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信息技术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当下的社会已逐渐进入到信息时代,对信息人才的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尤其是基础阶段的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基地,在传授学生技术知识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小学生对其的兴趣。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备课环节的有效性;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为学生创设学习成果展示的平台几方面探究。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信息技术的要求也越来高,国家以及社会也加强了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将信息技术纳入到了我国教育教学体系当中。然而,在当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当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提高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显得十分重要。
一、备课环节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要想上好一堂优质课,备课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但是备课不是简单的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的实际、创建理想的教学思路,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编写教案等。其中,编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个环节。现阶段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多样性,而且没有教参,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不太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此,需要教师具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的能力。小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导致了每一位学生的信息素养差异比较大,新课伊始,教师一定要先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备课。此外,也要注意班级之间的差异,每个班的班风、学习习惯等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也不能一个教案每班通用。要结合实际,对症下药,教学时要因材施教。采用哪种教学方法等都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就算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小意外,教师也能“临危不乱”,而且还能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建立“任务驱动”教学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学生的学习活动首先要与大的任务或者问题结合在一起,以探索问题来引动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有用《动画自己做》程序制作动画故事这一环节,这一程序主要为学生提供了背景、静物、动画角色等素材,非常直观,操作起来也很简单,学生上手也比较容易。但是在实际动手操作时,学生的操作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很多学生只是漫不经心地将各种素材拼凑在一起,并没有真正掌握动画的正确制作方法。这时,我提出三个动画制作任务:第一,让一位小朋友从左向右跑去;第二,两位小朋友赛跑,要求同时起跑;第三,两组小朋友进行接力比赛。这三个任务遵循着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从加入一个动画角色到加入两个动画角色,而且还要控制角色的动作时间,最后一个任务要改变动画角色。孩子们也都在这一连串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实际活动,循环渐进地完成了一系列“任务”,而且还得到了清晰的思路、方法,掌握了知识的脉络。
三、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平等、民主、和谐”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都想要达到的课堂氛围,教师更要把微笑、赞扬、温馨带进课堂,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谐课堂氛围离不开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要尊重学生们的爱好、个性等,用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进而再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分析《幻灯片制作》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充分收集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事物,并从中发掘教学素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提高了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四、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性与技能性为一体的工具课程。其中,技能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则是技能的基础,将技能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是最终目的。如果学生只掌握了知识没有技能,犹如纸上谈兵。将所学的知识深入到自身,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对待,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们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有效应用等,只要坚持练习,速度与力。质量必定会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学生也能在不断练习与实践中逐渐掌握一些技能。动手操作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继续探究信息知识是一个巨大推动
五、为学生创设学习成果展示的平台
学习成果展示则是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主要指的是学生实践情况的即时反馈以及学生课堂学习内容的不断升华。学生通过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能及时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自觉进行改善自身的学習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展示学习成果也是对本课新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测试,教师在学生的及时反馈中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帮助。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身心发展方面还没有完全定型,而且很多小学生都喜欢被表扬。他们学习某一知识时,总希望看到自己的成绩,尤其是能得到教师的表扬或者是其它同学的羡慕,这也能激励他们树立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感到自豪和骄傲,进而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教师要多鼓励表扬他们,以此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总的来说,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程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能十分方便地使用多媒体,拓宽教学的渠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尝试,建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效率,提升小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训练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敏感度,培养学生求真求知的科学精神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熊开武:小学信息技术“主题+自助”式学习的构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07期
[2] 刁金花: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36期
[3] 商学臣: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信息教研周刊》,2013年第18期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信息技术的要求也越来高,国家以及社会也加强了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将信息技术纳入到了我国教育教学体系当中。然而,在当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当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提高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显得十分重要。
一、备课环节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要想上好一堂优质课,备课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但是备课不是简单的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的实际、创建理想的教学思路,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编写教案等。其中,编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个环节。现阶段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多样性,而且没有教参,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不太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此,需要教师具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的能力。小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导致了每一位学生的信息素养差异比较大,新课伊始,教师一定要先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备课。此外,也要注意班级之间的差异,每个班的班风、学习习惯等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也不能一个教案每班通用。要结合实际,对症下药,教学时要因材施教。采用哪种教学方法等都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就算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小意外,教师也能“临危不乱”,而且还能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建立“任务驱动”教学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学生的学习活动首先要与大的任务或者问题结合在一起,以探索问题来引动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有用《动画自己做》程序制作动画故事这一环节,这一程序主要为学生提供了背景、静物、动画角色等素材,非常直观,操作起来也很简单,学生上手也比较容易。但是在实际动手操作时,学生的操作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很多学生只是漫不经心地将各种素材拼凑在一起,并没有真正掌握动画的正确制作方法。这时,我提出三个动画制作任务:第一,让一位小朋友从左向右跑去;第二,两位小朋友赛跑,要求同时起跑;第三,两组小朋友进行接力比赛。这三个任务遵循着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从加入一个动画角色到加入两个动画角色,而且还要控制角色的动作时间,最后一个任务要改变动画角色。孩子们也都在这一连串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实际活动,循环渐进地完成了一系列“任务”,而且还得到了清晰的思路、方法,掌握了知识的脉络。
三、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平等、民主、和谐”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都想要达到的课堂氛围,教师更要把微笑、赞扬、温馨带进课堂,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谐课堂氛围离不开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要尊重学生们的爱好、个性等,用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进而再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分析《幻灯片制作》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充分收集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事物,并从中发掘教学素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提高了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四、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性与技能性为一体的工具课程。其中,技能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则是技能的基础,将技能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是最终目的。如果学生只掌握了知识没有技能,犹如纸上谈兵。将所学的知识深入到自身,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对待,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们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有效应用等,只要坚持练习,速度与力。质量必定会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学生也能在不断练习与实践中逐渐掌握一些技能。动手操作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继续探究信息知识是一个巨大推动
五、为学生创设学习成果展示的平台
学习成果展示则是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主要指的是学生实践情况的即时反馈以及学生课堂学习内容的不断升华。学生通过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能及时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自觉进行改善自身的学習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展示学习成果也是对本课新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测试,教师在学生的及时反馈中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帮助。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身心发展方面还没有完全定型,而且很多小学生都喜欢被表扬。他们学习某一知识时,总希望看到自己的成绩,尤其是能得到教师的表扬或者是其它同学的羡慕,这也能激励他们树立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感到自豪和骄傲,进而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教师要多鼓励表扬他们,以此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总的来说,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程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能十分方便地使用多媒体,拓宽教学的渠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尝试,建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效率,提升小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训练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敏感度,培养学生求真求知的科学精神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熊开武:小学信息技术“主题+自助”式学习的构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07期
[2] 刁金花: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36期
[3] 商学臣: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信息教研周刊》,2013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