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地处我国中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区域。“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河南省高度重视相关工作,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河南省坚持以“空中丝绸之路”为引领,推动空中、陆上、网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四路”协同发展,统筹推进开放平台构建、经贸产业合作和人文交流,主动作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走出了一条内陆地区开放新路径,取得显著成效。
一、主动作为,河南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以郑州—卢森堡航空运输体系合作为引领,擦亮“空中丝绸之路”名片
河南创新性地将“空中丝绸之路”作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切入点,坚持“民航优先”,提出了“货运为先、国际为先、以干为先”差异化发展战略。
1、深挖“郑—卢”合作潜力
2014年1月,河南航投收购卢森堡货航35%的股权;同年6月,郑州至卢森堡货运航线开通。自此,一条横贯中欧的“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开启。依托郑—卢航空运输体系合作,通过河南—卢森堡“一带一路”经济合作论坛、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专项金融推介论坛、河南—卢森堡文物互展等方式,豫卢两地多元化合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2、织密空中网络
截至2019年底,郑州已开通至温哥华、墨尔本、悉尼、俄罗斯、伦敦5条洲际客运航线,国际客货运航线达到58条,在全球前20位货运枢纽机场中开通16个航点,初步形成了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国际枢纽航线网络。
3、夯实平台支撑
截至2020年9月,河南全省建成5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10个功能性口岸(含药品进口口岸),河南和郑州机场分别成为内陆地区指定口岸数量最多、功能最全的省份和机场。
4、以制度创新赢得竞争优势
省级部门积极支持河南省机场集团建设“同一个机场”,通过强化机场与空管、航油、海关、边检等驻场单位之间协作配合,为郑州国际航空枢纽赢得了高效便利的制度优势,极大增强了对客户的吸引力。
(二)做强中欧货运班列(郑州)枢纽功能,织密“陆上丝绸之路”网络
围绕建设“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国际物流枢纽通道,河南加速推进中欧班列(郑州)“陆上丝绸之路”建设,开放能级和区域辐射能力不断提升。2019年班列共开行1000班,同比增长32.98%,位列全国第4,成为全国第4个年开行量达到千班的班列。
1、打造联通内外的高等级物流网络枢纽
自2013年7月18日开行以来,中欧班列(郑州)已形成了多口岸、多线路、多目的站点的国际多式联运物流体系,集货范围覆盖全国四分之三区域,境外网络遍布欧盟和俄罗斯及中亚地区30多个国家130个城市,境内外合作伙伴达4000多家。
2、争取政策支持提升平台能级
2020年,郑州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支持的5个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郑州成为中东部唯一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城市。
3、支持企业开展多元化模式创新
河南省积极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建设,通过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不断丰富枢纽功能。
郑州国际陆港公司:推动“运贸一体化”。郑州国际陆港公司通过直采、直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厂家建立直接合作,打造郑欧“进口商品”品牌,形成了“运贸一体化”的郑州模式,成为中欧班列带动产业发展的旗舰项目。
洛阳市:盘活企业内部铁路枢纽资源打造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洛阳市大力支持中国一拖利用企业内部“一五”时期获批的企业国家二级铁路编组站资源,结合企业产业供应链和物流优势,建设洛阳铁路口岸和内陆“无水港”。
安阳市:打造全产业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项目。安阳市利用地处四省交界的区位,支持河南万庄安阳物流园有限公司打破单一流通运输功能的物流发展模式,建设涵盖进口、加工、仓储、运输、电商交易、期货交割、出口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服务商贸物流平台。
(三)探索跨境电商监管和发展新模式,积极开辟“网上丝绸之路”
