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谈及鲁迅,脑海中总是会浮现中学教材中一句话:"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但是他究竟伟大在哪里? 悲剧引起怜悯和恐惧而使人得到净化。((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罗马)贺拉斯:《诗学·诗艺》。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在我看来,鲁迅伟大在能懂得悲剧,能写悲剧来换国民的灵魂。但鲁迅也是一个真真实实像我们一样的人,不能将它高高的供在神坛上,他也是'世俗'的。
关键词:鲁迅 悲 世俗
我们需要鲁迅,我们要从身边的事中去理解鲁迅的价值。我们不仅仅要敬仰他,学习他的思想力,更要明白他也是一个“俗人”。
一方面,我们需敬仰鲁迅的思想力。我认为鲁迅的思想力体现在他能理解‘悲’的艺术,并运用‘悲’。朱光潜先生说:“ 悲剧始终渗透着深刻的命运感,然而从不畏缩和颓丧;它赞扬艰苦的努力和英勇的反抗。它恰恰在描绘人的渺小无力的同时,表现人的伟大和崇高。悲剧毫无疑问带有悲观和忧郁的色彩,然而它又以深刻的真理、壮丽的诗情和英雄的格调使我们深受鼓舞。”很明显,鲁迅是懂悲的人,所以他写了太多的悲劇,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希望借此唤醒国民的灵魂。《孔乙己》是鲁迅个人最喜欢的作品。《孔乙己》讲述的是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惨道路,无疑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孔乙己本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困潦倒的却自命不凡的孔乙己,成了人们的笑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行为,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看孔乙己的悲剧人生,我们会怜悯他、恐惧那种生活,然后好奇究竟是谁“吃”了他?我们是否是另一个孔乙己喃?孔乙己的悲剧,真正的价值在于痛过、反抗过,冷静的发现了问题。孔乙己是一个被吃掉的人,被所谓先进的科举制度吃掉的人。他自以为自己是一个清高的“知识分子”,懂得他人不懂的“‘回’的四种写法”。但是他不了解时代,与时代脱轨。在时代转换的时期,有太多的像孔乙己一样的悲剧发生,有太多的人来不及转化新身份,就被时代吃掉了。鲁迅将孔乙己的悲剧摊在阳光底下,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希望借此能够唤醒国民麻木的灵魂。《狂人日记》描写也是的一个悲剧,一个吃人的故事。《狂人日记》描写的是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过程,狂人出生在封建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惧心理,他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而他自己正处在即将被吃掉的危险之中,即使想要看历史书派遣苦闷,也只看到满纸的吃人。鲁迅写狂人的悲剧,仅仅是为了暴露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吗?我认为不是的。我认为鲁迅是为了使人们通过看这个狂人的悲剧,从一种固化的状况中觉醒。这种固化的状况是指“当你不正常的时候,社会上的人或者是怀着好心或者是怀着恶意总要给你治病,总要把你治得更大家一样他们才安心”。(孔庆东:正说鲁迅。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97页。)即是说,在固定的社会做固定的行为,否则就是有病。无疑鲁迅是懂“悲”,也希望国民能懂“悲”,在“悲”中得到对自己对民族的深刻的完整的冷静的思考。
另一方面,也应明白鲁迅是“世俗”的。
鲁迅是伟大的,我想没有几个人有异议。但是现在的人,过分的将鲁迅神化,却忽视了鲁迅是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这个事实。鲁迅的世俗,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他作为一个人,本是世俗的。现在有许多人提起世俗,就觉得是一个贬义词,都想摆脱他,但究竟有几个人不是世俗的喃?‘世俗’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不可与’勾心斗角’、‘依附权贵’同日而语。以鲁迅的金钱观为例。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差别。凡承认饭需要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版,第143页。)在现在生活中,说一个人爱钱,那他就一定很世俗。如果以这种看法看,鲁迅是世俗的。鲁迅是十分看重钱的。鲁迅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固定的薪水,一是他的教课费,一是他的稿费。(孔庆东:正说鲁迅。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因为稿费不固定,所以它更为看重固定的薪水。对于讨要薪水的事,他也没少干过。即使到后来他离开了工作岗位,仍然坦然的接受教育部给他的每月300大洋。鲁迅是世俗的,因为他要生存,如果基础的生存没有办法保证,还何来其他追求喃?但是必须得承认鲁迅的世俗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苟且”的世俗。