记录自己的生活,自己和自己对话,表达自我内心的想法,抒发自己的情感。每次课外,学生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地聚在一起,不管讲什么,总是那么兴奋,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可一到习作课上,却金口难开,好不容易说出来也是语无伦次。究其原因,我认为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没能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这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常言道:“话不投机半句多。”习作教学就好比与朋友聊天一样,找不到双方共同的兴趣点,就没有共同语言,聊天自然也就毫无趣味,习作更无法进行。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常有意识地找话题与学生交流,极力寻找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体育课结束后,当学生兴冲冲返回教室,我会立马询问:“看样子这节课上得挺高兴哟!”学生马上就会向我介绍他们在体育课上感兴趣的事情,以及觉得最有意思的、印象最深刻的环节。而此时的他们一定是小脸通红,激情满怀。紧接着,我会让他们用一两百字记下自己觉得最有意思、印象最深的细节。在学生兴趣高昂之时,他们有很多话写。当学生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天时,我经常主动参与他们的聊天,借此去感知他们的生活,从而寻找到共同感兴趣的习作话题。
我也会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比如放寒假了,我让学生写一写当地的春节特色。有位学生介绍了自己家乡新年第一餐有一个奇特的风俗——吃荷包蛋,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家人都能“实实在在,吉祥如意”。不仅是家人,有朋友或亲戚来了,也要加入到吃蛋的行列,并且数量要增加到两个。选蛋也有讲究,须是煮得很嫩、能透过蛋白看见蛋黄的荷包蛋,寓意着“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在新的一年大家都财源滚滚、大吉大利。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体会到了生活的情趣,并将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章就有了感染力。
二、师生赛写,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生活处处皆素材。按理说,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习作的素材也应该是广泛的。但实践中却并非如此,习作时学生总觉得没有内容可写。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去生活中发现,做生活的有心人。我每天都会利用一点时间帮助学生梳理一天的生活,让学生从中搜集发现习作素材,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一写;然后组织阅读习作,相互评析。如学生违纪后的习作《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在家帮奶奶做饭后写出的习作《砸蒜》,优秀生第一次受到批评后成文的《难忘的教训》,都极富特色,有真情实感。
和学生一起写日记、晒日记,是我坚持了多年的事情。我建了一个班级QQ群,并和每一位学生互加好友,这样学生就能直接在QQ上写日记,我也能直接在QQ上批改日记。每个周五最后一节课,是学生最喜欢的一节课,他们会将自己写得最好的一篇日记,在班级读一读,晒一晒。
三、巧借教材,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1.借助教材“空白”,创新学生
思维
比如学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张冠李戴”“囫囵吞枣”等几个新词,创设情境让学生竞赛写话;学完《穷人》后,我让学生以“桑娜掀开蚊帐”为开头,延续作者的写作风格续写课文;学完《怀念母亲》一文后,我让学生写一篇与“母亲”有关的文章或小诗;学完《只有一个地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两篇课文后,我组织学生对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写成调查报告、建议书。对于这样的习作安排,学生往往乐于接受,而且饶有趣味。
2.积累美词妙句,夯实学生表达
课上,有個学生对我说:“老师,有的时候不是我不想写,也不是我没观察,只是我不知道怎样用语言把看到的表达出来。”经过交流,我发现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班级里,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如何表达上表示为难。于是我把我写的日记展示出来,摘取其中的两句话进行如下指导:
