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在是一个全面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能力是人们顺利融入现代社会工作生活的一项必备条件。高信息技术处理人才更是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从小学阶段就被设置为一门基础学科,可见国家对此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深入落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是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素质培养;教学策略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尚不完善,需要教师多方面做好引导和帮助,按照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结合小学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灵活指导课堂教学过程,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化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认真进行情景创设,提高兴趣,启发思维
环境与学生之间能够产生有效的互动作用。特别是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更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引导,才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也有孟母三迁的历史故事。结合到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也需要通过情景创设的手段,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兴趣,还可以利用情景引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信息技术的知识素养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情景创设的教学计划时,要从多层次对角度考虑学生的接受度和影响作用,坚持做到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生活,努力达到实际化而非形式化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图片的获取》的教学活动中,传统教学模式可能就是教师通过网络下载一些明星风景图片作为课堂导入的内容,目的是用新鲜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但在长期的反复运用过程中,学生从开始的兴趣盎然到后面感觉毫无新意。一方面学生日常能够频繁接触到这类信息,另一方面就是这些图片仅仅是个引子,和后面的学习活动毫无思想上内容上的关联性和深入性。这就导致多次运用之后效果越来越差。为此,教师需要进行改革,让学生从一个旁观者转变成一个参与者,图片内容也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校园景色,周围公园田野的环境图片,更容易增加学生的亲近感,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便是做好图片展示过程中的导入和分析步骤,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且使学生从传统的定向思维中解放出来,开拓认知视野,启发无限创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采用合作探究,提高能力,深化认识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实践操作性更加明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先进行理论讲解,然后让学生去进行实践操作。实践效果往往并不是很理想,原因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感性认识是高于理性认识的。教师的理论指导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指导能力有效,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受身心条件限制,效果也不能发挥到最理想状态。而且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亦步亦趋的被动学习模式。因此,教师可以科学采用合作探究方式,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理论学习方面和实践操作方面都可以进行灵活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化信息技术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比如在《制作电子小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进行科学分组,学生首先根据出示的小报总结制作的要素,同时思考都是运用了哪些技术手段来实现的。学生进行展示的过程,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通过这样的认知过程,学生的认知记忆将会更加深刻长远,还能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深化和完善。随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确定主题然后明确分工,结合特点发挥优势,使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其中,才能保证所有人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进步。
三、贯彻落实全面评价,提升质量,不断进步
全面评价能够为学生将来更加科学有效的学习提供方向和指导意义。在这样的习惯培养下,学生也容易养成主动反思和总结的行为,获得学习过程的成就感,对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更全面的认识,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实现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
比如同样在《制作电子小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合作完成制作电子小报的实践活动后,进行作品的展示和分享活动。各小组组长进行总结汇报和组员的分工配合情况进行认真描述。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对每部作品的每个细节进行分析点评活动,当然这个过程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只是自己印象深刻的方面就可以。各小组虚心接受点评,一些基础技能方面的内容认真修改,射击到思维创作方面的内容,比如主题选择等内容时,可以由小组深入分析之后决定是否进行作品的修改和再创作。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些固定的操作,还有很多个性化的展示内容,因此,教师要做好全面评价的引导活动,提高操作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信息技术思维的全面有效提升和不断进步,这也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最终目的。
总之,教师要深刻认识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内涵和重要意义,以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为指导理念,优化教学设计,致力于高效课堂的创设活动。
参考文献
[1] 谈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J]. 周旭. 华夏教师. 2019(30)
[2] 優化课程资源,构建有效课堂——在实践中提升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J]. 曹杨阳.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23)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素质培养;教学策略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尚不完善,需要教师多方面做好引导和帮助,按照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结合小学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灵活指导课堂教学过程,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化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认真进行情景创设,提高兴趣,启发思维
环境与学生之间能够产生有效的互动作用。特别是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更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引导,才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也有孟母三迁的历史故事。结合到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也需要通过情景创设的手段,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兴趣,还可以利用情景引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信息技术的知识素养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情景创设的教学计划时,要从多层次对角度考虑学生的接受度和影响作用,坚持做到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生活,努力达到实际化而非形式化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图片的获取》的教学活动中,传统教学模式可能就是教师通过网络下载一些明星风景图片作为课堂导入的内容,目的是用新鲜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但在长期的反复运用过程中,学生从开始的兴趣盎然到后面感觉毫无新意。一方面学生日常能够频繁接触到这类信息,另一方面就是这些图片仅仅是个引子,和后面的学习活动毫无思想上内容上的关联性和深入性。这就导致多次运用之后效果越来越差。为此,教师需要进行改革,让学生从一个旁观者转变成一个参与者,图片内容也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校园景色,周围公园田野的环境图片,更容易增加学生的亲近感,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便是做好图片展示过程中的导入和分析步骤,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且使学生从传统的定向思维中解放出来,开拓认知视野,启发无限创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采用合作探究,提高能力,深化认识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实践操作性更加明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先进行理论讲解,然后让学生去进行实践操作。实践效果往往并不是很理想,原因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感性认识是高于理性认识的。教师的理论指导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指导能力有效,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受身心条件限制,效果也不能发挥到最理想状态。而且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亦步亦趋的被动学习模式。因此,教师可以科学采用合作探究方式,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理论学习方面和实践操作方面都可以进行灵活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化信息技术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比如在《制作电子小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进行科学分组,学生首先根据出示的小报总结制作的要素,同时思考都是运用了哪些技术手段来实现的。学生进行展示的过程,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通过这样的认知过程,学生的认知记忆将会更加深刻长远,还能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深化和完善。随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确定主题然后明确分工,结合特点发挥优势,使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其中,才能保证所有人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进步。
三、贯彻落实全面评价,提升质量,不断进步
全面评价能够为学生将来更加科学有效的学习提供方向和指导意义。在这样的习惯培养下,学生也容易养成主动反思和总结的行为,获得学习过程的成就感,对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更全面的认识,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实现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
比如同样在《制作电子小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合作完成制作电子小报的实践活动后,进行作品的展示和分享活动。各小组组长进行总结汇报和组员的分工配合情况进行认真描述。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对每部作品的每个细节进行分析点评活动,当然这个过程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只是自己印象深刻的方面就可以。各小组虚心接受点评,一些基础技能方面的内容认真修改,射击到思维创作方面的内容,比如主题选择等内容时,可以由小组深入分析之后决定是否进行作品的修改和再创作。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些固定的操作,还有很多个性化的展示内容,因此,教师要做好全面评价的引导活动,提高操作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信息技术思维的全面有效提升和不断进步,这也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最终目的。
总之,教师要深刻认识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内涵和重要意义,以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为指导理念,优化教学设计,致力于高效课堂的创设活动。
参考文献
[1] 谈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J]. 周旭. 华夏教师. 2019(30)
[2] 優化课程资源,构建有效课堂——在实践中提升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J]. 曹杨阳.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