河南省积极推动跨境电商监管和发展新模式创新,大力推动“网上丝绸之路”建设,为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贡献了“河南智慧”。郑州市大胆突破,率先探索“网购保税1210模式”,已在全国推广,并向卢森堡等国家进行了复制推广;建立E贸易核心功能集聚区,引领建立全球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制度和规则体系;全国唯一跨境电商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试点成功获批,郑州机场药品进口口岸完成了首单测试。2019年,全省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1581.3亿元,同比增长22.7%,居中部首位。
(四)依托铁海联运、内河航运,积极对接“海上丝绸之路”
河南省积极推动建设内陆无水港,构建海—公—铁国际联运大通道,实现与 “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截至2019年底,郑州、洛阳、驻马店、新乡、平顶山等5市共开通8条直达青岛、宁波等港口的铁海联运线路,全年开行441班。同时,推进颍河、淮河等可通江达海的高等级航道建设,实现内河水运与沿海港口无缝衔接,有效联接上海等“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港口。
(五)强化“四路协同”,形成河南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合力
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的建设并不是相互割裂的,省级层面统筹推动四路互联互通、互相促进,形成了“四路协同”的强大合力。
1、将多式联运作为抓手推动四路协同发展
省级部门大力着力推动国际陆港“一干三支”海公铁多式联运、机场集團“空中丝绸之路”空陆联运等重点项目建设;搭建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建立河南省多式联运标准框架体系。截至2020年9月,河南省入选全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3个,已启动两批22个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 2、多维度推动业态融合发展
2019年3月2日,中欧班列(郑州)首条跨境电商专线开行,丰富了中欧班列(郑州)陆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内涵。随着模式的完善、运行的优化、技术的进步、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中欧班列(郑州)+跨境电商”为中欧班列(郑州)提供更丰富的货源保障。
“四路协同”战略的实施为河南省经济企稳回升、外贸稳步发展、参与国际分工注入强大动力。2019年,河南进出口总值5711.6亿元,同比增长3.6%,稳居中部第一。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362.1亿元,增长14.6%,高于总体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占同期河南省外贸总值的近1/4,在占比上超过美国、欧盟、东盟,成为河南最大的外贸来源。疫情暴发后,3月份以来,“四路”主要业务指标陆续恢复至正常水平,部分指标出现逆势增长并创出历史新高。2020年前7个月,河南进出口总额增长9.2%、高于全国10.9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5位。
二、河南省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主要难点
(一)资源统筹程度低,各省之间存在无序竞争
中欧班列、航空货运等重要资源缺少整体谋划,各省之间为了争夺资源采取了各种形式的补贴。中欧班列开通省份平台运营多以高额补贴、超低价揽货作为竞争手段,部分地区补贴后价格甚至低于海运。2019年以来,各省纷纷加大对航空货运的支持力度,已有10个以上省市出台新的补贴政策。“补贴大战”造成市场无序竞争,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市场定价原则,对于试图以高质量赢取客户的企业来说难以生存。
(二)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仍然面临较多障碍,部分环节政府缺位
1、企业融资困难较大
企业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与项目投资大、期限长、回报慢等突出问题。特别是在疫情背景下,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洛阳万邦优选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开展海外业务布局的企业普遍反映,疫情使生产经营被迫中断问题,海外合作园区已停工大半年,成本和综合费用大幅增加,企业海外投资和运营面临严峻的资金挑战。
2、企业抱团出海缺少合力
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业务主要依靠自身“单打独斗”,尚未形成合力,打“组合拳”的范例少。境外商协会及华侨、社会组织的力量没有充分发挥,缺乏交流互访、合作洽谈、推动项目的长效机制。
3、企业“走出去”风险保障体系不健全
当前国际形势变幻不定,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政治局势动荡、政府违约、适用法律体系不同、法律修訂频率高等突出风险。特别是受疫情影响,预期收益不可控因素增多。与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相比,政府提供的风险预警、风险防控服务空白仍然较大。
(三)地方制度创新与全国范围内改革衔接不畅,限制了地方提升开放水平的空间
1、内陆省份制度创新空间不足
