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后来仔细留心了一下,发现二线城市办事处的员工在能力和态度方丽与一线城市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还更突出。
这个形势,奇怪得很。一面是听到应聘者在叫找不到工作,另一面身边不少高管朋友,包括我自己,都在感慨人才难觅,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发出这样感慨的高管通常有一个共同点,要么身在北京,要么身在上海。不少大公司招聘都有误区,眼睛只盯着一线大城市。对,北京、上海确实人才济济,但这两城市总人口加起来最多也不超过3000万吧?
说心里话,我不承认人才荒,但我承认目前人才市场存在严重的名实不匹配现象。在北京、上海找到的人才未必能达到你的期望。因为一线城市里“三级跳”现象很厉害,机遇巧合可以让一个人在市场上的身价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增大,人才恶性争夺会揠苗助长,容易导致人才产生“虚胖”。而且就算千辛万苦找来了人才,凳子还没坐热,可能下一刻钟就出现在竞争对手公司里了。在行业竞争里,挖墙脚这出戏永远上演,且永远发生在你防不胜防时。
所以,何不换个战场呢?到二线城市去找人吧!一个是出于运营成本的考虑,二是一家公司要做大做强,得立足整个中国通盘考虑。
目前群邑已经在南京、成都、深圳等六个二线城市设立办事处,主攻当地媒介策划,其中成都办事处已有两三岁了。找员工的时候,我们的做法是“就地取材”。成都办事处除了总经理,其他人都是在本地招聘的。前几个月我跟成都大客户谈起,发现他们对这些人非常满意。这些二线城市来的员工确实很优秀,几乎都是海归,七个年轻人里有两张英国大学文凭,还有一张法国的、一张德国的。去年年终竟然发现,成都区域只要是到期的合同,所有应收账款全部都收回来了!
我后来仔细留心了一下,发现二线城市办事处的员工在能力和态度方面与一线城市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还更突出。比如二线城市员工突出的优点就是更热爱学习,更尊重机遇。可能平时对他们的注意力稍微少一点,资源和机遇没有那么多,但他们一旦碰到机会就会加倍珍惜。公司里只要有调研和培训的机会,他们哪怕因为地域关系不能参加,也会追在HR后面问什么时候把内容传到网上,还有什么方式可以了解更多。
有时候我觉得二线城市的人才有点像来自普通学校的学生,因为发展环境不如重点中学,他们可能刚开始觉得起点低,甚至还有自卑感,但他们也因此不挑剔,一遇到赏识会付出更多努力,逐渐展示出强大的爆发力。一线城市的人才,尤其是中高端人才,好比是重点中学的三好生,被人哄惯了。的确,很多业务领域他们已经驾轻就熟,但也容易眼高手低,吃不了苦。所以常常有大公司的HR抱怨这些一线城市的人才比较会端架子、自满、挑剔,要么就狮子大开口要很高的薪水。
所以,我现在有个打算:去二线城市挖掘更多的人才,然后把他们带回北京、上海,填补公司任何有空缺的职位。他们可以是大学毕业生,也可以是当地产业里积累了一定经验的人。群邑愿意像从贝壳里挑珍珠一样去发现他们,当然他们也可以主动出击,熟人推荐或向公司网站发自荐信是最常见的方式。如果二线城市的人才实在优秀,需要大批量录用,公司还会考虑安排宿舍——只要他们肯来,愿意承受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也有朋友从人才培育成本的角度劝我,不远万里把他们招进来,万一培养好了又被挖走了怎么办?但我愿意相信,把他们调来北京、上海,给他们机会和信任,这些员工至少会回报你两年的忠诚度。这,总比我在上海苦苦哀求留住人才要好吧?
