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素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应高度重視教学中的审美素质,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审美素养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048-01
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诸多的改革要求。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相应的语文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在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优势。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当前的网络信息时代,网络、电视、广播等现代媒体都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多媒体设备,将其作用和价值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多媒体集视频、图片、声乐于一体,可以将课本上枯燥的文字以丰富多彩的图片或者动态化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学生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对于枯燥的文字往往缺乏较强的思维能力,但是对于生动形象的图片或者视频却很容易接受。语文老师要充分抓住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有关内容的时候,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将桂林山水以图片或者动态化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
二、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语文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良好的课堂互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教学“荷花”有关内容的时候,语文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份前置性作业:喜欢摄影的学生,可以利用手机或者相机拍摄出一组有关于荷花的图片;喜欢写作的学生,可以在参照课文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创作的文字或者围绕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喜欢朗诵的学生,可以在利用网络信息收集有关于荷花的文章,然后有感情朗诵给其他同学听;喜欢绘画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写生,用画笔将荷花的各种形态描绘出来。然后语文老师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业,譬如以摄影为主题的学生利用PPT 给其他学生展示自己拍摄的图片,以朗诵为主体的学生可以给学生朗诵自己收集的文章。
三、开展良好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尤其是在当前素质教育全面深化的背景下,开展实践活动不仅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小学语文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知能力、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习特点等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此基础上提升小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实践能力。例如,小学语文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阅读实践活动。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体验的过程。同时,阅读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认识到更加广阔的世界。尤其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文本类型多,涉及面广,可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阅读需求,具有非常大的潜能。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旅游,就可以阅读与旅游有关的课外书籍,有的学生喜欢历史,就可以阅读与历史有关的课外书籍,有的学生喜欢科技,就可以阅读与科技有关的课外书籍。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可以有效突破教材和教师的束缚,让学生徜徉在更加广阔的知识海洋之中。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外阅读,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外阅读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的目的。
除此之外,语文老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将自己认为写的好的词语或者句子用一本单独的笔记本摘抄下来,甚至可以将一整篇文章都摘抄下来。在早读课或者自习课上经常拿出来翻翻看看。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质。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对小学生审美素养进行培养是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老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小学语文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结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小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课内和课外两个部分着手,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包南麟主编:《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7、8期合刊。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3]李衍黔主编:《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2003年第2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审美素养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048-01
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诸多的改革要求。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相应的语文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在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优势。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当前的网络信息时代,网络、电视、广播等现代媒体都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多媒体设备,将其作用和价值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多媒体集视频、图片、声乐于一体,可以将课本上枯燥的文字以丰富多彩的图片或者动态化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学生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对于枯燥的文字往往缺乏较强的思维能力,但是对于生动形象的图片或者视频却很容易接受。语文老师要充分抓住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有关内容的时候,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将桂林山水以图片或者动态化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
二、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语文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良好的课堂互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教学“荷花”有关内容的时候,语文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份前置性作业:喜欢摄影的学生,可以利用手机或者相机拍摄出一组有关于荷花的图片;喜欢写作的学生,可以在参照课文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创作的文字或者围绕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喜欢朗诵的学生,可以在利用网络信息收集有关于荷花的文章,然后有感情朗诵给其他同学听;喜欢绘画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写生,用画笔将荷花的各种形态描绘出来。然后语文老师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业,譬如以摄影为主题的学生利用PPT 给其他学生展示自己拍摄的图片,以朗诵为主体的学生可以给学生朗诵自己收集的文章。
三、开展良好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尤其是在当前素质教育全面深化的背景下,开展实践活动不仅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小学语文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知能力、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习特点等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此基础上提升小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实践能力。例如,小学语文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阅读实践活动。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体验的过程。同时,阅读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认识到更加广阔的世界。尤其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文本类型多,涉及面广,可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阅读需求,具有非常大的潜能。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旅游,就可以阅读与旅游有关的课外书籍,有的学生喜欢历史,就可以阅读与历史有关的课外书籍,有的学生喜欢科技,就可以阅读与科技有关的课外书籍。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可以有效突破教材和教师的束缚,让学生徜徉在更加广阔的知识海洋之中。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外阅读,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外阅读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的目的。
除此之外,语文老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将自己认为写的好的词语或者句子用一本单独的笔记本摘抄下来,甚至可以将一整篇文章都摘抄下来。在早读课或者自习课上经常拿出来翻翻看看。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质。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对小学生审美素养进行培养是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老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小学语文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结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小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课内和课外两个部分着手,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包南麟主编:《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7、8期合刊。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3]李衍黔主编:《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