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开放先天条件不足,需要以更大的制度创新力度获得竞争优势。从目前我国开放型制度体系的探索来看,沿海地区往往容易获得更大的先行先试空间,获取更大的改革权限。从河南的实践来看,受对外开放梯次推进影响,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落后,难以满足内陆型地区加快开放的实际需要。
2、局部制度创新进退两难
在全局制度创新滞后的情况下,地方探索出的创新举措进一步扩大影响、提高效能出现“天花板”。例如,进一步完善1210跨境电商监管服务模式,亟需建立跨境电商出口供应链服务体系和配套征信体系,靠企业和地方政府呼吁号召已经“力不从心”,需要国家层面推动相关顶层设计和进行系统性支持。河南自贸区(洛阳片区)为优化营商环境,探索取消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但由于其他地区尚未同步推动相关改革,企业在自贸区范围内“轻松”了,走出去却“尴尬”了。
3、涉外制度对接难度大
地方、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到大量涉外规则和制度的对接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对接。例如在洛阳—布哈拉农业合作区建设过程中,由于两国农产品检验检疫互认仅局限于初级农产品领域,导致牛肉、羊肉、大豆等更多优质农产品无法进行贸易。
三、河南实践对更好地推动地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一)以加强资源整体统筹引导各地高效、有序、协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1、推进中欧班列市场规范运营
以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为原则,规范中欧班列集结点地点布局,对集结点一定范围内的城市开行班列采取限制措施,减少恶性竞争。规范中欧班列定价机制,可以考虑由国家相关部门根据成本定价设置合理的定价基准价格,允许一定幅度的地方调整比例,建立严格的价格下限监督机制。针对中欧班列建立全国性专项中欧班列奖励基金,资金由中欧班列公司各股东、国家有关部门提供,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实行与运行效率动态协调的奖励机制。
2、以航权的差异性安排改变航运价格战局面
差别化给予不同航空枢纽航权时刻支持,合理配置第五航权、第七航权的开放使用,通过国家行政部门合理配置稀缺的航权资源,改变价格战局面。
(二)加快解决企业面临的外部性堵点
1、推动国际化融资模式创新
支持探索“开发性金融+出口信用信保+企业+项目”协同融资机制,谋划在重要节点城市布局建设金融开放服务中心,推动境内金融机构与境外金融机构组建合作联盟,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按规定开展人民币境外证券投资和境外衍生品投资业务,提高 “走出去”企业金融服务水平,有效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金融中心。
2、强化财政资金的奖补、引导作用
抓好退税资金池、银企对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总部型机构奖励等政策的落实。加大对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补助力度,加快填补民营企业支持空白。提升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新技术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财政资金引导、发行基金债等方面给予地方建立“一带一路”建设基金更多支持。
3、加快健全企业“走出去”风险保障和服务体系
在国家层面推动各级政府联动、各部门密切配合,按照国别、产业进行细分,为企业提供便利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企业“走出去”风险预警和动态分析体系,构建包含风险应对预案、防范措施、融资服务、保险服务、政策辅导、法律援助、人员培训等在内的服务体系。
4、引导发挥商协会和各类组织的作用
以境外联络处为纽带,推动在条件相对成成熟的国家或地区,依托外商协会和各类社会组织,进一步密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沟通联系。
(三)推动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及时对接互动
1、加大对内陆地区制度型开放的支持力度
支持中部地区加快探索内陆型自由贸易新体制,在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等方面加快形成一批突破性进展,加密中部重点城市外事机构、国际组织分支机构、签证中心设立,增量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重大国际合作平台、重大国际合作产业园等开放平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2、推动地方实践创新与全国范围内改革联动互促
建立顺畅的地方改革实践上报机制和推广机制,改变局部改、全局不改,地方改、顶层不改的尴尬局面。例如,加快推动全国范围内跨境电商供应链体系建设,建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监管模式,并进一步推动国际范围内制度标准对接。加快将上海自贸区、海南自贸港等领军开放片区成熟经验推广到更多自贸区。系统性推动自贸区在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举措推广到自贸区之外,及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复制更多成熟举措。
