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宁·毕业生的职场谁做主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ccdddddccccc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朋友招聘毕业生时告诉我,他最讨厌那种已经非常不像毕业生的毕业生,因为这种人想得太多了。已经懂得“潜规则”,你说可怕不可怕?
  
  近两年,眼见着职场小说火起来。很是吸引眼球。职场人看多了职场小说,也难免会把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小说中的情节联系起来对号入座。其实对于大多数初入职场的菜鸟们来讲,选择好方向、踏踏实实地工作,要比钻研那些被媒体从《潜伏》里面炒作出来的花招手段更重要。我最近看的《白领突击》这本小说有点意思,对于职场菜鸟——尤其是大学毕业生是一本不错的入门教材。
  毕业生找工作的事情分两个层面,一个是找到工作,二是找到工作后的职场“存活率”。这两个问题发生在不同阶段,但是有些要素是贯穿始终的。
  许多大学毕业生会问:有没有求职的灵丹妙药?我想在这里套用小沈阳的流行语:这个有没有你自己知道。
  为什么毕业生该知道的,自己又不知道呢?任何事情“预则立”这是真理,但是许多人不使用这个真理。
  回到毕业生就业方面来。以我多年对招聘的了解,任何企业招聘人,首先是解决眼前问题,然后是看这个人的长远发展。一般来说,没有一个企业上来就是从毕业生里招聘未来的CEO的。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更是如此,企业用人首先是用到刀刃上。所以在招聘中首先是需要看这个人有哪些社会实践,这些实践跟目前需要的工作岗位是否能够关联。
  例如有一个朋友的公司招聘一个电话呼叫人员,但是他要找一个大学毕业生来做。为什呢?首先是马上有个会议需要这样的电话邀请;从长远来看,他希望有一个能力上可以提升的人。这个人以后能够管理一个会员俱乐部。但是他招聘的时候不能上来就说招一个会员俱乐部的高级管理人才,他首先要的是个打电话的,他还不能告诉这个人未来的职业规划,他要看看这个人是否可以胜任会员管理中最基本的工作。许多大学生肯定不理解,也不了解一个打电话的人是大有前途的。职场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带领投资银行高盛公司从1929年美国大萧条中走出来的一任伟大的CEO、现代高盛之父西德尼·文伯格,在高盛公司最初的起职是收发室管理员。他因为管理好了以前总是乱糟糟的收发室,总让公司门口的汽车一尘不染,才得以被公司创始人看中。
  这个朋友面试了许多大学生,很难挑到一个合适的电话邀请员。这个职位的需求简单吗?说起来简单,首先这个人以前干过这样的兼职。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能够说出电话邀请的流程。所以,大学生求职的第一要务是:“Do something”,你在面试前最好有些实习工作。在国外这是最基本的经历,大学生没毕业就开始养活自己了。第二点也很重要:“Say something!”面试总要说点什么。说点什么呢?自己的经历需要能够恰当地表达出来,不要夸大,也不要怯场。任何企业,都需要沟通能力,且沟通能力是恰当的。如果一个人整天就会耍嘴皮子,有经验的面试者很快就能够识破的。
  现在的大学生一方面很幸运,有许多书籍可看,另外一方面很不幸。因为这世界道理太多了,以致现在都不流行讲道理,流行讲“潜规则”,许多职场小说成了潜规则泛滥。而真正的职场大家都经历过,一个毕业生离潜规则远着呢,因为那是到了一定级别的人才会触及的。另外,在职场中成功,绝大部分人比的还是能力、良好的态度和习惯。一个朋友招聘毕业生时告诉我,他最讨厌那种已经非常不像毕业生的毕业生,因为这种人想得太多了,已经懂得“潜规则”,你说可怕不可怕?