在很多人批判鲁迅拿着国民党的钱还批评国民党的行为是不义的,但在鲁迅看来,坚持拿你的钱,还骂你,这更需要付出加倍的勇气的。他说:“我就站在中国批评中国。这才是英雄好汉,而这也是真正爱国主义的表现。”(孔庆东:正说鲁迅。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另一方面。多人认为鲁迅表达出来的思想性是宏观的,站在全局的高度的,这没有错,但他所发的呐喊在生活中具体的事和人中都有体现,我们学习鲁迅的思想,不应该像学习理论一样,觉得遥不可及,而是学习其的思想去思考生活,才能真正的惊叹他出彩的洞察力。在《祝福》中,当祥林嫂问“我”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时候。“我”犹豫了,最后只得说了个“也许有吧,我想”这种模棱两可的答案。“我”本是一个接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理应对这种迷信的思想,果断否决。但是“我”却没有。是什么原因使“我”这样做喃?鲁迅给出了答案——迷信可存。鲁迅认为迷信是可存的,迷信并没有什么不好,人民需要迷信,人不能只靠科学活着,人必须要有一定的信仰,哪怕这种信仰是一种迷信。(孔庆东:正说鲁迅。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页。)在我们身边,也存在这种相似的情景,而鲁迅恰好就告诉我们面对这种境遇应该怎么办。比如,医生常对患癌症晚期的病人说“你已经好很多了,会康复的”。这不正是《祝福》中“我’的做法吗。因为医生也明白即告诉了病人真实的病情,自己也无法使他康复,也是无能为力的,既然如此何必要在这位病人走上死亡的道路上又狠狠地推上一把喃。同样,《阿q正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几乎存在身边的大多数的人身上。精神胜利法的核心在于‘欺弱怕强’、‘自欺欺人’、‘强盗似的革命’。这种精神胜利法,在生活中可谓随处可见,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有的人在上级领导面前点头哈腰,但对自己的下级作威作福;有的人考试没考好,就怪比自己成绩差的朋友影响了他;有的人看不起别人炫耀自己有车有房,但自己有车有房后又去找其他人炫耀。
鲁迅是伟大的,也是世俗的。他即使敢于直面淋漓鲜血的勇士,也是爱美食、爱电影的平凡人。理解鲁迅,读懂鲁迅,要从身边发现问题,不可将其思想成果供在高高的威严的神坛上。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5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罗马)贺拉斯。诗学?诗艺[m]。郝久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0
[3] 孔庆东。正说鲁迅[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0
[4] 孙玉石。走进真实的鲁迅:鲁迅思想与五四文化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
[5]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12
关键词:鲁迅 悲 世俗
我们需要鲁迅,我们要从身边的事中去理解鲁迅的价值。我们不仅仅要敬仰他,学习他的思想力,更要明白他也是一个“俗人”。
一方面,我们需敬仰鲁迅的思想力。我认为鲁迅的思想力体现在他能理解‘悲’的艺术,并运用‘悲’。朱光潜先生说:“ 悲剧始终渗透着深刻的命运感,然而从不畏缩和颓丧;它赞扬艰苦的努力和英勇的反抗。它恰恰在描绘人的渺小无力的同时,表现人的伟大和崇高。悲剧毫无疑问带有悲观和忧郁的色彩,然而它又以深刻的真理、壮丽的诗情和英雄的格调使我们深受鼓舞。”很明显,鲁迅是懂悲的人,所以他写了太多的悲劇,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希望借此唤醒国民的灵魂。《孔乙己》是鲁迅个人最喜欢的作品。《孔乙己》讲述的是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惨道路,无疑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孔乙己本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困潦倒的却自命不凡的孔乙己,成了人们的笑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行为,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看孔乙己的悲剧人生,我们会怜悯他、恐惧那种生活,然后好奇究竟是谁“吃”了他?我们是否是另一个孔乙己喃?孔乙己的悲剧,真正的价值在于痛过、反抗过,冷静的发现了问题。孔乙己是一个被吃掉的人,被所谓先进的科举制度吃掉的人。他自以为自己是一个清高的“知识分子”,懂得他人不懂的“‘回’的四种写法”。但是他不了解时代,与时代脱轨。在时代转换的时期,有太多的像孔乙己一样的悲剧发生,有太多的人来不及转化新身份,就被时代吃掉了。鲁迅将孔乙己的悲剧摊在阳光底下,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希望借此能够唤醒国民麻木的灵魂。《狂人日记》描写也是的一个悲剧,一个吃人的故事。《狂人日记》描写的是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过程,狂人出生在封建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惧心理,他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而他自己正处在即将被吃掉的危险之中,即使想要看历史书派遣苦闷,也只看到满纸的吃人。鲁迅写狂人的悲剧,仅仅是为了暴露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吗?我认为不是的。我认为鲁迅是为了使人们通过看这个狂人的悲剧,从一种固化的状况中觉醒。这种固化的状况是指“当你不正常的时候,社会上的人或者是怀着好心或者是怀着恶意总要给你治病,总要把你治得更大家一样他们才安心”。(孔庆东:正说鲁迅。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97页。)即是说,在固定的社会做固定的行为,否则就是有病。无疑鲁迅是懂“悲”,也希望国民能懂“悲”,在“悲”中得到对自己对民族的深刻的完整的冷静的思考。