3、加强协调涉外制度对接
及时跟进、收集地方和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涉外制度对接需求,科学分析需求度和可操作性,国家相关部门承担起相关涉外制度的协调对接责任。◆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地所)
一、主动作为,河南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以郑州—卢森堡航空运输体系合作为引领,擦亮“空中丝绸之路”名片
河南创新性地将“空中丝绸之路”作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切入点,坚持“民航优先”,提出了“货运为先、国际为先、以干为先”差异化发展战略。
1、深挖“郑—卢”合作潜力
2014年1月,河南航投收购卢森堡货航35%的股权;同年6月,郑州至卢森堡货运航线开通。自此,一条横贯中欧的“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开启。依托郑—卢航空运输体系合作,通过河南—卢森堡“一带一路”经济合作论坛、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专项金融推介论坛、河南—卢森堡文物互展等方式,豫卢两地多元化合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2、织密空中网络
截至2019年底,郑州已开通至温哥华、墨尔本、悉尼、俄罗斯、伦敦5条洲际客运航线,国际客货运航线达到58条,在全球前20位货运枢纽机场中开通16个航点,初步形成了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国际枢纽航线网络。
3、夯实平台支撑
截至2020年9月,河南全省建成5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10个功能性口岸(含药品进口口岸),河南和郑州机场分别成为内陆地区指定口岸数量最多、功能最全的省份和机场。
4、以制度创新赢得竞争优势
省级部门积极支持河南省机场集团建设“同一个机场”,通过强化机场与空管、航油、海关、边检等驻场单位之间协作配合,为郑州国际航空枢纽赢得了高效便利的制度优势,极大增强了对客户的吸引力。
(二)做强中欧货运班列(郑州)枢纽功能,织密“陆上丝绸之路”网络
围绕建设“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国际物流枢纽通道,河南加速推进中欧班列(郑州)“陆上丝绸之路”建设,开放能级和区域辐射能力不断提升。2019年班列共开行1000班,同比增长32.98%,位列全国第4,成为全国第4个年开行量达到千班的班列。
1、打造联通内外的高等级物流网络枢纽
自2013年7月18日开行以来,中欧班列(郑州)已形成了多口岸、多线路、多目的站点的国际多式联运物流体系,集货范围覆盖全国四分之三区域,境外网络遍布欧盟和俄罗斯及中亚地区30多个国家130个城市,境内外合作伙伴达4000多家。
2、争取政策支持提升平台能级
2020年,郑州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支持的5个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郑州成为中东部唯一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城市。
3、支持企业开展多元化模式创新
河南省积极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建设,通过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不断丰富枢纽功能。
郑州国际陆港公司:推动“运贸一体化”。郑州国际陆港公司通过直采、直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厂家建立直接合作,打造郑欧“进口商品”品牌,形成了“运贸一体化”的郑州模式,成为中欧班列带动产业发展的旗舰项目。
洛阳市:盘活企业内部铁路枢纽资源打造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洛阳市大力支持中国一拖利用企业内部“一五”时期获批的企业国家二级铁路编组站资源,结合企业产业供应链和物流优势,建设洛阳铁路口岸和内陆“无水港”。
安阳市:打造全产业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项目。安阳市利用地处四省交界的区位,支持河南万庄安阳物流园有限公司打破单一流通运输功能的物流发展模式,建设涵盖进口、加工、仓储、运输、电商交易、期货交割、出口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服务商贸物流平台。
(三)探索跨境电商监管和发展新模式,积极开辟“网上丝绸之路”
河南省积极推动跨境电商监管和发展新模式创新,大力推动“网上丝绸之路”建设,为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贡献了“河南智慧”。郑州市大胆突破,率先探索“网购保税1210模式”,已在全国推广,并向卢森堡等国家进行了复制推广;建立E贸易核心功能集聚区,引领建立全球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制度和规则体系;全国唯一跨境电商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试点成功获批,郑州机场药品进口口岸完成了首单测试。2019年,全省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1581.3亿元,同比增长22.7%,居中部首位。