(采访及整理/张维)
李倩玲
她是媒介代理集团群邑甲国区的首席执行官;她专注,在群邑所属的 WPP集团一做19年,硕士毕业后从中国台湾智威汤逊一个小小的媒介策划助理做起,直到今天,故事还在不断发展,在这个需要创意的行业里,她行动迅速,做事果敢,蕴含激情,既往前冲锋,也往后带队,她是一个幸福的妻子和母亲。
这个形势,奇怪得很。一面是听到应聘者在叫找不到工作,另一面身边不少高管朋友,包括我自己,都在感慨人才难觅,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发出这样感慨的高管通常有一个共同点,要么身在北京,要么身在上海。不少大公司招聘都有误区,眼睛只盯着一线大城市。对,北京、上海确实人才济济,但这两城市总人口加起来最多也不超过3000万吧?
说心里话,我不承认人才荒,但我承认目前人才市场存在严重的名实不匹配现象。在北京、上海找到的人才未必能达到你的期望。因为一线城市里“三级跳”现象很厉害,机遇巧合可以让一个人在市场上的身价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增大,人才恶性争夺会揠苗助长,容易导致人才产生“虚胖”。而且就算千辛万苦找来了人才,凳子还没坐热,可能下一刻钟就出现在竞争对手公司里了。在行业竞争里,挖墙脚这出戏永远上演,且永远发生在你防不胜防时。
所以,何不换个战场呢?到二线城市去找人吧!一个是出于运营成本的考虑,二是一家公司要做大做强,得立足整个中国通盘考虑。
目前群邑已经在南京、成都、深圳等六个二线城市设立办事处,主攻当地媒介策划,其中成都办事处已有两三岁了。找员工的时候,我们的做法是“就地取材”。成都办事处除了总经理,其他人都是在本地招聘的。前几个月我跟成都大客户谈起,发现他们对这些人非常满意。这些二线城市来的员工确实很优秀,几乎都是海归,七个年轻人里有两张英国大学文凭,还有一张法国的、一张德国的。去年年终竟然发现,成都区域只要是到期的合同,所有应收账款全部都收回来了!
我后来仔细留心了一下,发现二线城市办事处的员工在能力和态度方面与一线城市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还更突出。比如二线城市员工突出的优点就是更热爱学习,更尊重机遇。可能平时对他们的注意力稍微少一点,资源和机遇没有那么多,但他们一旦碰到机会就会加倍珍惜。公司里只要有调研和培训的机会,他们哪怕因为地域关系不能参加,也会追在HR后面问什么时候把内容传到网上,还有什么方式可以了解更多。
有时候我觉得二线城市的人才有点像来自普通学校的学生,因为发展环境不如重点中学,他们可能刚开始觉得起点低,甚至还有自卑感,但他们也因此不挑剔,一遇到赏识会付出更多努力,逐渐展示出强大的爆发力。一线城市的人才,尤其是中高端人才,好比是重点中学的三好生,被人哄惯了。的确,很多业务领域他们已经驾轻就熟,但也容易眼高手低,吃不了苦。所以常常有大公司的HR抱怨这些一线城市的人才比较会端架子、自满、挑剔,要么就狮子大开口要很高的薪水。
所以,我现在有个打算:去二线城市挖掘更多的人才,然后把他们带回北京、上海,填补公司任何有空缺的职位。他们可以是大学毕业生,也可以是当地产业里积累了一定经验的人。群邑愿意像从贝壳里挑珍珠一样去发现他们,当然他们也可以主动出击,熟人推荐或向公司网站发自荐信是最常见的方式。如果二线城市的人才实在优秀,需要大批量录用,公司还会考虑安排宿舍——只要他们肯来,愿意承受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也有朋友从人才培育成本的角度劝我,不远万里把他们招进来,万一培养好了又被挖走了怎么办?但我愿意相信,把他们调来北京、上海,给他们机会和信任,这些员工至少会回报你两年的忠诚度。这,总比我在上海苦苦哀求留住人才要好吧?
(采访及整理/张维)
李倩玲
她是媒介代理集团群邑甲国区的首席执行官;她专注,在群邑所属的 WPP集团一做19年,硕士毕业后从中国台湾智威汤逊一个小小的媒介策划助理做起,直到今天,故事还在不断发展,在这个需要创意的行业里,她行动迅速,做事果敢,蕴含激情,既往前冲锋,也往后带队,她是一个幸福的妻子和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