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文化数千年的历史中包含许多优良文化传统,这些民族文化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需要当代中国人继承并发扬。小学时期学生正是三观尚未形成,思想道德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针对中华优良传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中华优良文化传统的渗透现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希望能促进中华优良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的继承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华优良传统教育;渗透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教育是重要且必要的,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和思想道德的教育渗透,能够对学生的成长和學习生活起到积极的帮助。面对素质教育发展下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教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开始重视和研究的内容。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优良文化传统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美德,包括孝顺、宽容、诚信、仁爱等多中符合社会舆论推崇的品质,这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相契合的。而语文教学本身包含了许多人文元素,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对于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积极的宣传作用,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通过语文教学传播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是一种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的现状
学校和教师对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对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教学效果。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教师往往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不加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主要围绕语文基础知识和学生学习能力开展教学工作,在对待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教育时往往应付了事,没有将其当做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甚至在进行一学期结束的教学评价时,以成绩衡量一切,对于评价表上所列出的关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条例视而不见,完全以学习论高低,忽视了小学阶段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使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
此外,一些教师本身也缺乏对中华优良文化传统的深入认识,即使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教育,也难以找到有效的途径,只能采取枯燥乏味的向学生讲述大道理的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向学生深入展示中华优良文化传统的魅力,从而使中华优良文化传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达不到教师的心理预期。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实行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渗透的首要条件,面对枯燥乏味的课堂学生很难投入到教师的教学中,想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渗透更加难以做到。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构建优秀的课堂环境,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能够找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沉浸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方便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教育的渗透。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天的早课时间开始前为学生播放一些中国古典乐曲,让学生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能够使学生沉浸在中华优良文化传统的学习氛围中。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素材
语文教材中本身包含许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许多当代社会所崇尚的思想道德观念在文章中也能够得到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透过教材内容对学生实施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教育渗透,例如在文言文《学弈》中,同样是弈秋所教的学生,却因为自身学习态度的不同导致学习效果不一,教师通过这篇文章使学生认识到做事不可三心二意和学习要尊师重道的道理,让学生在学习经典文化、提升自身语文素养的同时能够对优秀思想道德品质标准有深刻的认识,在中华优良文化传统的渗透下找寻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从文章中对自己的人生发展产生借鉴和反思,让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启蒙和发展。
3、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面对语文学习时能够认识到日常生活与语文知识的密不可分,在此过程中教师及时地进行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教育渗透,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优秀的品质和思想。例如端午节、中秋节这类中国传统节日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举出节日的传统习俗,分享自己在这些习俗活动中的体验,在学生完成分享后教师再向学生讲述关于节日的传说故事如屈原投江、嫦娥奔月等,让学生从这些故事里受到来自民族传统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教育的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有效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实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生生不息的发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现代新青年。
参考文献
[1] 李强.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04):154-155.
[2] 高会霞.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课程教育研究,2020(17):31.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华优良传统教育;渗透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教育是重要且必要的,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和思想道德的教育渗透,能够对学生的成长和學习生活起到积极的帮助。面对素质教育发展下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教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开始重视和研究的内容。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优良文化传统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美德,包括孝顺、宽容、诚信、仁爱等多中符合社会舆论推崇的品质,这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相契合的。而语文教学本身包含了许多人文元素,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对于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积极的宣传作用,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通过语文教学传播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是一种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的现状
学校和教师对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对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教学效果。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教师往往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不加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主要围绕语文基础知识和学生学习能力开展教学工作,在对待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教育时往往应付了事,没有将其当做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甚至在进行一学期结束的教学评价时,以成绩衡量一切,对于评价表上所列出的关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条例视而不见,完全以学习论高低,忽视了小学阶段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使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
此外,一些教师本身也缺乏对中华优良文化传统的深入认识,即使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教育,也难以找到有效的途径,只能采取枯燥乏味的向学生讲述大道理的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向学生深入展示中华优良文化传统的魅力,从而使中华优良文化传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达不到教师的心理预期。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实行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渗透的首要条件,面对枯燥乏味的课堂学生很难投入到教师的教学中,想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渗透更加难以做到。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构建优秀的课堂环境,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能够找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沉浸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方便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教育的渗透。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天的早课时间开始前为学生播放一些中国古典乐曲,让学生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能够使学生沉浸在中华优良文化传统的学习氛围中。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素材
语文教材中本身包含许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许多当代社会所崇尚的思想道德观念在文章中也能够得到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透过教材内容对学生实施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教育渗透,例如在文言文《学弈》中,同样是弈秋所教的学生,却因为自身学习态度的不同导致学习效果不一,教师通过这篇文章使学生认识到做事不可三心二意和学习要尊师重道的道理,让学生在学习经典文化、提升自身语文素养的同时能够对优秀思想道德品质标准有深刻的认识,在中华优良文化传统的渗透下找寻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从文章中对自己的人生发展产生借鉴和反思,让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启蒙和发展。
3、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面对语文学习时能够认识到日常生活与语文知识的密不可分,在此过程中教师及时地进行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教育渗透,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优秀的品质和思想。例如端午节、中秋节这类中国传统节日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举出节日的传统习俗,分享自己在这些习俗活动中的体验,在学生完成分享后教师再向学生讲述关于节日的传说故事如屈原投江、嫦娥奔月等,让学生从这些故事里受到来自民族传统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教育的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有效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实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生生不息的发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现代新青年。
参考文献
[1] 李强.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04):154-155.
[2] 高会霞.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课程教育研究,20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