(四)依托铁海联运、内河航运,积极对接“海上丝绸之路”
河南省积极推动建设内陆无水港,构建海—公—铁国际联运大通道,实现与 “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截至2019年底,郑州、洛阳、驻马店、新乡、平顶山等5市共开通8条直达青岛、宁波等港口的铁海联运线路,全年开行441班。同时,推进颍河、淮河等可通江达海的高等级航道建设,实现内河水运与沿海港口无缝衔接,有效联接上海等“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港口。
(五)强化“四路协同”,形成河南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合力
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的建设并不是相互割裂的,省级层面统筹推动四路互联互通、互相促进,形成了“四路协同”的强大合力。
1、将多式联运作为抓手推动四路协同发展
省级部门大力着力推动国际陆港“一干三支”海公铁多式联运、机场集團“空中丝绸之路”空陆联运等重点项目建设;搭建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建立河南省多式联运标准框架体系。截至2020年9月,河南省入选全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3个,已启动两批22个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 2、多维度推动业态融合发展
2019年3月2日,中欧班列(郑州)首条跨境电商专线开行,丰富了中欧班列(郑州)陆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内涵。随着模式的完善、运行的优化、技术的进步、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中欧班列(郑州)+跨境电商”为中欧班列(郑州)提供更丰富的货源保障。
“四路协同”战略的实施为河南省经济企稳回升、外贸稳步发展、参与国际分工注入强大动力。2019年,河南进出口总值5711.6亿元,同比增长3.6%,稳居中部第一。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362.1亿元,增长14.6%,高于总体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占同期河南省外贸总值的近1/4,在占比上超过美国、欧盟、东盟,成为河南最大的外贸来源。疫情暴发后,3月份以来,“四路”主要业务指标陆续恢复至正常水平,部分指标出现逆势增长并创出历史新高。2020年前7个月,河南进出口总额增长9.2%、高于全国10.9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5位。
二、河南省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主要难点
(一)资源统筹程度低,各省之间存在无序竞争
中欧班列、航空货运等重要资源缺少整体谋划,各省之间为了争夺资源采取了各种形式的补贴。中欧班列开通省份平台运营多以高额补贴、超低价揽货作为竞争手段,部分地区补贴后价格甚至低于海运。2019年以来,各省纷纷加大对航空货运的支持力度,已有10个以上省市出台新的补贴政策。“补贴大战”造成市场无序竞争,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市场定价原则,对于试图以高质量赢取客户的企业来说难以生存。
(二)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仍然面临较多障碍,部分环节政府缺位
1、企业融资困难较大
企业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与项目投资大、期限长、回报慢等突出问题。特别是在疫情背景下,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洛阳万邦优选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开展海外业务布局的企业普遍反映,疫情使生产经营被迫中断问题,海外合作园区已停工大半年,成本和综合费用大幅增加,企业海外投资和运营面临严峻的资金挑战。
2、企业抱团出海缺少合力
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业务主要依靠自身“单打独斗”,尚未形成合力,打“组合拳”的范例少。境外商协会及华侨、社会组织的力量没有充分发挥,缺乏交流互访、合作洽谈、推动项目的长效机制。
3、企业“走出去”风险保障体系不健全
当前国际形势变幻不定,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政治局势动荡、政府违约、适用法律体系不同、法律修訂频率高等突出风险。特别是受疫情影响,预期收益不可控因素增多。与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相比,政府提供的风险预警、风险防控服务空白仍然较大。
(三)地方制度创新与全国范围内改革衔接不畅,限制了地方提升开放水平的空间
1、内陆省份制度创新空间不足
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开放先天条件不足,需要以更大的制度创新力度获得竞争优势。从目前我国开放型制度体系的探索来看,沿海地区往往容易获得更大的先行先试空间,获取更大的改革权限。从河南的实践来看,受对外开放梯次推进影响,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落后,难以满足内陆型地区加快开放的实际需要。
2、局部制度创新进退两难
