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最近,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学校教育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明了正确方向。因此,如何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培养学生重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摆在众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本文从开展自主学习、关注情感教育、拓展教学空间方面对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让学生享受幸福美好的生活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培养;高尚品德;自主学习;情感教育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社会的发展进步也需要人们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样才不负中华民族文明大国的美好形象。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引导学生通过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参与现代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思维、新观念需要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在这里,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老师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让学生达到想学、愿学、乐学的最高境界。笔者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思政课老师,以山东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就品德与社会课程如何培育学生良好品德、让学生体验美好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开展自主学习,推动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新课改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同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1、学为主体最关键。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观点。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开展探究性学习,尽量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发号施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学活动中的平等一员。例如:在学习《世界有多大》一课时,在学生交流阶段,教师走进同学们中间,和学生一起观看GPS卫星定位地图的一些具体细节。教师和学生各抒己见,一起交流,一起成长。这样既融洽了师生关系,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不要担心自己不讲学生就学不会,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该鼓励他们开展探究性学习。老师应该相信学生能行,积极引导他们开展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解释、理解、去探索。比如:教学《多彩的世界》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在课外仔细观察四大文明古国的活动,特别是让学生去观察体会印第安人是如何生活的,然后回到课堂上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进一步启发:你想对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说点什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就能很好地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相信学生的回答会感情真挚,令人深思。在此基础上,老师组织学生拿起笔给世界各国人民写一封信,表达你对他们的爱。师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就会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结合起来,把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把培养情感与提高能力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实现双赢。
二、关注情感教育,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新课程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学生是一个社会的人,大众传媒、同辈团体与儿童、青少年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至关重要。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社会实践课程。例如在教学《地球的伤心事》一课时,应先和学生交流:你知道地球有哪些伤心事?地球受伤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同学们都非常关心地球,相信他们会畅所欲言说出地球受伤的表现,并且分析出地球受伤的原因。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观看课本中彩色插图,问:“人们正在干什么?设想如果没有法律会怎么样?你知道有关环保的法律有哪些?”老师然后让学生做出自我评价:“你在生活中是如何遵守这些法律的?”最后,教师列举由于人们不守法律而酿成悲剧的例子,就能使学生强烈感受到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是多么重要。在教学中,学生从情感上的认识会逐步转化成为现实中的自觉行为。
三、拓展教学空间,体验美好生活
社会就是大课堂,要想学好《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不能使学生局限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而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课堂活动形成的知识,需要具体行动来检验,才会真正起到规范行为、养成良好品质的作用。教师想法设法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去指导学生的行动,才能使这种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例如:在学习《为了地球的明天》一课时,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谈谈自己打算怎样保护地球,以什么样的行动计划去实施;然后指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宣传环境保护法,制作墙报、宣传栏,把保护地球的行动落实到实处。理论知识与体验生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才能达到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
生活處处有教育,生活时时有教育。培育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体验美好幸福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任务。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熟练运用身边一切可用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为把他们进一步培养成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编 三联书店
[2]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陈旭远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培养;高尚品德;自主学习;情感教育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社会的发展进步也需要人们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样才不负中华民族文明大国的美好形象。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引导学生通过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参与现代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思维、新观念需要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在这里,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老师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让学生达到想学、愿学、乐学的最高境界。笔者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思政课老师,以山东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就品德与社会课程如何培育学生良好品德、让学生体验美好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开展自主学习,推动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新课改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同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1、学为主体最关键。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观点。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开展探究性学习,尽量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发号施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学活动中的平等一员。例如:在学习《世界有多大》一课时,在学生交流阶段,教师走进同学们中间,和学生一起观看GPS卫星定位地图的一些具体细节。教师和学生各抒己见,一起交流,一起成长。这样既融洽了师生关系,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不要担心自己不讲学生就学不会,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该鼓励他们开展探究性学习。老师应该相信学生能行,积极引导他们开展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解释、理解、去探索。比如:教学《多彩的世界》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在课外仔细观察四大文明古国的活动,特别是让学生去观察体会印第安人是如何生活的,然后回到课堂上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进一步启发:你想对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说点什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就能很好地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相信学生的回答会感情真挚,令人深思。在此基础上,老师组织学生拿起笔给世界各国人民写一封信,表达你对他们的爱。师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就会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结合起来,把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把培养情感与提高能力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实现双赢。
二、关注情感教育,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新课程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学生是一个社会的人,大众传媒、同辈团体与儿童、青少年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至关重要。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社会实践课程。例如在教学《地球的伤心事》一课时,应先和学生交流:你知道地球有哪些伤心事?地球受伤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同学们都非常关心地球,相信他们会畅所欲言说出地球受伤的表现,并且分析出地球受伤的原因。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观看课本中彩色插图,问:“人们正在干什么?设想如果没有法律会怎么样?你知道有关环保的法律有哪些?”老师然后让学生做出自我评价:“你在生活中是如何遵守这些法律的?”最后,教师列举由于人们不守法律而酿成悲剧的例子,就能使学生强烈感受到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是多么重要。在教学中,学生从情感上的认识会逐步转化成为现实中的自觉行为。
三、拓展教学空间,体验美好生活
社会就是大课堂,要想学好《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不能使学生局限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而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课堂活动形成的知识,需要具体行动来检验,才会真正起到规范行为、养成良好品质的作用。教师想法设法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去指导学生的行动,才能使这种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例如:在学习《为了地球的明天》一课时,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谈谈自己打算怎样保护地球,以什么样的行动计划去实施;然后指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宣传环境保护法,制作墙报、宣传栏,把保护地球的行动落实到实处。理论知识与体验生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才能达到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
生活處处有教育,生活时时有教育。培育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体验美好幸福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任务。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熟练运用身边一切可用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为把他们进一步培养成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编 三联书店
[2]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陈旭远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