我立起身,放眼望去,只觉一股灵气浸满整个校园,偌大的操场看不见一片纸屑;极富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墙,掩映在苍翠茂密的玉兰树中;高大雄伟、粉刷一新的教学楼矗立于操场的北面,教学楼前耸立着高高的旗杆,崭新鲜艳的国旗正迎风飘扬,让人顿生神圣之感。
——《新学期的校园》
看着他们一会儿笑声爽朗,一会儿又相互嗔怪,一会儿惋惜慨叹,一会儿欣喜若狂,我由衷欣慰。虽然我有点累,但让几位老人拥有了快乐,值得。
——《尽点活孝》
“这些句子你们眼熟吗?”孩子们看了一会儿,马上明白过来。
“眼熟,第二篇就像《火烧云》中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句子,只是改动了一下。用‘一会儿……一会儿……’表示变化又多又快。”
“第一篇在二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中有。”
“是啊,把我们学过的、在课外书中读到过的句子或词语运用在我们的习作中,或者稍加改动,就变成我们自己的语言了。”
“哦——”孩子们恍然大悟。
课文即课例,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夯实语言表达的能力,是让学生爱上习作的关键一点。很多时候,学生想说想写,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脑中没有沉淀、积累任何语句,有心想说却无法表达,自然也就失去了兴趣。教师要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美词妙句,以备习作之用。
3.关注表达特点,提高表达能力 (1)重新认识。学生往往认为,只有华丽的词句才算是精妙的句子,对那些描写细腻平实、透出真情实感的句子却视而不见。这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认识“精妙句段”的含义。比如五年级课文《彩色的翅膀》一课中,描写海岛战士品瓜的细节尤为感人:“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课文运用“细细地、轻轻地、慢慢地”几个叠词,透过战士们普普通通的品瓜动作,就能体会出战士们对来之不易的西瓜的那份珍惜之情。这就是“精妙句段”。
(2)适时仿写。抓住文中精妙句段,让学生仿写,降低写作难度。比如《一面》对鲁迅的外貌描写尤为出色,学完本文后可组织学生开展“你写我猜”的游戏。先观察本班同学、老师,写一写他们的外貌,不出现人名,再让学生读自己的习作,让别人来猜写的是谁,能被猜中,则说明外貌特征描写得准确生动。再如《小嘎子和胖墩摔跤》一文中,对动作的描写很细腻,可组织学生参照文本,描写体育活动中同学们的动作。这些“依葫芦画瓢”的方式很有效。
(3)重点赏析。我经常在教室里放一块小黑板,专门用作“精妙句段推荐”,让学生将课内外阅读中积累的精妙语句抄写在上面,每周推荐一两段,并说明推荐理由,帮助学生
积累。
四、改革评析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1.晒作文,利用小老师评析
那天,我将一个名叫张子衿的学生的两次同题习作抄在黑板上,让大家对比阅读,找出两次习作中的优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怎样做到详略得当。”当我提出“你更喜欢哪一篇习作”的时候,因为是阅读身边同学的习作,大家格外有兴趣,一边读著、比较着,一边讨论着。有的学生从语言描写上给予肯定,有的从文章结构上给予表扬,有的从材料安排上给予点赞。当大家交流完习作优点后,我话锋一转:“大家发现了这么多的优点,真不错。多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就会相得益彰。那么,这篇习作还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呢?你还可以给作者哪些建议?”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马上又说开了。集体评析结束后,学生们似乎意犹未尽,大家又围在了讲台周围,还在相互争论着。性情爽快的汪子涵笑着问我:“老师,这样改作文,可以经常做吗?”周记被老师全文“晒”上黑板的张子衿同学更是喜得合不拢嘴:“我回去还要再改。”
不失时机地在班里晒一晒习作,让学生自己评析,既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又能让他们在评析过程中相互受到启发。
2.组织活动,扩大习作影响力
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展示学生习作,扩大习作的影响力度,也不失为一种激发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我常利用黑板报中的习作园地组织学生展示优秀习作;每个月办一期班级优秀习作手抄报;定期将自己的优秀习作或习作中的优秀句段在班级推荐栏中推荐;每学期结束后,利用假期办自己的优秀习作集,并为习作集取一个富有特色的名字,自己动手做好装饰,放到教室的图书角,供大家阅读欣赏。这些方式都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读者的欣赏会增强作者的自豪感,从而刺激作者的好胜心加倍努力,可谓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湖北荆州市松滋黄杰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一、关注生活,找到学生兴趣点