在全局制度创新滞后的情况下,地方探索出的创新举措进一步扩大影响、提高效能出现“天花板”。例如,进一步完善1210跨境电商监管服务模式,亟需建立跨境电商出口供应链服务体系和配套征信体系,靠企业和地方政府呼吁号召已经“力不从心”,需要国家层面推动相关顶层设计和进行系统性支持。河南自贸区(洛阳片区)为优化营商环境,探索取消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但由于其他地区尚未同步推动相关改革,企业在自贸区范围内“轻松”了,走出去却“尴尬”了。
3、涉外制度对接难度大
地方、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到大量涉外规则和制度的对接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对接。例如在洛阳—布哈拉农业合作区建设过程中,由于两国农产品检验检疫互认仅局限于初级农产品领域,导致牛肉、羊肉、大豆等更多优质农产品无法进行贸易。
三、河南实践对更好地推动地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一)以加强资源整体统筹引导各地高效、有序、协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1、推进中欧班列市场规范运营
以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为原则,规范中欧班列集结点地点布局,对集结点一定范围内的城市开行班列采取限制措施,减少恶性竞争。规范中欧班列定价机制,可以考虑由国家相关部门根据成本定价设置合理的定价基准价格,允许一定幅度的地方调整比例,建立严格的价格下限监督机制。针对中欧班列建立全国性专项中欧班列奖励基金,资金由中欧班列公司各股东、国家有关部门提供,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实行与运行效率动态协调的奖励机制。
2、以航权的差异性安排改变航运价格战局面
差别化给予不同航空枢纽航权时刻支持,合理配置第五航权、第七航权的开放使用,通过国家行政部门合理配置稀缺的航权资源,改变价格战局面。
(二)加快解决企业面临的外部性堵点
1、推动国际化融资模式创新
支持探索“开发性金融+出口信用信保+企业+项目”协同融资机制,谋划在重要节点城市布局建设金融开放服务中心,推动境内金融机构与境外金融机构组建合作联盟,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按规定开展人民币境外证券投资和境外衍生品投资业务,提高 “走出去”企业金融服务水平,有效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金融中心。
2、强化财政资金的奖补、引导作用
抓好退税资金池、银企对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总部型机构奖励等政策的落实。加大对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补助力度,加快填补民营企业支持空白。提升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新技术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财政资金引导、发行基金债等方面给予地方建立“一带一路”建设基金更多支持。
3、加快健全企业“走出去”风险保障和服务体系
在国家层面推动各级政府联动、各部门密切配合,按照国别、产业进行细分,为企业提供便利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企业“走出去”风险预警和动态分析体系,构建包含风险应对预案、防范措施、融资服务、保险服务、政策辅导、法律援助、人员培训等在内的服务体系。
4、引导发挥商协会和各类组织的作用
以境外联络处为纽带,推动在条件相对成成熟的国家或地区,依托外商协会和各类社会组织,进一步密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沟通联系。
(三)推动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及时对接互动
1、加大对内陆地区制度型开放的支持力度
支持中部地区加快探索内陆型自由贸易新体制,在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等方面加快形成一批突破性进展,加密中部重点城市外事机构、国际组织分支机构、签证中心设立,增量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重大国际合作平台、重大国际合作产业园等开放平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2、推动地方实践创新与全国范围内改革联动互促
建立顺畅的地方改革实践上报机制和推广机制,改变局部改、全局不改,地方改、顶层不改的尴尬局面。例如,加快推动全国范围内跨境电商供应链体系建设,建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监管模式,并进一步推动国际范围内制度标准对接。加快将上海自贸区、海南自贸港等领军开放片区成熟经验推广到更多自贸区。系统性推动自贸区在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举措推广到自贸区之外,及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复制更多成熟举措。
3、加强协调涉外制度对接
及时跟进、收集地方和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涉外制度对接需求,科学分析需求度和可操作性,国家相关部门承担起相关涉外制度的协调对接责任。◆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