另一方面,也应明白鲁迅是“世俗”的。
鲁迅是伟大的,我想没有几个人有异议。但是现在的人,过分的将鲁迅神化,却忽视了鲁迅是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这个事实。鲁迅的世俗,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他作为一个人,本是世俗的。现在有许多人提起世俗,就觉得是一个贬义词,都想摆脱他,但究竟有几个人不是世俗的喃?‘世俗’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不可与’勾心斗角’、‘依附权贵’同日而语。以鲁迅的金钱观为例。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差别。凡承认饭需要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版,第143页。)在现在生活中,说一个人爱钱,那他就一定很世俗。如果以这种看法看,鲁迅是世俗的。鲁迅是十分看重钱的。鲁迅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固定的薪水,一是他的教课费,一是他的稿费。(孔庆东:正说鲁迅。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因为稿费不固定,所以它更为看重固定的薪水。对于讨要薪水的事,他也没少干过。即使到后来他离开了工作岗位,仍然坦然的接受教育部给他的每月300大洋。鲁迅是世俗的,因为他要生存,如果基础的生存没有办法保证,还何来其他追求喃?但是必须得承认鲁迅的世俗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苟且”的世俗。在很多人批判鲁迅拿着国民党的钱还批评国民党的行为是不义的,但在鲁迅看来,坚持拿你的钱,还骂你,这更需要付出加倍的勇气的。他说:“我就站在中国批评中国。这才是英雄好汉,而这也是真正爱国主义的表现。”(孔庆东:正说鲁迅。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另一方面。多人认为鲁迅表达出来的思想性是宏观的,站在全局的高度的,这没有错,但他所发的呐喊在生活中具体的事和人中都有体现,我们学习鲁迅的思想,不应该像学习理论一样,觉得遥不可及,而是学习其的思想去思考生活,才能真正的惊叹他出彩的洞察力。在《祝福》中,当祥林嫂问“我”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时候。“我”犹豫了,最后只得说了个“也许有吧,我想”这种模棱两可的答案。“我”本是一个接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理应对这种迷信的思想,果断否决。但是“我”却没有。是什么原因使“我”这样做喃?鲁迅给出了答案——迷信可存。鲁迅认为迷信是可存的,迷信并没有什么不好,人民需要迷信,人不能只靠科学活着,人必须要有一定的信仰,哪怕这种信仰是一种迷信。(孔庆东:正说鲁迅。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页。)在我们身边,也存在这种相似的情景,而鲁迅恰好就告诉我们面对这种境遇应该怎么办。比如,医生常对患癌症晚期的病人说“你已经好很多了,会康复的”。这不正是《祝福》中“我’的做法吗。因为医生也明白即告诉了病人真实的病情,自己也无法使他康复,也是无能为力的,既然如此何必要在这位病人走上死亡的道路上又狠狠地推上一把喃。同样,《阿q正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几乎存在身边的大多数的人身上。精神胜利法的核心在于‘欺弱怕强’、‘自欺欺人’、‘强盗似的革命’。这种精神胜利法,在生活中可谓随处可见,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有的人在上级领导面前点头哈腰,但对自己的下级作威作福;有的人考试没考好,就怪比自己成绩差的朋友影响了他;有的人看不起别人炫耀自己有车有房,但自己有车有房后又去找其他人炫耀。
鲁迅是伟大的,也是世俗的。他即使敢于直面淋漓鲜血的勇士,也是爱美食、爱电影的平凡人。理解鲁迅,读懂鲁迅,要从身边发现问题,不可将其思想成果供在高高的威严的神坛上。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5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罗马)贺拉斯。诗学?诗艺[m]。郝久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0
[3] 孔庆东。正说鲁迅[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0
[4] 孙玉石。走进真实的鲁迅:鲁迅思想与五四文化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
[5]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12