习作,就是记录自己的生活,自己和自己对话,表达自我内心的想法,抒发自己的情感。每次课外,学生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地聚在一起,不管讲什么,总是那么兴奋,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可一到习作课上,却金口难开,好不容易说出来也是语无伦次。究其原因,我认为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没能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这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常言道:“话不投机半句多。”习作教学就好比与朋友聊天一样,找不到双方共同的兴趣点,就没有共同语言,聊天自然也就毫无趣味,习作更无法进行。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常有意识地找话题与学生交流,极力寻找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体育课结束后,当学生兴冲冲返回教室,我会立马询问:“看样子这节课上得挺高兴哟!”学生马上就会向我介绍他们在体育课上感兴趣的事情,以及觉得最有意思的、印象最深刻的环节。而此时的他们一定是小脸通红,激情满怀。紧接着,我会让他们用一两百字记下自己觉得最有意思、印象最深的细节。在学生兴趣高昂之时,他们有很多话写。当学生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天时,我经常主动参与他们的聊天,借此去感知他们的生活,从而寻找到共同感兴趣的习作话题。
我也会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比如放寒假了,我让学生写一写当地的春节特色。有位学生介绍了自己家乡新年第一餐有一个奇特的风俗——吃荷包蛋,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家人都能“实实在在,吉祥如意”。不仅是家人,有朋友或亲戚来了,也要加入到吃蛋的行列,并且数量要增加到两个。选蛋也有讲究,须是煮得很嫩、能透过蛋白看见蛋黄的荷包蛋,寓意着“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在新的一年大家都财源滚滚、大吉大利。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体会到了生活的情趣,并将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章就有了感染力。
二、师生赛写,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生活处处皆素材。按理说,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习作的素材也应该是广泛的。但实践中却并非如此,习作时学生总觉得没有内容可写。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去生活中发现,做生活的有心人。我每天都会利用一点时间帮助学生梳理一天的生活,让学生从中搜集发现习作素材,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一写;然后组织阅读习作,相互评析。如学生违纪后的习作《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在家帮奶奶做饭后写出的习作《砸蒜》,优秀生第一次受到批评后成文的《难忘的教训》,都极富特色,有真情实感。
和学生一起写日记、晒日记,是我坚持了多年的事情。我建了一个班级QQ群,并和每一位学生互加好友,这样学生就能直接在QQ上写日记,我也能直接在QQ上批改日记。每个周五最后一节课,是学生最喜欢的一节课,他们会将自己写得最好的一篇日记,在班级读一读,晒一晒。
三、巧借教材,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1.借助教材“空白”,创新学生
思维
比如学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张冠李戴”“囫囵吞枣”等几个新词,创设情境让学生竞赛写话;学完《穷人》后,我让学生以“桑娜掀开蚊帐”为开头,延续作者的写作风格续写课文;学完《怀念母亲》一文后,我让学生写一篇与“母亲”有关的文章或小诗;学完《只有一个地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两篇课文后,我组织学生对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写成调查报告、建议书。对于这样的习作安排,学生往往乐于接受,而且饶有趣味。
2.积累美词妙句,夯实学生表达
课上,有個学生对我说:“老师,有的时候不是我不想写,也不是我没观察,只是我不知道怎样用语言把看到的表达出来。”经过交流,我发现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班级里,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如何表达上表示为难。于是我把我写的日记展示出来,摘取其中的两句话进行如下指导:
我立起身,放眼望去,只觉一股灵气浸满整个校园,偌大的操场看不见一片纸屑;极富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墙,掩映在苍翠茂密的玉兰树中;高大雄伟、粉刷一新的教学楼矗立于操场的北面,教学楼前耸立着高高的旗杆,崭新鲜艳的国旗正迎风飘扬,让人顿生神圣之感。
——《新学期的校园》
看着他们一会儿笑声爽朗,一会儿又相互嗔怪,一会儿惋惜慨叹,一会儿欣喜若狂,我由衷欣慰。虽然我有点累,但让几位老人拥有了快乐,值得。
——《尽点活孝》
“这些句子你们眼熟吗?”孩子们看了一会儿,马上明白过来。
“眼熟,第二篇就像《火烧云》中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句子,只是改动了一下。用‘一会儿……一会儿……’表示变化又多又快。”
“第一篇在二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中有。”
“是啊,把我们学过的、在课外书中读到过的句子或词语运用在我们的习作中,或者稍加改动,就变成我们自己的语言了。”
“哦——”孩子们恍然大悟。
课文即课例,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夯实语言表达的能力,是让学生爱上习作的关键一点。很多时候,学生想说想写,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脑中没有沉淀、积累任何语句,有心想说却无法表达,自然也就失去了兴趣。教师要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美词妙句,以备习作之用。
3.关注表达特点,提高表达能力 (1)重新认识。学生往往认为,只有华丽的词句才算是精妙的句子,对那些描写细腻平实、透出真情实感的句子却视而不见。这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认识“精妙句段”的含义。比如五年级课文《彩色的翅膀》一课中,描写海岛战士品瓜的细节尤为感人:“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课文运用“细细地、轻轻地、慢慢地”几个叠词,透过战士们普普通通的品瓜动作,就能体会出战士们对来之不易的西瓜的那份珍惜之情。这就是“精妙句段”。
(2)适时仿写。抓住文中精妙句段,让学生仿写,降低写作难度。比如《一面》对鲁迅的外貌描写尤为出色,学完本文后可组织学生开展“你写我猜”的游戏。先观察本班同学、老师,写一写他们的外貌,不出现人名,再让学生读自己的习作,让别人来猜写的是谁,能被猜中,则说明外貌特征描写得准确生动。再如《小嘎子和胖墩摔跤》一文中,对动作的描写很细腻,可组织学生参照文本,描写体育活动中同学们的动作。这些“依葫芦画瓢”的方式很有效。
(3)重点赏析。我经常在教室里放一块小黑板,专门用作“精妙句段推荐”,让学生将课内外阅读中积累的精妙语句抄写在上面,每周推荐一两段,并说明推荐理由,帮助学生
积累。
四、改革评析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1.晒作文,利用小老师评析
那天,我将一个名叫张子衿的学生的两次同题习作抄在黑板上,让大家对比阅读,找出两次习作中的优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怎样做到详略得当。”当我提出“你更喜欢哪一篇习作”的时候,因为是阅读身边同学的习作,大家格外有兴趣,一边读著、比较着,一边讨论着。有的学生从语言描写上给予肯定,有的从文章结构上给予表扬,有的从材料安排上给予点赞。当大家交流完习作优点后,我话锋一转:“大家发现了这么多的优点,真不错。多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就会相得益彰。那么,这篇习作还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呢?你还可以给作者哪些建议?”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马上又说开了。集体评析结束后,学生们似乎意犹未尽,大家又围在了讲台周围,还在相互争论着。性情爽快的汪子涵笑着问我:“老师,这样改作文,可以经常做吗?”周记被老师全文“晒”上黑板的张子衿同学更是喜得合不拢嘴:“我回去还要再改。”
不失时机地在班里晒一晒习作,让学生自己评析,既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又能让他们在评析过程中相互受到启发。
2.组织活动,扩大习作影响力
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展示学生习作,扩大习作的影响力度,也不失为一种激发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我常利用黑板报中的习作园地组织学生展示优秀习作;每个月办一期班级优秀习作手抄报;定期将自己的优秀习作或习作中的优秀句段在班级推荐栏中推荐;每学期结束后,利用假期办自己的优秀习作集,并为习作集取一个富有特色的名字,自己动手做好装饰,放到教室的图书角,供大家阅读欣赏。这些方式都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读者的欣赏会增强作者的自豪感,从而刺激作者的好胜心加倍努力,可谓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湖北荆州市松滋黄杰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