  大学毕业生需要正确的入职期辅导读物,我实在忍不住要推荐一本好书给大家,鄙人认为精神上的鼓励是最有价值的,比施以钱财还重要。
  
  陈宁
  智联招聘网内容部总监,《聘周刊》主编,《首席人才官》杂志创始人。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外企让很多年轻白领垂青,而语言的门槛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不少人从接到面试电话通知的那一刻起,就不由得心里紧张,更不用说想到要用英语面试、老外老板亲切却又让人紧张的微笑、看似简单而又机关重重的问题……其实,只要提前多做准备,就可以避免因胡言乱语而失去你梦想工作的可能。  如何把握住问题的要点、猜透老外老板的问题而给出漂亮的回答,是面试的重要环节。让我们从面试中最常见的问题开始。    1.Tell m
期刊
费玉婷加入渣打12年。在读大学之前,她的梦想是当一名记者。从想当记者,到学习经济学,再到选择了当会计,倒不是因为费玉婷为了会计师的称号,而是因为有财务背景,更容易进入商业领域。费玉婷说,人的目标可以变,关键是你怎样为自己铺设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理想向前看,困难向后看    我听说你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记者,为什么最后从事了财务领域的工作?  在14岁的时候,我非常想成为一名记者,16岁的时
期刊
专业知识在谈判的时候非常重要。没有专业知识,在谈判桌上只有被人家牵着鼻子走。可是专业知识该怎么用,才能发挥最大的功用?  通常我主张把专业知识拿来当“盾牌”,不要当“刀”。动不动就挥舞专业知识、掉书袋子的人,看起来很讨厌。现在这个时代很多时候都是我知道的你不知道,你知道的我不知道,做人还是谦虚一点好。所以专业知识最好拿来当盾牌,当人家咄咄逼人的时候,我们才不经意露两下,暗示他:我也不是省油的灯,别
期刊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的同事中,十个人中有九个都在伺机找一份兼职?  最近,编辑圈里流动着一种异象,就是大家都开始玩“跨界”,A报的编辑在BCD等杂志发稿,B杂志的编辑在ACD等杂志写文章,总之就是人人必须“兼职”,完全不能各就各位。  开始,我以为这是一个缤纷的现象,说明编辑们开始资源整合了,反正媒体定位都不同,一个人可以有八百种角度去写和摄影,不失为一种资源优化配置;后来,我发现没这么简单,平
期刊
海龟与土鳖某种程度上像火星人与地球人,你要怎样平衡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任职的公司已经成立几年了,创立了自己独立的品牌,员工也达到了300多人。业务刚刚开展时,权责没有那么明确,大家反而同心协力。随着公司业绩走强。人员迅速增长,内部沟通却渐渐出现问题。  今年,公司与一家大型知名网站深度合作一个网上商城,我也是参与者之一,全程跟踪谈判。该网站为我们新开辟一个商城频道,由我们负责进货、发货与客服,他
期刊
我后来仔细留心了一下,发现二线城市办事处的员工在能力和态度方丽与一线城市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还更突出。  这个形势,奇怪得很。一面是听到应聘者在叫找不到工作,另一面身边不少高管朋友,包括我自己,都在感慨人才难觅,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发出这样感慨的高管通常有一个共同点,要么身在北京,要么身在上海。不少大公司招聘都有误区,眼睛只盯着一线大城市。对,北京、上海确实人才济济,但这两城市总人口加起
期刊
招聘最为严苛的宝洁,也最为重视招聘后对员工的培养。这家公司强调全程培训计划,从职业技能到生活,从价值观到处世方式。连宝洁自己的员工都说,宝洁人到了哪儿都能一眼辨识出,因为他们太像了。    在维基百科的解释中,宝洁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日用品公司之一。从金霸王电池到飘柔洗发水,从纸巾到饮料食品,这个庞大的组织几乎占据了家庭中所有的空间角落。在2008年,宝洁是全球利润排名14位的公司,而中国市场在宝洁
期刊
从小一直以为“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工作久了才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工作的“一日之计在于夜”:常常要在晚上才把今天没有做完的事情补上,把明天要做的事情想清楚、写下来;而一年之计,则更多的是在于夏。  夏天学生毕业、新人入职、MBA们开学,同时窗外雷雨阵阵,雷声隆隆。这一切都联动着让人的大脑更容易陷入对过去的反思,对未来的担忧。“变化无常。无聊,不安。”这是帕斯卡尔在“论人的
期刊
作为候选人,你权衡过自己应聘某个职位的优势和特长后,可以直接联系相关公司的HR或者用人部门,即使不成,也只是丢了点儿面子的事儿。  “LEO你好。一周前我还是一名外企员工,现在遭遇裁员。目前有家公司职位非常吸引我。除了自己投送简历以外,我想主动联系猎头,请他看看是否可以举荐一下,如果主动联系,是不是很合适呢?”  这是我最近收到的一封信。那么,能否让猎头帮我们这些候选人推荐工作机会呢?  答案是:
期刊
领导者,和风细雨或是作风强硬都是可选项,你可以采取平和的方式,但不可以忘掉自己的原则;你可以管理手段凌厉,但是不要管到人家没有自由。    回想起来,确实有不少人评价过我强势,他们讲得很小心,但实际上我并不介意,因为“强势”这个词对我而言并非贬义。至少也算中性吧!  如果你去问我在群邑的同事,恐怕一半会评论我强势,一半反对:公司新人在我面前多简单的问题也敢问,多硬的制度也敢跳出来说,这时候我的角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